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青海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一
塔爾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600余畝,寺院建筑分布于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墻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筑,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游人如潮。
塔爾寺位于湟中縣城魯少爾鎮的蓮花山山坳,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圣地,也是中國黃教——喇嘛宗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整座寺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
塔爾寺內收藏有大量鎏金銅佛像、銅佛像、金銀燈、金書藏經、木刻板藏經、法器、靈首塔、御賜匾額、壁畫、堆繡等文物。其中壁畫與堆繡、酥油花被譽為塔爾寺三絕。壁畫多以礦物顏料畫在布幔上,內容主要為經變、時輪、佛等。堆繡是用各色綢緞、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繡成佛、菩薩、天王、羅漢、尊者、花卉、鳥獸等圖案。
青海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二
打開世界地圖,如果在亞洲大陸上縱橫劃一個十字,格爾木昆侖旅游區我們會發現,青海省格爾木市正好處在亞洲大陸的十字中。格爾木市背靠昆侖山,身居萬寶匯集的“聚寶盆”柴達木盆地,形成以格爾木為中心的昆侖文化旅游區。
昆侖山從帕米爾高原隆起,凌空而下,浩浩蕩蕩,橫貫東西數千里;茫茫蒼蒼,雪峰高聳,冰川縱橫,巍峨神奇。從遠古開始,昆侖山就成為中華各民族共同向往的圣地。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祖之脈”。古往今來,有多少先賢智者,騷人墨客,劍客奇士,天涯游子,遙望西天,情寄昆侖,用詩詞歌賦來表達他們對昆侖的向往和仰慕。其中以李白的“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的美詩,_的“橫空出世,莽昆侖”的華章,成為吟詠昆侖的代表作。中華文化眾多的神話故事出自昆侖,如女媧煉石補天、精衛填海、西王母蟠桃盛會、白娘子盜仙草和嫦娥奔月等。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封神演義》和金庸的《天龍八部》等多部通俗小說都提到昆侖山。
昆侖山東西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西段喀拉昆侖山是塔里木盆地與藏北高原祁連山、中支昆侖山、南支唐古拉山。昆侖山中萬壑縱橫,蘊藏著無盡的壯美、神秘和富饒。
主要景觀。
瑤池風景區湖水明澈如鏡,湖的四周草青沙白;在湛藍的天宇下,山色、天光、云影在湖水中相依共舞,在寧靜安詳中透著仙氣和靈氣。
練場地。每年都會迎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探險愛好者,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初級登山愛好者登山探險的首選基地。
青海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三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青海,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今天小x為大家介紹青海境內一些著名好玩的.景點海心山。
俗稱湖心島。古時稱仙山,或龍駒島,蒙名為“奎遜托羅亥”,位于青海湖心偏南,距南岸約30多公里,是青海湖的一大游覽勝地。全島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0.8公里,面積為1平方公里,形如螺殼。山頂高出湖面約數10米,海拔約3300米。山體系花崗巖和片麻巖構成,略呈乳白色。天晴日麗時,憑高遠眺,只見海心山猶如雪浪飄浮,蔚為壯觀。古人曾有詩海心山四周環水,遠離塵世,境地幽絕,天然仙境,令人神往。因此,很早以前就有僧人在島上修行。據古籍記載,早在漢代,島上就有廟宇。僧人于冰合時,出海取一年之糧而入居,整年不復出。附近牧民還將馬牛羊等牲畜,在冬季冰合后置于此山,永不宰殺,供神佛之用。
傳說,當時有人將良牝馬置此山,至來春牧之,馬皆有孕,所生之駒,號為龍種,必多駿異,因此稱為“龍駒”,海心山因此而稱為“龍駒島”。歷史上有名的帝王王莽、隋煬帝都求過龍種。唐天寶年間,唐代名將哥舒翰夜屠石堡,攻占西海后,筑神威城于“龍駒島”。如今這些歷史的陳跡,早已被風雨所吞沒,島上留下的只是一些廟宇、僧舍、嘛呢堆等建筑,可供游人憑吊。
青海旅游景點導游詞篇四
老虎山原名獨耳龍山,地圖上標注的正式名字是陶山,位于蚌埠市南郊(今光彩大市場東南側),東西長約一公里,南北長約三公里,可當地人都叫它為老虎山,有人說因為它形狀象臥虎,因此得名,也有另外的說法。
