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物理教案篇一
1、知道“便于遠距離輸送”是電能的優點之一。知道輸電的過程。了解遠距離輸電的原理。
2、理解各個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關系。
3、充分理解;;中的物理量的對應關系。
4、知道什么是輸電導線上的功率和電壓損失和如何減少功率和電壓損失.
5、理解為什么遠距離輸電要用高壓.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自學能力。
2、通過例題板演使學生學會規范解題及解題后的思考。
3、通過遠距離輸電原理分析,具體計算及實驗驗證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兩種基本方法:理論分析、計算和實驗。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我國遠距離輸電掛圖展示,結合我國行政村村村通電報導及個別違法分子偷盜電線造成嚴重后果的現象的介紹,教育學生愛護公共設施,做一個合格公民。
2、教育學生節約用電,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建議
教材分析及相應的教法建議
1、對于電路上的功率損失,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自己從已有的直流電路知識出發,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2、講解電路上的電壓損失,是本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對輸電問題有更全面、更深人和更接近實際的認識,知道影響輸電損失的因素不只一個,分析問題應綜合考慮,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實際問題比較復雜,教學中并不要求深人討論輸電中的`這些實際問題,也不要求對輸電過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教學中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學生常常容易將導線上的電壓損失面?與輸電電壓混淆起來,甚至進而得出錯誤結論。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澄清認識。這里要注意,切不可單純由教師講解,而代替了學生的思考,否則會事倍功半,形快而實慢。
4、課本中講了從減少損失考慮,要求提高輸電電壓;又講了并不是輸電電壓越高越好。希望幫助學生科學地、全面地認識問題,逐步樹立正確地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觀點和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1)理論分析如何減少輸電過程的電能損失。
(2)遠距離輸電的原理。
2、難點:遠距離輸電原理圖的理解。
3、疑點:的對應關系理解。
4、解決辦法
通過自學、教師講解例題分析、實驗演示來逐步突破重點、難點、疑點。
高二物理教案篇二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點電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知道原子結構,掌握電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電荷。
4。掌握庫侖定律,要求知道知道點電荷模型,知道靜電力常量,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2、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3、類比質點理解點電荷,通過實驗探究庫侖定律并能靈活運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電荷守恒定律,庫侖定律和庫侖力。
利用電荷守恒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庫侖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絕緣金屬球,靜電感應導體,通草球,多媒體課件。
第1節電荷庫侖定律(第1課時)。
(一)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閃電撕裂天空,雷霆震撼著大地。
師:在這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背后,蘊藏著許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進行探究。在科學,從最早發現電現象,到認識閃電本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些人還為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下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果本第2頁“接引雷電下九天”這一節,了解我們人類對閃電的研究歷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電閃雷鳴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蒙昧時期的人們認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對罪惡的懲罰,直到1752年,偉大的科學家___________冒著生命危險在美國費城進行了的風箏實驗,把天電引了下來,發現天電和摩擦產生的電是一樣的,才使人類擺脫了對雷電現象的迷信。
師強調:以美國科學家的富蘭克林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去捕捉閃電,證實了閃電與實驗室中的電是相同的。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大氣中冷暖氣流上下急劇翻滾,相互摩擦,云層就會積聚電荷,當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瞬間發生大規模的放電,就產生了雷電)物體帶電是怎么回事?電荷有哪些特性?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遵從什么規律?人類應該怎樣利用這些規律?這些問題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師:本節課我們重點研究了解幾種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電荷守恒定律。
(二)新課教學。
復習初中知識:
師:根據初中自然的學習,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體帶電,請舉例說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橡膠棒帶負電。
演示實驗1:先用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然后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讓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的異同;并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摩擦過的物體性質有了變化,帶電了或者說帶了電荷。帶電后,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帶電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說此時物體帶了電。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做摩擦起電。
人類從很早就認識了摩擦起電的現象,例如公元1世紀,我國學者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就寫下了“頓牟掇芥”一語,指的是用玳琩的殼吸引輕小物體。
后來人們認識到摩擦后的物體所帶的電荷有兩種: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的所帶的電荷是一種,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是另一種。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高二物理教案篇三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材料、識別圖象、鉆研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本節的重點是理解波長的含義及公式的含義;要求對公式能靈活應用,學習中要理解波的傳播速度的`特點,掌握波速、頻率、波長各由什么因素決定,減少理解概念出錯的機會。為了很好的理解波速、頻率、波長各由什么因素決定,解釋如下:
(1)周期和頻率:只取決于波源,而與__無關;
(2)波速決定于介質的物理性質,它與__無直接關系。
(3)波長,則決定于和,只要和其中一個發生變化,其值必然發生變化,而保持的關系.
波長、頻率和波速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波長、頻率和波速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波長、頻率和波速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橫波演示器、計算機多媒體。
高二物理教案篇四
“學啟于思,思啟于問”。如今,老師上課常常不敢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一是因為擔心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走過場,浪費時間;二是擔心學生提出的問題出乎意料,教師無法解答,反而下不了臺。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教師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設計問題,學生不過是按部就班的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中,慢慢也就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即使教師不能解答,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也未必是壞事,這將會使學生保持長久的興趣和激情,由一個未知去尋求另一個未知,不斷地去探索、追求,這正是新課程的要求。那么如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提問。
學生在看到一些現象時,心中往往都會有一些問題,但總是不敢提出來或沒有提出來的習慣。這就要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問,特別是一些膽小、不善于提問的同學,只要他們能夠提問,不管問的好不好,都要稱贊他、鼓勵他。有的同學可能提的問題不得要領,這時老師一定要耐心、正確地引導,不要讓他們有提不好問題而尷尬的感覺。對能夠提出問題、特別是提出好的問題的同學要充分地肯定,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同時鼓勵他們大膽創新,大膽探究,激發他們提問的熱情。只要能夠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就能讓同學們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養成愛問“為什么”的好習慣。還要鼓勵同學們敢于向權威性的東西進行挑戰,甚至敢于向一些規律、定律挑戰。例如:我在上“壓強”這節課時,有學生提出:當在冰面上站立時,忽然發現冰馬上要破裂了,這時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一部分學生認為應該迅速跑開,遠離危險;另一部分學生提出要踮著腳尖慢慢走開;而只有一個學生提出要輕輕躺下,向岸邊滾動,呼救。當時許多學生都嘲笑他,他當時很自卑。我立即引導學生用課堂上剛學過的壓強知識進行分析、討論,結果學生們發現他的方法是最安全可行的。再看那位同學,成功的喜悅溢于言表。
