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一
我用三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妞妞》,平時很少會因為讀書而流淚,這本書卻惹我流了許多眼淚。與其說它是一本父親的札記,不如說它是一本生死哲理書,寫盡了一位父親的深情和無奈,書寫了周國平先生對生與死的思考,他說這本書是他對過去這段悲傷經歷的一個交代,也是他的一座墳。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永恒的烙印,有些人卻只是你生命中匆匆的過客。每天的生活如是,周而復始的循環往復,我們看得太多,生離死別,卻也習以為常。即便我們看透了,看通了,看空了,也是需要一樣從容的應對。畢竟對于活著的人來說,死亡是必然要先親臨后身受的一件事情。有些事情就是荒唐的難以解釋,卻又不得不坦然的面對。
煙灰了天際,往事不回頭,回憶就這樣。煙淡了,云散了,一切終將曲離歡散。再好的人,再好的事,總會從你身邊掠走。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二
起初,是被這個書名給吸引了,札記意為讀書時摘記的要點以及所寫的心得。我的心中不由地產生一個疑問,不是我們讀他的書嗎?所以不應該是我們寫札記嗎?于是我帶著這個疑問翻開了書本。
妞妞是一個可愛、惹人疼愛的孩子,她一出生就得了視網膜母細胞瘤,這種病在嬰兒中的發病率僅僅只有一萬二千分之一,就這種不足萬分之一概率的病讓她的一生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從那以后,他的父母也在為她動手術還是不動手術之間徘徊。
剛發現這個病的時候,也是動手術的最佳時機,但她的父母看了很多殘疾人在社會上難以生活的報道,以及不動手術,所以他們錯過了最佳的時機。之后,他們發現妞妞可能是具有音樂天賦,剛想用動手術的方式來挽救她的性命時,卻已經晚了。
眾所周知,癌是死亡的象征,而且患了癌癥的人要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妞妞很堅強。疼痛能忍的時候,她就會忍著,一個人坐在床上默默地承受著。實在忍不住時,她才會哭出來并喊著:“磕著了!磕著了!”她對音樂特別的喜愛,對文字特別的敏感,每次聽音樂時都能準確地預報下一首,每次父母說出一個全新的詞組,她都能記住。
看完整本書,我終于理解了題目,也許周國平先生是將妞妞看作了一本書,而他從妞妞中懂得了太多太多,所以才會取名為“一個父親的札記”。
我覺得無論我們處在怎樣的困境中,都應該像妞妞那樣堅強,能忍就忍,忍不住也只是小聲哼幾句。在面臨選擇時,應該盡快做出適宜的選擇,而不是之后來后悔。
妞妞,再見!愿你在天堂過得愉快!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三
生、老、病、死,對于每個人來說都似乎是作為人我們必須經歷的人生旅程,而我在讀了《妞妞》這本書,讓我不得不思考生命的意義。
妞妞出生不久,便查出她患有眼底腫瘤,并且惡性度很高,從那刻起,那個隨妞妞一起誕生的新世界已經崩塌,那個在她誕生前的老世界也無從恢復。突如其來的災禍讓爸爸媽媽傷心不已,妞妞活不過一年了,她的壽命不長了。妞妞死后,原本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被搞的七零八落,爸爸與媽媽最終也分離了。
妞妞是個漂亮又可愛的小女孩,雖然不幸的事情發生在她的身上,災禍可以讓她的呼吸停止,讓她的生命停止,但是不能讓她的笑聲停止,她總是用微笑面對生活,用笑聲度過每一天,她頑強的與病魔作斗爭,表現出一種堅韌不屈的意志。這種意志是常人難以具備的,有的人會害怕、畏懼,有的人會認為與其整日的被病魔折磨,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長痛不如短痛,一死了之。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死并不新鮮,但活著更不稀罕。可是馬雅可夫斯基說過:死是容易的,但活著卻更難。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也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但死非得要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嗎?最重要的是有價值,而死也是荒謬的,而妞妞的死又是世界上最荒謬的,更不自然的死——一個健康又漂亮,活潑又可愛的嬰兒預先宣告的,不可救藥的死。
妞妞是個聰穎智慧的小女孩,八個月會喊“爸爸”,九個月會喊“媽媽”,一周歲會自呼“妞妞”,一歲一個月,會說二三十個單詞,包括若干雙音節詞和三音節詞,一歲一個月會說包含三至四個詞的完整的句子,會說“不”,因而能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愿了,一歲四個月,會準確的使用人稱代詞,“你”“我”“他”和疑問代詞“誰”。一歲半時的妞妞,她的屋宇已經敞開許多窗戶,點亮許多明燈。她生活在這個被語言之光照亮的世界里,自由快樂。走過她的歡聲笑語的屋宇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可就在屋宇被照得通體透亮之時,它突然塌陷了,十八個月的妞妞永遠閉上了她的伶俐的小嘴。如果妞妞沒有被病魔折磨,那她在爸爸媽媽的愛的哺育下會長成什么樣的女孩子呢?一定會是個聰明大方知書達理的好女孩吧!可是事不隨人愿,讓她早早的離開了這個幸福的家庭,美滿的人間。可這誰又能夠阻擋著一切悲劇的發生呢,回天無力,只能讓他的爸爸媽媽承受這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了。可愛的妞妞與可惡的病魔,戰斗了那么久,況且妞妞還是個嬰幼兒,她也算是個英雄了。
人的一生總是要經歷著這般那般的折磨,而我們要學習妞妞的精神。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四
我常常想,如果當初妞妞的媽媽沒有被傳染上感冒;如果當初高燒急診的妞妞的媽媽可以遇上一個人性化點的醫生;如果可笑的醫學博士沒有反復對只存在了五個月的妞妞照致命的x輻射,如果……可是這世上哪有如果?那么多的“如果”,都是抵不過一個“可是”的。
你可曾經歷過,明知道一個至親至親的人在不久之后就會死去,卻什么也做不了的痛苦?
