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需身心兼顧。只追求身體健康而忽略心理健康,隱患重重。它可能引發精神疾病,還會誘發諸多其他病癥。我們應重視心理健康,如同呵護身體健康一般。保持積極心態,學會應對壓力,讓身心和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擁有健康,享受美好生活,綻放生命光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心理健康廣播稿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健康廣播稿 1
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早會課廣播我們要講的是心理健康話題。
現代醫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健康既包括身體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單純地追求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不僅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而且會誘發多種疾病。現代社會由于運轉節奏的加快和競爭局面的不斷加劇,人們的心理負擔也越來越重。特別是對處于人生特殊階段的小學生來說,他們面臨著生理的、認識的、情感的、社會的多方面的現實問題,面臨著升學的巨大壓力,因而必然承擔劇烈的心理沖突。大量事實證明,心理健康不僅有利于小學生的身體健康和良好學習成績的取得,而且還能使小學生正確地面臨困難和挫折,對各種社會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那么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呢?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素質:
一、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自尊自愛。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他們能通過自己與先進人物及周圍人物的對比來認識自己、解剖自己;他們不但能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興趣、愛好,還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與性格,并據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因而他們具有較高的成功率。他們既不好高鶩遠,狂亡自大、目空一切,也不亡自菲薄、自輕自賤、憂郁頹廢,人際交往中他們既自尊自愛,又尊重他人。
二、能正視現實,勇于解決問題。
心理健康的人能和客觀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能對周圍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觀的認識;能正視困難與挫折,勇于面對現實,找出問題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而不逃避,推卸責任;他們既有高于現實的理想,又不沉迷于虛無縹緲的幻想,思想和行動總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并為社會所接納;他們憑理智辦事,能聽從一切合理的建議與意見。
三、樂于交往,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少年,總是喜歡與人交往,以尋找知音,建立友情,保持合諧的人際關系。交往中,他以尊敬的、信任的、謙讓的、誠懇的態度待人,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而不是自私自利、猜疑、孤敖。他能和多數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參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學習。
四、情緒穩定,性格開朗。
人的情緒與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相聯系,但人的需要總有得不到滿足的時候。這就要求人們善于排除心理障礙,能夠控制、穩定自己的情緒。要養成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信念,只有這樣才能性格開朗,目光遠大,心境愉快,才能勝不驕,敗不餒。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的人則心胸狹窄,自私自利,情緒起伏波動,喜怒無常。希望同學們能按上述四個標準對照檢驗自己,要求自己,以愉悅的心境,飽滿的情緒,自尊自愛,善待自己,誠懇、謙讓,團結互助,面對困難提高忍耐、受挫力,堅定信念,百折不回,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以昂揚的斗志面對生活的挑戰。
心理健康廣播稿 2
A:這里有你的聲音
B:這里有我的聲音
A:親愛的老師、同學們,你們好!紅領巾廣播又和大家見面了。我是主持人 。
B:我是主持人 。本期紅領巾廣播站為大家準備了專題《關注心理健康》。
A:我們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在家里受到家長的百般呵護,因此也使我們的身心存在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來談談有關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先來了解一下《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B:根據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
A:智力發展水平就是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其智力發展應屬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B:情緒穩定性是指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占主導,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A:學習適應性指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樂于克服困難;學習效率高。
B: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學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系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A:社會適應性便是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社會生活,樂于與同學、老師交往,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中。
B:行為習慣即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征相吻合
A:對照剛才的標準同學們可以自我檢測一下,下面我們進行一個心理小測驗,請聽題:《當別人得第一》
在一次期末考試中,小博考了全班第一名,而小齊只得了第七。老師多次表揚小博。如果你是小齊,你會怎么做?
B:(1) 很生氣,不再理小博。
A:(2) 逢人就說小博的壞話。
B:(3) 大方地走過去,握住小博的手,真誠地祝賀他。
A:(4) 虛心向他學習。
B:(5) 如果他有困難,真誠地幫助他。
A:選(1)(2),這兩種做法不可取。不理他,說明你心胸狹窄。說他壞話就更不應該,這樣做損害了他人的利益。
B:選(3)(4)(5),這三種做法都很好,說明你有博大的胸襟。你會進步更快,人緣更好。
A:有了好心情生活才會快樂,學習才會有進步,那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呢? 今天我們交大家幾招:(1)不對自己過分苛求,也不要對他人期望太高。
B:(2)找人傾吐煩惱,疏導自己的情緒。
A:(3)暫時回避,將煩惱暫時放下,去做些喜歡做的事。
B:希望同學們聽了今天我們的心理健康專題能有所啟發,讓我們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A:親愛的同學們下面讓我們一起進入校園 芳草地,今天我們要來欣賞五(3)中隊的同學帶來的兩篇優秀作文。
C:每一次相聚都是那么短暫。
D:每一次懷想都是那么香甜 。
C:讓我們在快樂的海洋里翱翔!