二、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愿意提問。
第二,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有趣、出人意料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分析提出問題。在教學中,我設置了一些有趣的實驗,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例如:八年級的科學之旅中,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并將手指離開,發現越用力吹乒乓球越掉不下去。學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更激發了探究其原因的動力,也就更加“想問”了。當這些實驗的結果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相矛盾時,學生便提出為什么會有這些現象的問題。
三、讓學生體會方法,學會提問。
第一,根據現象直接提出問題。如:看到放入水中的筷子,就提出了筷子為什么會變彎?看到窗外的景物,就提出:云是怎樣形成的啊?水中為什么會有倒影啊?等等。讓同學們在生活中養成提問的習慣。
第二,根據逆向思維提出問題:如由電能生磁就會想到磁是否也能生電呢?由做功可以改變內能想到可以利用內能做功等。
第三,對所給條件進行類比分析。有這樣一道題:在家庭電路中,用一塊磁鐵去靠近不亮的燈泡,燈絲不變化,用磁鐵去靠近亮著的燈泡會觀察到燈絲變粗。學生觀察現象很容易就能提出問題:燈絲為什么會變粗。如果同學們對這個現象進行對比分析,就會發現,引起燈絲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燈泡通電,二是在磁場中,由此學生可能就會想到,這個現象與電流的磁效應有關,進一步想到,燈絲不是真的變粗,而是電流的方向改變了,由此學生可能就會提出問題:通電導體在磁場中所受力的方向是否與電流的方向有關?這個問題更有價值。
第五,在提問時,切入口要小,才能便于探究。如:將一張紙放到兩塊磚上,再在上面放一只杯子,會觀察到紙會向下彎,而將紙折成幾條棱后就不會向下彎了。有的同學提出:是什么因素影響了紙承受壓力的能力?因為這個因素不止一個,探究起來會很麻煩,如果只選擇其中的一個方面:紙承受壓力的能力是否與紙折疊的次數有關?探究時就會容易的多了。
高二物理教案篇五
(1)知道分子間存在著力的作用。
(2)知道分子力與分子間距離的定性關系。
(3)會用分子間作用力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建議。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節教材先由實驗現象分析得出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法建議。
建議一:為形象起見,可以用兩個小球間的彈簧來比喻分子力.。
設計方案。
重點:知道分子間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
一、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由實驗現象得出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分子間作用力與距離的關系。
1、分析圖。
2、填表。
分子間距離。
作用力。
小于。
平衡距離。
等于。
平衡距離。
大于。
平衡距離。
大于10倍。
平衡距離。
引力與斥力大小關系。
近似為0。
合力。
斥力。
引力。
近似為0。
三、例題。
例:下列關于分子間作用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分子間有時只存在引力,有時只存在斥力。
b、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總是同時存在。
c、分子間引力大于斥力時,表現出引力。
d、分子間距離等于平衡距離時,分子間沒有引力和斥力,所以表現出的分子間作用力為零。
答案:b、c。
評析:記住分子間作用力的關系圖,對分析有關分子間作用力的題目很有幫助.。
四、作業。
探究活動。
題目:奇怪的分子間作用力。
組織:分組。
方案:設計實驗,感受分子間作用力。
評價:實驗的創新性。
高二物理教案篇六
1、使學生知到什么是多普勒效應。
2、使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多普勒效應。
教學建議。
因多普勒效應和此聲波、超聲波兩節的內容少,建議用一個課時.用實驗讓學生了解多普勒效應,會解釋多普勒效應.在媒體資料中提供了,旋轉的錄音機發出的聲波所表現的多普勒效應,教師可以適當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聲波的概念和形成聲波的條件。
教學難點: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儀器:音叉、錄音機。
教學方法:自學。
教學過程:
一、閱讀課文。
請學生閱讀課本的第21頁——24頁的內容.。
二、應用。
問題1:什么是多普勒效應?(由于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做多普勒效應.)。
問題2:能現場做實驗嗎?請學生討論發表觀點.。
演示實驗。
1、用音叉在學生耳朵邊運動.。
2、用錄音機在教室邊放音樂,邊運動.。
問題3:人的耳朵能聽到任何頻率的聲音嗎?(不能)。
問題4:怎樣劃分呢?(頻率低于20hz的屬于次聲波,頻率高于__0hz的屬于超聲波,人耳大約能聽到20hz——__0hz的聲波.)。
問題5:次聲波有什么用途呢?(次聲波的衍射能力強,可以探知幾千米以外的核試驗.)。
問題6:超聲波有什么用途呢?(聲納、b超等)。
探究活動。
在生活中尋找多普勒效應。
知識目標。
1、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媒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2、知道光的直線傳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蝕等).。
3、記住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測量方法.。
能力目標。
1、能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原理找出本影和半影,能解決日月蝕問題.。
2、會使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解釋有關光現象如:影子的形成.。
情感目標。
3、利用幾何知識解決光學問題,學會知識的遷移和變通.。
教學建議。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拓寬.。
重點掌握以下幾部分知識點:
1、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講解時能說明光沿直線傳播的實例有:小孔成像,本影和半影等都能證明光沿直線傳播.。
2、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轉化為光能的裝置.。
4、光束:有一定關系的一些光線的集合稱為光束。
5、介質(媒質)、光在其中傳播的物質、但要注意:光傳播時并不需要介質.。
如圖所示兩個或幾個光源,在不透明的物體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區域.。
9、光速:通常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為c=3.00×108m/s.。
注意:光在介質中的傳播的速度都將小于該值。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電能輸送的過程。
2.知道高壓輸電的道理。
3.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傳輸電路中電功率轉化及電損耗的計算。
四、教學方法:討論,講解。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電磁感應現象和發電機,通過發電機我們可以大量地生產電能。比如,葛洲壩電站通過發電機把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發電功率可達271.5萬千瓦,這么多的電能當然要輸送到用電的地方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輸送電能的有關知識。
(二)進行新課。
1.輸送電能的過程。
提問:發電站發出的電能是怎樣輸送到遠方的呢?如:葛洲壩電站發出的電是怎樣輸到武漢、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學生憑生活經驗能回答:是通過電線輸送的。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可以回答:是通過架設很高的、很粗的高壓電線輸送的。
出示:電能輸送掛圖,并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作介紹。
2.遠距離輸電為什么要用高電壓?
提問:為什么遠距離輸電要用高電壓呢?學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師說:這個實際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板書:(高壓輸電的道理)。
分析討論的思路是:輸電導線(電阻)發熱損失電能減小損失。
講解:輸電要用導線,導線當然有電阻,如果導線很短,電阻很小可忽略,而遠距離輸電時,導線很長,電阻大不能忽略。列舉課本上的一組數據。電流通過很長的導線要發出大量的熱,請學生計算:河南平頂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壓輸電線電阻約400歐,如果輸電線的電流是1安,每秒鐘導線發熱多少?學生計算之后,教師講述:這些熱都散失到大氣中,白白損失了電能。所以,輸電時,必須要盡量減小導線發熱損失。
提問:如何減小導線發熱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減小發熱q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減小輸電時間t,二是減小輸電線電阻r,三是減小輸電電流i。
提問:第一種方法等于停電,沒有實際價值。第二種方法從材料、長度、粗細三方面來說都有實際困難。適用的超導材料還沒有研究出來。排除了前面兩種方法,就只能考慮第三種方法了。從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種辦法是很有效的:電流減小一半,損失的電能就降為原來的四分之一。通過后面的學習,我們將會看到這種辦法也是可行的。
板書結論:(a:要減小電能的損失,必須減小輸電電流。)。
講解:另一方面,輸電就是要輸送電能,輸送的功率必須足夠大,才有實際意義。
板書:(b:輸電功率必須足夠大。)。
提問:怎樣才能滿足上述兩個要求呢?
分析:根據公式p=ui,要使輸電電流i減小,而輸送功率p不變(足夠大),就必須提高輸電電壓u。
一、知識目標。
1、知道變壓器的構造.知道變壓器是用來改變交流電壓的裝置.
2、理解互感現象,理解變壓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理想變壓器工作規律并能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4、理解理想變壓器的原、副線圈中電壓、電流與匝數的關系,能應用它分析解決基本問題.
5、理解變壓器的輸入功率等于輸出功率.能用變壓器的功率關系解決簡單的變壓器的電流關系問題.
6、理解在遠距離輸電時,利用變壓器可以大大降低傳輸線路的電能消耗的原因.