這個可憐又可愛的小生命,名為妞妞。
可是妞妞不怕這些,因為她是孩子啊!孩子是世界上最奇妙的存在!她愛爸爸,愛媽媽,愛音樂,愛陽光,什么都愛。你要問,這個世界給了她那么多痛苦,不愛吧?“瞎說八道!”妞妞笑著回答了你。她不明白她的痛是腫瘤造成的,她一遍遍的令人心碎的哭訴著:“磕著了!”她以為她只是被什么東西磕疼了!
我不想冰冷地說我們可以從妞妞的死去中得到什么。我只想說,活著,就是一切。這個世界每天都有無數的生命出現和離去,我們的生活充滿著悲喜劇。但誰的死都不會阻礙得了地球的轉動。我們所能做的,只有適應,適應這個世界的不公平,適應這個世界的殘酷,適應這個世界的悲劇。當然,我們也會遇到如妞妞般堅強的人們,他們所帶來的溫暖,是我們活下去的依托,是我們與邪惡斗爭的最有力的武器。
在這個嚴酷的適應的過程中,有的人迷失了自我,有的人緊緊的守住了自己的本心。然后,在多年以后,后者仰望天空,依舊微笑。他們,就是這個世界的希望。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五
深夜零點過半,我扔保持讀完《妞妞》清醒的腦子。
更像是目睹她痛苦離去的漫長過程,那種反復的恢復,復發,本來就難熬的癌癥痛苦被周國平抻扯的更加冗長!這樣的過程,我幾度讀不下去,即期望快點結束又不愿錯過任何一個描寫妞妞生命的章節。無論結果如何,就算是心里明知,也希望從父親口中得知,如同失散已久的孩子終得回家般的解脫和釋懷。
無論周國平用如何溫柔的語言描寫妞妞,我都覺得字里行間的冷峻。如南昌晚報評論所言,都被這冷峻所寒。妞妞那乖的令人心痛的安靜,讓我心神不寧,既然我是如此無奈,周國平又何以度!
讀《妞妞》的日日夜夜里,我幾度失落,后來盡量選擇夜晚讀,是以便能夠讓漫漫長夜淡去那份無法自拔的惆悵。
一:讀《妞妞》的初衷
對于整篇,我承認從未讀過內容介紹,也談不上因為什么而讀。我只是只是對書名存在主觀片面的誤解,本身我對父親角色就會很敏感,讀此書之前只是好奇。
二:被吸引
讀開始時,便拋棄了起初的想法融入到周國平和妞妞的世界中,我以為,,我以為,,,妞妞就是獨一無二的。并理解了一個迎接新生命的驚喜,撫養新生命的愉快。甚至同周國平目睹了生命的'終結。那些對生命的意義,在此之前我仍存在著不屑只言的蔑視。而現在不得不重新審視生命。
三:關于生命
但生命又是珍貴的脆弱的,任何人無權終止的,受尊敬的。不滿歲的妞妞尚且對生命有這般強烈的求生欲,我又有何如?甚至那些行善救命的醫生對妞妞所做的不負責任的診療,所謂鬼神迷迷信對生命的褻瀆,也令我義憤填膺。在這樣的社會里,又有多少個妞妞葬送在這種儈子手的手里!
四:人性
人性的脆弱又不是錯誤,但又不可避免,卻讓人承受這一遭接一遭的災難,失去親人還不夠,還要失去愛人,什么是愛,我又開始不相信愛情了。時隔4年不僅妞妞不見了,這個小家庭也不復存在了。因為就算是周國平這樣飽腹哲理的人,在失去妞妞后也經歷大多小家庭的命運------離婚!這是周國平意想不到的,也是我萬萬想不到的。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六
妞妞是一位得了癌癥的女兒,注定是要夭折的。但是他的父親沒有放棄。在書里,一個父親用愛與深情記錄著她存在世上的十八個月,身患癌癥女兒的點點滴滴,包括她的一顰一笑,她的一喜一怒,她超乎尋常的智慧,都給父親帶來了繼續的勇氣和力量。這一本書,是一個父親用感情的一磚一瓦壘筑起來的。
本書不僅僅記述了父母與妞妞之間的感情,還記述了父母在孩子死后,父母承擔的凄苦,無奈,憤怒與絕望。《妞妞》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妞妞的父親是一位哲學家,母親是一位天真未泯的小女人。他們的婚姻雖然有問題,但感情十分深厚。兒妞妞的降生就像一位天使,但這個天使在降生人間十八個月后就被上帝召回。她徘徊在無可挽回的旅途上,卻在一路上灑播歡笑。在此過程中,作為父親的哲學家一直思考著生與死的重大問題。而小女人則慢慢成長為一位母親,三個人彼此依賴生活。
每個生命都是偶然的,但并不妨礙每個生命都是尊重的。有些生命是短暫的。但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妞妞死去之后,周國平說:“你在時,我抱你不夠,因而覺得時間太少,你走了,我的懷里空了,突然發現時間毫無用處,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時間做什么,也許時間只有一個用處,它會幫助我——是幫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這句話很富有哲學的味道,讓人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周國平對妞妞的喜愛。
《妞妞》中妞妞雖然存在時間上很短暫,但在她的生活總是歡樂,過好她的每一天。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活著,沒有理由不好好的活著。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七
“我的女兒沒有故事,留下了許多燦爛的笑容,一輩子只有一次生日,也只有一次飄零。”
妞妞,一個一歲半便夭折的嬰兒,在她的身上,有著太多的平凡與不平凡,她是周國平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是她母親心血的結晶。她是上帝的恩賜,上帝給了她美好的面容和愛她的父母,但僅僅給了她一年半的生命。“女兒啊,你到這個世界來,僅僅是為了看看你的爸爸媽媽嗎?”一年半的生命,是恩賜嗎?是詛咒嗎?生命的得失又該如何衡量?壽命的長短又有何意義?我們赤裸裸地來,又赤裸裸地去,可為什么要平白無故地走這一遭啊!也許壽命的長短只是上帝和人類開的一個玩笑罷了,它可能給上帝帶來快樂,但是,壽命所帶給我們的呢?或許,只是一個代碼罷了,只是一個數字罷了!
