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緊抓新科技革命這一歷史機遇的明智之舉,更是系統性重構產業體系、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策略。此舉將引領我們走向產業升級的新征程,實現國家的持久繁榮與強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學習貫徹在黑龍江考察講話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心得體會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貫徹在黑龍江考察講話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心得體會 篇一
作為林區黨組織,必須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考察調研指示精神的重大政治意義,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上級黨委保持高度一致。自覺向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看齊,用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工作,吃透精神實質、把握精髓要義,認真貫徹落實。
一、全面學習領會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考察調研的講話精神,在探索創新發展新路子上抓推進。
發展是第一要務。經濟不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發展環境,激發創新活力,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林業局將繼續抓好產業轉型,走好“三條路”.一是走綠色、特色路。今年,亞布力林業局繼續發揮自然生態優勢,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森林綠色食品產業。圍繞轉方式、調結構的發展需求,按照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由南向北構建“三個特色產業帶”,積極打造“五色產業”.由農作物傳統種植變為市場需求種植,讓經營松散型變成規模聯合型,從而提高了從業種植戶的經濟效益。林業局還加大培育特色作物品牌的力度,擴大名牌產品(寶山的黑木耳、石頭河子的小漿果、雙河的無公害水稻等)的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份額。以產業鏈為紐帶,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逐步形成特色種植業規模,打造具有林區特色的農業品牌。二是走林區旅游模式創新路。積極探索森林旅游,拓展旅游產業,以虎峰嶺和鍋盔山兩個景區為主導,科學設計和開啟林區黃金旅游線路。景區將通過整合旅游資源,營造不同的旅游產品,將分別推出“高山草原觀光之旅”“鍋盔山休閑娛樂之旅”“林下采摘之旅”“登山有氧健身之旅”,為游客呈現虎峰嶺景區和鍋盔山景區內不同的特色,從而推動森林旅游產業的發展。三是走旅居養老產業發展之路。組織實施生態休閑養老經濟發展規劃,在生杰旅居和候鳥式度假養老方面先行先試,加快推進生態養老項目建設和產業培育,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吸引社會資金把林區養老產業做大做強,成為林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全面學習領會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考察調研的講話精神,在打造良好環境上抓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的重要講話,對森工林區打造優良發展環境具有極強針對性、指導性,我們林區黨組織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加強生態建設、產業建設、平安林區建設,積極創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三、全面學習領會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考察調研的講話精神,在提升黨員干部工作精氣神上抓推進。
選好干部、管好干部,用好干部是各級黨委的重要職責。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從嚴管理干部的前提下,熱情關心愛護干部,激發干事創業動力,努力建設一支素質高,作風硬,有能力,責任心強的干部隊伍。林區各級黨組織要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載體,帶動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黨章黨規,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堅定信仰信念、強化政治意識、樹立清風正氣、勇于擔當作為,加強黨性修養,始終保持共產黨員本色。進而推動廣大黨員求真務實創新,艱苦奮斗創業,不斷取得作風建設和學習教育新成效。
今后一段時期,亞布力林業局黨委將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林區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抓,與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相結合,與林區發展實際工作相結合,把思想、步調和行動統一到上級黨委的決策部署上來,以創新的精神和意識、法治的理念和觀念、擔當作為的態度和勇氣,全力開創林區各項工作新局面。
學習貫徹在黑龍江考察講話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心得體會 篇二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它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當前,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更需要我們提振信心、增強斗志、把握主動、搶抓機遇,把科技創新創造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聚力創新創造“關鍵變量”,激發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國際國內各區域間的角逐日益演變成創新創造能力的競爭。縱觀硅谷、倫敦、北京、上海等全球創新網格樞紐,無一不是以創新創造屹立于世界先進城市之林。以創新創造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體現的是方向與路徑,就是要以科技研發、智力創新為牽引加快構建高水平創新平臺、高能級產業集群、高層次人才隊伍、高效能成果轉化、高品質創新生態,充分激發全社會活力與動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為助推高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源泉。
聚力核心產業“攻堅硬仗”,推進高質量發展“硬核任務”。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當前,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科技創新創造支撐引領發展的重要性前所未有,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新創造是關鍵變量,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只有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質生產力體現培育發展新產業的方方面面,要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創新促進先進制造業升級,強化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強化基礎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創新發展,強化布局前沿生物、量子信息、先進能源、未來智能等新領域新賽道,推動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培育建設一批國家級、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一批面向全球、全國的產業地標。聚力廣攬人才“領先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一路領先”。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謀劃,既要有敢為人先的魄力,也要有堅韌不拔的定力,更要有久久為功的毅力。要牢固樹立“人才第一資源”理念,在招才引智上領先一步、高看一層,把人才關鍵變量轉化為發展最大增量。持續完善人才政策,提高政策覆蓋率,突出政策實效性,構建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要建優建強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緊盯戰略科技人才,細增產業領軍人才,廣攬海外留學人才,厚植優秀青年人才,打造“金字塔”型高素質人才梯隊。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加快緊缺型專業人才引進,在行業占據先機、贏得優勢。要創優留才環境,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理念,著力解決人才住房、子女就學等關切問題,優化教育、醫療、文體、社區服務等公共資源配置,增強人才歸屬感和幸福感,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學習貫徹在黑龍江考察講話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心得體會 篇三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個躍入大眾視野的新詞匯,肯定了新產業孕育的新動能,界定了新時期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力量,指明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
新質生產力,核心在創新。與傳統生產力不同,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新產業為主導,以產業升級為方向,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更強調內在的發展質量,在激發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走出一條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新增長路徑。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歷史機遇、系統性重構產業體系、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之舉。
新技術催生的新產業,孕育著巨大的新質生產力。工業和信息化部等4部門近日印發《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旨在提升新產業標準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化程度,為加快新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這其中的新產業就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兩者都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發展前景廣闊等特點,關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今天的未來產業可能就是明天的新興產業。中央和相關部門多次強調,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不同的用詞差別在于,新興產業是比較確定的能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往往已具有一定產業規模且增速很快,如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而未來產業是發展趨勢,尚處于萌芽或孕育階段,產業成長不確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長,如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以顛覆性技術為最大特征,很有可能發展為新興產業乃至主導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就是要先發制人,為新興產業做好接續儲備。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已成為普遍共識。與傳統產業相比,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資源集約等特點,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更易獲得要素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是各地爭相布局的領域。需要注意的是,運用新成果、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也能延伸出新產業,比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當前有一些地方存在“喜新厭舊”的行為,甚至片面認為傳統產業就等同于落后產業。殊不知,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對技術、設備、軟件的需求,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同時,新興產業發展也高度依賴傳統產業提供的能源、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作支撐。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要厘清概念,不能急功近利。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未來產業存在產業基礎能力薄弱、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度高等問題,對外面臨一些西方國家的封鎖,對內缺乏成熟經驗和政策引導。由于未來產業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且存在不確定性,培育起來需久久為功,較難吸引傾向“短平快”的金融資本。發展未來產業面臨與新興產業、成熟產業完全不同的選擇。不少地方把本地已經啟動的新興產業當作未來產業的布局,對未來產業的概念認識不足,也缺乏前瞻著手的動力。
我國部分先進產業發展已進入領跑并跑階段,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皆是大國博弈的重要陣地。積極開展前瞻性頂層設計,尊重產業發展規律,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產業生態環境,提高研發投入支持力度,提升成果轉化率,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強化要素支撐,增強集聚效應,優化產業布局,深化國際合作,就能提升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釋放更多新質生產力,再造中國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