7、知道課本中介紹的幾種常見的變壓器.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物理觀察能力和正確讀數的習慣.
2、從變壓器工作規律得出過程中培養學生處理實驗數據及總結概括能力.
3、從理想變壓器概念引入使學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礎和建立的意義.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原副線圈的匝數與繞線線徑關系中體會物理學中的__、統一美.
2、讓學生充分體會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__及辯__統一思想.
3、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及相應的教法建議。
1、在學習本章之前,首先應明確的是,變壓器是用來改變交變電流電壓的.變壓器不能改變恒定電流的電壓.互感現象是變壓器工作的基礎.讓學生在學習電磁感應的基礎上理解互感現象.這里的關鍵是明白原線圈和副線圈有共同的鐵芯,穿過它們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變化時刻都是相同的.因而,其中的感應電動勢之比只與匝數有關.這樣原、副線圈的匝數不同,就可以改變電壓了.
2、在分析變壓器的原理時,課本中提到了次級線圈對于負載來講,相當于一個交流電源一般情況下,忽略變壓器的磁漏,認為穿過原線圈每一匝的磁通量與穿過副線圈的磁通量總是相等的.這兩個條件,都是理想變壓器的工作原理的內容.利用課本中的這些內容,教師在課堂上,首先可以幫助學生分析變壓器原理,原線圈上加上交變流電后,鐵心中產生交變磁通量;在副線圈中產生交變電動勢,則副線圈相當于交流電源對外供電.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從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電能(原線圈中的交變電流)轉換成磁場能(鐵心中的變化磁場),磁場能又轉換成電能(副線圈對外輸出電流).所以,變壓器是一個傳遞能量的裝置.如果不計它的損失,則變壓器在工作中只傳遞能量不消耗能量.
要使學生明白,理想變壓器是忽略了變壓器中的能量損耗,它的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相等,這樣才得出原、副線圈的電壓、電流與匝數的關系式.在解決有兩個副線圈的變壓器的問題時,這一點尤其重要.當然,在初學時,有兩個副線圈的變壓器的問題,不做統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這類問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引導他們進行分析討論.
3、學生對變壓器原理和變壓器中原、副線圈的電壓、電流的關系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引導學生認真討論章后習題,對學生澄清認識會有所幫助.
4、變壓器的電壓公式是直接給出的.課本中利用原、副線圈的匝數關系,說明了什么是升壓變壓器和什么是降壓變壓器,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能記住電壓關系公式.利用變壓器的輸出功率和輸人功率相等的關系,得到了i1i2=u1u2.建議教師做好用輸出負載調節輸入功率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當負載端接入的燈泡逐漸增多時,原、副線圈上的電壓基本上不發生變化,原線圈中的電流逐漸增大,副線圈中的電流也逐漸增大.
6、電能的輸送,定__地說明了在遠距離輸送電能時,采用變壓器進行高壓輸電可以大大減少輸電線路上的電能損失.這里重點描述了輸電線上的電流大小與造成的電熱損失的關系,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理解采用高壓輸電的必要__.
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變壓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規律.
2、難點:
(l)理解副線圈兩端的電壓為交變電壓.
(2)推導變壓器原副線圈電流與匝數關系.
(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對象的含義.
3、疑點:變壓器鐵心是否帶電即如何將電能從原線圈傳輸出到副線圈.
4、解決辦法:
(l)通過演示實驗來研究變壓器工作規律使學生能在實驗基礎上建立規律.
(2)通過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論推導得出通過原副線圈電流與匝數間的關系.
(3)通過運用變壓器工作規律的公式來解題使學生從實踐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義。
高二物理教案篇七
(1)知道什么是等溫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1.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溫變化規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采集數據、處理數據的方法。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
2.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索未知規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溫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系,理解p-v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于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溫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然后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著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據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并深入討論,最后簡單應用等溫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高二物理教案篇八
充分運用多媒體的視聽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這個運動的世界:人在林道上行走;汽車在公路上奔馳;飛機在天空中翱翔;小鳥在樹林中飛翔;月球繞地球轉動;地球繞太陽轉動;整個宇宙的成千上萬個星系都在運動。
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生活的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運動,我們就生活在運動的世界里。
這里讓學生再列舉自己認識的一些運動現象,結合多媒體展示和學生舉例自己得出:世界是運動的。
二、人文視野中的運動世界。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們總是不斷地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這個運動的世界:詩人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贊美運動;畫家用形態和色彩描繪運動;音樂家用旋律和節奏表現運動。
充分鼓勵學生說出描述運動的詩詞、音樂、繪畫、詞匯等。
例如在詩詞方面舉出他們學過或看過的各種詩句。教師可依據學生說出的一些詩句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如絕句·登天門山等)。
在音樂和繪畫方面學生可能舉出得少些,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古曲《流水》、梵高的《星夜》、畢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國的傳統國畫等。鼓勵學生用語言描述音樂和繪畫所表現出的運動情景。
在詞匯方面學生可以說出“上升、下落、跑步、轉動、飛奔”等。
教師活動:展示詩詞、音樂、繪畫等,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情感去體驗運動的各種形式。
學生活動:討論和交流,說出描述運動的`詩詞、詞匯等,能說出古曲《流水》中是如何描述運動的,能描述繪畫中表現運動的各種方式。
三、科學視野中的運動世界。
科學家又是如何來描述這個運動的世界的呢?
科學家用特定的概念、數學工具及實驗方法來描述與研究運動。
同學們,你們對科學上所說的運動是如何認為的呢?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能說出物體位置的改變就稱為運動。
教師指出:物理學中所說的機械運動(mechanicalmotion)是指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
這里說的另一個物體,即事先選定的標準物體,叫做參照物(referenceobject)。
然后引導學生說出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則稱這個物體是靜止(rest)的。用多媒體展示動畫:一女孩站在樹的對面靜止不動或從同學身旁飛馳而過的火車等。
引導學生說出:從女孩這方面來看,樹木和她自己的位置關系沒有改變。(可再展示運動和靜止的概念)。
引導學生說出:看來說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于選定的參照物來說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物體是運動的;反之,就是靜止的。
因此,我們描述物體運動或靜止時都要特別說明是以什么為參照物,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結論常常會不一樣。
高二物理教案篇九
1、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媒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2、知道光的直線傳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蝕等)。
3、記住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測量方法。
能力目標。
1、能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原理找出本影和半影,能解決日月蝕問題。
2、會使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解釋有關光現象如:影子的形成。
情感目標。
1、通過光的直線傳播的學習,讓學生正確的認識日月蝕現象,破除傳統的迷信思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2、用科學家對光速進行測定的不懈努力的事實,教育學生面對困難要樹立信心,勇于探索。
3、利用幾何知識解決光學問題,學會知識的遷移和變通。
教學建議。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拓寬。
重點掌握以下幾部分知識點:
1、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講解時能說明光沿直線傳播的實例有:小孔成像,本影和半影等都能證明光沿直線傳播。
2、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轉化為光能的裝置。
3、光線:光線只代表光的傳播方向,它不是客現實際存在的東西,光線是光束的抽象。是在研究光的行為時用來表示光的傳播方向的有向直線。
4、光束:有一定關系的一些光線的集合稱為光束。
5、介質(媒質)、光在其中傳播的物質、但要注意:光傳播時并不需要介質。
6、影:光線被擋住所形成的暗區。影可分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區域內完全看不到光源的光照射,在半影區域內只能看到部分光源發出的光。如果是點光源,只能形成本影,如果不是點光源,一般會形成本影與半影。光的直線傳播可以通過本影和半影的實驗來證實如圖所示一個點光源,在不透明的物體后面能形成一塊陰暗的區域。
如圖所示兩個或幾個光源,在不透明的物體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區域。
7、日食:發生日食時,太陽、月球、地球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在中間,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的整個發光表面,這就是日全食,如a區。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陽某一側的發光表面,這就是日偏食如b區,在月球本影延長的空間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發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陽周圍的發光環形面,這就是日環食,如c區。
8、月食:發生月食時,太陽、月球、地球同在一條直線上,地球在中間,如圖所示,當月球全部進入地球本影區域時形成月全食,如圖a區;當月球有一部分進人地球本影區域時形成月偏食,如圖b區;但要注意,當月球整體在c區時并不發生月偏食。
9、光速:通常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為c=3.00×108m/s.