也許,妞妞去了一個我們聞所未聞的地方,那個地方,或許游離于塵世之外,也許那是另一個宇宙,另一個時空。或許,每個人在這個時空中離去后,都要到那里,再繼續另一個時空的另一個生命。但是,當妞妞離去時,她帶走了那個她最喜歡的綠色小圓板,或許,她將那個圓板帶到了那個宇宙。其實,妞妞沒死,她只是離開了我們,去了另一個世界,或者說,死是不存在的。但所有知道這個故事的人終將“死”去,這樣看來,塵世中的死,倒是一種永生。或者說,死,是一種升華。當我們的靈魂離開時,可能會留下一個難以磨滅的印記。
妞妞,赤子之心總是令人難以想象,妞妞在忍受著強烈的病痛時,沒有像一些大人,有著自殺的念頭,她是否留戀著這個世界呢?還是她留戀著她的父母呢?我們不知道,也無從知道。但我只知道,妞妞沒死,她在另一個世界,永生。
是的,妞妞沒死,而是永生。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八
喜歡周國平是多年前緣于觀看了那本《人生哲思語編》,覺得他對于各種人生百象的詮釋很耐看耐讀,稍加關注,知道其另有本《妞妞》也很受歡迎,但一直沒找著機會看。不久前,一人前往圖書館里找書看,在一排排的書架中,一眼就瞥見了《妞妞》,象是久違的朋友,毫無顧慮拿起,登記完借回家。原本以為《妞妞》是一個父親寫女兒的傳記,應該是一本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幸福味的書籍,卻不曾想讓每一位讀者們讀得悲痛連連、淚流滿面。“在讀者們看來這始終是一本書,但是在我看來這是一座墳墓,一座父親用雙手親手給女兒壘起來的墳墓”,作為作者的周國平如是說。43歲初為人父,但幼小的女兒卻又在滿月前一天被檢查出患有絕癥,醫生斷定活不過二歲,從幸福的`頂端摔下直至災難的底端,這樣的苦難不是每一個人能經受得住的。
一邊享受著與女兒在一起的幸福瞬間,感受著小生命在一天天的變化,一邊卻又承受著常人所無法承受的心理煎熬,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一位父親的滿滿的愛和深深的無奈,寧做平庸的父親,也不做什么偉大的哲學家。《妞妞》一書寫于女兒去世十周年,在我看來,在整本書中始終能嗅出,回憶中帶著憂傷,追念中又摻著甜蜜的味道,一路看來,讓看書的人也始終跟著作者的情緒上下起伏,尤其是看到癌癥末期病情加劇的最后日子,飽愛病痛折磨的妞妞頑強的掙扎在父親懷里,每當疼痛來襲的時候,小妞妞的那句“磕著了,磕著了。”時時縈繞在耳邊,直叫人淚如雨下、欲罷不能。同情年幼的小妞妞,卻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堅強。
反過來一想,由此書不難發現周國平是位什么樣的人,只有心境明朗,看透人生得失的強者,才得以在人生災難后仍以從容面對種種。跟這樣的苦難相比,工作生活中的得失、委屈、不平又算得了什么,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所擁有的最為平凡和簡單的幸福。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九
世界上最痛的痛是什么?是摘膽剜心油煎火燎嗎?非也。究竟是什么呢?周國平先生給出了答案---親眼目睹自己的孩子出生,有親眼目睹自己的孩子死去,卻無能為力。
讀完整本書,我沒有想過哭,因為作者的本意并非博取你的同情與眼淚。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次旅行。我蹚著時間的河,隨作者溯洄從之,拾起妞妞生前的每一個鏡頭。鏡頭中,周國平先生為妞妞哭泣過,但哭不是失去勇氣;為妞妞焦躁過,但焦躁不是失去耐心;為妞妞瘋狂過,但瘋狂不是失去理智;為妞妞崩潰過,但崩潰不是失去信念。一切都是為了愛,末日也毀滅不了的愛。
500多天,不過是一個人生命中的幾十分之一,卻為周國平先生烙下了最深的印。為什么呢?因為妞妞是永恒的!從雨兒懷孕的那天起,妞妞就化作了永恒;從那天起,父母對她的愛便不曾間斷。妞妞的出生,不過是把永恒化成了現實;妞妞的離去,不過是讓永恒歸于無形。正如周國平先生所說,死是不存在的。妞妞的出現不是為了死去,死去也不是為了降下懲罰,只是把愛換了一種形式。
生活不過是一場夢,只有不幸的人才會長大。死亡不過是夢的結束,因為上帝的花園里沒有死亡,愛在那里永存。
愛是永恒的,正因如此,妞妞也成為了永恒。這根神奇的紐帶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便被系上。它超脫生死,沒有不幸能將它斬斷,它是一個生命永存的象征,只有無愛的人才會死去。
《妞妞》是一座墳,告訴我們妞妞已經離去;《妞妞》是一座碑,昭示我們愛不曾散場!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十
夜,靜悄悄,靜悄悄。
在溫馨的燈光下,我認真捧讀周國平為女兒寫的一本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中年得女妞妞,在出生后不久卻被診斷患有絕癥,僅在世間存活562天的人生感悟。