老虎山公園始建于1980年,公園建成后,因其人文歷史和園林風景成為集寧市一處著名的風景區,聞名區內外。不僅是本市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而且是游客觀光的風景勝地。隨著城市建設和旅游業發展的需要,集寧市又投資對虎山、白泉山公園進行改造建設。改造后的老虎山、白泉山公園占地共536.8公頃;建設期總投資5600多萬元,建成集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新的老虎山公園總體共設九個區,它們分別是:大門瀑布區、紀念碑區、植物園區、虎石區、虎山游樂區、趙家大院、老潭區。馮將軍林和老城遺址。大門瀑布區為大型山石瀑布景觀,水從20米高處傾瀉而下,形成大型瀑布景觀。紀念碑廣場為林蔭廣場,栽有大樹、樟子松、油松等。植物園區設7處景觀,分別布置在紀念碑周轉以四季之景:虎山春色、百花爭艷、虎山秋色、冬雪松林及桃花園、香花園、相思園,以寄托后人對先烈的懷念和崇敬。
老虎石周圍增加塑石配景,老虎洞重新改造恢復原貌,并在洞前設有賀龍戰役紀念館及雕塑廣場。在虎山南邊的空地上,建有一處大院,名為趙家大院,在院的入口處設碑,記載趙家大院始于1898年,集寧建成于1931年等歷史變遷之事。與趙家大院相鄰的是虎山游樂園,它位于虎山公園的西南大門,附近就是居住區,便于附近居民就近游玩,同時又與趙家大院形成餐飲、游樂一條龍旅游體系。在與老虎山南邊相對的小山上,有龍潭,龍潭內設有龍噴水雕塑噴泉,龍潭內的水以溪流的形式由南向北,順坡就勢穿過趙家大院流入植物園區附近又一潭內,將滋潤虎山四季景觀。
老虎山位于蚌埠市南郊,東西長約一公里,南北長約三公里,地圖上標注的正式名稱是陶山,可當地人都叫它為老虎山,也許它的形狀象臥虎吧。山腳北面就是東海大道,東海大道東西延伸二十多公里,是蚌埠的一條東西大通道,由蚌埠卷煙廠贊助修建,故名東海大道,“東海”乃是蚌埠卷煙廠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品牌。蚌埠市區呈“凹”字型,東海大道就在這個凹字的上端(南)將蚌埠東西連了起來,而老虎山就位于凹字的中點偏上(南)。
蚌埠的“凹”字,中間凹下去的這一塊風水寶地,就是空軍蚌埠機場,由于飛機場占據了市中心最大的一塊土地,所以蚌埠在南有機場、北有淮河的局勢下,不得不向東、西方向發展。20_年,飛機場搬遷,這塊市中心的大塊土地便空了出來,成為蚌埠發展的新市區。老虎山就恰恰在飛機場的南面,和老機場隔東海大道對望。由北向南來看,是:淮河、鬧市區、飛機場、東海大道、老虎山。
老虎山其實原名并不叫老虎山,而叫獨耳龍山。傳說是淮河中的獨耳蛟龍,看到徐家橋西有一個成精的蜘蛛危害鄉民,便出水拿蛛,化成此山。老虎山東南即陳梁家北向前延伸的一嶺,名為東龍爪;山西南即陶店東北處向南折東一嶺,名叫西龍爪,二爪中間的山凹處有一塊微微隆起的橢圓型平地,稱為龍舌,山頂偏西有一個面向南的巖洞,型若耳朵,又如張著的虎口,可容數人,名叫龍耳洞。登上燕山之巔細觀老虎山和王小山(又名癩山)的形狀,活像一條探爪撲蛛的蛟龍,所以早年當地稱它為獨耳龍山。
明朝洪武年間,地方為了討好朱元璋,便撥弄是非,上疏朝廷,說這條龍捕蛛是假,侵犯皇陵(鳳陽南鄉的明陵)是真。皇上詔命:在龍舌上建廟宇一座,先取名凈慈寺,后改名虎山寺,以鎮此龍。并將獨耳龍山易名為老虎山,同時將龍耳洞改名為老虎洞。
青海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五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北禪寺,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北湟水之濱海拔2400多米的北山上,俗稱“北山寺”,又名永興寺。因北山山崖層疊,遠眺似土臺樓閣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樓山,北禪寺也因此又叫土樓觀。風景名勝靈官殿來到山腳,首先看到的是靈官殿。靈官殿修建于明洪武年間,因戰火毀燒,重修于1920_年。原有山門,東西兩邊有廂房,房中間有橫匾上書“靈官殿”三個大字,清宣統二年(1920_年)西寧各界捐資將靈官殿整修一新。殿內,供奉著護法王靈官。靈官赤面三眼,手執金鞭。
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鎮山神將,和佛教的韋馱相似,有的書說他是武當山中五百靈官的統帥,叫華光元帥,又叫五顯靈官。到了宋代,又出現了一位“火車王靈官”,根據《新搜神記》的記載,王靈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時候的人。王母大殿靈官殿后,是王母大殿。王母大殿是整個土觀樓的主殿,也是平常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20_年大殿失火王母大殿[2],現在看到的是20_年重建的。據說,西王母的主要活動區域在青海,而這里是西王母顯靈圣地,所以主供西王母。北禪寺現為青海省內道教活動中心之一,每年有眾多的海內外華人前來游覽觀光,也會不時在這里舉行隆重的宗教朝拜活動。近幾年來,每當重陽節晚上,北禪寺還會張燈結彩,屆時,數萬人云集于此,更是熱鬧非凡。
王母大殿分上下兩層,下層供奉王母,上層祀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城隍殿王母大殿西邊是財神殿,東邊是城隍殿。財神殿供奉著比干、關圣、趙公明三大財神,城隍殿則供奉著本省城隍殿[2]城隍、東漢時期的西寧護羌校尉鄧訓。據載,鄧訓生于40年,卒于92年,字平叔,是東漢開國名將鄧禹之子。鄧訓任護羌校尉深得羌人之心,倍受愛戴。羌人“聞訓卒,莫不吼號,或以刀自割,又刺殺其犬、馬、牛、羊,曰:‘鄧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寧壽塔土樓山頂峰,有座寧壽塔,該塔為六面形五層翹角塔,塔中實心,青磚砌成。一寧壽塔[2]說是明洪武十九年(1386)由明朝開國功臣、駐西寧長興侯耿炳文所建,一說是清代所建。