注意:光在介質中的傳播的速度都將小于該值。
高二物理教案篇十
1、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動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著無規則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它與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3、勢能: 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它和物體的體積有關。
4、內能:與物體的溫度和體積有關。
根據討論結果,小結:通常情況下,對固體或液體,由于體積變化不明顯,主要是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判斷內能是否改變。
1、提出問題、討論。
問:如何改變物體的內能呢?(可以改變物體的溫度或體積。)
把準備好的鋼絲拿出來,想辦法讓你手中的鋼絲的內能增加。
2、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討論: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鋼鋸鋸,有的想到燒,有的想到曬,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燙、冰等等。一邊想辦法,一邊體驗內能是不是已經增加了。
把摩擦、折、敲打、鋸寫在一起,把燒、曬、烤、燙、凍或者冰寫在一起。
3、知識的提練。
答:可以分為做功和熱傳遞兩類。其中,摩擦、折、敲打、鋸是屬于做功,燒、曬、烤、燙、冰屬于熱傳遞。
演示課本38頁的實驗。(慢慢地壓縮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燒起來。)
問:剛才兩次實驗,為什么會出現結果的不同?
答:動作快,時間短,氣體沒有來得及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其溫度會突然升高,至乙醚的著火點,它便燃燒起來。而動作慢時,時間較長,氣體與外界有較長的時間進行熱交換,它的溫度就不會升高太多,達不到乙醚的著火點,則不燃燒。
閱讀課本39頁實驗,分析氣體對外做功的情況。
問:同學們還能不能從生活中找出一些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機工作中的壓縮沖程;給自行車打氣時,氣筒壁會發熱;鋸木頭,鋸條會很燙;冬天,手冷時,兩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鉆木取火等等。
再來體驗一下,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情況。給大家一段細鐵棒和酒精燈,演示。學生上臺做實驗。把用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方法和體會告訴其他同學。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例子。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物理過程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4、新知識的深入探討。
內能改變的量度
師:如何量度物體內能的改變多少呢?請大家帶著問題閱讀課本39頁5、6兩段,然后歸納出來。
高二物理教案篇十一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點電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庫侖定律的含義及其表達式;。
2.會用庫侖定律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庫侖扭稱的原理。
過程與方法: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結果及結合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點電荷的研究,讓學生感受物理學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義;。
2.通過靜電力和萬有引力的類比,讓學生體會到自然規律有其統一性和多樣性。
【教學重點】。
1.建立庫侖定律的過程;。
2.庫侖定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
庫侖定律的實驗驗證過程。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交流討論法。
【教學過程和內容】。
引入新課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這讓我們對電荷間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把電荷間的作用力叫做靜電力,那么靜電力的大小滿足什么規律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本章第二節《庫侖定律》的學習。
庫侖定律的發現。
活動一:思考與猜想。
同學們,電荷間的作用力是通過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來表現的,
因此,我們應該研究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帶電體的大小和形狀是多種多樣的,這就給我們尋找靜電力的規律帶來了麻煩。
早在300多年以前,偉大的牛頓在研究萬有引力的同時,就曾對帶電紙片的運動進行研究,可是由于帶電紙片太不規則,牛頓對靜電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問題1)大家對研究對象的選擇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在靜電學的研究中,我們經常使用的帶電體是球體。
(問題2)帶電體間的作用力(靜電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猜想。
定性探究電荷間的作用力與影響因素的關系。
實驗表明:電荷間的作用力f隨電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隨距離r的增大而減小。
(提示)我們的研究到這里是否可以結束了?為什么?
這只是定性研究,應該進一步深入得到更準確的定量關系。
(問題3)靜電力f與r,q之間可能存在什么樣的定量關系?
你覺得哪種可能更大?為什么?(引導學生與萬有引力類比)。
活動二:設計與驗證。
實驗方法。
(問題4)研究f與r、q的定量關系應該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變量法——(1)保持q不變,驗證f與r2的反比關系;。
(2)保持r不變,驗證f與q的正比關系。
實驗可行性討論.
困難一:f的測量(在這里f是一個很小的力,不能用彈簧測力計直接測量,你有什么辦法可以實現對f大小的間接測量嗎?)。
困難二:q的測量(我們現在并不知道準確測定帶電小球所帶的電量的方法,要研究f與q的定量關系,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嗎?)。
(思維啟發)有這樣一個事實:兩個相同的金屬小球,一個帶電、一個不帶電,互相接觸后,它們對相隔同樣距離的第三個帶電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這說明了什么?(說明球接觸后等分了電荷)。
(追問)現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嗎?
實驗具體操作定量驗證。
實驗結論:兩個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庫侖定律同學們,我們一起用了大約20分鐘得到的這個結論,其實在物理學發展,數位偉大的科學家用了近30年的時間得到的并以法國物理學家庫侖的名字來命名的庫侖定律。
啟示一:類比猜想的價值。
讀過牛頓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想到:凡是表現這種特性的相互作用都應服從平方反比定律。這似乎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電荷間作用力的規律。正是這樣的類比,讓電磁學少走了許多彎路,形成了嚴密的定量規律。馬克·吐溫曾說“科學真是迷人,根據零星的事實,增添一點猜想,竟能贏得那么多的收獲!”。科學家以廣博的知識和深刻的洞察力為基礎進行的猜想,才是有創造力的思維活動。
然而,英國物理史學家丹皮爾也說“自然如不能被目證那就不能被征服!”
啟示二:實驗的精妙。
1785年庫侖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用自己設計的扭稱精確驗證得到了庫侖定律。(庫侖扭稱實驗的介紹:這個實驗的設計相當巧妙。把微小力放大為力矩,將直接測量轉換為間接測量,從而得到靜電力的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講解庫侖定律。
1.內容: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2.數學表達式:
(說明),叫做靜電力常量。
3.適用條件:(1)真空中(一般情況下,在空氣中也近似適用);。
(2)靜止的;(3)點電荷。
(強調)庫侖定律的公式與萬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盡管很相似,但仍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力。我們來看下面的題目:
達標訓練。
例題1:(通過定量計算,讓學生明確對于微觀帶電粒子,因為靜電力遠遠大于萬有引力,所以我們往往忽略萬有引力。)。
(過渡)兩個點電荷的靜電力我們會求解了,可如果存在三個電荷呢?
