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談美的讀后感篇一
雖然是對中國歷史上對美的感覺的匆匆巡禮,但是我的腦子里現在滿是饕餮青銅、爛漫楚辭、魏晉風雅、佛陀悲憫、唐詩宋詞、有我無我境界的微妙還有小說的世俗世界。它們已經可以成為一張多姿多彩的歷史膠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條令人感動和自豪的美學線索:
魏晉風度——人的覺醒在文藝和審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學美感——階級審美理想和趣味——美學原則“以形寫神”“氣韻生動”“言不盡意”,為藝術而藝術文的自覺——文學繪畫書法講究研討和自身創作規律和審美形式——“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贖——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
盛唐之音——青春李白——書法舞蹈中的音樂美——杜詩韓文顏字。
明清文藝思潮——浪漫主義思潮(感傷主義)——市民文藝——繪畫與工藝。
最讓我敬佩的是作者對語言的運用,這是建立在遣詞造句和對美發乎真心的融入結合的基礎上醞釀出的文字,可以讓門外漢窺得一些美學的形成奧秘。原來美是這樣讓人感受到的,原來美是這樣表達的,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自始至終的氛圍。印象深刻的是他說商周青銅器的獰厲之美,因為“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因為“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秘觀念的結合,使青銅藝術散發著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以及在評論山水畫發展到無我之境時的表達“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是什么?一切都是沒有答案的飄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歸結于隱逸漁樵,寄托于山水花鳥”。就是這么寥寥幾筆好像信手拈來卻展現了精華。我在想,作者是在體會美感時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銅器和山水畫時,結合歷史與人生的感悟所獲得的美感。美應該從來都不單純只是審美意義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歷史的順序表現不同時代的人的口味和對美的要求。而且會介紹審美變化的社會背景。這就讓我感覺到美與現實與社會的關系。作者其實也討論了這種美的藝術規律,試圖去追尋一種普遍性的文藝發展的總體描述。和這種描述與社會條件之間的關系。作者總結過:“秦漢時期的藝術,表現的是人對世界的鋪陳和征服;魏晉六朝的藝術突出的是人的風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氣和功業;之后則表現為人的心境和思緒。”這些變化的確可以從現實中找到蛛絲馬跡乃至于顯而易見的線索。作者的解釋也令人信服。在社會政治黑暗時,藝術家們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論的世界,所以在藝術和哲學思辨方面會有突破;而面臨盛世,不少藝術品也能得到長足的發展等等。
讀過朱光潛先生對美的論述,我覺得美的載體或者說表達美的事物應該是與現實有距離的,美就產生在這段距離中。這也從這本書中得到更多的印證。就以壁畫為例吧,漢代的壁畫較為古拙,這原本是因為時代的局限,但某種程度上也成就了它。遼闊的現實圖景,邈遠的神話加之以強有力的線條,不那么準確的描繪,讓漢代藝術呈現出了人對物質世界征服的主題和一往無前的美學風格。()北魏壁畫前期的不食人間煙火和后期的高超飄逸以及隋唐時期人們對歡樂和幸福的幻想。但是中唐之后,壁畫開始走向世俗和真實,美感開始缺失。宋代敦煌的壁畫,盡管壁畫石窟很大,但精神全無。
但是同時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個角度。來自于不同于時代的勇氣的反叛。這個的最佳代表我覺得是蘇軾。以前看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只覺得這是個完美的人。本書的作者雖然對他沒有過多溢美之詞,卻肯定了蘇軾帶來的一種美感淵源。蘇軾其實是文人士大夫出世與入世矛盾表現最為典型的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脫的豁達當中,有意無意地顯示了對社會秩序潛在的破壞性,詩詞的超脫好像要否定封建社會一樣。雖然當時不明顯,“但是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元代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先驅作用”。
作者在講述過程中也多次有過值得咀嚼的語言:暴力是文明社會的產婆;只有對世間生活懷有熱情和肯定,并希望這種生活繼續延續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藝術對現實的一切懷有極大興趣去描繪,去欣賞,去表現,使他們一漏無疑地全面地豐滿地展現出來。等等。
談美的讀后感篇二
知道李澤厚先生是在一場主題為“建筑的未來”的研討會上,印象十分深刻。一位聚落研究的學者在談到“對待新舊事物的態度”這個問題時曾說,“新的文明應當在樸素的基礎上生成,是一種對內心的期待,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文化傳承。我們應當從視覺上拋棄過去,從基因上喚起過去,并用現代的方式去重構。”
之后他就提到了李澤厚先生和他的《美的歷程》。的確,這本書中所寫的和老師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一脈相承。一代美學大師用他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現了從洪荒時代直至清末中華民族美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圖騰、禮器逐漸發展到文字、繪畫直至后來的文學領域,一種美的意識與形態貫穿始終。讀罷此書,感慨良多,書中的每個句子都想抄下來,強烈地感到身上的某種基因正在被親切的喚醒。在我看過的所有書中,自認為可以推薦給身邊所有人閱讀的并不多,但李澤厚先生《美的歷程》絕對是其中一本。我們需要的一種關乎我們民族的內在的美的召喚與精神從未止息過,即使是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
那么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在這本書里李澤厚先生給讀者展示了其中一種——對于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盡管在整個人類文明浩浩蕩蕩的發展歷程中,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從中我們或許可以去尋找一種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藝發展的客觀規律。