一個父親守著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這種場景極少,卻令人心碎地發生了。而那個不幸又幸福的妞妞,在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一年半后,帶著對這個世界的依戀和渴望,帶著父母深深的愛,在父親一次次絕望的祈禱中,終于逝去。這種發病率僅為一萬二千分之一的絕癥,偏偏就落在妞妞身上,成為了本書最美麗、最悲慘的故事。
很難想象,作者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把這些刺心的痛從記憶深處掏出來的。
記錄是那樣的細膩:“你在時,我抱你不夠,因而覺得時間太少;你走了,我的懷里空了,突然發現時間毫無用處,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時間做什么,也許時間只有一個用處,它會幫助我--是幫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人會說妞妞的離去是一種解脫。其實這是片面的,憑什么別的孩子可以在陽光下追逐,而妞妞卻要解脫呢?如果妞妞存活,也可以像別人的女兒那樣戴上紅領巾上學,也可以像別的女孩那樣談情說愛,也可以像別的女人那樣成為一個幸福的母親……至情至性的周國平卻用他的文字,留住了和妞妞相處的562個日夜,妞妞的可愛與不幸,死亡陰影下撫育女兒愛哀交加的心境,亦實亦幻的線描插圖,一切讓讀者感到妞妞的呼吸與命運。
作者的隨筆,融感情和理性為一體,給人以心靈的凈化,人生的啟迪,卻又是那么的平實感人。
在書中,他用“幸福”“智慧”“生命”“死亡”“選擇”“失去”“災難”等字眼,詩性的情感,敘述著一個父親從醞釀生命到期待生命的降臨,從哺育生命再到與生命告別的整個心路歷程。縱觀這些文字,妞妞的一生雖然極為短暫,如同曇花一現,但是,卻一直緊緊抓著我的心,使我深切領悟到生命無常、血脈相連的那一份摯愛深情。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偶然的,黃泉路上沒老少,根本無法選擇,妞妞和春天的花朵一起綻開,卻伴著秋葉一起凋零。
在大自然的永恒循環中,她的生命是一個美麗又悲慘的偶然。然而,她的靈魂,將伴隨父親的祝福,一同升入天堂:“我相信天堂是一片花的海洋,當你在這花海里嬉戲時,你明亮的眼睛一定滿含驚喜。”
合上書本,睡意全無,思緒萬千。身為人父,我想起了遠在他鄉讀書的女兒。因為路途迢迢,一年里只有寒暑兩個假期才能回來團聚,平時與我交流不多。
遙想女兒幼時,無憂無慮的她整天像小鳥一樣唧唧喳喳地跟在身邊,總覺得“鬧人”,盼望她快快長大;如今真長大了,卻一下飛到祖國的大西南昆明。現在想想,孩子小時候的“鬧人”,也是一種幸福!
有個筆友的qq簽名和“說說”經常更新,不斷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缺少幸福感。我勸其靜心想想,其實幸福一直縈繞在每個人身邊,而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忽略了。只一味地抱怨命運不濟,并不解決問題,回頭看看,是不是我們迷失了心志,失去了平衡,忘記了自己所處的境況。
幸福也好,苦難也好,需要用心靈去感受;愛情也好,親情也好,需要我們的靈魂在場。用心去品味生活的滋味吧,正因為有了挫折,有了失去的悲傷,我們才應該更加懂得去珍惜那份握在手里的幸福。
隨著氣候轉涼,已開始供暖,書房溫暖如春。想想劈柴生火的日子,現在真幸福;此時,夜深人靜,正待關閉電腦,驚奇地發現女兒也在線,通過qq與她敘嘮家常--得知學習、生活情況均好,甚是欣慰。
回到臥室,見妻子已經熟睡,發出了輕微、均勻的鼾聲。我突然領悟:這平淡如水卻溫馨無比的日子,正是握在手里的幸福!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十一
前些天在一本書上看到《妞妞》的一小段文字,一時興起,便在網上搜索了看,昨天才看完。
《妞妞》一書記錄了一個父親周國平,在女兒出生、患病、死亡過程中的生活點滴。全書充滿了一個至情至性的父親對女兒的平凡而無以復制的融融愛意,同時也蘊含著作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一個父親在搖籃兼墓畔守著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這是一種我無法體會的錐心之痛,一份唯有父親才能感受的五臟撕裂,六腑挫裂的難以言表的痛苦。
這是一本感動全中國的父愛書寫,感人至深的不僅僅是悲劇本身,而是在面對悲劇時的堅強與信念。我想,這份堅強與信念名為父親。
寫到這兒,我想到我的老爸。
小時候的我特淘特愛哭,每次惹媽媽生氣被打后,就躲在墻角鬼哭狼嚎著。每次都是我爸趁我媽做飯的時候來安慰我,總是先把我抱在懷里,拿著我愛吃的糖,重復著“你媽媽是為你好”之類的話,那情景如今已模模糊糊了,不過那份安慰是很珍貴的記憶。
再大一點,我就上幼兒園了。第一天是我媽帶著我去的,那哭得天崩地裂的。放學回家我爸看到我紅腫的雙眼,只摸了摸我的頭,說咱哭幾天就適應了,這……果然是親爸!
