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級匯報工作,其表達方式以敘述、說明為主,在語言運用上要突出陳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顯示內容的真實和材料的客觀。報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報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夠幫到你喲!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篇一
20xx年12月
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為熱鬧和隆重。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制作很簡單,即將五谷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谷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灶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匯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灶王爺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灶臺上供奉灶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1、辦年貨
這段時間,集市非常熱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一件是蒸過年的饃,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里,到吃的時候再熱一熱。這蒸的饃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制成,綁在細細的竹簽上,五顏六色的,特別漂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炸馓子這種工作是親戚朋友互相幫著炸。把搓好的面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條拉得又細又長。一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里反復地炸,炸到焦黃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蘿卜、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一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充滿著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里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里任選一天,家里的男主人買上火紙、鞭炮,帶著孩子到自家田里給已故親人上墳。
1、貼春聯
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后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墻壁上要先貼請的灶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抬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旺”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里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鑒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篇二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本村村民
聊天
自己家,村民家
春節期間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筆、信紙、照相機
1、上網了解并搜集圖片,較全面地了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
2、訪問附近的街坊、親戚朋友,學會收集整理資料并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
3、了解當地春節習俗,并寫下詳細的調查記錄。
4、最后總結資料,說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調查結果。
1.春節的起源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2.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有掃塵、貼春聯、包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放鞭炮、發壓歲錢、拜年等傳統習俗。
3.家鄉的春節
在家鄉,除夕貼春聯,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我們孩子就放煙花,快快樂樂的迎接新年。
老話兒說得好“初一初二滿街走。”除夕夜后,就是大年初一,人們穿好新衣,清晨來來往往的拜年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都是拜年聲,小輩給長輩拜年,不光小孩,就連老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笑容。大年初一吃餃子象征了團圓和福氣。。主婦在包餃子的時候會在餃子里放硬幣,誰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氣的人。吃完餃子人們都各自出門拜年,給壓歲錢,街上還會有一些奶奶們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刻。
春節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通過這次的關于濰坊春節習俗的調查我對春節習俗的由來和演變也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感受我們節日悠久的歷史,人們在過年時的開心,加強了過年的味道。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的春節習俗盡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變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節討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為新的一年做個好的開始,寄托了人們對將來的希望,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我們可以通過本次調查活動讓更多的同學了解春節文化,珍惜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領略中國文化魅力,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發揚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象征著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由于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的舊習俗也有了新的變化。但不管生活變得多么現代化,春節依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我希望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農村的過年最為樸實和熱鬧,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傳統習慣相對于城市保持的時間要長。但隨著我國社會變化的加快,從90年代開始,農村傳統的過年活動在慢慢地變化,有些持續了幾百年的活動慢慢地消失了,傳統意義中的“年”所具有的價值正在被淡化,人們逐漸用新的方式來度過新年。過年越來越被其它因素諸如經濟狀況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講究了。家人團聚這一意義仍是十分重要的,無論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學的人總要趕回來吃年夜飯。但最熱鬧的這幾天一過,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氣氛馬上冷清了許多。
通過網上統計顯示
a.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18(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過;2(10%)
c.除夕會看央視春晚;9(75%)
d.除夕不會看央視春晚,可能玩兒些別的或睡覺;3(25%)
e.年飯自己家人做,在家吃;11(91.67%)
f.年飯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訂餐送到家里;1(8.33%)
g.春節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會會親友什么的;10(90.89%)
h.計劃旅游、爬山……等外出活動。1(9.11%)
數據表現及其分析
縱觀整體,大部分春節活動仍然并無多大變化,與家人團聚,看春晚,在家吃年飯,走親訪友的去拜年仍為多數,但多元化的活動也逐漸萌芽,一些習慣也將逐漸被取代,人們春節期間的活動也將更為豐富,過年方式也出現了向多元化發展的勢頭。總而言之,人們的過年方式將更為豐富多彩。
在怎樣豐富的過年方式,團聚永遠是其中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一部分。活動也必以團聚作為基礎。但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以團聚為主旋律的春節期間,雖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的占有90%,但仍有10%的參與者因工作各種原因無法與父母家人團聚。團聚的傳統開始有些崩裂。相信因無法回家的人們也會以其他活動(如聚餐)來實現“團聚”,共度春節。