“我們可以肯定,只要人類是發展的,物質文明是發展的,意識形態和精神文化最終(而不是直接)決定于經濟生活的前進,那么這其中總有一種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在通過層層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好比如此久遠、早成陳跡的古典文藝,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有攝人心魄的力量呢?原因就在于積淀在這些作品中的情理結構與今天中國人的心理結構有相呼應的關系,藝術作品的永恒性蘊藏著人類心理共同結構的秘密,也就是所謂的“人性”。這里摘錄一段我非常喜歡的原文,“人性不應該是先驗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滿足的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說,它是積淀了理性的感性,積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覺,也就是積淀了內容的形式,它在審美心理上是某種待發現的數學結構方程,它的對象化成果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積淀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如此,美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作是人性積淀的過程。至此,這本書的線索十分清晰了,作者意在通過中國古典文藝這樣“有意味的形式”分析為我們得到一種美的客觀規律。
以時間為序,這本書一共有十章。從蠻荒歲月中的“龍飛鳳舞”,歷經殷商“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進而發展到“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和北魏時期的“佛陀世容”,直至“盛唐之音”與“韻外之志”,再到后來的“宋元山水意境”與“明清文藝思潮”。內容包羅萬象,彩陶盆、青銅器、雕塑、書法、山水畫、詩詞、小說……雖然薄薄的一本小書,但信息量著實不少,每一章都可以再展開成一部長篇巨著。篇幅原因,在這里挑四個我認為最重要的時間節點,作為“起、承、轉、合”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談美的讀后感篇三
美的歷程這本書揭示了眾多美學現象的歷史積淀和心理積淀,具有渾厚的整體感與深刻的歷史感。那讀者從書中學到什么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美的歷程讀后感,一起來看看。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雖然這與我的專業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美的歷程》是我接觸的第一部美學的著作,深知李澤厚先生在美學上很有建樹。剛拿到《美的歷程》這本書時,覺得它厚得讓人望而生畏。但打開了它便欲罷不能了。其中有大量的珍藏插圖,使人對“美”的理解更直觀更形象。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文藝,《美的歷程》從宏觀的角度寫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化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這是一段驚人的歷史,一部真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主要貫穿全書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clivebell)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的著名觀點上加以繼續發展和完善的。clivebell認為“有意味的形式”決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審美情感”(aestheticemotion),而“審美感情”又來源于“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認為他的這一觀點“由于陷在循環論證中而不能自拔”,因此李澤厚先生在這一基礎上將其發展完善為“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克服了這一理論限于本身的缺陷。
《美的歷程》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龍蟒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三變遷等重要概念,多發前人所未發,它回顧了中國歷史,引發人對美的探索,對歷史的深思,對未來的憧憬。
從東漢滅亡到唐帝國建立,這中間的四百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的時期。朝代屢換,戰亂頻仍,階級和民族的壓迫剝削殘酷而野蠻,常有暴虐殺戮,苦難無邊。現實世界毫無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進了人們的心靈,人們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現實世界。于是,相應的體現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這是第一時期。第二時期是唐前期,此時社會和平穩定,于是對佛國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變化,在石窟中,則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親切感,而壁畫中先前那些殘酷悲慘的場景圖畫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種幻想出來的“極樂世界!’的佛國景象。這一時期的石窟藝術,被作者稱為“幸福存夢想,以引人入勝的虛幻頌歌”。第三時期起于中唐,當時經濟上較為發達,政治上科舉制度確立,世俗地主勢力大增,而中上層廣泛追求奢侈享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它的后期。這一歷史變化到北宋完成。而這一切在敦煌壁畫中體現出來:現實生活的寫真逐漸在壁畫中占據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戰勝了天國的信仰,藝術的形象超過了宗教的教義。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樣迅異于魏、唐。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這時的石窟藝術,其宗教意義已微乎其微了。石窟藝術這三個時期的演變,正昭示著藝術的發展與變更正與社會的發展與變更息息相關。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今天,我剛在網上看了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美的歷程》。書的題目就讓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內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
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那么,從哪里起頭呢?