據說,每當煙雨蒙蒙,山隱霧中,蒼蒼茫茫,遠望云霧中的殿宇,洞群塔寺時隱時現,正如古詩所吟“北山隱約樹模糊,煙雨朝朝入畫圖”,“多少樓臺云樹掩,天然畫圖米家村”,“北山煙雨”由此而得名。站在山頂,可遠眺群山之巍峨,可攬西寧全城之風貌。從土樓山下來,經供奉三教堂、迎仙橋、百花亭,可到萬圣殿。萬圣殿也叫五母殿,祀王母、地母、斗姥、驪山老母、觀音老母。萬圣殿左邊,是供奉九天玄女、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的玄女宮,玄女宮東西兩側,則分別是會仙閣、聚仙閣。穿過玄女宮坊,跨過山腳的引水渠,就從道家叢林回到塵世。最佳旅游時間北禪寺年平均氣溫7.6℃,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零下18.9℃,屬高原高山寒溫性氣候。西寧夏季平均氣溫17-19℃,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勝地,有“中國夏都”之稱。最佳旅游時間為夏季。歷史文化在歷史上,北山寺有過很多的名稱。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樓神祠”之稱。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距今已有580年的歷史。
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北魏旅行家酈道元跋涉到西寧,登臨土樓山,他的《水經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余尺,有若削成。”土樓有道教庵觀,故有“土樓觀”之稱。北山像一只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只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雖然名稱很多,但北山寺是人們最習慣的叫法。其山中寺觀是西寧地區的一大名勝古跡。由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獨具一格的風貌,成了人們游覽的場所。在北魏時期《水經注》記載了北山寺,北魏時青海形勢圖中也標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寧城),可見北山寺知名度是相當高的。
經
北禪寺位于西寧市湟水北岸土樓山腰,俗稱“北山寺”,又名土樓觀,其建筑風格和文化建筑被稱為“絲綢之路”南道的一顆明珠。北山因山崖層疊,遠眺似土臺樓閣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樓山。“北山煙雨”是“西寧八景”之一。陡峭的山坡上布滿人工開鑿的洞窟,所以又有“九窟十八洞”之稱。北山寺依山崖而建,寺內殘存有壁畫和藻井,從藝術風格上看,當屬晚唐和宋元時代的遺跡。北山寺已經修葺,為道教寺觀,有魁星樓、靈宮殿等建筑。位于北山頂峰的寧壽塔是清代所建的5層密檐磚塔,為北山寺的組成部分。
北禪寺是青海境內最早的宗教建筑,初建于北魏明帝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整個建筑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紅砂巖天然斷層由西向東依次而建,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懸立,結構奇巧,寺院錯落有序,蔚為奇觀。
北禪寺歷史悠久,寺內留存有魏晉時期的藻井圖案及佛教藝術壁畫,塑立各種佛尊神像。
北禪寺的古跡很多,有圣母殿、呂祖祠等。但最多的是洞,共有“九窟十八洞”,如玉皇洞、無量洞、城障洞、七真洞、黑虎洞等,洞中塑有佛像,洞內曲經通幽,冷風襲身。這些洞由棧橋曲廊連接,虛實相望,獨具匠心,是一種罕見的建筑藝術。
北禪寺內有棧道、小橋、游廊連接著名的“九窟十八洞”,遠遠望去,似一座長廊懸空在半山腰中,頗有山西懸空寺的風格。現在九窟十八洞內還保留著塑像和古代壁畫,被譽為“絲稠之路”南線古代文化的一顆明珠。從北禪寺鳥瞰西寧市全景,別有一番情趣。土樓山天然大佛在北禪寺側旁,這座天然大佛高約百米,由紅白巖石相間構成,經過風化,山峰似被大自然“雕塑”成為一尊大佛,故而得名。
青海旅游景點導游詞篇六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黃龍。現在由我為大家介紹黃龍。
黃龍,位于潘縣境內的岷山主峰雪寶頂山下,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同九寨溝景區一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黃龍溝長約7公里,景區段4.7公里,寬約1-2公里。景區海拔3145米-3575米之間,縱坡平均降為8.7%。黃龍景觀的形成與從溝頂端分水嶺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有直接關系。泉水富含碳酸鈣類,它順坡漫流而下,沒有固定的河床。溪水在順坡而下的過程中,碳酸鈣物質逐漸沉淀,形成了以乳白色和淡黃色為基調的鈣化景觀。上段和下段因坡地較平緩,碳酸鈣流泉遇阻沉積而形成層層疊疊如玉石砌成的池子,地質學上稱為泉化臺。黃龍溝的中段是一條約1.5公里長的坡狀乳黃色鈣化沉積帶,稱為“金沙鋪地”。黃龍景觀以雪山和森林拱衛著無數形態各異的鈣化彩池為主要特色,人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些彩池的艷麗奇巧,只好尊奉它人“人間瑤池”。