(承前啟后)兩個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不因第三個點電荷的存在而有所改變。因此,多個點電荷對同一個點電荷的作用力等于各點電荷單獨對這個點電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題2:(多個點電荷對同一點電荷作用力的疊加問題。一方面鞏固庫侖定律,另一方面,也為下一節電場強度的疊加做鋪墊。)。
高二物理教案篇十二
1、了解指南針在遠洋航海中的作用,理解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了解磁學基礎知識。
2、知道磁感線,知道磁感線上任一點的切線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
3、了解磁感線描述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的磁場分布情況。
4、了解地理南北極與地磁南北極反向并且不重合,知道磁偏角。
1.我國是最早在航海上使用指南針的國家,導航時兼用_______和_______,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修正。用羅盤指引航向,探索航道,將船只航向的變動與_________的變動的關系總結出來,畫出的航線在古代稱為________或________。
2.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用了三年時間完成了環球航行,通過這次航行,人類更加認識到地球是______。
3.磁體是通過______對鐵一類物質發生作用的,磁場和電場一樣,是______存在的另一種形式,是客觀存在.
4.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______,同名磁極______,異名磁極_______。
5.規定:在磁場中的任意一點,小磁針____________方向就是那一點的磁場方向。
6.磁感線:是在磁場中畫出一些有方向的曲線,在這些曲線上每點的切線方向,亦即該點的____________方向,。磁感線的________表示磁場強弱。
7.地球在周圍空間會產生磁場,叫________。地磁場的分布大致上就像一個________磁體。
8.地球具有磁場,宇宙中的許多_____都具有磁場。月球也有______。火星不象地球那樣有一個_______的磁場,因此______不能在火星上工作。
9.分別用字母在圖中空白處標出磁體的南北極。
【問題1】如何確定磁場方向?
【問題2】放在地面上的小磁針靜止時為什么指南指北?
【問題3】磁感線與電場線的聯系與區別:
電場線磁感線。
1.電場線從_________出發,終止于_____.1.在磁體內部,磁感線是從______極指向極,外部是從______出發從______進去.
2.____電荷在電場中某點受到電場力的方向與該點的_____方向一致,也與該點所在電場線的______方向一致.2.小磁針在磁場中靜止時_________極的受力方向與該點的______方向一致,也與該點所在磁感線的_______方向一致.
3.電場中任何兩條電場線都_____相交.3.磁場中任何兩條磁感線都______相交.
4.電場線的疏密表示電場的________.4.磁場線的疏密表示磁場的__________.
【問題4】磁偏角指什么?地面附近的地磁場磁性強嗎?
a組。
1.關于磁感線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磁感線是真實存在于磁場中的有方向的曲線。
b.磁感線上任一點的切線方向,都跟該點磁場的方向相同。
c.磁鐵的磁感線從磁鐵的北極出發,終止于磁鐵的南極。
d.磁感線有可能出現相交的情況。
2.磁感線上某點的切線方向表示()。
a.該點磁場的方向。
b.小磁針在該點的受力方向。
c.小磁針靜止時n極在該點的指向。
d.小磁針靜止時s極在該點的指向。
3.對磁感線的認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磁感線總是從磁體的北極出發,終止于磁體的南極。
b.磁感線上某點的切線方向與放在該點小磁針南極的受力方向相同。
c.磁感線的疏密可以反映磁場的強弱。
d.磁感線是磁場中客觀存在的線。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磁場發生的。
b.磁場和電場一樣不是客觀存在的。
c.磁感線是實際存在的線,可由實驗得到。
d.磁感線類似于電場線,它總是從磁體的n極出發終止于s極。
5.關于磁感應強度,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磁感應強度表示磁場的強弱。
b.磁感線密的地方,磁感應強度大。
c.空間某點的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
d.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就是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
b組。
6.某磁場的磁感線分布如圖21-1所示,則a、b兩點磁場強弱是()。
a.a點強。
b.b點強。
c.a.b點一樣強。
d.無法確定。
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磁場發生的。
b.磁場和電場一樣也是客觀存在的的物質。
c.磁感線是實際存在的線,可由實驗得到。
d.磁感線類似于電場線,它總是從磁體的.n極出發終止于s極。
8.下列關于磁感線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磁感線是閉合曲線且互不相交。
b.磁感線的疏密程度反映磁場的強弱。
c.磁感線不是磁場中實際存在的線。
d.磁感線是小磁針受磁場力后運動的軌跡。
學有所得。
問題1方法一是:將一不受外力的小磁針放入磁場中需測定的位置,當小磁針在該位置靜止時,小磁針n極的指向即為該點的磁場方向.
方法二:磁感線上任一點的切線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
問題2:因為地球是有磁性的。
問題3:磁感線與電場線的聯系與區別:
電場線磁感線。
1.電場線從__正電荷_______出發,終止于__負電荷___.1.在磁體內部,磁感線是從___s___極指向n極,外部是從___n極___出發從___s極___進去.
2.___正_電荷在電場中某點受到電場力的方向與該點的__場強___方向一致,也與該點所在電場線的_切線__方向一致.2.小磁針在磁場中靜止時___n______極的受力方向與該點的__場強____方向一致,也與該點所在磁感線的____切線___方向一致.
3.電場中任何兩條電場線都__不___相交.3.磁場中任何兩條磁感線都___不___相交.
4.電場線的疏密表示電場的___強弱_____.4.磁場線的疏密表示磁場的__強弱________.
高二物理教案篇十三
1.理解點電荷的概念。
2.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和思去向不明,概括出兩個點電荷之間的作用規律。掌握庫侖定律。
1.觀察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總結的能力。
2.通過點電荷模型的建立,了解理想模型方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途徑,知道從現實生活的情景中如何提取有效信息,達到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直指問題核心的目標。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帶正電的一端遠離玻璃棒。而水分子兩極的電荷量相等,這就使帶正電的玻璃棒對水分子顯負電的一端的引力大于對水分子顯正電的一端的斥力,因此水分子所受的合力指向玻璃棒,故水流向靠近玻璃棒方向偏轉。
點電荷。
走進生活。
1.點電荷。
(1)點電荷是實際帶電體的一種理想化的模型。
(2)一個帶電體能否看作點電荷主要看其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影響大不大,如果屬于無關或次要因素時,或者說,它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帶電體的距離小得多,即可把帶電體看作點電荷。
(3)對于帶電體能否被看作點電荷,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使對同一帶電體,在有些情況下可以看作質點,而在有些情況下又不能被看作質點。
2.理想化的模型到簡化,這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1.對點電荷概念的解讀:
(1)點電荷是一個忽略大小和形狀的幾何點,電荷的全部質量全部集中在這個幾何點上。
(2)事實上,任何帶電體都有大小和形狀,真正的點電荷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3)如果帶電體本身的幾何線度比起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得多,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和電荷分布對帶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帶電體抽象成點電荷,可以理解為帶電的質點。
2.對點電荷的應用:
有一種特殊情況,均勻帶電的球體或均勻帶電的球面,帶電體本身的幾何線度可能并不比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很多,但帶電體電荷分布具有對稱性,對外所表現的電特性跟一個等效于球心的點電荷的電特性相同,所以均勻帶電的球體或均勻帶電的球面都可以等效為一個球心處的點電荷,就是通常所說的帶電小球。
高二物理教案篇十四
2.會用庫侖定律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庫侖扭稱的原理。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結果及結合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點電荷的研究,讓學生感受物理學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義;。
2.通過靜電力和萬有引力的類比,讓學生體會到自然規律有其統一性和多樣性。
1.建立庫侖定律的過程;。
2.庫侖定律的應用。
庫侖定律的實驗驗證過程。
實驗探究法、交流討論法。
引入新課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這讓我們對電荷間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把電荷間的作用力叫做靜電力,那么靜電力的大小滿足什么規律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本章第二節《庫侖定律》的學習。
庫侖定律的發現。
活動一:思考與猜想。
同學們,電荷間的作用力是通過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來表現的,因此,我們應該研究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帶電體的大小和形狀是多種多樣的,這就給我們尋找靜電力的規律帶來了麻煩。
早在300多年以前,偉大的牛頓在研究萬有引力的同時,就曾對帶電紙片的運動進行研究,可是由于帶電紙片太不規則,牛頓對靜電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問題1)大家對研究對象的選擇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在靜電學的研究中,我們經常使用的帶電體是球體。
(問題2)帶電體間的作用力(靜電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猜想。
定性探究電荷間的作用力與影響因素的關系。
實驗表明:電荷間的作用力f隨電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隨距離r的增大而減小。
(提示)我們的研究到這里是否可以結束了?為什么?