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可復制,幾近于偶爾雪上留痕,一線佛里梵音。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來者審視的心靈敏銳度。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興趣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于是,相應的體現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的具體歌唱;終于,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后者優美寧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
唐詩。
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具體審美表現。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來是如此客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才可能達到。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盡管我們后來在知識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險歷程,但李澤厚先生的存在是永遠的,正如對于我們,青春的回憶是永遠的一樣.......
美從生命開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題記。
鳥瞰著美伴隨著時間流淌千年的痕跡,漸漸發現,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現,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灑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現,美是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的。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只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現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動。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她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時看見自己的內心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升華,真正富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千百萬年智慧與生命的積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沒有歸宿與認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總是有規則地出發與回歸,無論世事滄桑卻依然生生不息,綿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個人最初清澈的記憶,一夢斑斕,夢醒之后依舊浪漫,感動,絢爛,美的尊嚴傲然于天地之間。“生活永遠都不會拋棄如此深刻的感動,從古至今。”《美的歷程》低語著。
從先秦百家對自我精神來去的溯源到魏晉名士對于人的價值、文的覺醒的求索到南宋有無之境的深刻探討,先人對內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為外在物質追求的另一面,承載了太多沉重而偉大的思考與記憶。從自然走向人類本身,從對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對自我意識的發掘,神秘的圖騰,古拙的漢塑,靈動的書法,哀婉的紅樓,虛實相間的山水人情,都是歷史在尋找美的最初的載體。《美的歷程》引領我從感性的思考,從親歷式的閱讀體驗中去觸摸生命之美的溫度,追尋美的足跡,獲得美的感悟與啟迪。
我仿佛觸到了這個文明古國心靈的歷史,仿佛經歷了千年以來懸于靈魂深處的感動。在美的感召下,生命變得敞亮而豁達,平靜而深邃。
作為人感性認識中自覺觸發的一種意識知覺,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個人內心的深處。當外在的美使生命與感動合拍的那瞬間,我們需要做的,是聆聽生命之大美,是讓自己的心靈與美水乳交融,并成為內在美的自覺載體。
一如莊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拋棄,甚至把肉體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與意識相剝離,最后還剩下什么?是一種永恒靜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續,是一種面對自我世界的偉大思考和假設。生命成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識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動。莊子把如此抽象的內在的美的感動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價值的提升與意識的超越是美的終極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灑脫與超然,這樣的大徹大悟是怎樣的一種美的境界?她如扶風而來的笛聲,直抵我們的心靈深處。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間永恒……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沉靜,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潛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談美的讀后感篇四