D:讓我們在成長路上攜手并進。
C:本期廣播到此結束,感謝您的收聽。再見!
D:再見!
心理健康廣播稿 3
合:伴隨著熟悉的音樂,紅領巾廣播又和大家見面了
甲:也許你想成為太陽,可你卻只是一顆星辰;
乙:也許你想成為大樹,可你卻只是一株小草;
甲:也許你想成為大河,可你卻只是一泓山溪;
乙:于是,你很自卑。
甲:其實,人不必這樣:欣賞別人的時候,一切都好;審視自己的時候,卻總是很糟。
甲:和別人一樣,你也是一片風景,也有陽光,也有空氣,所有寒來暑往,甚至有別人未曾見過的一棵棵春草,甚至有別人未曾聽過的一陣陣蟲鳴。
乙:做不了太陽,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發熱發光;
甲:做不了大樹,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綠色裝點希望;
乙:做不了偉大,就做實在的自己,平凡并不可悲,做最好的自己。
甲:不必總是欣賞別人,也欣賞欣賞自己,你會發現:
乙:天空一樣高遠,大地一樣寬廣,走向實現,走向超越,全靠自己!走向成功,走向輝煌,全靠自己!
甲:大家好,我是
乙:我是 。今天廣播的主題是:關注心理健康
甲: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健康嗎?
乙: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概念最新提出: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處于很好的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指疾病或病弱。
甲:它涉及四個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健康。
乙:聯合國預言家預言:21世紀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
甲:心理健康的標準: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評價正確,人際關系合諧,社會適應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乙:心理健康有八大特征:
1、具有良好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心態與意識;
2、能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愉悅、平靜;
3、能承受挫折;
4、能較正確的認識周圍的環境,適應環境并能改造環境;
甲:5、人際關系協調,具有合群、同情、愛心助人的精神;
6、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
7、思維發展正常,并能激發創造力;
8、有積極的人生態度,道德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規范。
甲: 有了好心情生活才會快樂,學習才會有進步,那《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緒 》呢?今天我們交大家幾招:
(1)不對自己過分苛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定得過高,根本無能力達到,卻在別人面前天高海闊地談論起來,受到別人嘲諷后,終日郁郁不歡;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如果把自己的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自然就會心情舒暢了。
(2) 對他人期望不要太高。許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何必要別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乙:(3) 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當你勃然大怒時,很多蠢事都會干出來,與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把憤怒平息下去。 (4) 偶爾也要忍讓。要心胸開闊,做事從大處看,只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小事則不必斤斤計較,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甲:(5) 暫時回避。在遇到挫折時,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些喜歡做的事,如運動、看電影等。
(6) 找人傾吐煩惱。如果把心里的煩惱告訴你的摯友、師長,心情就會頓感舒暢。
(7) 為別人做些事。幫助別人不單是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還可以確定自己的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
乙:回顧一天要聞,濃縮校園資訊,這里是校園快訊。
甲:學校是我們溫馨的家園,我們在家里成長,我們為家奉獻,我們共同的信念是:為了父母的微笑,為了老師的期盼,為了自己的將來,我自信,我能行,別人努力能成功,我通過努力同樣行。豐采大舞臺給你自信,為你喝彩!
甲:交出你的真心
乙:付出我的真情
合:讓我們相會在電波中;
甲:傾訴我們的煩惱與歡樂,
乙:描繪我們的未來與成長,
甲:愿“紅領巾廣播”伴你走過金色童年!謝謝大家的收聽,明天再見!
心理健康廣播稿 4
親愛的同學們:
關注心靈,關愛健康,快樂成長,歡迎大家收聽本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欄目。今天陶老師將要和大家談談學習動機的話題。
學習動機是指學生為什么而學習,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習動機一般表現為強烈的求知愿望,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興趣,認真積極的學習態度等。根據不同的特點,學習動機也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外部動機:這是個體為了保持長者們(如老師、家長等等)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這是一種典型的外部動機。
(2)內部動機:以求知作為目標本身,學習是為了獲得知識,獲得能力。滿足這種動機的.獎勵(知識或能力的實際獲得),是由學習本身提供的。
學習的外部動機則是由外界的誘因所決定的,它往往較為短暫,被這種學習動機所推動的學習活動也往往處于一種被動狀態。學習的內部動機來源于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等,它較為持久,且使學習者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學習活動狀態。
是否學習動機越強,學習效率就越高?
其實并不是學習動機越強,學習效率越高。學習動機的強度有一個最佳水平,此時學習效率最高;一旦超過了頂峰狀態,動機程度過強時就會對活動的結果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因為動機水平過強,會造成人們內心過度焦慮和緊張的狀態,以致干擾了正常的學習記憶和思維活動。
同樣無論是內部動機或者外部動機過低都會引起學習不良。
同學們,你的學習動機屬于哪種類型呢?你的動機水平是怎么樣的呢?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寄滄海。加油,你們都是時代的強者。
海到天邊天作岸,山等絕頂我為峰!努力,發出你們心中的最強音。
今天的心理廣播到此結束,下次再見!