果不其言,我哭了三天左右就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因為哭得實在太累了)大約幾星期后幼兒園開家長會,我爸帶著我屁顛屁顛就去了。中午跟一小朋友吃飯,她跟我說我幾個星期前我爸總站在門口看著我,我將信將疑地問了我爸,結果回了句“你當你爸閑的!”。
有一回我媽說起這件事:
“你小時候第一次上幼兒園,你爸怕你適應不了幼兒園的生活,總是偷偷地去看你,看你有沒有哭?有沒有好好吃飯?有沒有受欺負……”
“我爸去看我?”那他還否認。
“那時你爸要我別說,大概這就是父親吧!即使到了80歲也總想守在女兒旁邊。”
我點了點頭,低頭的那一瞬間借機抹掉眼角的淚。這一刻我清楚地知道父親未曾言說的守護,還有在悄無聲息中,筑起我生命的象牙塔。
每個父親都會為了自己的孩子百煉鋼而化為繞指柔,周國平先生是如此,我的父親亦是。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十二
我想,初為人父的夜晚一定是一個既驚喜又憂愁的時刻吧,欣喜著生命的誕生,又憂愁那將來的路。讀到時,腦子里便自然而然浮現出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畫面。有誰知道,這看似極其美好的畫面下卻隱藏著危機,上帝是公平的,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另一扇窗——他們的女兒妞妞聰明可愛,卻患上了一種叫雙眼多發性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極其罕見的病。那時這種病的醫治率很低,情況不容樂觀,她的父母面對這些卻毫無辦法,我仿佛看見那一刻他們崩潰的模樣,仿佛看見他們流下的淚水,我只覺當時一定冷的驚人。他們挽回不了什么,事情已經發生了,于是決定盡他們所能的在妞妞剩下的日子里,讓她過的快樂;在她還看得見的時候,盡情地享受光芒。
往后看去。妞妞很懂事,很少哭鬧,喜歡笑,疼痛的時候也不大嚷大叫,只是用手捂著痛的那只眼,用另一只眼呆呆的看一會兒天,有時實在難受,便會用手揉眼睛,時間長了,雙眼周圍的皮膚就被揉得通紅的了,那可憐兮兮的模樣,叫人憐惜。她與同齡人相比,她說話的早。第一個名詞便是“爸爸”,接著是“媽媽”,然后是“音樂”……他的父親一定是小心的、看待珍寶似的記錄下這些。我想,現在有多么珍惜將來失去時就會更加的痛苦。因為只能看著她的視力一點一點變差,然后僅余留下一絲光感,最后連光感也不存在了。可憐的孩子,你很痛苦,你的父母也備受煎熬。
我身邊有著類似經歷的人,我母親的同事,據說她的身體不太好,是當初生下了一個十斤的大胖小子,出生的時候很可愛,不停地揮動著雙臂。可誰知道,這樣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患上了與妞妞一樣的疾病。兩歲多,便在疾病的折磨下,與世長辭,這樣一個與自己血脈相連的孩子,一下子從世界上消失得無影無蹤,再也看不見他的模樣,再也聽不見他的聲音,我相信,只是一種噬心之痛,是難以忍受的喪子之痛。我也曾看見過,看見過那位母親痛哭流涕,在她兒子的墓前,多年如此,余痛陣陣。
整本書,因生命的到來而歡喜,因生命的逝去而悲傷。我時常想,如果雨兒去看醫生時,遇到了一個有良心的醫生,發燒得到了及時的救助。是否妞妞就不會患這疾病。亦或者是,如果周國平的遠親醫學博士沒有把x輻射一而再,再而三地照在懷孕五個月的雨兒身上,是否悲劇就不會發生。可惜沒有如果,事實是,那樣一個可愛的生命,她走了。她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我想,健康的生命是妞妞所奢求的東西,更讓我明白,活著便是一種幸福。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十三
一歲半,本該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年紀,但對嬰孩妞妞來說,這便是她生命旅程的終點。她匆匆的來,卻又因為疾病的侵蝕而匆匆離去——她只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六百五十二天。
1991年11月24日,妞妞出生。她的到來,給周國平一家帶來了無限的欣喜。而他們卻不知道自己的.女兒已身患絕癥——在她清澈的雙眼中,埋藏著險惡的腫瘤。從此周國平夫婦便四處奔走,尋找著治療妞妞的方法。
但是妞妞卻并不知道自己悲慘的命運。她開朗又活潑,尤其喜歡音樂,經常要求爸爸打開音響放《搖籃曲》聽。但隨著眼底腫瘤的增大,妞妞的視力越來越差,終于再也看不見光亮。盡管父母寸步不離地陪在她身邊,找遍一切方法給她治療,妞妞的病情還是漸漸惡化,最終在家中停止了呼吸。