很榮幸可以讀到人生貴人,恩師的這本書籍,讓我感到無比幸福也無比驕傲。邱總的成長是我學習的標桿,他對人性,對成長,對美學及事業,對合作伙伴,對社會的這份貢獻,讓我感受到的是一份濃濃的赤子之心,一份仁愛,一份大德大善。
我看到了作為領袖,企業家的格局與胸懷,更感受到的是真正企業家的品質與品格。邱總提出本來美這個觀念,對美的修繕,對美的認知,讓我一下之間備受鼓舞,因為美是無國界,無種族,它可以穿越時空,也可以穿越宗教信仰。這讓我看到我們更加美好的未來,也讓我們真正離夢想越來越近,我們真的會成為為社會提供需要價值的平臺與公司,我們真的有機會可以做百年企業,這些都讓我感到興奮與驕傲。
“美的人,你本來就是美的,你的美還需要成長”書籍封面的這句話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書中用12月花的形式論述了美,即美的種性,又提出了每種美的修煉成長路徑。每一種花,每一種美都讓我無比心動,無比震撼,更突然間豁然開朗。因為終于找到的一個修繕自身,修煉自己本來美的導航圖,讓自己可以蛻變新生。
每一種花,都能發現他的美與眾不同,對照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卻也能發現我們都有他的影子,就像第一章——梅,沒有完美的梅花,都有殘缺。這就像我們的每個家人,每個團隊,包括我自己,我們都是天生就被賦予我們美的本質,也自帶本來美,也有自己的長短缺溢。可是我們沒有真正意識到,也沒有用欣賞的眼光去肯定,認可對方,沒有發現對方的本來美,讓自己的短板沒有及時補上,也沒有把自己過溢的地方控制一下,讓自己成為團隊組織中的一個發光體。所以,團隊問題重重,矛盾多多,都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識到,意識到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對方,去欣賞團隊。
在學習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把這本書分為人生修煉美的`三個階段:
1、初級階段發現美,找到符合自己根性修煉的美的方向。
2、中級階段種下美,修煉美,讓自己的長短缺溢不斷修繕。
3、高級階段成為美,讓自己成為美的名片,活出風情萬種綻放的極致美。
初級階段的我們就如梅、初櫻、桃花這般,有各種特質也有各種任性,也對自己沒有過多的認知,也不知道何為美,怎么才是美,更不懂如何做,如何修煉,如何完善自己,去找到自己的長短缺溢,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要過多的否定,可以借助外力來幫助自己更快更好的完善。美的養育,美的呈現,美的布局,美的智慧,都是我們需要去客觀面對的。
在中級階段,我們在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中,看到自己成長的方向,在菊花,合歡,愧花這幾種花的品質中,可以找到我們需要完善的方向。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不經歷團隊中的人與人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的關系磨合,相互摩擦,又怎么遇到更好的自己以及戰友。
我更期待自己能在這一生中,不斷的修煉完善自己的根性及心性,能助人找到更美的自己。因為人活著需要有價值感,人活著最終的追求目標就是幸福,自由,活的精彩,活出萬種風情。這本書我會一直認真看,每天認真朗讀,也帶著部門的同事們,每天讀書分享,也在思考如何將其傳遞給市場,通過何種方式,途徑,通路,讓伙伴們更好地理解,更好地運用,更好的修煉,讓我們整個市場通過學習《美的人》,上下通透,共同修煉,共同成長。
談美的讀后感篇五
這是一本小冊子,但是反復讀來深感給人身心帶來的美好和愉悅以及思考!足見朱先生文學、美學等功底深厚!
本書是與其說是“美學入門”書,不如說是生活指導書,尤其在很多人顛倒了生活本來的意義和樂趣的當今社會(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在人們都追求“快節奏”的時代,如同白巖松所說的“靈魂趕不上行走的腳步”的時代,這本書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將美學與生活本意緊密結合后提出了理論觀點,充分彰顯了“樸素中見高雅”的大家風范(與現實中所謂的磚家恰恰相反)。
本書以身邊日常事物為例,講清楚了美的本質,將實用的、科學的與美感的事物加以闡述,大有蘇格拉底等哲學家思想。將藝術與游戲、藝術與創新、創新與模仿等等做了精辟的講解區分,使人不由自主去往深處思考,而本人認為:一件作品如果能夠引人深入思考,那它就是非常有用、有趣和意義深遠的!“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的讀后感篇六
“親愛的老師,你是一位班主任,如果你班級的學生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晴雯、金釧、襲人等學生,你會如何做班主任?如果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有諸葛亮、周瑜、關公、張飛、趙云,有武松、林沖等學生,你會如何管理班級?你會讓這些有鮮明個性的學生組成一個良好的班級嗎?你會扼殺他們鮮明的個性嗎?你會開除他們嗎?”
