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新型生產力,代表著前沿技術的引領,具備創造嶄新價值的能力,能夠完美適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并重塑新時代的經濟動能。它不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更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核心引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專題研討發言材料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專題研討發言材料 篇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創新性發展,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構筑競爭新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堅定戰略抉擇,體現了未來我國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標志著我們黨對生產力的認識實現了又一次飛躍,為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結合學習心得和本職崗位,談幾點體會:
第一,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搶占發展制高點的必然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客觀上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但最為重要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幅度和深度。所謂幅度,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覆蓋的產業數量;所謂深度,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衍生出的產業鏈條越來越長,產業間的互嵌越來越深,附加值越來越高,“沿途下蛋”越來越多。因此,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重視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速實現潛在生產力向現實新質生產力轉化。
第二,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提升發展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在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上取得了一定發展成就,已具備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在科技創新、產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不小差距。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有沒有發展潛力和未來命運前途的重要標志,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誰占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因此,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提升產業經濟的持續整體競爭力,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是贏得國際和地區之間競爭的制勝之道。
第三,形成新質生產力是積蓄發展新動能的必然要求。一個區域能否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取決于“源”與“策”兩個方面。一是建源成效。主要表現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特定領域,是否形成包括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高等級研究平臺、戰略科學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資本等在內的必要物質技術基礎。二是施策水平。主要表現在是否能夠快速形成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揮其在經濟增長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提前做好未來產業布局。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必將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專題研討發言材料 篇二
剛才,通過集中學習研討,同志們進一步學習認識了“加快新質生產力,加強基礎研究,推進高質量發展”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夯實科技自立自強基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改革開放等方面進一步作出明確部署,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工作路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悟新質生產力的新任務新要求。下面,我結合自身學習,談幾點體會。
一方面,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所謂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領域、新動能,豐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變化。新質生產力,關鍵在“質”。這里的“質”指的是物質、質量、本質、品質。從“物質”的角度看,關注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對生產力的改善和提升。從“本質”的角度看,新質生產力是依靠創新驅動形成的生產力,從本質上已區別于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傳統生產力。從“質量”的角度看,體現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勞動力三要素都面對著高質量發展下的更高要求。從“品質”的角度看,是以高質量發展帶來高品質生活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落腳于“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發展的思想障礙,圍繞創新發展加快體制機制變革,努力構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和制度體系,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科技創新成果徑相涌現。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意義在于以新促質,以創新驅動新經濟變革,以新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要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實現路徑。一是推進科技創新核心驅動力。我們要牢牢把握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面向經濟主戰場和科技前沿領域提前謀劃,靠前布局新領域新賽道,夯實未來產業技術基礎,搶占發展制高點。目前我們XX面臨著“標兵漸行漸遠,追兵越來越近”,發展新產業切換新賽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集群,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強化科技力量匯聚高端要素,激活發展新動能。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生物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云計算、量子信息、腦類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激活傳統產業科技屬性,瞄準信息化、數智化,催生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更有針對性的加快補齊產業短板弱項。三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在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塑造更多發展新動能新趨勢。加大科技公共服務力度,促進產學研深度對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加大源頭性技術儲備。四是建設符合新質生產力所需的高端人才隊伍。人才是創新第一資源,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工作機制,培育和引領戰略型領軍型人才,培養應用型人才,大力激發人才積極性。全面培養引進和使用好人才,促進新技術與高素質勞動者、現代金融等要素緊密結合,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充沛新動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創新驅動內涵式增長推動XX市高質量發展譜寫新的篇章。
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專題研討發言材料 篇三
3月5日下午,××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首次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體學習又一次聚焦,再到這次全國兩會上共商國是時深入闡釋,××就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明確要求、做出深入闡釋、指導發展實踐。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新征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但制約因素還大量存在。這就要求我們要以產業升級為方向,以科技創新為關鍵,以人才資源為根本,在求“新”求“質”中抓住新機遇、開創新局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與不竭動力。
以“新”為指引,保持“逢山開路”的干勁,錨定產業升級“不動搖”,為高質量發展“添動力”。
近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多重挑戰交織疊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產業鏈分工格局深度調整。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贏得大國競爭主動的迫切需要。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必須立足現有產業優勢,面向前沿領域及早布局,圍繞未來產業開辟新賽道、下好先手棋。
要做優“存量”,強化政策引領,出臺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細分領域專項規劃,充分激發產業發展潛能,讓相關從業者“心中有數”,為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提供科學指導。
要催生“變量”,依托產業集群與產業示范區,大力推進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領域產業孵化,廣泛搭建技術交流平臺,讓科研主體“充滿信心”,共同打造新興產業高地。
以“質”為關鍵,保持“遇水架橋”的闖勁,推動科技創新“不松勁”,為高質量發展“提效力”。
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來看,經濟增長、生產力躍升的背后,都是因為實現了蒸汽機、電力使用等顛覆性技術創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
要營造科技創新環境,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在權益保護、收益分配、創新投入等方面持續發力,把政策改革的“含金量”轉化為科研人員的“獲得感”。
要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匯聚創新資源,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創基地,推進各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完善,釋放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和裂變效應。
要注重科技成果轉化,拓寬科技創新與市場資源、社會需求的對接渠道,發揮企業在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快速通向“生產線”。
以“人”為根本,保持“不拘一格”的韌勁,厚植人才沃土“不懈怠”,為高質量發展“聚合力”。
科技創新,人才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基礎性支撐。必須把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置頂”,栽好靶向育才的“有心花”,遍插招攬人才的“無心柳”,育穩尊重人才的“真心苗”,在發揮人才作用上做足文章。
要精心育才,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精準滴灌”“靶向施策”,緊盯戰略科技人才,細培產業領軍人才,厚植優秀青年人才,培養大批“一招鮮”專家與“全能通”高手。
要誠心引才,堅持五湖四海、求賢若渴,摒棄“大山思維”與“峽谷意識”,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加快緊缺型專業人才引進,讓“科研前線”成為近悅遠來的“人才洼地”。
要傾心固才,以惜才、愛才、惠才為導向,持續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營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確保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