黃龍,過云人都稱之為黃龍寺,因為明朝時駐松潘兵馬使朝覲在溝內修建有改善龍前寺、中寺、后寺3座寺廟。現前寺已蕩然無存,中寺僅剩鳳音殿,后寺也只有1座院落。“黃龍”一名則是根據兩個古老的傳說而來:一是說大禹治水時,有一條黃龍負舟幫助大禹疏通岷江,到了松潘后留在了黃龍溝內。《松潘縣志》記為:“禹治水至茂州,黃龍負舟助禹治水,自茂州而上,始有岷江……后黃龍修道而去,遺五色山水于世,世人建寺,歲歲朝祀。”另一說是古進修有位黃龍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而去。后人為紀念黃龍真人,在溝內修建黃龍寺。《松潘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黃龍寺,明兵馬使馬朝覲所建,亦雪山寺。相傳黃龍真人修道于此,故名。有前中后三寺,殿閣相望,各距五里”。
兩條記載都源于傳說,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去探窟誰真誰假。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兒是先有黃龍溝,后有黃龍寺,,“黃龍”一名肯定與溝內景物有關。所以本導游還是稱之為“黃龍”風景名勝區。下面我們開始黃龍游覽。
黃龍溝口經過的這一條小河就是涪江的源頭。過涪源橋,沿著林間小道進入溝口,迎接游人的第一組梯級水池,被命為“迎賓池”。它由100多個以藍色為基調的彩池組成,池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山間石徑環繞著池子曲折盤旋,把游人迎進景區,又把游人送往景區深處。池子周圍古樹參天,群花爭艷;池子的堤埂如玉石、瑪瑙鑄成,玲瓏剔透。池中清水,湛藍透綠。陽光透過樹隙照在湖面上,變幻著黃、綠、藍各種色調。微風吹過,池中泛起陣陣彩色漣漪,格外清艷動人,這便是人們贊嘆不已的“黃龍彩池”的第一處景觀了。
告別迎賓池,踏上用木頭搭成的人行棧疲乏上,但見左前方一鋪碧水從密林中沖出,又從高約10米,寬約60米的崖沿上飛瀉而下,在起伏不定的崖壁上幾經跌宕,形成數十道梯級瀑布。有的如簾瀑高掛,云蒸霧騰;有的似斷線珍珠,串串滾落。水瀑后面的崖壁,透視出了金黃色為基調的鈣化結晶面,使瀑布更顯得富麗堂皇。如遇朝陽中落日余輝的點染,瀑布還會變幻出不同的色彩,似道道彩霞鋪呈在我們眼前。因此人們給它取了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飛瀑流輝”。瀑布頂端的彩池,既是瀑布的水源,又是與瀑布迥然不同的景觀。飛瀑是那樣的輝煌、奔放,彩池則顯得分外寧靜,恬靜。它們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共同組成了一道動靜和諧而完美的風景線。
緩緩地走過“飛瀑流輝”斜坡,徜徉在五顏六色的彩池群畔,不知不覺到了黃龍溝第二級臺階前。橫亙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堵寬約40余米、高約10米的乳黃色崖壁,崖壁表面厚厚的鈣化層似圍幔、似懸瀑,十分壯美。崖壁表面溪水漫流,像一層薄薄的輕紗飄飄灑灑地鋪展在崖壁上,跌落在金黃色的池盆里。巖壁下端有一溶洞,高級約1米,寬約1.5米,洞前簾瀑似串串珍珠懸垂,洞內景物隱約可見。進洞1米處這密密麻麻的鐘乳石擋住了去路,還沒有人去探測此洞到底有多深。據地質學者考證,該洞是古代冰川的一個出水口。因其古老、神秘,于是當地藏民傳說它是古時候仙人們凈身的地方,因取名“洗身洞”。傳說,凡人如想修行得道,必須先赤身裸體進洞凈身,就像漢族地區流行的齋戒前必須沐浴凈身一樣。這“至圣至潔”的洗身洞,由鈣化物質結晶而成,足在洞內讓自然流淌下來的泉水洗滌,可以洗刷掉過去的罪孽和全身的疾病,獲得圣潔的身軀。由于洗身洞富有神秘色彩,當地藏民中又傳說不育婦女進洞洗身后可喜得貴子。此傳說頗富吸引力,因而進去嘗試者還大有人在,不僅有中國人,甚至還有外國人。不過我奉勸各位,身體不壯實者千萬不要輕易進洞去試,因洞內雖然潔凈,但潮濕、陰冷、寒氣逼人,經不起此“考驗”者,不但達不到“凈身”的目的,反而會遭致疾病纏身。
翻越鈣化崖壁,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游人面前的是偌大一片坡狀鈣化景觀。這就是被人們稱為“金沙鋪地”的鈣化流。它長約1500米,寬100米左右,據有關專家認定: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同類形態景觀中面積最大,色彩最豐富的一處。坡面的巖溶層凹凸不平,色調以金黃色為主,間或有乳白色、灰色、暗綠色板塊鑲嵌其中。坡面上蕩漾著一層薄薄的清流。由于水流受坡面鱗狀的鈣化層而形成變幻莫測的銀色漣漪,好似金河瀉玉。零零散散生活在鈣化坡地上的一簇簇水柳、灌木叢,以極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強風、勁流抗爭,訴說著景觀的古老歷史。爬上金沙鋪地頂端,俯視整個鈣化坡面,竟是兩側低、中間一溜脊梁且表面呈鱗狀,宛如一條黃色的蛟龍俯臥在坡面。到此,諸位一定已經想到,關于“黃龍”的傳說故事,不正是源于這條坡狀鈣化流嗎!
