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重力勢能說課稿篇一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中的二級主題“機械能與能源”的內容標準中涉及本節內容的條目是:“理解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系”,該條目要求學生理解什么是重力勢能,并能從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出發,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之間的關系,同時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勢能有:重力勢能、電勢能、分子勢能,重力勢能的學習對以后相關概念的學習至關重要。
“勢能的改變”是下節“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識基礎,是本章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本節進述重力勢能及其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以及與重力做功的關系,為下節講機械能守恒定律做好準備。
【學生分析】
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要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通過彈性力做功來判斷彈性勢能的變化。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勢能的表達式計算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具有絕對性。
2.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并能用這一結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知道重力做功與運動路徑無關。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體重力勢能變化的量度。
4.知道彈性勢能的初步概念。
㈡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散思維和理論探究歸納能力,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研究問題的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于能動的改造自然。
【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
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及wg=ep1-ep2 關系的得出及應用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采用:理論探究法、實驗法、講授法、歸納法。
通過的雪崩及水庫等圖片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重力勢能與高度和重力的關系,讓學生通過演示實驗,來學習體驗應用“控制變量法”與“比較法”定性研究;通過設計物理過程體會“理論探究法”定量研究。通過實例計算來認識重力勢能的相對性以及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根據功和能的關系,推導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教學流程】
1、 開始,播放圖片,創設物理問題情境。
導出概念:重力勢能ep。時間5分鐘。
2、 教師引導,提出問題:ep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師生交流互動,猜測,建立假設。
實驗定性檢驗,得出結論ep與g 及h 有關。時間5分鐘。
3、 教師引導創設物理情景,學生思考,并從理論上定量推導ep與g 及h的關系。時間5分鐘。
4、 教師創設實例,學生思考分析,教師輔導總結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及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關系。時間10分鐘。
5、 教師創設實例,師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的特點。時間5分鐘。
6、 最后讓學生自主討論多米諾骨牌現象及斜拋物體運動中重力勢能的變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個問題,使學生能結合生活現象深化知識應用,提升分析處理問題能力。時間10分鐘。
7、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一、重力勢能 符號:ep
【教學媒體及手段】
圖片
實驗
視頻
重力勢能說課稿篇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知識點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重力勢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能量,它與重力做功緊密聯系,加深了學生對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是本章“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備知識,本節的講解思路也為學生學習電勢能、分子勢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這一部分的內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1、從認知上看,高一學生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過渡;
2、從思維上看,學生由形象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由于初中學過關于重力勢能的介紹。因此本節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定性認識到定量計算的轉化。
基于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又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學生能用計算式計算物體的重力勢能。
(2)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3)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共和能的關系,推出重力勢能表達式
(2)通過實驗,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3)通過對結果分析,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實驗的操作、觀察、討論,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為了有效的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之間的關系。難點:
1、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間的關系
2、重力勢能的系統性和相對性。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結合新課程以教師為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理念,我確立了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采用:設疑法、理論探究法、講授法、例舉法。
在學法指導上主要采取自主學習、交流合作式學習、分析歸納式學習等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教法和學法將會得到體現。最后我重點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投影多媒體圖片:利用生活常見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塊搖搖欲墜的瓦片,常使行人驚心。(意圖: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引出重力勢能的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重力勢能。物體的高度發生變化時,重力要做功,因而認識重力勢能要對重力做功進行研究。
(二)【推進新課】本版塊我分為四個環節層層推進。 【第一環節】探究重力的功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計算下列三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1.小球自由下落(圖)2.小球沿傾斜直線下落(圖)3.小球沿曲線下落(圖)
學生比較計算結果,討論重力做到功,最終得出結論:
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路徑無關,只跟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有關。
(設計意圖:從具體情景入手,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推導,總結尋求重力做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接下來我們探究重力勢能的表達式?【第二環節】探究重力勢能
【步驟一】:定性探究:重力勢能與那些因素有關學生建立假設,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實驗1:用同體積的鐵球和橡膠球從相同高度落下,觀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實驗2:用同一小鐵球從不同高度落下,觀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歸納總結:重力勢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高度都有關系;物體的質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勢能就越大。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認識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為重力勢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礎,同時學生掌握了控制變量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步驟二】定量探究:怎么樣定量地表示重力勢能?
引導學生聯想重力做功表達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邊正好是某個物理量的變化值,在物理學中,我們用“mgh”表示重力勢能。
歸納總結:重力勢能的定義式:ep=mgh(采用講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義,重力勢能的定義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指出重力勢能是標量,其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在國際單位中都是焦耳(j)。
【步驟三】設問:物體位置變化,重力做功,同時重力勢能發生變化,那么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有什么關系呢?小組討論總結:wg= ep1-ep2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勢能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分兩種情況討論:
1.物體從高處運動到低處:重力做正功,勢能減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物體從低處運動到高處:重力做負功,勢能的增加量為物體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設計意圖:分兩種情況討論,學生能夠更深刻的認識功與能的關系:做功過程就是能量變化的過程。從而也到達了本節重點的突破)
【第三環節】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設問:計算某物體在一定高度時的重力勢能
(設計意圖:學生出現不同計算結果,展開討論,引出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歸納總結:1.重力勢能的相對性,與參考平面的選擇有關,重力勢能的差值與參考平面無關
2.重力勢能有正負
【第四環節】勢能是系統所共有的設問:重力勢能是誰的?學生會想當然回答是物體m的
設問:如果沒有地球,還有重力勢能嗎?
