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戰略先導,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石,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更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我們要堅定信念,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引領,奮力譜寫教育強國新篇章。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心得體會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心得體會 篇一
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重點任務落地見效。
“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中國經濟發展作出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戰略性意義的重大判斷,為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深刻認識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的現實意義,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這一時代命題對教育自身發展和服務能力的要求,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要把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科技的需求作為“第一信號”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不斷發展,才能屹立于世。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堅持高質量發展才是硬道理體現了黨的教育主張和戰略判斷。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更加注重推動高質量發展,把高質量發展貫徹到教育發展的全過程。”要保持戰略定力,搶抓時代機遇,構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生態新格局。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目的,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唯有如此,才能夠適應高質量發展對教育的要求。當前,我們尤其要把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科技的需求作為“第一信號”,內嵌轉化為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內容,以教育強國建設成效賦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要把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作為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工程”。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發揮好教育的服務、支撐和引領作用,基礎和前提是構建一個高質量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要強化高等教育的龍頭地位,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助力打造國家硬實力,做中國式現代化開路先鋒。要夯實基礎教育基點,基礎教育搞得越扎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后勁就越足,要錨定普惠、公益、優質、均衡的發展方向,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筑牢根基、積蓄后勁。要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連接面廣、開放度高,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探索產教融合新范式,統籌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推進教育數字化,以數字技術為教育賦能,有利于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提速增效,要不斷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教育數字化發展道路。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要把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基石”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教育能否服務國家戰略、服務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教師隊伍具有基礎性作用。我們要保持戰略高度,強化教師的使命擔當,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隊伍建設,把黨中央的關心和重視轉化為加快推動教師隊伍建設的務實舉措,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要加強榜樣引領,營造尊師重教氛圍,堅定廣大教師的理想和信念;要保障教師合法權益,維護師道尊嚴;要保障教師待遇,加大鄉村教師的保障力度;要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在精準培訓上下功夫,提升辦學治校能力和教書育人能力;要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方式,積極應對學齡人口變化的“政策窗口”,提升教師隊伍質量。要進一步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為抓手,全面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的數字化轉型,使教師適應現代科學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宏觀背景下的育人變革趨勢。弘揚教育家精神,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以教師之強支撐教育之強,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戰略。
赴機在速、篤行不怠,要勇做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行動者”。我們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建成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高質量教育體系;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時不我待,新時代的教育事業,需要一個個有信仰、有格局、有策略、作風過硬的執行者來執行。廣大教育工作者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化理論學習,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實踐、改造世界,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以實際行動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責獻。
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心得體會 篇二
1月11日至12日,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總結工作,分析形勢,安排部署全年教育工作。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為了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學校教學處高度重視,快速反應,積極行動,優化工作思路,強化內部管理。在武裝頭腦、指導工作、解決問題上下功夫,尋求質量突破的方法策略。廣大教師進一步凝聚了發展共識,明確了新學年教育教學任務和工作重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上來。
一、加強師德修養,培養服務意識。
(一)提升師德師風,潛心立德樹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為此,我們繼續深入開展爭做“四有”好老師主題教育活動,開展爭做“學生滿意、家長放心教師”活動,繼續履行向社會公開承諾的師德“三要三不要”規定,做到厚德為師,篤行從教。通過開展師德建設主題教育月活動,引導全體教師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全心全意做好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爭做“四有”好教師,為加快全國教育發展做出積板的責獻。
(二)培養服務意識,弘揚奉獻精神。
大力弘揚“六個特別”的教育精神,尤其是“特別能吃苦”的精神,提升教師的奉獻精神。我們以新時代南通''發展四問”和“立德樹人,爭做四有好教師”為主題,組織教師開展論壇交流,直面問題,對標找差,抬高標桿,主動向身邊師德典型學習。我們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四有教師”“四個引路人”為指引,以真心、真情、真誠教育和影響孩子,努力做孩子健康成長的引領者。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三個重大命題,遵循規律,科學保教,我們全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青年教師,努力做教育改革的開拓者。通過各類活動,讓教師明晰自身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強化他們的職業使命感,提升他們的職業自豪感,努力成為具有“大格局、大情懷、大視野”的新時代教育人。
二、提升思想認識,增強業務水平。
(一)統一思想認識,強化主體責任。
由于教育集團內人員交流調整,我們選用具有強烈責任心和事業心的骨干教師,擔任備課組長、教研組長,強化主體責任,落實責任擔當。各教研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利用集體教研時間,認真學習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會議要求和學校工作重點再組織討論,結合學校教學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制訂出具體實用、科學有效的教學工作計劃,安排好活動開展的具體負責人,將工作責任落到實處。開展教研組、備課組新學年教學規劃展示交流及“真學”課堂教學研討活動,通過活動引領,深入進行有效教學的研究,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升華,進一步明晰完善了后續工作發力點和務實舉措。