讀了這本書,我十分心疼妞妞,因為身患絕癥,病魔每時每刻都跟隨在她身邊,還伴隨著無法想象的疼痛。但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她依然能自得其樂,是如此可愛而又可憐,讓人牽腸掛肚。
這本書記錄了妞妞的一生,也記錄了妞妞從出生到死去,作為父親的周國平的一段心靈歷程,使人受益良多。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十四
“我的女兒沒有故事,留下了許多燦爛的笑容,一輩子只有一次生日,也只有一次飄零。”
妞妞,一個一歲半便夭折的嬰兒,在她的身上,有著太多的平凡與不平凡,她是周國平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是她母親心血的結晶。她是上帝的恩賜,上帝給了她美好的面容和愛她的父母,但僅僅給了她一年半的生命。“女兒啊,你到這個世界來,僅僅是為了看看你的爸爸媽媽嗎?”一年半的'生命,是恩賜嗎?是詛咒嗎?生命的得失又該如何衡量?壽命的長短又有何意義?我們赤裸裸地來,又赤裸裸地去,可為什么要平白無故地走這一遭啊!也許壽命的長短只是上帝和人類開的一個玩笑罷了,它可能給上帝帶來快樂,但是,壽命所帶給我們的呢?或許,只是一個代碼罷了,只是一個數字罷了!
也許,妞妞去了一個我們聞所未聞的地方,那個地方,或許游離于塵世之外,也許那是另一個宇宙,另一個時空。或許,每個人在這個時空中離去后,都要到那里,再繼續另一個時空的另一個生命。但是,當妞妞離去時,她帶走了那個她最喜歡的綠色小圓板,或許,她將那個圓板帶到了那個宇宙。其實,妞妞沒死,她只是離開了我們,去了另一個世界,或者說,死是不存在的。但所有知道這個故事的人終將“死”去,這樣看來,塵世中的死,倒是一種永生。或者說,死,是一種升華。當我們的靈魂離開時,可能會留下一個難以磨滅的印記。
妞妞,赤子之心總是令人難以想象,妞妞在忍受著強烈的病痛時,沒有像一些大人,有著自殺的念頭,她是否留戀著這個世界呢?還是她留戀著她的父母呢?我們不知道,也無從知道。但我只知道,妞妞沒死,她在另一個世界,永生。
是的,妞妞沒死,而是永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十五
在假期中,我閱讀了周國平的書《妞妞》。相比較周國平的其他書,這本書充滿了一種來自親情的感動和溫暖。書里,一個父親用愛與深情記錄著他在世間存活了十八個月的、身患癌癥的女兒的點點滴滴,包括她的一顰一笑,她的一喜一怒,她超乎尋常的聰慧,她面對病癥的無知無畏,她原先散發著奶香的溫熱的飽滿豐盈的小身體,她最后被病痛折磨的可憐巴巴黯淡無光的小模樣,她留給人間的歡樂,她帶往天堂的病痛……。同時,書中真實地記述了擁有這樣一個可愛卻注定會夭折的孩子的父母要承擔的凄苦、無奈、遲疑、委屈、憤怒、哀痛和絕望。周國平寫下了女兒妞妞的可愛和可憐,他和妻子在死亡陰影籠罩下撫育女兒的愛哀交加的心境,在搖籃旁兼墓畔的思考。對于作者夫婦來說,妞妞的故事是他們生命中最美麗也最悲慘的故事,一歲半的妞妞,搖著她的小手,輕經地嘆了一口氣,停止了呼吸,離開了這個世界。至情至性的周國平卻用他的筆留住了和妞妞相處了五百六十二個日日夜夜,妞妞的可愛與可憐,死亡陰影下撫育女兒愛哀交加的心境。韋爾喬亦實亦虛的線描插圖,更讓人感到似乎妞妞觸手可摸.。而身為哲學家的周國平,書中自然而然加注了在那個特定期間,他對生命對生死對人性的慎思。然而,任何哲學、宗教、信仰都無法拯救苦難,只能活在當下。
當時的周國平,只要做一個平庸的父親,而不是什么杰出的哲學家。他的理由很簡單:“我愛我的女兒勝于愛一切哲學。沒有一種哲學能像這個嬌嫩的小生命那么使我愛入肺腑。只要我的女兒能活,就讓隨便什么哲學死去好了。”最后,妞妞無可避免地離開了世間。而她的父母,在共同經歷這樣巨大的喪女之痛后,各自走向自己未來的生命軌跡。在這本書新版時,周國平已經再次擁有了一個像妞妞一樣可愛聰慧健康的女兒,這不是對他曾經喪女的補償,他坦承:“妞妞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而我現在的女兒不能、不應該、并且我也無權要她成為一個替代。”“新生命的到來是我生活中的一個獨立事件,與我過去的經歷沒有任何因果聯系。”在他重享做父親的天倫之樂時,他依然在心中最深處為妞妞嘆息。
探詢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在美國,它被稱為中國醫學人文學的重要作品,如果它能推動人類反省今日醫學的非人道狀況,自然是好事,但這絕非作者本初的意思。它僅僅是一個父親對已逝女兒的承諾與懷念——寫一本妞妞的書,為了忘卻的紀念,用文字守住妞妞生前帶來的快樂,也用文字撫慰妞妞離去的哀思,從而獲得平靜。