青海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七
翻開世界地圖,在亞歐大陸的中南部,一塊棕褐色彩的;樣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風情,青海有著“世界屋脊”的美稱。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青海著名景點。
導游詞。
貴德縣文廟和玉皇閣是貴德縣現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這處古建筑群位于貴德縣河陰鎮,史料記載,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為鞏固統治,教化民風,保佑“皇圖永固,時歲享昌”,乃“恭擇城中場地,創修玉皇圣閣”,歷時四年竣工。至清道光十七(1837)年,玉皇閣重建、擴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回民起義,玉皇閣毀于戰火,現存古建筑群是光緒年間依次重建。該建筑群占地面積61畝,建筑面積4915平方米,是一處廟觀相互毗鄰,集儒、道、佛為一體,掮棄門戶之見,并存相依,布局獨特的古建筑精品。整體建筑采用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形式,單體建筑以甘肅、青海兩地做法為主,富麗堂皇,布局國內罕見,極具歷史文物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
文廟包括欞星門、泮池、鄉賢名宦祠、七十二賢祠、大成殿等十二個單體建筑。其中大成殿是供奉中華民族偉大先哲孔子之神位,歷來為文人祭祀孔子和集會的場所。
除玉皇閣和文廟外,貴德明清古建筑群還包括供奉著關羽、岳飛和馬祖三尊神的關岳廟、漢式建筑,藏傳佛教寺院大佛寺、仍留有清光緒時期壁畫20平方米的城隍廟等。
貴德地處黃河谷地,上有龍羊峽鎖關,下有松巴峽守戶,四面環山,平川開闊,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稱。貴德明清古建筑群的發現和錢其琛副題詞“天下黃河貴德清”,使貴德縣的旅游業開始紅火起來。據貴德縣旅游局梁海珍局長介紹,每年來自全省各地和海內外近百萬游客到貴德縣賞清清黃河的參觀玉皇閣。
亭臺樓閣、繪飾新彩,更加引起游人注目。有詩云:“五峰如掌列云端,瀑布飛流似激湍。六月炎天來避暑,松聲颯颯水聲寒。”《西寧府新志》稱其“五峰林立,形如舉掌,山脅左右有大泉二,余泉不計焉,林壑之美,最為湟中勝地。”這里山境幽雅,泉水眾多,細流飛灑,好像瀑布高掛。
五峰山的主要景色是三林、三洞、三泉。三林是松樹林、楊樹林和樺樹林,夏季三林郁郁蔥蔥,繁茂遍野,到了秋季松青、楊黃、樺葉紅,層林盡染,各具特色。三洞是東洞、西洞、北洞。東洞深8米、高3米、寬3米;西洞深7米、高2米、寬3米;北洞深10米、高3米、寬4米。洞內露冷苔蒼,別有韻味。三泉是澄華泉、隱泉、裂口泉。三泉水以澄華泉水質最好,泉水清如醇露,細如噴珠,甘如瓊液。泉水經石雕龍口噴吐,沿七級石壁瀉下,形成瀑布,水濺山徑,在泉石周圍刻有“山幽林更靜,人間歌不盡,鳥語花香地,泉中水長流”等詩句。據說,若在六月六日這天喝了澄華泉的水,能在一年之內消災滅病,萬事如意,故又稱“龍宮泉”。隱泉位于澄華泉北,周圍蔽以蓬蒿,故名。泉水清冽可掬,須發可鑒。每年六月六日,五峰寺廟會時,各地游人香客,常以香花祭泉,許多人爭先恐后汲水暢飲。裂口泉在五峰寺門外不遠處,自出崖滾出,沿石壁跌下,噴珠濺玉,涓涓不竭,汩汩有聲。
五峰山也是青海民歌演唱勝地,俗稱“花兒會”,每年六月六,正是五峰山風光最美的季節,五峰山六月六“花兒會”也就聞名遐耳。屆時西北各路歌手云集五峰山上,引吭高歌,聲震四野,從黎明一直唱到深夜,“五峰六月歌仙會,八鄉四野覓知音。”如此大規模的群眾藝術盛會,為五峰盛景增添了異彩。
塔爾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600余畝,寺院建筑分布于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墻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筑,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游人如潮。
塔爾寺位于湟中縣城魯少爾鎮的蓮花山山坳,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圣地,也是中國黃教——喇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整座寺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
塔爾寺內收藏有大量鎏金銅佛像、銅佛像、金銀燈、金書藏經、木刻板藏經、法器、靈首塔、御賜匾額、壁畫、堆繡等文物。其中壁畫與堆繡、酥油花被譽為塔爾寺三絕。壁畫多以礦物顏料畫在布幔上,內容主要為經變、時輪、佛等。堆繡是用各色綢緞、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繡成佛、菩薩、天王、羅漢、尊者、花卉、鳥獸等圖案。
青海旅游景點導游詞篇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各位到九寨溝觀光游覽!
