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香港導游詞篇一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本來稱為大埔滘植林區,成立于一九七七年。1920xx年香港政府首次在整個新界植林,本來稱為“大埔滘植林區”的植林工作亦告開始,保護區停車場附近溪流的陡斜集水區內植有四百四十公頃樹木,樹林自海拔五十米伸展至海拔六百五十米的草山山頂。由于林區當時最常見是馬尾松(山松),因此當地居民稱這區為松仔園。
自然護理區內有超過100種原生及外來引進的樹木品種,并設有紅(3公里)、藍(4公里)、棕(7.5公里)、黃(10公里)四條以不同顏色識別路徑供游人觀賞樹木,亦設有一條0.7公里的自然教育徑。對大自然特別有興趣的人,包括自然學者和生物學家,以及需要清靜而未受破壞環境的人,該區早已成為他們常到的地方。
植被
該特別地區面積達四百六十公頃,內有數十年前種植的人工林,由草山東面山坡向下伸展至大埔公路。區內林木茂密,樹木凡一百多種,種植多年的樹木與較近期種植的品種,交錯生長。一九二六年政府首次在整個新界植林,而該區的植林工作亦告開始。當局後來又加種了些樟、杉、中國臺灣相思和白千層等樹。
那里還有很多有趣的本地植物,例如山蒼樹、榼藤子及楓香等,走在幽靜的小徑上,游人可以看到地面都鋪滿大大片的黃葉,這些是從黧蒴錐樹上掉下來的。黧蒴錐樹是有用的木材,中國人以前常用來制造農具如木犁等。在本港的所有特別地區中,大埔滘特別地區也許擁有最多不同種類的本地樹木。
動物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由于植被豐富,為區域內的動物提供了天然的棲息地,尤其是為鳥類繁衍棲息提供了良好處所。愛好大自然的人,在樹林里漫步時,會看見很多種類的鳥獸。
自然護理區鳥類中最少有十二種是常見的,包括斑鳩、喜鵲、白頭鵯及紅耳鵯。冬天有貓頭鷹和鶺鴒,夏天則有杜鵑和黑卷尾。游人間或聽到赤麂的叫聲和看見靈貓、穿山甲及豪豬。冬末及初春期間,更有很多美麗的蝴蝶。
自然教育
大埔滘自然教育徑位於自然護理區內,主要介紹林地生態。該處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植林區,小徑兩旁都有密林覆蓋,并擁有數百種植物品種,及可學習研究到各種動植物生態。此教育徑全長0.7公里,行畢全程大約需時一小時。
沿山坡蜿蜒而上,走進一片綠樹成蔭的林地,觀察林地的生態。這裏樹木參天,植物種類豐富,生長於不同的層次中。林木樹冠茂密,一些攀緣植物為爭取陽光,沿樹干向上攀爬,令樹頂部分更為繁茂;一些能抵受陰暗環境的灌木,形成樹林的底層。至於能適應光線極弱環境的蕨類、地衣及苔蘚等植物,則長於地面。
香港導游詞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這次帶領大家參觀香港公園的導游,希望我能陪伴大家一同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香港概況
香港是中國兩大特別行政區之一,是集旅游、購物與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大都市。它地處華南沿岸,與中國廣州深圳隔海相望。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的氣溫較偏高。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而冬天涼爽而干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香港景點及公園數不勝數,吸引著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
香港公園簡介
香港公園位于香港中區紅棉路,鄰近金鐘地鐵站。公園耗資3億9千8百萬元興建,占地8公頃,於1991年5月用。是一個現代設計及設施與天然環境結合在一起的杰出景觀點。公園的另一項引人之處是以流水為主題,利用人造山石堆砌而成 的瀑布、溪流、水池及懸崖,將園內的不同景致串連起來。
公園設施
觀鳥園
大家現在來到的是前市政局提議在香港公園建設的一項嶄新設施--尤德觀鳥園,此園于1992年9月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開放時間: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溫室
大家現在來到了溫室的展覽廳,香港公園溫室的面積達1400平方米,是東南亞最大的溫室之一。溫室除了展覽廳外,還包括旱區植物展覽館及熱帶植物展覽館,加上展覽廳共3個場館。開放時間: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體育館
這個體育館具有空氣調節的功能,有一個36米x36米的多用途主場,可提供下列設施: 8個羽毛球場、或兩個籃球場、或兩個投球場、或兩個排球場。體育館的其他設施包括一間多用途活動室、三張乒乓球桌及一間健身室。
壁球中心
香港壁球中心是全香港最大的壁球中心。有12個空氣調節的壁球場。其中一個是三面以玻璃作墻及設有觀眾看臺的表演場,供比賽及表演之用。
每年的香港壁球公開賽及很多國際賽事均在這個中心舉行。
場內設有小食食肆提供飲食服務。
食肆
在公園內有3間大小不同, 風味各異的食肆,大家可在這些地方稍作休息,品嘗一下這里的美食。人工湖畔設有空氣調節的菜館最大。這間菜館提供不同的飲食環境,顧客除了在館內品嘗佳肴外,更可在館外寬闊的長廊享用美食。
此外,公園內并有2間較小型的食肆,其一設在茶具文物館內、而另一間設于壁球中心內。更有2個小食亭,方便游人在不同地點享用小食。
鐘樓
瞧,這座20米高的鐘樓,鄰近東面正門,是公園的焦點標志,為游人提供一個集合地點。
中央花園
中央花園入口處是一條廣植樹木及設有噴泉的通道。在綠樹環繞的公園中,既有噴泉廣場,并有噴泉看臺,游人置身其中,在噴水池的包圍下,其樂無窮。
奧林匹克廣場
此廣場面積達1100平方米,約有880個座位。這個廣場是專為舉行活動而設的,例如體育推廣活動、戶外展覽會、木偶戲、音樂會及其他文娛活動,而平日更是市民休憩的好地方。
鳥瞰角
鳥瞰角是一座30米高的塔,有105級梯級,塔頂設有觀景臺,大家可在此俯瞰整個公園。
好了,香港公園所有的景點就瀏覽完畢了,希望大家關注更多泰國好玩的地方,我們下次再見!