在我的想象里,周國平是個孤獨的人。他說過:“如果你渴望愛,你必將孤獨。”然而,他依然選擇愛,愛這個熱烘烘的人間,愛這世間的人和事。他的智慧不同于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把愛當作痛苦的根源而加以棄絕,扼殺生命的意志,他的智慧是把痛苦當作愛的必然結果加以接受,化為生命的財富。”他的愛不理睬佛的指導。在《妞妞》一書中,我進而發現周國平是一個體恤的人。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他的朋友對他的不幸小心翼翼地回避著。周國平感受到了朋友的體貼與窘迫。有一天,他把他們請到家里。“什么也不用說,或者隨便說些什么。”他微笑著對他的朋友說。他們沉默了一會兒,漸漸活躍起來,說著平時關心的種種話題。朋友走后,周國平感到一陣輕松。他終于把朋友在沉默中分擔的不幸全部歸為己有了。能覺察并做到這些,不僅僅需要從容的胸襟,還要溫和的天性。因此,周國平的哲學,有著人間的溫度。
人生是一個過程,結果對于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因為有死亡的背景,所以生命才應該得到認真的尊重。但是,不是每一個生命的結束都是悲劇和罪過。死亡本身無所謂可怕和不可怕,折磨人的是眼見至親至愛的凋零過程和等待,是那樣的無可挽回,無可奈何。妞妞是“這一個”,她還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她失去了看見美麗人間的眼睛,她也不知道有值得留戀,歸去也許是她的幸運。所以,死者不能回頭理解的慘痛就成了生者的全部悲劇體驗。因為有愛,所以有家;因為有孩子,所以家才有實質的形式和內容。回了家,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妞妞。每一個妞妞來到世上,都是愛的奇跡,愛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理由。所以每一個人忙忙碌碌為了誰,才會有一個相同的答案。可是世界上有無處不在的善良,也到處充滿有意和無意的傷害,讓覺醒的靈魂無處可藏,讓脆弱的生命防不勝防。妞妞,妞妞的爸爸,還有妞妞的媽媽……上蒼無法讓所有的善良得到疼愛和憐惜,上蒼無法讓所有的傷害得到懲罰和譴責,也許只有善待自己和呵護自己,才能讓生命不會無奈的了結,才能讓快樂長長久久地延續。
我們能夠來到這個世上,已經是多么的不容易。每天早上,可以和陽光撞個滿懷;每個夜晚,可以和甜夢共話往事。每一個生命來到世上的第一個聲音是啼哭,這也許是一種荒唐。我們沒有理由埋怨人世的不公和不平,我們有更多的理由面對歲月,說聲感謝和感恩。周國平讓我們知道,讓我們理解,活著,沒有理由不好好地生活著。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十六
今天我讀完了《妞妞》這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僅擁有562天生命的小女孩——妞妞。因為媽媽在懷孕5個月時接受了大量x光照射,妞妞剛出生不到一個月就被確診患有絕癥。因為父母不愿意孩子成為殘疾人,一直不舍得讓他做手術,當父母終于下定決心,要給妞妞作手術時,已經來不及了。
任何治療都無法挽回妞妞的生命了。然而,妞妞的父母并沒有因此而拋棄她,或是消極的等待親生骨肉一點點死去,他們像養育健康小孩一樣細心的呵護她,直到她停止呼吸的那一刻,感人至深。
妞妞的生命是短暫的,短暫到她還來不及對這個人世產生留戀之感,就已經離去。她甚至都不知道她的疼痛是由腫瘤引起的,痛失愛女的痛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然而,作者不但承受下來了,而且還用他的筆,記錄下了妞妞短暫的一生,讓妞妞的生命得到了永恒。
書中的作者夫婦令人敬佩,他們對妞妞無微不至的呵護令人感動,因此生命是脆弱的,短暫的,能健康快樂的活著,是一件多么幸福而又難得的事,請珍惜我們現有的生活,熱愛生命,利用好它,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
讀后感大全匯總。
中外名著讀后感匯總。
四大名著讀后感匯總。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十七
暑假我讀了《妞妞》這本書感受到了生命和親情的可貴,不要任意踐踏生命,追求名利,淡薄親情,等你失去才知道他的可貴。
《妞妞》是個真實的傷口,周國平用這樣一個傷口來釋放他自己初為人父,卻在轉眼之間又失去了那個原本屬于他的小生命,從天堂跌入地獄的痛苦。妞妞出生后,就成為父親的掌上明珠。周國平在書說:“寧可做平庸的父親,不做杰出的哲學家。”然而生命是脆弱的,襁褓中的妞妞卻患上了嚴重的眼疾,在接下來那一年多漫長卻又短暫的日子里,他親眼目睹妞妞作為一個生命是怎樣發源、澎湃,也親眼目睹了那可怕眼疾攜帶著死神是怎樣一步步逼近、吞噬這個稚嫩的生命的。