九寨溝以原始的生態環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雪山、森林、湖泊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風光,顯現“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譽為“童話世界”、“人間仙境”。九寨溝的高峰、彩林、翠海、疊瀑和藏族風情被稱為“五絕”。
九寨溝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縣中南部,縱深40多公里,總面積6萬多公頃,三條主溝形成y形分布,總長達60余公里。由于交通不便,這里幾乎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僅有九個藏族村寨坐落在這片崇山峻嶺之中,九寨溝因此得名。這里保存著具有原始風貌的自然景色,有著自己的特殊景觀。據說,在世界別的地方已經很難見到。九寨溝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同時,被列入世界人類自然遺產名錄。
九寨溝以三溝一百一十八海為代表,包括五灘十二瀑,十流數十泉等水景為主景,與九寨十二峰聯合組成高山河谷自然景觀。景區面積62平方公里,現游覽區面積50平方公里。九寨溝景觀分布在成y型的樹正、日則、則查洼3條主溝內,總長50余公里。主要有樹正景區,長75公里,有盆景灘、樹正群海、樹正瀑布、雙龍海、火花海、臥龍海等景點組成;日則溝景區,有諾日朗、珍珠灘、高瀑布三大瀑布,有鏡海、熊貓海、芳草海、天鵝海、劍巖、原始森林、懸泉、五花海等景點;則查洼溝景區,有長75公里的長海和五彩池等景點;扎如景區,有魔鬼巖、扎如寺等景點。
九寨溝之美在水。這里湖泊很多,當地人叫海子,據說大大小小的海子共有108個,最小的面積不到半畝,最長的長海長7公里,長海的景色最為動人。近處綠水,清澈見底;遠方蔚藍,平靜無波;兩岸山樹,映入海中。以綠為主調的色彩和周圍寧靜的環境,使游人恍如踏入仙境。這里的湖,水的透明度有的達三十米,在別處不可思議。因該地森林多,地層是石灰巖,含大量碳酸,對水起凈化作用。透過清亮的水,湖底的藻類、沉積物和山峰樹影一起映入眼簾,顯得五光十色,稱為五花海。
九寨溝的瀑布也叫人神往。這里河道縱橫,水流順著呈臺階形的河谷奔騰而下,構成數不清的瀑布。有的細水涓涓,有的急流直下,有的若玉帶飄舞,有的似銀河奔瀉。寬度或長度超過貴州黃果樹瀑布的就有六條之多,其中諾日朗瀑布,寬100米以上,高20多米,水流凌空而下,銀花四濺,水聲隆隆。樹正瀑布不寬,但高30余米,湖水分兩路猛瀉谷底,震耳欲聾。有的瀑布,呈多級下跌,崖壁上長滿繁茂青翠的樹,瀑水從林間穿流下瀉,形成罕見的"森林瀑布"。
九寨溝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原始森林遍布,棲息著大熊貓等珍貴野生動物。九寨溝附近群山上生長著大片的箭竹林,是我國大熊貓的主要產地之一,被列為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里還生活著金絲猴、小熊貓等珍貴動物。
青海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九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青海吐蕃墓葬群屬唐代早期大型吐蕃墓葬群,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吐蕃墓葬。分布在長約7千米的熱水、扎瑪日、沙爾塘、斜歪4個自然村。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發掘與清理,大部分已被盜掘。
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圓形兩種;以夯土或堆以礫石后再復蓋夯土,夯層間鋪有沙柳枝條,夯土下方均筑平面為等腰梯形的石墻,邊緣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側涂以紅色石粉;墓室為砌石,由墓道、中室、左右側室和后室組成;封土堆前有規模巨大的祭祀坑、木車、木牘、玻璃器皿和金銀器具。絲織品上有佛像、飛馬及各種不重復圖案130余種;部分文物及圖案具有較濃郁的中亞風格特點。
大小墓葬共計200余座,其中一座,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熱水大山,面臨察汗烏蘇何,高出地面約30多米,遠望猶如城闕一般雄偉壯觀。墓葬墓高11米,東西長55米,南北寬37米,墓堆下還有3層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圍墻,高1米、寬3米。墓冢從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層排列整齊橫穿冢丘的穿木,計有9層之多,一律為粗細一般的柏木。這種封土堆構筑形式和風格,為我國以往考古發掘中所僅見。墓南有陪葬坑和陪葬遺跡。
經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皮靴,金飾品、木碗、木碟、木鳥獸、陶罐、古藏文木牘、彩檜木片等。尤其出土了一批絢麗多彩的絲綢織品,其絲綢質料良好,圖案清晰,色彩鮮明,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絲綢品種有綿、綾、絹、刺繡等。圖案中有珍禽異獸、花草樹木、車馬人物狩獵、西域人圖像、織綿襪等為我國首次發現。