這只是定性研究,應該進一步深入得到更準確的定量關系。
(問題3)靜電力f與r,q之間可能存在什么樣的定量關系?
你覺得哪種可能更大?為什么?(引導學生與萬有引力類比)。
活動二:設計與驗證。
實驗方法。
(問題4)研究f與r、q的定量關系應該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變量法——。
(1)保持q不變,驗證f與r2的反比關系;。
(2)保持r不變,驗證f與q的正比關系。
實驗可行性討論.
困難一:f的測量(在這里f是一個很小的力,不能用彈簧測力計直接測量,你有什么辦法可以實現對f大小的間接測量嗎?)。
困難二:q的測量(我們現在并不知道準確測定帶電小球所帶的電量的方法,要研究f與q的定量關系,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嗎?)。
(思維啟發)有這樣一個事實:兩個相同的金屬小球,一個帶電、一個不帶電,互相接觸后,它們對相隔同樣距離的第三個帶電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這說明了什么?(說明球接觸后等分了電荷)。
(追問)現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嗎?
實驗具體操作定量驗證。
實驗結論:兩個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庫侖定律同學們,我們一起用了大約20分鐘得到的這個結論,其實在物理學發展,數位偉大的科學家用了近30年的時間得到的并以法國物理學家庫侖的名字來命名的`庫侖定律。
啟示一:類比猜想的價值。
讀過牛頓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想到:凡是表現這種特性的相互作用都應服從平方反比定律。這似乎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電荷間作用力的規律。正是這樣的類比,讓電磁學少走了許多彎路,形成了嚴密的定量規律。馬克·吐溫曾說“科學真是迷人,根據零星的事實,增添一點猜想,竟能贏得那么多的收獲!”。科學家以廣博的知識和深刻的洞察力為基礎進行的猜想,才是有創造力的思維活動。
然而,英國物理史學家丹皮爾也說“自然如不能被目證那就不能被征服!”
啟示二:實驗的精妙。
1785年庫侖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用自己設計的扭稱精確驗證得到了庫侖定律。(庫侖扭稱實驗的介紹:這個實驗的設計相當巧妙。把微小力放大為力矩,將直接測量轉換為間接測量,從而得到靜電力的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講解庫侖定律。
1.內容: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2.數學表達式:
(說明),叫做靜電力常量。
3.適用條件:
(1)真空中(一般情況下,在空氣中也近似適用);。
(2)靜止的;(。
3)點電荷。
(強調)庫侖定律的公式與萬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盡管很相似,但仍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力。我們來看下面的題目:
達標訓練。
例題1:(通過定量計算,讓學生明確對于微觀帶電粒子,因為靜電力遠遠大于萬有引力,所以我們往往忽略萬有引力。)。
(過渡)兩個點電荷的靜電力我們會求解了,可如果存在三個電荷呢?
(承前啟后)兩個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不因第三個點電荷的存在而有所改變。因此,多個點電荷對同一個點電荷的作用力等于各點電荷單獨對這個點電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題2:(多個點電荷對同一點電荷作用力的疊加問題。一方面鞏固庫侖定律,另一方面,也為下一節電場強度的疊加做鋪墊。)。
高二物理教案篇十五
本節資料由“內能”“物體內能的改變”兩個部分構成。本節教材資料準備用兩個課時完成,此節課為第一課時。
九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處于由感性向理性發展階段,感性認識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認識中還存在必須難度。為此,本課教學設計應注意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以感性知識為依托,經過理性分析和確定,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本事。
本節書是在分子動理念知識的基礎上,具體說明內能是物體內部的能量。與機械能相比,內能不直觀更抽象,學生難于直接理解和理解,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教學中根據教材設計思路,用與機械能中動能和勢能作類比的方法來建立內能的概念,降低了新知識的起點難度,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新知識,比較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理解內能的概念。經過對生活中常見實例的分析,說明了內能的普遍性,并給出了內能與溫度的關系。
在改變物體內能的二種途徑的教學上,經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課堂實驗,總結歸納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法,同時引入熱量的概念。讓學生學會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方法。
本節課的宗旨是經過類比的方法學習微觀的物理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分析、歸納、學習新知識,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本課時要求學生具備初步運用類比法學習物理知識、分析物理現象、歸納物理結論的本事。
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深化學生對內能概念的理解,明白內能的普遍性及內能與溫度的關系。熟悉并進一步理解改變物體內能的二種途徑,能列舉分析相關事例,并從效果、能的形式變化與否上區別改變物體內能兩種方式的異同,并進行適當的練習。
1、會根據分子動理論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2、明白熱傳遞能夠改變物體的內能。
3、明白熱量的概念及單位。
4、明白做功能夠使物體內能增加或減少的一些事例。
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改變物體內能的二種途徑。
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
壓縮空氣引火儀,硝化棉,氣體膨脹做功演示器,燒瓶(內裝少量水),打氣筒,自行車(把車胎的氣放掉),一截粗軟鐵絲、一個打火機、一張砂紙、熱水袋、小毛巾等。
一、復習
教師:我們一起復習分子動理論的相關資料。
學生:(1)常見的物質是由很多的分子、原子構成的。(2)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熱運動。(3)分子間存在著引力和斥力。
教師:我們一起復習前面學習過的動能和勢能和機械能。
多媒體課件:把屏幕分成四個小窗口。第一個小窗口顯示運動的小球,在這個窗口的下方給出文字: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第二個小窗口播放彈簧拉伸或壓縮,窗口的下方給出文字: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動能和勢能統稱機械能。
二、新課教學
(一)內能:
多媒體課件:第三個小窗口顯示分子在做熱運動的動畫,在這個窗口的下方給出文字:運動的分子具也有動能,叫做分子動能。第四個小窗口播放分子之間的吸引和排斥,類似彈簧形變時的相作用,窗口的下方給出文字:分子也具有勢能,叫做分子勢能。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教師:內能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各種形式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多媒體課件:空中飛行的足球。
教師:請同學分析,空中飛行的足球具有哪些能量?
學生:飛行在空中的足球,離開地面,具有重力勢能;足球在空中運動,還具有動能。足球的動能和重力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學生:足球是由許許多多的分子組成的,所以足球還具有內能。
教師:足球同時具有機械能和內能。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景有關,如物體是否有速度、是否有高度、是否發生了彈性形變。而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景有關。也就是無論物體是否有外在的機械能,只要物體內部的分子有熱運動,就必須有內能。
教師:內能是不一樣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教師:請同學們分析,一杯熱水的水分子是否具有內能?
學生:熱水中的水分子永不信息地做規則運動,所有熱水的水分子具有內能。
教師:請同學們分析,如果杯子中水的溫度下降了,冷水的水分子是否具有內能?