“對于男人來說,唯有父親的稱號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頭銜都可以憑人力獲取,而要成為父親卻必須仰仗神力。”這一句話被鉛印在書的扉頁上,用很大的字體。周國平是個偉大的哲學家,然而妞妞這個生命的出現,讓他發現“哲學家”這個稱號也不過是個世俗的頭銜。“沒有一種哲學能像這個稚嫩的小生命那樣使我愛入肺腑。只要我的女兒能活,就讓隨便什么哲學死去好了。”哲學這個曾經被周國平視為一切的東西,卻因妞妞的.存在而黯淡無光。然而哲學卻換不來妞妞的生命。在死神的面前,這個偉大的哲學家懷抱他的小女兒低聲啜泣,不肯松手卻始終無能為力。任何人,不管是父親或是哲學家,在死神面前都一樣卑微和矮小。
妞妞在這個世上只存在了一年多。她甚至不會用“疼痛”這個詞來表達眼疾發作時的痛苦,她只會一遍又一遍地喊叫:“磕著了!”只這三個字,卻足以令人心碎。幼小的妞妞不知是什么東西總是磕著她,她不知道那種感覺叫做“疼痛”。她只知道:“爸爸疼,妞妞哭。”妞妞的聰明,妞妞的懂事,妞妞對音樂的摯愛,無一不讓人感嘆:這個小生命幾乎趨近于百分百的完美了。天妒英才,老天真是越來越無情了,連這朵剛剛綻放的花骨朵他也妒忌,他不因妞妞的可愛而憐憫她,而施舍給她一雙健康的明眸。他唯一多給了妞妞的就是那可怕的眼疾和一聲聲催人淚下的“磕著了”。
苦難是人生的催化劑。在《妞妞》中這個觀點被徹底推翻。“人家都說共同受難的經歷會加深感情,才不是呢。痛苦是不能分擔的,說到底,每人都只能承擔自己的那一份。你對妞妞的思念和哀傷,我不能幫你緩解,反過來也一樣。”妞妞的母親雨兒在和周國平共同經歷了失去妞妞這一遭遇后痛苦地對他說作為父親的周國平畢竟還有一個文字的祭壇,而雨兒什么也沒有。他們最終還是分手了。“苦難未必是紐帶,有時反而是毒藥和障礙。所謂共同受難其實是表面的,各人所感受的內在的痛苦都是獨特的,不但不能分擔,而且難以表達。期望對方分擔,落空了,期望就會轉變為怨恨。”作者夫婦的分手讓我難免覺得有些惋惜,似乎是雪上加霜,不幸的事情接連發生。但轉念一想,也許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走出失去妞妞的巨大痛苦,開始新的生活。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十八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叫《巴都、妞妞和垃圾狗》。作者采用的是劇本的形式,好像在拍電影一樣,我很喜歡這種形式,也覺得很有趣!
主人公巴都和妞妞,他們因為作業太多,逃避學習。為了逃脫壓力,變成了“射水魚”。可是變成魚之后,卻因為沒有能力,最后成為父母餐桌上的魚罐頭。我真搞不明白,為什么他們要害怕作業,逃避學習呢?學習是很快樂的呀!
學習可以讓我們的知識面增廣,也可以交上許多新朋友。回家后溫習功課,快速完成作業,不但可以增強時間感,而且可以讓父母少操心,這不是一舉兩得嘛!特別是完成作業以后,看著完成的作業乖乖地躺在那里,讀著自己喜歡的課外書,那滋味,可想而知!
朋友們,你們說呢?
妞妞讀后感醫學倫理學篇十九
《妞妞》看完了,我健康,所以真的難以想象得了癌癥身心都會產生多大的影響,我會畏懼嗎?癌癥很可怕,但比這更可怕的不是身體上的痛苦,是心靈的摧殘。
一個被宣判了死刑的人死亡已經不是恐懼的來源,他所焦慮的是等待死亡的過程。自己的死,只會給關心自己的親人朋友帶去痛苦和悲傷甚至是心靈產生的空虛感,而對于已死的我們,又怎么能為自己流淚傷心呢?但,等待死亡的過程,這個比死更痛苦的經歷,是旁人無法用身心共同去承擔的,他們所承擔的無非都只是同情。
閱讀《妞妞》的開始,腦海里不自覺的刻畫了一個模糊的、可愛的妞妞形象,隨著書中“妞妞”的病如膏肓,腦海中的小生命也開始一點點地逝去,最后不復存在,省下的只是腦海中那小生命留下的啼哭和嬉笑。
書本身并不感人,并沒有什么聲情并茂感人肺腑的言語,也不是小生命英勇抗癌的事跡,它帶給我的,是種無言的震撼,腦海中的妞妞隨著周國平的一筆一劃漸漸清晰的時候,又剎那被病魔一點一點地吞噬,直到這個生命又在腦海中模糊、消失,只留下了虛無的影子。此時此刻,生命的脆弱被這些文字這些幻影暴露無疑,我無法想象如果有一天,身邊的親人好友突然離開,心中一陣莫名的恐慌。
周國平說,“幸福”是個很難定義的詞,我突然在想,也許對我來說,此時此刻,沒有經歷過朋友親人的生死離別,正是一種幸福。再大的苦難,有親人在身旁,有朋友在勉勵,都無法擊潰我;再小的快樂,有親人的見證,有朋友在分享,都是最美的回憶;真的害怕有一天他們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