經有關方面專家研究認定,墓主人是唐代早期吐蕃貴族。當時還處于奴隸制社會階段。這一吐蕃墓葬群的發掘,對研究吐蕃文明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以及藏族族源的探討均有重要價值,因而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被文化部列為我國1983年六大重要發現之一。近幾年的考古發掘又有新的成果,成為1996年全國十大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海旅游景點導游詞篇十
清真大寺是西寧古城著名的建筑,位于西寧東關大街路南一側。寺院占地面積1.194萬平方米,大殿本體占地面積1102平方米,南北樓各363平方米。清真大寺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80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1946年重建。歷代幾經修葺、擴建,是我國西北地區大清真寺之一。該寺建造雄奇,坐西面東,具有我國古典建筑和民族風格的建筑特點,雕梁彩檐、金碧輝煌,大殿內寬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時容納3000多回教徒進行禮拜。殿內和整個大寺處處都顯得古樸雅致,莊嚴肅穆,富有濃郁的伊斯蘭特色,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大寺是青海地區伊斯蘭的主領寺,大殿正前方是近3萬平方米的廣場。星期五“主麻日”和一年兩度的“爾的”和“古爾邦”節的禮拜儀式都在這里舉行。清真大寺內有兩座似塔一樣的建筑物叫“喚醒閣”,是專供寺內阿訇呼喚教徒做禮拜用的。大殿外有兩層回廊式“配樓”,左右對峙,給清真寺平添了雄壯的氣勢。
五峰寺,因為這里的山峰很像五個手指,所以叫五峰山。過去是湟中“八景”之一,現在仍是青海省有名的風景區。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其建筑主要有菩薩殿、龍王閣、玉皇宮、香公樓、岷生亭、同樂亭等。十年內亂中曾遭破壞。1979年以來,當地政府重新修繕油漆,使之煥然一新,還將它列為重要的旅游區。
亭臺樓閣、繪飾新彩,更加引起游人注目。有詩云:“五峰如掌列云端,瀑布飛流似激湍。六月炎天來避暑,松聲颯颯水聲寒。”《西寧府新志》稱其“五峰林立,形如舉掌,山脅左右有大泉二,余泉不計焉,林壑之美,最為湟中勝地。”這里山境幽雅,泉水眾多,細流飛灑,好像瀑布高掛。
五峰山的主要景色是三林、三洞、三泉。三林是松樹林、楊樹林和樺樹林,夏季三林郁郁蔥蔥,繁茂遍野,到了秋季松青、楊黃、樺葉紅,層林盡染,各具特色。三洞是東洞、西洞、北洞。東洞深8米、高3米、寬3米;西洞深7米、高2米、寬3米;北洞深10米、高3米、寬4米。洞內露冷苔蒼,別有韻味。三泉是澄華泉、隱泉、裂口泉。三泉水以澄華泉水質最好,泉水清如醇露,細如噴珠,甘如瓊液。泉水經石雕龍口噴吐,沿七級石壁瀉下,形成瀑布,水濺山徑,在泉石周圍刻有“山幽林更靜,人間歌不盡,鳥語花香地,泉中水長流”等詩句。據說,若在六月六日這天喝了澄華泉的水,能在一年之內消災滅病,萬事如意,故又稱“龍宮泉”。隱泉位于澄華泉北,周圍蔽以蓬蒿,故名。泉水清冽可掬,須發可鑒。每年六月六日,五峰寺廟會時,各地游人香客,常以香花祭泉,許多人爭先恐后汲水暢飲。裂口泉在五峰寺門外不遠處,自出崖滾出,沿石壁跌下,噴珠濺玉,涓涓不竭,汩汩有聲。
五峰山也是青海民歌演唱勝地,俗稱“花兒會”,每年六月六,正是五峰山風光最美的季節,五峰山六月六“花兒會”也就聞名遐耳。屆時西北各路歌手云集五峰山上,引吭高歌,聲震四野,從黎明一直唱到深夜,“五峰六月歌仙會,八鄉四野覓知音。”如此大規模的群眾藝術盛會,為五峰盛景增添了異彩。
俗稱湖心島。古時稱仙山,或龍駒島,蒙名為“奎遜托羅亥”,位于青海湖心偏南,距南岸約30多公里,是青海湖的一大游覽勝地。全島東西長2.3公里,南北寬0.8公里,面積為1平方公里,形如螺殼。山頂高出湖面約數10米,海拔約3300米。山體系花崗巖和片麻巖構成,略呈乳白色。天晴日麗時,憑高遠眺,只見海心山猶如雪浪飄浮,蔚為壯觀。古人曾有詩贊道:“一片綠波浮白雪,無人知是海心山”。
海心山形成于距今二億年以前的三迭紀,即青藏高原隆起時。關天它,有這樣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很早以前,青海湖周圍是一片平坦的大草原,草原上居住著成千上萬的牧民。草原中間有一個很大的泉井,泉上有一石蓋,泉水因此常流不溢。有一年,兩個道人去西天途中路過此地,一時找不到水喝,師父讓徒弟到泉中取水,臨行前,特別囑咐取了水要蓋好井蓋。徒弟口渴心急,取完水卻忘了蓋井。結果沒等他走到師父跟前,發現身后潮水洶涌,巨浪滔天,而且越漲越高。師父一看情況不好,趕忙抓起附近一座小山扔進水中,才將泉眼壓住。可是,原來的草原已變成汪洋一片,周圍成千上萬戶人家被大水淹沒一空。后來,人們便把青海湖稱“赤秀潔莫”,意為“萬戶消失的地方”,而把海心山稱為“錯寧瑪哈岱哇”,意思是“海心大天神”。
海心山地勢較為平坦,島上怪石嶙峋,沙洲點點,雜草叢生,野花紛披。其有一種花,名叫佛花,色嫣紅,形如罌粟花,葉似薔薇,每年農歷四月開花,香氣襲人。此外,島上還生長大量的野蔥、鶴冠草等優良牧草,每到夏季,島上水草茂盛,景色旖旎,是理想的天然牧場。