香港導游詞篇三
龍鼓灘(英文:lung kwu tan,舊作lung-ku-tan)位于香港新界屯門的西面,區內有不少特殊建筑,其中香港兩家大型發電廠便位于此,附近亦有不少燒烤場設施。一說龍鼓灘亦是南宋名將文天祥筆下《過伶仃洋》中“皇恐灘”(或“惶恐灘”)之地(另一說皇恐灘位于江西省萬安縣境內,為贛水十八灘之一)。
龍鼓灘初期指當地的一海灘,得名起源自對開的龍鼓洲,因正好位置上對望,及后被延伸指鄰近一帶地區。龍鼓灘主要分為龍鼓灘及龍鼓上灘兩部份,地理上位處青山大冷水西側,西面臨海為龍鼓水道,南面為踏石角,行政上被劃歸屯門區的樂翠選區。清政府早年將新界割據給英國時,龍鼓灘與及屯門被劃歸入元朗約,至1969年新界民政署下設7個理民府以管治地方,當中包括屯門理民府,自此龍鼓灘一直歸入屯門區發展。
生態及旅游
龍鼓灘是新界西北部海岸線最邊陲的地方,其海灘狹長,視野甚廣,與白泥成為香港觀看日落的著名景點。龍鼓灘對出的龍鼓水道為香港境內幾個中華白海豚常見的出沒地點之一,海灘北邊的小山崗上建有的“中華白海豚觀景臺”,正是欣賞日落和中華白海豚的良好位置。
龍鼓灘東面為青山,交通所隔,因此較少受人為破壞,具一定生態價值,在村落后的風水林和毗鄰的灌叢就有不少蝴蝶凄息在該帶,是香港較罕見的紅鋸蛺蝶的其中一個主要繁殖地,其他不常見的蝴蝶品種還包括異型紫斑蝶(euploea mulciber)、金斑蛺蝶(hypolimnas misippus)和緯帶趾弄蝶(hasora vitta),漁農自然護理署曾在20xx年-20xx年的調查中錄有90個蝴蝶品種,曾有團體倡議將該處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龍鼓灘村后的青山龍門徑有不少奇石景觀,如面包石等,其中皇帝巌(又稱宋王洞)有一傳說可追塑至1277年,當時正值南宋之末,蒙古兵南下中原,宋帝昰避走南方,路經香港,而在龍鼓灘留下足跡,據說當時宋帝曾藏匿于該山洞中。
歷史建筑
龍鼓灘村內建有一所富歷史意義的天后廟,采兩進式設計。據發現,廟約建于清朝,光緒年間重修至現有規模。最近一次重修為1988年。廟內有碑記載有關事跡,而廟前對出的空地亦為烹煮盆菜的地方。另外,龍鼓上灘的劉氏宗祠于20xx年1月9日被公開有關評級,目前被古物古跡辦事處列作香港三級歷史建筑,該建筑建于晚清,近年曾作修緝,為兩進式設計,背山面海,供奉著當地客家氏族龍鼓灘劉姓之歷代祖先。其附近不遠處,為屏山鄧族十八世祖若虛祖(若虛書室以其為名)的祖墳。
龍鼓灘過往曾有不少考古發現,統稱為沙堤遺址,該帶的形成始于約距今6020xx年前,沙堤長度約100米,自1989年4月開始被首次發現,在1993年龍鼓灘發電廠興建前,學者便曾多次在該帶進行搶救斟察。
龍鼓灘村
龍鼓灘村可細為北朗、南朗、篤尾涌、沙埔崗及龍仔五部份。花香爐村則已荒廢。龍鼓灘村以劉姓為主,人口約200人,一說為香港最古老的鄉村之一。村內有數間祠堂、一間天后廟及一座觀音殿,曾獲大紫荊勛章的時任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便出自此村,他亦曾任村長一職。附近還有背景與宋皇臺相似的皇帝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