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提問。在閱讀包祥先生文字之前我自己也思考了很久。
不敢再深入地思考,應為當心想得越多越覺得自己不是合格的班主任。包祥先生說,唐僧選孫悟空做班長,利用取真經的愿景引領全班前行,執著十四年,最后帶領學生們稱為有凝聚力、有戰斗力的優秀班集體,成功取經而歸。
包祥先生說,劉備這位班主任在處理班長諸葛亮和隔壁班長周瑜的矛盾時,不當警察、不給二人評理,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處理關公、張飛不聽班長話時,用事實說話,而非嘮叨開班會。
這兩個是正面事例。宋江把班級組織起來了,又把班級帶散了,原因是沒有給班級學生前行的愿景。
賈府的學生們需要一位真正的好班主任,一位懂得學生心理,懂得時代大局,懂得愿景引領,善于把握全局,又善于因材施教的好老師。可惜賈母不是,賈政不是,王夫人不是,王熙鳳也不是。
從名著回到現實,現在班上的47名學生,有的聰明、有的有才華、有的有追求、有的敢擔當,我應該用什么樣的愿景將他們凝聚起來,如何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心理與之產生共鳴,怎樣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包祥先生為我指了一條路。
談美的讀后感篇七
美從生命開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曾單純的以為,美只不過是一種客觀存在;曾天真的以為,自己早已明白了美的真題;曾可笑的以為,美是遙不可及的;曾簡單的以為,美就是秋日梧桐靜靜灑落的身影,就是金黃的銀杏葉緩緩飄落的畫面。鏡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賞。
鳥瞰著美伴隨著時間流淌千年的痕跡,漸漸發現,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現,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灑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現,美是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的。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只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現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動。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她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時看見自己的內心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升華,真正富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千百萬年智慧與生命的積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沒有歸宿與認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總是有規則地出發與回歸,無論世事滄桑卻依然生生不息,綿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個人最初清澈的記憶,一夢斑斕,夢醒之后依舊浪漫,感動,絢爛,美的尊嚴傲然于天地之間。“生活永遠都不會拋棄如此深刻的感動,從古至今。”《美的歷程》低語著。
從先秦百家對自我精神來去的溯源到魏晉名士對于人的價值、文的覺醒的求索到南宋有無之境的深刻探討,先人對內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為外在物質追求的另一面,承載了太多沉重而偉大的思考與記憶。從自然走向人類本身,從對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對自我意識的發掘,神秘的圖騰,古拙的漢塑,靈動的書法,哀婉的紅樓,虛實相間的山水人情,都是歷史在尋找美的最初的載體。《美的歷程》引領我從感性的思考,從親歷式的閱讀體驗中去觸摸生命之美的溫度,追尋美的足跡,獲得美的感悟與啟迪。
我仿佛觸到了這個文明古國心靈的歷史,仿佛經歷了千年以來懸于靈魂深處的感動。在美的感召下,生命變得敞亮而豁達,平靜而深邃。
作為人感性認識中自覺觸發的一種意識知覺,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個人內心的深處。當外在的美使生命與感動合拍的那瞬間,我們需要做的,是聆聽生命之大美,是讓自己的心靈與美相交融,并成為內在美的自覺載體。
一如莊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拋棄,甚至把肉體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與意識相剝離,最后還剩下什么?是一種永恒靜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續,是一種面對自我世界的偉大思考和假設。生命成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識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動。莊子把如此抽象的內在的美的感動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價值的提升與意識的超越是美的終極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灑脫與超然,這樣的大徹大悟是怎樣的一種美的境界?她如扶風而來的笛聲,直抵我們的心靈深處。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間永恒……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沉靜,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潛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談美的讀后感篇八