海心山四周環水,遠離塵世,境地幽絕,天然仙境,令人神往。因此,很早以前就有僧人在島上修行。據古籍記載,早在漢代,島上就有廟宇。僧人于冰合時,出海取一年之糧而入居,整年不復出。附近牧民還將馬牛羊等牲畜,在冬季冰合后置于此山,永不宰殺,供神佛之用。傳說,當時有人將良牝馬置此山,至來春牧之,馬皆有孕,所生之駒,號為龍種,必多駿異,因此稱為“龍駒”,海心山因此而稱為“龍駒島”。歷史上有名的帝王王莽、隋煬帝都求過龍種。唐天寶年間,唐代名將哥舒翰夜屠石堡,攻占西海后,筑神威城于“龍駒島”。如今這些歷史的陳跡,早已被風雨所吞沒,島上留下的只是一些廟宇、僧舍、嘛呢堆等建筑,可供游人憑吊。
青海旅游景點導游詞篇十一
遼寧省博物館是我國著名的歷史藝術性博物館之一。位于沈陽市中心和平區十緯路二十六號。館舍原為奉系軍閥熱河都統湯玉麟官邸,“9、18”事變后,偽滿政府在此設立“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東北博物館,于1949年7月7日開放,1959年改名為遼寧省博物館。
遼博館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書畫特別是晉唐宋元書畫、歷代絲繡,東北地區考古發現,特別是遼瓷,古地圖與歷代貨幣、甲骨、青銅器、碑志較為著名。館藏書法精品有樸實秀碭的傳世珍寶晉人書《曹娥詩辭》,剛勁挺秀的唐歐陽詢《夢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書千字文》,歐氏真跡堪稱廖若晨星,歷年為書家之典范。另外,還有已成為傳世孤本的唐武則天時弘文館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和唐狂草派創始人張旭《古詩四帖》等,以及兩宋時期皇帝趙佶、趙構、趙昚祖孫三代流傳下來的真跡。其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高宗趙構《書曹植洛神賦卷》兩幅作品,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大詩人陸游八十歲時的《自書詩帖》爐火純青,草法蒼勁豪邁,堪稱詩書雙壁。
繪畫精品有中唐開元年間周昉之《簪花仕女圖》,其筆下仕女“曲眉豐肌,艷麗多姿”,使人不僅能從中領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也深刻地體味到了唐貞觀年間上層貴族們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林木陰森山巒起伏,官員待渡,意境幽遠”。顯現出中國畫的絕佳境地,被稱為劃時代之杰作,宋徽宋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通過對虢國夫人等貴婦人游春的描述,顯露楊貴妃家族驕奢,圖中精巧構思,精美的筆法,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寶。
至于館藏之元、明、清書畫更是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這些藝術珍品中的一部分是愛新覺羅·溥儀,這位清朝末代皇帝從北京攜至長春,于偽滿州國垮臺時散佚,而后輾轉得歸遼博收藏。
刻絲又名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正反面紋樣相同的藝術織作。遼博收藏的北宋《紫鸞鵲譜》、南宋名家朱克柔運絲如筆的刻絲力作《牡丹圖》、《山茶圖》等品藝高雅,堪稱世界奇技。
館內藏品中尤為富于地方特色的還有遼代瓷器,它們大多出自墓葬之中,遼瓷源中原制瓷工藝,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風格,形制依契丹族習俗,適應游獵騎牧生活,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三彩海棠式盤、碟等。可謂豐富多彩。至于遼代帝陵出土的遼圣、興、道宗三代帝、后哀冊,有漢文和契丹文兩種,鐫刻精細,保存完整,為海內僅存珍寶。
館藏青銅器亦頗為豐富,既有考古發掘品,又有傳世佳品,遼寧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器多同于中原而兵器,用器則頗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在古地圖類藏品中有明朝的萬歷年間李應試本刻本利瑪竇繪制的《兩儀玄覽圖》,由八幅組成通屏世界地圖,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學成果,明、清兩朝得以據此進一步認識世界。
遼博非常重視陳列展覽,《遼寧歷史文物專題陳列》以中國通史為經,以地方歷史為緯,依遼寧地區重要考古資料為據,采取重點文物專題組合的形式,以突出遼寧地方特色為宗旨。以舊石器時代的營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漢以后各時期以漢族為主體,包括匈奴、鮮卑、高麗、契丹、女真等諸民族的文化遺存為內容,構成一個具有鮮明地方特點和豐富多采的古代文化陳列體系,得到了專家學者及廣大觀眾的欣賞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