學生:冷水中的水分子也在不停地做規則運動,只可是比熱水中的水分子的運動速度慢一些,所有冷水的水分子也具有內能。
教師:如果水結成冰塊了,冰塊還有內能嗎?
學生:冰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冰塊也具有內能。
師生:根據分析可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同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時,內能增大,溫度降低時,內能減小。
教師:當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或降低時,內能隨溫度改變這個過程,暫不研究物體發生了物態變化,相關知識等到高中再進行學習。
(二)熱傳遞改變內能、熱量
教師:讓一個高溫物體和一個低溫物體接觸,會發生什么現象?比如把冰涼的'手放在熱水袋上捂一捂。
學生:熱會從高溫物體傳遞給低溫物體;高溫物體的溫度會降低,低溫物體的溫度會升高。
教師: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熱傳遞。高溫的熱水袋把熱量傳遞給了低溫的手。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做熱量,熱量的單位也是焦耳。熱傳遞過程中,熱量總是從高溫的物體傳向低溫的物體。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越多,內能的改變就越大。在熱傳遞過程中,低溫物體吸收了熱量,溫度升高,內能增加。高溫物體放出熱量,溫度降低,內能減小。熱傳遞能夠改變物體的內能。
教師:同學需要異常注意:熱傳遞傳遞的是熱量,不是溫度,也不是內能。是熱量的轉移才導致物體內能的改變,是熱量的轉移才導致物體溫度的改變。
教師總結:(1)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做熱量。
(2)熱量的單位是焦耳(j)。
(3)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放出熱量內能減少。
(4)熱傳遞會改變物體的內能。
(二)做功改變內能
分組實驗:供給的器材:一截粗軟鐵絲、一個打火機、一張砂紙、熱水袋(裝有熱水)、小毛巾等。
教師:要求學生把一段軟鐵絲的溫度升高。
學生實驗:用打火機去燒鐵絲。(提醒同學注意安全)
學生實驗:把鐵絲放在熱水袋上,用熱水袋去捂熱鐵絲。
學生實驗:把鐵絲反復彎折,鐵絲溫度也會升高。
學生實驗:用砂紙去反復摩擦鐵絲,鐵絲溫度也會升高。
學生實驗:把鐵絲放在太陽下曬,鐵絲溫度也會升高。
教師:不一樣實驗小組的學生介紹自我的實驗方法并進行分析。
學生:用打火機燒鐵絲是用熱傳遞的方法使鐵絲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的。
學生:用熱水袋去捂鐵絲也是用熱傳遞的方法使鐵絲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的。
學生:把鐵絲反復彎折,用砂紙去反復摩擦鐵絲,鐵絲的溫度也會升高,內能增加。可是彎折鐵絲和砂紙摩擦鐵絲都不是熱傳遞。
教師:可是彎折鐵絲和砂紙摩擦鐵絲都不是熱傳遞現象。彎折鐵絲是手對鐵絲做功,砂紙摩擦鐵絲是物體克服摩擦力做功。由此可見,做功的方式也能夠改變物體的內能。
教師:改變物體的內能有二種途徑:熱傳遞和做功。
教師:出示壓縮空氣引火儀,介紹結構和使用方法。
學生實驗:教師給予指導,讓學生到講臺上來做壓縮空氣點燃棉花實驗,全班同學觀察發生的現象。
教師:活塞壓縮空氣,對空氣做功,空氣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
教師:摩擦做功在生活中較為常見,同時壓縮氣體也是做功的一種形式。在生活中也能經常看到壓縮空氣做功,但可能沒有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在課堂上我們現場用打氣筒給自行車打氣的過程,認真地進行觀察和分析。
學生實驗:用打氣筒給自行車打氣。做實驗前請幾位同學摸一摸打氣筒外壁,提醒同學打氣筒外壁的上下部分都要觸摸一下,感受一下氣筒壁上下部分的溫度。為使實驗效果更明顯,能夠把自行車輪胎中的氣放掉一部分,延長打氣時間。打完氣后,再讓那幾位同學觸摸打氣筒外壁的上下部分,感受氣筒壁上下部分的溫度,進行比較分析。
教師:活塞與整個氣筒壁都有摩擦,摩擦產生的熱是傳給整個筒壁,如果僅有摩擦生熱的原因,氣筒壁上下部分的溫度應當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實驗過程中,能夠明顯發現,氣筒上部只是略有發熱,而氣筒下端卻很熱,甚至燙手,所以壓縮氣體做功產生的熱量是使氣筒的下部發熱的主要原因。
教師:在剛才的實驗中,經過做功,能夠使氣筒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如果不用做功的方法,用火烤一烤,也能夠使氣筒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由此可見,熱傳遞和做功對改變物體的內能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
教師:那么,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的內能還有沒有什么區別呢?請同學們嘗試從能量轉化角度,分析一下這兩種方式的本質。
教師:雖然兩種方式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性的,可是在本質上有區別的。熱傳遞的方式是使內能發生轉移,內能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或是從物體的高溫部分轉移到低溫部分。做功的方式則是能的形式發生了轉化,外界對物體做功,使物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
演示實驗:實驗裝置如教材圖13.2-5,注入約10ml水。塞緊瓶塞前,用吸水紙把瓶壁內外擦拭干凈。塞緊瓶塞后,用實驗室常用的兩用打氣筒打幾次氣,就能使瓶塞跳起,在瓶塞跳起的同時,瓶內出現水霧。
教師:在向瓶內打氣時,壓縮了瓶內的空氣,空氣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瓶內的水吸熱汽化,產生了更多的水蒸氣,隨著水蒸氣的增加,氣壓越來越大,直至沖開瓶塞。瓶內原先的水蒸氣是無色透明、看不見的。瓶內出現白霧,說明水蒸氣液化,變成了小水滴。這是由于空氣推動瓶塞做功,內能減少,溫度降低造成了水蒸氣的液化現象。
教師: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物體對外界做功,物體的溫度降低,內能減小。
教師:引導學生做出本節課的小結。
學生:學習了內能的概念。了解了熱傳遞和做功是改變內能的二種途徑。
三、布置作業
完成教材10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
高二物理教案篇十六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電能輸送的過程。
2.知道高壓輸電的道理。
3.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傳輸電路中電功率轉化及電損耗的計算。
四、教學方法:討論,講解。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電磁感應現象和發電機,通過發電機我們可以大量地生產電能。比如,葛洲壩電站通過發電機把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發電功率可達271.5萬千瓦,這么多的電能當然要輸送到用電的地方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輸送電能的有關知識。
(二)進行新課。
1.輸送電能的過程。
提問:發電站發出的電能是怎樣輸送到遠方的呢?如:葛洲壩電站發出的電是怎樣輸到武漢、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學生憑生活經驗能回答:是通過電線輸送的。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可以回答:是通過架設很高的、很粗的高壓電線輸送的。
出示:電能輸送掛圖,并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作介紹。
2.遠距離輸電為什么要用高電壓?