一本書是否受歡迎,我認為關鍵在于是否有吸引人之處。而吸引就要靠書中的內涵體現出來。
這個寒假,我在閑暇之余讀了一本書叫做《美的歷程》。這是“二十世紀最后一個文化英雄”李澤厚先生寫的。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書中的許多圖片在我的歷史書上也出現過,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更是激發了我對讀書的興趣。因此,這個寒假,開始了我的“美的歷程”。
從盤古開天辟地,美便貫穿整個歷程。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美的歷程》分析了不同時代的美學特征。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閱讀這本書,我認為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震撼”這厚重的詞已不足以表現其中的分量。通過藝術之美,讓讀者品味歷史藝術美之瑰麗的本質。與單純文字審美有本質不同,作家李澤厚的美需要歷史、美術、文學等全面的知識積累。讀書時,為中國藝術而感到震撼,同時,也無奈于自己的才疏學淺,讀書的過程中感到吃力。自以為,這本必讀的美學的理論,應更深層次地研讀。認真、仔細地閱讀,感受心靈的震撼。
我認為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插圖多的書,我們往往讀得很快,大多數看的都是圖片,很少去看文字。但,當看到這本書時,我卻有一種想要在琳瑯滿目的文字中遨游的感覺。書中的文字給了我巨大的力量。同時也感受著圖畫中的深層含義。這種正如作者所說的物質勞動力與精神勞動相分離與適應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這是一本叫我讀懂文化心理的書,這是一本美學欣賞的啟蒙讀物。
這次讀《美的歷程》知識泛讀,相信在以后還會經常性的拿起這本書來自習讀,細細品味美學的價值。因為我還想享受閱讀《美的歷程》的過程。最后還要感謝李澤厚先生的作品,讓我對中國美學有了初步的認識,更甚者《美的歷程》就是一件藝術品,值得細細品味。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我認為,看這本書,需要很多的積累,對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無法領略這本書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讀完這本書,也是一個知識儲備大大豐富的過程。
談美的讀后感篇九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緊張時期的藝術風格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三個火槍手讀后感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因此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接洽起來,點面聯合,揭示出種種社會因素對付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闡發與說明。
《美的歷程》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龍蟒主義”我為什么活著。
談美的讀后感篇十
美是什么,春風秋月、夏雨冬雪,世間所有漂亮的自然景物,這樣的美是感官、直接的。而藝術中的陶器、書畫的美又顯現在哪呢?看了蔣勛老師的《美的沉思》,深知自己沒有達到蔣勛老師的理解高度,只能粗略地表達一下自己對美的認識。
跟著蔣勛老師揭示美的起源脈絡,一步步認識美是如何產生的。蔣勛老師是一個豐富的文化人物,他身上受到了史學、佛學、美學等多元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就擁有一份歲月的沉重感。他有著多重的身份:畫家,詩人,散文家,小說家,藝術評論家,美學學者。身份角色如此復雜,但他在其中游刃有余,自得其樂。蔣勛老師生于西安,長于臺灣。1972年在法國巴黎大學學習藝術,1976年返臺后,曾任《雄獅美術》的主編,并先后執教于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在課堂上,他就中國歷史上那些被“美”層層包裹著的藝術作品的真正時空價值和所承載的歷史意義,跟學生切磋,于是便有了后來這本《美的沉思》,也有了他對“美”的終極認識:“人類終極的自由,便是審美上的自由。審美的自由是一種心靈的自由。經濟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錮,但仍然可能有心靈上審美的自由。一個人必須得到了審美的自由,才能稱得上是個獨立和完整的生命。”