除夕期間,一大家子人圍在一起吃年飯是再愜意,溫馨不過的事了,人們到是也沒有打破共吃年飯的傳統,但是場所方式卻有所改變,在外吃或訂餐的占8.33%。91.67%的人仍然在家里吃年飯,在以后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以后不再自己做飯而外出或訂餐的比例會整體增加。
在春節期間的活動中,計劃爬山,旅游等外出活動的人開始萌生,春節活動逐漸多樣化,9.11%的參與者有豐富的春節活動,而90.89%的參與者只僅在家附近會會親友。但走親訪友也不是春節期間的唯一活動了,豐富的外出娛樂活動也必定將成為新的春節亮點。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篇三
本村村民
聊天
自己家,村民家
春節期間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筆、信紙、照相機
1.上網了解并搜集圖片,較全面地了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
2.訪問附近的街坊、親戚朋友,學會收集整理資料并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
3.了解當地春節習俗,并寫下詳細的調查記錄。
4.最后總結資料,說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調查結果。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有掃塵、貼春聯、包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放鞭炮、發壓歲錢、拜年等傳統習俗。
3、家鄉的春節
在家鄉,除夕貼春聯,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我們孩子就放煙花,快快樂樂的迎接新年。
老話兒說得好“初一初二滿街走。”除夕夜后,就是大年初一,人們穿好新衣,清晨來來往往的拜年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都是拜年聲,小輩給長輩拜年,不光小孩,就連老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笑容。大年初一吃餃子象征了團圓和福氣。主婦在包餃子的時候會在餃子里放硬幣,誰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氣的人。吃完餃子人們都各自出門拜年,給壓歲錢,街上還會有一些奶奶們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刻。
春節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通過這次的關于濰坊春節習俗的調查我對春節習俗的由來和演變也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感受我們節日悠久的歷史,人們在過年時的開心,加強了過年的味道。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的春節習俗盡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變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節討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為新的一年做個好的開始,寄托了人們對將來的希望,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我們可以通過本次調查活動讓更多的同學了解春節文化,珍惜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領略中國文化魅力,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發揚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象征著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由于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的舊習俗也有了新的變化。但不管生活變得多么現代化,春節依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我希望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篇四
調查地點:哈爾濱市
調查對象:哈爾濱市市民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人:xxx
在詢問到有關“20xx年春節,您預計家庭消費與去年相比變化是”,48%的人認為將會“大幅增加”,26%的人認為將會“小幅增加”,16%的人認為將會“基本不變”,認為將會“小幅減小”和“大幅減小”的僅占11%。我們不難看出隨著近年來人們收入的不斷增加,多數人會在春節時選擇進行更高水平的消費,與此同時,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與物價的大幅提升也有很大關聯,結果中顯示63%的人認為目前的物價會影響春節消費,26%的人認為“不好說”,僅有11%的人認為目前物價不會對春節消費造成影響。
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中,春節代表著一年的結束,更代表著新一年的開始,一個好的開始代表著期望新一年平安順利的心愿,所以我們也不難看出,大多數人有在春節期間寧可多進行一些花費也要過個舒適的年的愿望,生活條件好了、收入高了,人們也就理所當然的提高了春節期間的消費。
調查結果表明36%的人認為“購置衣服”占了家庭春節消費的主要方面,春節期間購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節日期間的首選,很多職業女性都有一個想法“因為工作關系平常難得湊在一塊,剛好利用休假時光快快樂樂地逛街購物”,另外,給愛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節女士們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
認為“餐飲”是家庭春節消費主要部分的有29 %,對很多人來說,春節活動基本上圍繞吃進行,春節期間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錢呢?世紀聯華的一位收銀員告訴我,大概在節前20多天,超市就進入銷售高峰,顧客一次購物花費大多在200元至600元之間,有不少還上了千元,賣出去的東西絕大部分是食品。
認為“送禮”是家庭春節消費主要部分的同樣有29%,我對附近小區的一些居民進行了隨機調查,過年的人情消費最多超過5000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這其中包括給親朋好友的禮品、禮金,給孩子的壓歲錢等。
一位李先生說:“一年只過一次年,親戚朋友間總要是要走動一下的,又不能空著手去,現在的人品位高了,送低檔的東西顯得寒酸,給每個孩子的壓歲錢就不能少于200元。粗粗算一下,春節期間送禮的錢就達到20xx多元。”比較而言,“回家路費”的3%和“旅游消費”的2%就顯得不足道了,大多數人在過年期間都選擇了回老家與父母一同過年,這也是人們心中回家團員一起過好年的側面寫照。
被問起什么是影響春節消費的主要因素,占36%的“個人需求”被認為是影響春節消費的最主要因素,“產品質量”次之,22%的人認為它是影響春節消費的主要因素,19%的“個人經濟”已經不再是現在人們所考慮的第一問題,可以看出現代人的高消費過春節并不一定是進行了毫無意義的消費,理智的進行春節消費,同時又注重消費產品的質量,這是現代中國人生活水品提高的又一大體現。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而如今那濃濃的年味似乎越來越淡。在對待春節的態度上,有63%的人認為現在春節年味太淡,缺少傳統文化,希望能過一個傳統型的春節,16%的人認為現在的春節簡單輕松,比傳統春節要好,據我了解,這么認為的大多數位年輕人,另有21%被采訪者認為現在的春節和“五一”“十一”長假沒有什么兩樣。現代人們的生活好了,自然提高了春節期間的消費水平,以求過一個更好的春節,這樣的想法自然造成了春節期間的全民高消費狀況,可是我們不得不反思,為什么消費高了、物質生活好了反倒失去了過節的感覺。
春節代表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變的傳統節日,它代表的是文化,填充的是精神,這些都不是能靠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能挽救的,我們真的有必要反思一下,究竟如何平衡物質與文化才能讓我們重新找回過節的感覺。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篇五
xx年x月x日
現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來越淡,進行春節習俗的來由進行調查,是希望大家能夠通過對春節習俗的了解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
xxx
上網搜索
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并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
為什么要貼春聯?春聯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郁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
為什么要守歲?
“灶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非常生氣,就規定灶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回天宮一趟。
為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灶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饅頭,大后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將東西收羅的差不多。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灶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戶戶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