心理健康廣播稿 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崖城鎮中心學校紅領巾廣播站正在直播,歡迎您的收聽。我是主持人——xxx,今天我想和大家來談談有關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請聽《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根據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并結合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我們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5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行為習慣。
(1)智力發展水平: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并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其智力發展應屬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占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反應,當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3)學習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松;對于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于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學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系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5)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征相吻合。 請同學們在聽了之后結合上面的標準進行自我測試,不好的.方面我們要努力改正,好的方面我們要堅持!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心情!
親愛的同學們,我衷心地祝愿:紅領巾廣播站能成為你的良師益友,愿它能帶走你所有的煩惱,為你帶去無盡的歡樂;愿它能給你留下美好的回憶,伴隨你度過金色的童年。為了使它辦得更好,也真誠地希望老師和同學們能給我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將表示衷心的感謝。紅領巾廣播站——我們大家的朋友,讓我們一起來關心它吧!
本期播音員感謝大家的收聽,同學們,下次再見!
心理健康廣播稿 6
同學們,老師們:
心理健康教育廣播又和大家見面了,歡迎您的收聽。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社會群體之中,社會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不僅需要與親戚、熟人、朋友來往,而且需要與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善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歡迎,解決問題也較容易,而一個不愿與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會感到孤獨與寂寞。因此,人際交往是人的重要社會生活之一。
一、什么是“交往”、“人際交往”、“人際交往教育”
所謂交往,就是人們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基本社會活動。交往是人類生存必備的技能,是傳遞信息、分享感情的重要手段。
人際交往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往來、相互影響、相互溝通。人際交往具有多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的交往;二是知識交往,實現思想觀念的溝通;三是心靈對話,人格碰撞的無聲交往。應強調的是,我們所講的人際交往是幾個層面的相互滲透,更側重于指全面的心靈對話與人性融會貫通的過程,強調的是尊重個性,理解差異、求得溝通,并協調行為。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進行人際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礎的絕佳時機。
人際交往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與他人的心靈對話、人格碰撞中體驗美好人生,塑造美好人格,進行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輔導與交往實踐指導。
二、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內容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交往范圍日益擴大。從與家庭成員交往,擴展到與家庭以外的其他個體進行交際,而年齡相仿,發展水平相近的.同伴將成為他們重要的交往對象。
同伴關系是我們除父母及親屬以外的一個重要的社會關系。同伴交往是小學生實現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小學生與成人的交往關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顧者、教育者與被照顧者、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與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更為平等,這一特殊性質使得小學生能夠體驗和探索一種全新的人際關系,從而發展其社會交際能力和社會判斷力。
大量研究表明,在學前時期,我們的同伴交往就已經開始了,特別是游戲活動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機會。進入小學以后,同伴交往的頻率和深度都進一步發展。跨入學校的同時,我們也進入了一個更為開闊的交往世界。我們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我們接觸的人和事物更加豐富多彩,在同一個班級里,有來自不同類型、不同家庭的小學生,我們一起從事的活動也更加多樣,學習活動、集體活動、娛樂活動、體育活動、勞動等等,使我們進行同伴交往的機會更多,交往形式也更復雜,社會交互作用的形式和內容也日趨復雜多樣和深刻。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家庭以外的交往關系對我們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小學生的友誼,友誼是和親近的同伴、同學等建立起來的特殊親密關系,對小學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提供了小學生相互學習社會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體驗情緒和進行認識活動的機會,為以后的人際關系奠定了基礎。小學生已經很重視與同伴建立友誼關系。當朋友在場時,我們會感到學習和活動更加快樂。
什么樣的人可以成為朋友?對此問題的認識水平與小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相聯系。對學前兒童來說,“住在隔壁”、“和我一起玩”的人可以成為朋友。幼兒與一些外部特征(如年齡、性別、種族等)和自己相似的同伴可以建立相對短時的友誼。在此基礎上,幼兒開始認識到同伴有與己不同的'動機和情感,這時他們認為朋友就是對自己好、不傷害自己的人。到8--10歲,小學生開始理解友誼是一種相互的關系,雙方相互尊重、友好、充滿情誼。
我們對友誼的認識是逐漸發展的。對“什么是朋友”、“別人如何向你表示他是你的朋友”這樣的問題,低年級的同學認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而中高年級的同學強調相互同情和相互幫助,認為忠誠是朋友的重要特征,朋友關系應該是比較穩定的。我們選擇朋友的理由包括他們的積極人格特點(如勇敢、善良或忠誠)及志趣是否相投。我們總是先認識同伴與自己的相似性,大約4歲以后的兒童都能非常準確地說出有關與同伴之間的相似性,而認為朋友與自己的相異之處則要在9歲以后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