(二)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的業務學習是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以各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抓手,以教師的專業成長為紐帶,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為宗旨,面向全員,立足崗位,注重實踐。要與時俱進,始終樹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通過更新知識、創新思維,充實和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改進發展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堅持“巡課、推門聽課制度”,抓常態促落實;細化“教師六認真”檢查制度,抓形式促規范;重視教師培優補差工作,抓落實促實效;重視課堂教學改革研究,抓考核促成長。
三、立足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沈書記在報告中強調,要堅持把“質量”與“公平”作為教育工作的最高標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質量與公平是兩大關鍵,要著力構建更加優質均衡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堅守教育質量底線,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我們要立足課堂,扎實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深化課堂改革,科學提高教學質量。注重問題化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做好學科知識結構化提升。
(一)踐行“12字”方針,筑牢“真學”底線。
“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是南通市課堂教學改革的十二字方針,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步明確自己的主導地位,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堅決杜絕教師單向講授過多的現象,一堂課中老師講授總時間不得超過25分鐘,連續講授時間不得超過5分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全面、深入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講授走向簡明,讓合作走向高效,讓展示走向多樣,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踐行“12字”方針,努力構建“真學”課堂,以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大限度的課堂教學效益。
(二)建立評課機制,加強常規監督。
行政聽評課遵循“**縣行政聽課點評12條基本要求”,重點關注課堂教學改革重點工作的推進。聽課主要看教師是否落實“12字12條”方針、是否符合“真學課堂”要求、是否適時采用“追問”的教學方法,課堂學生學的情況,練的情況,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對于課堂教學效率低,沒有圍繞“12字12條”方針開展教學活動,沒有按照學校“基于核心素養的真學課堂”要求,沒有體現校本研究“追問”教學的教師進行約談,并再次深入聽課,使其步入課改軌道。每周一次通報行政聽課情況,及時總結好的經臉和做法。對聽課中發現的普遍性問題,深入調研,深度剖析,提煉主題,探尋解決難題的路徑、方法,提出階段性教學措施,形成《行政點評科研簡報》,在全校進行推廣。以此促進教師反思教學、改善教學、實現自身專業素質發展。
立足實際謀發展,凝聚共識抓落實,櫛風沐雨育桃李,展現作為創佳績。我校將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引,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昂揚的姿態、飽滿的熱情,真抓實干、銳意進取、合力攻堅,抓好高效課堂建設,提高“真學”課堂的實效,促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為實現新時代**教育新一輪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責獻!
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心得體會 篇三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必須始終立足基本國情,堅持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充分發揮教育獨特的戰略使命,以中國特色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支撐中國式現代化,不斷開創教育強國建設新局面。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更加突出從國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堅定不移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全球進入一個大變、大爭、不確定的時代,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必須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能力和發展水平,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必爭和決定興衰存亡的關鍵要素,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中國的現代化程度和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國家之爭就是教育之爭,必須更加突出從國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加強青少年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斗爭姿態應對風險危機和工作挑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征途中,匯聚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須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構建有效保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安全治理機制,賦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精神力量和價值之魂。
牢牢把握教育的戰略屬性,更加突出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大戰略上辦教育,堅定不移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戰略,以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是凸顯國際競爭力、展現民族自信的現代化。回顧歷史,國家繁榮昌盛、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美好的背后,無不蘊藏著科技立國、教育立國的基本邏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美好愿景,都需要教育持續發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新時代新形勢,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大戰略上辦教育,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匯聚一切有利于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的創新要素和科教資源,跑出教育加速度,助力國家搶占先機。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無論是從科技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從強國崛起規律出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和潛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立起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度融合的新型舉國體制,在教育的數字化、國際化、綠色化發展上開辟新空間,將為中國式現代化積蓄無窮的新動能。
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屬性,更加突出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堅定不移促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以人民滿意的教育彰顯現代化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14億多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建設教育強國,最終是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高質量的教育體系賦能每個人的職業發展,以教育之美成就孩子出彩人生。無論是站在促進人民共同富裕的立場,還是基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視角,抑或是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角度來看,都必須更加突出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堅持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實現這一目標,要準確把握教育與中國的關系,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找準定位,明確方向,想明白如何破局、如何開新局。準確把握中國教育與世界的關系,在國際新格局中補短板、鍛長板,加快建成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教育中心,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我們必須牢記使命、攻堅克難、狠抓落實,以挺膺擔當、奮發有為的姿態,匯聚起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無愧于時代的責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