提問:為什么遠距離輸電要用高電壓呢?學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師說:這個實際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板書:(高壓輸電的道理)。
分析討論的思路是:輸電導線(電阻)發熱損失電能減小損失。
講解:輸電要用導線,導線當然有電阻,如果導線很短,電阻很小可忽略,而遠距離輸電時,導線很長,電阻大不能忽略。列舉課本上的一組數據。電流通過很長的導線要發出大量的熱,請學生計算:河南平頂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壓輸電線電阻約400歐,如果輸電線的電流是1安,每秒鐘導線發熱多少?學生計算之后,教師講述:這些熱都散失到大氣中,白白損失了電能。所以,輸電時,必須要盡量減小導線發熱損失。
提問:如何減小導線發熱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減小發熱q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減小輸電時間t,二是減小輸電線電阻r,三是減小輸電電流i。
提問:第一種方法等于停電,沒有實際價值。第二種方法從材料、長度、粗細三方面來說都有實際困難。適用的超導材料還沒有研究出來。排除了前面兩種方法,就只能考慮第三種方法了。從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種辦法是很有效的:電流減小一半,損失的電能就降為原來的四分之一。通過后面的學習,我們將會看到這種辦法也是可行的。
板書結論:(a:要減小電能的損失,必須減小輸電電流。)。
講解:另一方面,輸電就是要輸送電能,輸送的功率必須足夠大,才有實際意義。
板書:(b:輸電功率必須足夠大。)。
提問:怎樣才能滿足上述兩個要求呢?
分析:根據公式p=ui,要使輸電電流i減小,而輸送功率p不變(足夠大),就必須提高輸電電壓u。
知識目標。
1、知道產生的條件;。
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因素;。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產生的條件以及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靜與滑動的區別對比,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體所受時,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無關因素,總結出產生的條件和規律.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3、兩個物體間的滑動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成正比.
4、動摩擦因數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
5、的方向與接觸面相切,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6、靜存在值——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課的內容分滑動和靜兩部分.重點是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律,通過演示實驗得出關系.
2、難點是在理解滑動計算公式時,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運動物體受到的時,學生往往直接將重力大小認為是壓力大小,而沒有分析具體情況.
教法建議。
一、講解有關概念的教法建議。
介紹滑動和靜時,從基本的事實出發,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使學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內容是本節的難點,所以在講解時不要求“一步到位”,關于的概念可以通過實驗、學生討論來理解.
1、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和生產中利用的例子;。
2、讓學生思考討論,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靜止的物體一定受到靜;。
(3)、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受到靜;。
主要強調:是接觸力,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即在運動中也可以充當動力,如傳送帶的例子.
二、有關講解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教法建議。
1、滑動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物體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跟物體間的正壓力有關;但和接觸面積大小無關.注意正壓力的解釋.
2、滑動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動摩擦因數跟兩物體表面的關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動摩擦因數越小.實際上,當兩物體表面很粗糙時,由于接觸面上交錯齒合,會使動摩擦因數很大;對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潔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動摩擦因數更大,表面越光潔,動摩擦因數越大.但在力學中,常稱“物體表面是光滑的”這是忽略物體之間的的一種提法,實際上是一種理想化模型,與上面敘述毫無關系.
3、動摩擦因數()是一個無單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響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受力情況.
4、靜的大小,隨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靜不能無限度的增大,而有一個值,當外力超過這個值時,物體就要開始滑動,這個限度的靜叫做靜().實驗證明,靜由公式所決定,叫做靜摩擦因數,為物體所受的正壓力.的大小變化隨著外力的變化關系如圖:滑動的大小小于靜,但一般情況下認為兩者相等.
高二物理教案篇十七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點電荷的概念。
2.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和思去向不明,概括出兩個點電荷之間的作用規律。掌握庫侖定律。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總結的能力。
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直指問題核心的目標。
情景引入。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帶正電的一端遠離玻璃棒。而水分子兩極的電荷量相等,這就使帶正電的玻璃棒對水分子顯負電的一端的引力大于對水分子顯正電的一端的斥力,因此水分子所受的合力指向玻璃棒,故水流向靠近玻璃棒方向偏轉.
問題探究。
點電荷。
走進生活。
自主探究。
1.點電荷。
(1)點電荷是實際帶電體的一種理想化的模型。
(2)一個帶電體能否看作點電荷主要看其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影響大不大,如果屬于無關或次要因素時,或者說,它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帶電體的距離小得多,即可把帶電體看作點電荷。
2.理想化的模型到簡化,這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1.對點電荷概念的解讀:
(1)點電荷是一個忽略大小和形狀的幾何點,電荷的全部質量全部集中在這個幾何點上。
(2)事實上,任何帶電體都有大小和形狀,真正的點電荷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3)如果帶電體本身的幾何線度比起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得多,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和電荷分布對帶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帶電體抽象成點電荷,可以理解為帶電的質點。
2.對點電荷的應用:
有一種特殊情況,均勻帶電的球體或均勻帶電的球面,帶電體本身的幾何線度可能并不比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很多,但帶電體電荷分布具有對稱性,對外所表現的電特性跟一個等效于球心的點電荷的電特性相同,所以均勻帶電的球體或均勻帶電的球面都可以等效為一個球心處的點電荷,就是通常所說的帶電小球。
高二物理教案篇十八
燒杯,墨汁等、
1、復習
2、引入新課
3、進行新課
(4)內能和機械能
首先木塊有勢能,也有動能棗統稱為機械能、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景有關、
4、小結
(1)內能不是單個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所以內能是不一樣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物體的內能較之物體的機械能更為抽象,不能用“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的內能,比較容易為學生理解,但也容易造成與機械能的混淆,講課中要強調內能是“所有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很多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分子間的勢能”,突出內能是跟熱運動有關的能量。
高二物理教案篇十九
1.掌握簡諧運動的定義;了解簡諧運動的運動特征;掌握簡諧運動的動力學公式;了解簡諧運動的能量變化規律。
2.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概括簡諧運動的運動特征和簡諧運動的能量變化規律,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3.結合舊知識進行分析,推理而掌握新知識,以培養其觀察和邏輯思維能力。
二、教學難點。
1.重點是簡諧運動的定義;。
2.難點是簡諧運動的動力學分析和能量分析。
三、教具:彈簧振子,掛圖。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1:什么是機械振動?
答:物體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復運動叫機械振動。
提問2:振子做什么運動?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機械振動的情況:機器的振動,橋梁的振動,樹枝的振動,樂器的發聲,它們的振動比較復雜,但這些復雜的振動都是由簡單的振動的組成的,因此,我們的研究仍從最簡單、最基本的機械振動開始。剛才演示的就是一種最簡單、最基本的機械振動,叫做簡諧運動。
提問3:過去我們研究自由落體等勻變速直線運動是從哪幾個角度進行研究的?
今天,我們仍要從運動學(位移、速度、加速度)研究簡諧運動的運動性質;從動力學(力和運動的關系)研究簡諧運動的特征,再研究能量變化的情況。
(二)新課教學。
(第二次演示豎直方向的彈簧振子)。
提問4:大家應明確觀察什么?(物體)。
提問5:上述四個物理量中,哪個比較容易觀察?
提問6:做簡諧運動的物體受的是恒力還是變力?力的大小、方向如何變?
小結:簡諧運動的受力特點:回復力的大小與位移成正比,回復力的方向指向平衡位置。
提問7:簡諧運動是不是勻變速運動?
小結:簡諧運動是變速運動,但不是勻變速運動。加速度時,速度等于零;速度時,加速度等于零。
提問8:從簡諧運動的運動特點,我們來看它在運動過程中能量如何變化?讓我們再來觀察。
提問9:振動前為什么必須將振子先拉離平衡位置?(外力對系統做功)。
提問10:在a點,振子的動能多大?系統有勢能嗎?
提問11:在o點,振子的動能多大?系統有勢能嗎?
提問12:在d點,振子的動能多大?系統有勢能嗎?
提問13:在b,c點,振子有動能嗎?系統有勢能嗎?
小結:簡諧運動過程是一個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
(三)總結:
(四)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