藝術起源于生活,來自于一百多萬年前的原始人類與自然作斗爭的經驗;來自于從游牧生活到固定的農耕生活的轉變;來自于人類對舊事物的情感。巖石與泥土之美,美不在于幻化的形態,而在于這是人類物質特性辨別和利用的意義。“為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這“性”是創造,是人類生命演進發展的動力。原始人類能從四肢著地演變到站起來,從而用手抓東西。從偶然抓到物質的特性發現了必須性,并根據自己的需求從而創造出新的物質。巖石與泥土造出來的工具雖然很粗糙且笨重,卻是作為人類辨認造型、思考造型、創造造型的最初紀念!這讓我好奇從最粗樸的第一只陶碗的誕生到盈潤天清的汝窯蓮花溫碗,人類走過了怎樣的追求美的歷程。毛公鼎被鍛造出來時,只是作為一個紀念品被送給一位有貢獻的廚師。誰也不會想到,幾千年后,通過它后人了解了它的故事,也了解了那時的文明!以前我很好奇龍、蛟、夔、螭這種物體是怎么產生出來的,那個時代真的有這種大型動物嗎?回到那個時代,人從一個體聚集在一起成為了部落,部落逐漸發展成為了國家。最初的青銅器作為典禮祭祀寵物出現在人們眼前,古代對于世界所知甚少,但人們的想象力卻很豐富。王權通過這不常見的線條形的動物所構成的各式圖案,一方面延續了動物的圖騰符號,一方面也把其統治控制通過器物的價值傳遍每個接觸它的人。你凝視著青銅器時,厚重華麗或簡樸端莊的風格只說明了所處的時代不同展現出的藝術之美。通過它的故事,你會了解到歷史及時代從它的身上走過的痕跡。從商走到周,青銅器走過巫的美,也看到理性的文明,從精神的激情,到知性的平衡,“浪漫的”與“古典的”。到了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造型觀念的突破,禮器中原有的莊重、權威的特質立刻減低,代之而起的是純粹審美的、工藝上的巧思。這種造型上對穩定、秩序、莊重的破壞,使大部分器物中甚至蘊涵了幽默與諷刺的效果。
“美”并不只是技術,“美”是歷史中漫長的心靈傳遞。西方人強調科學范式,“美”在于焦點透視,集大成者是建筑,即使是繪畫也會講求比例上的嚴謹。中國則不一樣,強調自由,美不單單停留在某個點,或者是某個個體的身上,它追求觀察視點的移動,集大成者就是山水畫與書法。西方的硬框式繪畫,呈現的是一個規定的完整的空間。中國卷軸式繪畫,則展現一種延續的、展開的、無限流動的時空觀念,左手展開畫卷,右手卻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給觀賞者的,是正在移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美是心靈對自由的向往,沒有美,沒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心中有向往,專注于物質,專注于技術,專注于勞動,專注于眼、耳、鼻、舌、身,專注于自己的感官與思維,心無旁騖,便有了文明。文明是靜定下來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會產生一個像半坡陶缽那樣動人的作品。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動,會產生宋代鈞窯窯變得燦爛絢麗。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筆毫在紙上渲染開來的痕跡,會是米芾的書法,會是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天圓地方:漢代的形上美學”、“水平與波磔:漢代隸書與建筑上一條線的完成”、“石塊里的菩薩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藝術”、“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畫”……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感性與理性之美不言而溢。書畫作品更是將中國古代文明展現的淋漓盡致。漢代的方圓之美,唐代的色彩之美,宋代的格物之美。
人類隨著時代的變遷,思維的成熟以及異域文化的影響,使美產生各種不同的姿態。時光終將流失,然而,美的記憶長存。“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蔣勛老師《美的沉思》在藝術與歷史之間漫步,是心靈的洗滌、是智慧的旅程,傳達給我的是一種生機勃勃的大美。“美”,是一種心中的堅持;“人”才是美的核心。
看完這本書,我發覺作者并沒有具體地說明什么是美,他只給你提供一個線索,一條脈絡,一個思路,讓你去想、去沉思,美到底是什么?美,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去尋找!
談美的讀后感篇十一
高中時讀李澤厚《美的歷程》,看到作者在青銅禮器一節引用了一句話:“有虔秉鉞,如火烈烈”,語出《詩經·商頌》,描繪戰士出征的殺伐雄心。大概是覺得這種狀態有如高三,筆者便把這句話寫下貼在桌上,半是激勵半是調侃。本以為久遠的詞句太過晦澀難宣,卻未料穿越千年,見字如面。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因如此,有虔秉鉞,如火烈烈,是見者心火烈烈。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由克乃夫·貝爾提出,此觀點否定再現,強調純形式的審美性質。從人首蛇身圖案中,便能得到美的意味。蛇身貼服地面,微微彎曲,粗陋原始,唯有人首預示著它將作為中國西部、北部、南部許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一個主要的.圖騰旗幟而高舉飄揚。離開了繪就人首蛇身的線條,便無意義與美;離開了圖騰的意義,人首蛇身圖案也不成其為美。
圖騰稚拙,青銅獰厲。情感被火焰燃燒熔化,澆筑成巨大的青銅符號,渺小蒼生被宛若幽冥的原始宗教情感驅策,跪伏于獰美的禮器之前。今人唯有在想到這一層意義時,方懂得了青銅的冷與重。
而后形而下之器,發展演變為形而上之道。青銅留存千年,原始宗教情感卻逐漸淡去,情感、觀念、儀式這宗教三要素,由孔子引導和消溶在世間關系和現實生活中。荀子又將孔子世界觀中的懷疑論因素和人生態度發展為《易傳》的樂觀進取的無神論,另方面則演化為莊周的泛神論;孔子時代對氏族成員個體人格的尊重,一方面發展為孟子的偉大人格理想,另方面也演化為莊子的遺世絕俗的獨立人格理想。
無論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鏗鏘鐵誓,還是“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的縹緲清談,都將深意蘊于文字間,寄于文字外。后來者如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忠君愛國式倫理政治觀點、韓愈“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的半哲理的儒家信念、顏真卿“忠義之節,明若日月而堅若金石”的卓越人格,無不昭示美學規范中兼有內容與形式兩方面。
溯源到上古,延伸至今朝,以“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為筏,擺渡過時間的大風大浪,筆者潦草地見證了一場美的歷程。稍作歇息,兩岸風景映入眼底。符號、線條等形式本身輕簡,卻因沉淀了社會內容而有了萬鈞之重。今人或缺少了一些民族記憶,太過信任也太過依賴所謂的理性與科學分析,也就缺失了那分先于理性也先于感知的情感觸動。筆者無意鼓吹情大于理,只是希望今人在面對久遠的文明之美時,添上一些以民族記憶為基底的純粹審美。
談美的讀后感篇十二
教育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那流淌在字里行間的美麗和質樸又一次打動了我的心,而且較上一本書作者的研究和寫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感性描寫略少,理性分析較多。但風格依然是雅俗共賞的,每篇文章的切入口和核心案例往往很小,大家都司空見慣,陳述的道理卻比較大。可見作者一直行走在成長的路上。
讀過這本書后最大的感受是相見恨晚,還有后悔,后悔自己沒有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多學習一些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導致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了很多無法彌補的錯誤。同時也認識到做個好家長,必須得學習,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
書中每一篇文章對我們的啟發都是深刻的。“給孩子一面涂鴉墻”告訴我們減少干涉,才能給孩子留下開闊的思考空間。只有在一個自由的靈魂中,才能產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產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在想,我的兒子小的時候,我對他的限制是否太多了些?這個不許動,那個不能做的,導致他做事縮手縮腳,謹小慎微。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告訴我們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系,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可是我在孩子幼兒時期就和很多家長一樣把孩子放在各種興趣班培養,早早把孩子推入競爭的洪流,削弱了孩子內在的力量,讓他變得羸弱無力,還破壞了他的'合作能力。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一定還他一個輕松快樂的童年,我也會做一個淡定的媽媽。我非常認可尹建莉的觀點:“當下乃至未來,人們比拼的不是競爭意識,而是來自更高層面上的價值判斷、創新能力、心里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等。面對一個弱小而又有無限潛力的孩子,與其著力培養其競爭意識,不如專心培養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種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對世界、面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好品格本身就是競爭力。”
談美的讀后感篇十三
暑假要求閱讀一本書,我選擇了《美的歷程》。拿到這本書,看著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書籍一樣,可以從封面猜到一些關于文字內容的信息,充滿了神秘感。
馮友蘭說過“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是一部中國哲學史,是一部中國史。”也有人問過:“這是一本專論?不是。這是一本通史?不是。這是一本散文?不是。這是一本札記?不是”。其實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可以是一本思想書,也可以是一本美學書,因為它包含了很多哲學分析和美學介紹,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歷史文獻在內。
作者李澤厚本人是這樣認為的:“大部分的歷史論著把很活潑的文藝創作僵化成死板的東西,許多文學史與藝術史把文藝創作割碎了。我認為不管是藝術、文學還是美學,都離不開人的命運,也離不開歷史。”所以,它就是一場美的歷程而已。
說實話,這本書初讀起來有些晦澀和吃力,很難走進去。翻了幾頁之后,合上書,似乎什么都沒讀,內心深處又似乎被狠狠的觸動了一下,腦海里涌現出前所未有的畫面,似雜亂,又似清晰。于是繼續打開書,隨著文字一行行的轉換,一幅幅畫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躍在眼前:遠古時代的龍飛鳳舞、青銅時代的獰厲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的人文風度、佛陀的悲慘世界、盛唐的奪目燦爛、中唐的韻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藝海洋。
李澤厚先生沒有用傳統的歷史書般的傳統介紹,它是從陶器、青銅器到鐵器,從詩詞、歌賦到文學,從雕塑、繪畫到建筑,李澤厚先生把美與文學,美與歷史,美與哲學始終結合在一起,讓藝術的美感遜色于生活內容的欣賞,讓高雅的趣味讓路于世俗的真實。正如書中寫的“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傳大成果”。
在美的歷程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所有的這些美的作品中,展現的永遠是當時最真實的生活。這些已經逝去的,存在的,即將到來的,每一種美,都將沉淀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場美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