學生豁然開朗:原來重力勢能是地球和物體組成的系統所共有的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引發思維沖突,學生不斷思考,討論,加深對問題的認識,突破本節難點。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的興趣。)
(三)【課堂小結】學生小結本課學習知識,一是檢查上課內容的落實情況,另一方面便于建構本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同時教師加以完善補充,形成板書如下板書設計
4.重力勢能
一、重力勢能:1.定義:
2.表達式:ep=mgh標量j 3.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wg= ep1-ep2
與路徑無關
4.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系統性
(四)【作業布置】
重力勢能說課稿
重力勢能教法(全文)
重力勢能(陳先)
寧夏教師招聘面試備考:《重力勢能》說課稿
高中物理《重力勢能》教案3
7.4重力勢能教學設計3
敘述式教學設計方案重力勢能
5.4重力勢能教學設計(新課標)
四川教師招聘面試:高中物理《重力勢能》說課稿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
重力勢能說課稿篇三
動能、重力勢能概念的建立是形成機械能概念的基礎,也是今后形成更完整能量概念的保證。本節內容“重力勢能”的學習也將為今后“電勢能”的學習打下基礎。教材提供了較多情景及5個問題來展開分析,著重解決了兩個問題,即如何定量描述重力勢能和重力做功與勢能變化的關系。從整體看本節內容以2課時教學最為適宜。第1課時以建立完整的重力勢能概念為重點,并初步建立彈性勢能概念,第2課時以探討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關系為重點,并進行必要的問題訓練。本課時重點就在于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而難點是對重力勢能的相對性的理解。
學生對重力勢能在初中已初步形成定性概念,知道重力勢能是物體舉高而具有的能,故本課引入要喚醒學生這些科學前概念,為定量認識重力勢能打好鋪墊。學生在前一節課“動能”學習中已體驗定量研究的一些方法,這也為本課的研究學習打下了基礎。但估計學生對“ep=mgh”會進行公式化處理,出現只認公式不認理的現象,故引導學生對“ep=mgh”中的“h”正確認識顯得尤為重要。高一學生的研究探索、質疑提問能力很薄弱,通過本課在培養策略要取得一點突破。
綜上所述,本課認知目標很明確:⑴從重力勢能的定量描述、單位、量性及它的相對性中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⑵知道彈性勢能的定性描述。能力目標:⑴在小實驗設計研究中,初步會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⑵在討論分析中激發質疑探究意識,提高質疑能力。情感目標:⑴小組合作學習中形成團結協作精神。⑵生活實驗中激發物理研究興趣。
為了完成上述的教學目標,本課教學設計以如下幾個環節展開:
1、創設情景,引入概念
展出三峽水庫大壩的模擬照片,教師以導游身份進入情景,讓學生發問,并啟發到水壩的`作用是提高水位,使水具有重力勢能并引入課題,并由問題“建成后的三峽水庫可蘊含多少水的重力勢能?” 激發學生對重力勢能學習的迫切欲望。
通過圖片情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并從三峽大壩的氣勢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學生交流中回憶初中所學重力勢能概念。
2、實驗研究,形成概念
將學生分成8個合作小組,猜想并用身邊的小物件設計實驗驗證重力勢能與哪些量有關(典型有:書落手上、筆穿紙巾),而后進行小組交流,體會物體質量越大、舉得越高,物體重力勢能越大;交流中可鼓勵學生互相質疑提問,并讓學生猜想ep與m、h的定量關系,提出定量研究的實驗方案作為課外延伸課題。借助教材第2問內容形成重力勢能定量描述:ep=mgh。
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質疑能力、合作精神等培養目標在此環節中充分得以初步落實。
3、質疑討論,完善概念
提供情景,物體越高,重力勢能越大嗎?展開對ep=mgh中“h”的大討論,總結重力勢能是對于某個參考面來說的。再討論△ep=mgh中“h”含義。從中在學生互促學習中對重力勢能的相對性有真正地理解。
4、鞏固訓練,深化概念
⑴讓學生完成教材上“自主活動”,并增加求ab間重力勢能變化。
⑵如何測算未來三峽水庫重力勢能,提出要測算的物理量和測算模型。
5、由此及彼,自學概念
小結重力勢能概念形成過程,讓學生自學教材上“彈性勢能”,并提出自學中的問題,而后大家談在日常生活中彈性勢能的利用和其危害的防治。
6、作業布置,由內到外
必做題:p/45:1、3、5 (鞏固重力勢能概念)
選做題:⑴主題研究:設計實驗定量研究重力勢能與物體質量和高度關系。⑵主題研究:查資料測算未來三峽水庫重力勢能。 (將課堂上未能充分研究的問題有效的向課外拓展,使課外學習很好地成為課內學習的延續)。
本課較多采用的是情景討論法,教師不是簡單的呈現問題讓學生解決,而是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強烈內驅作用下進入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過程,使研究性學習方式滲透到學科課堂教學中,一節課上盡可能有實驗可操作、有問題可討論、有平臺可交流。在該教法中,教師對學生討論過程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對學生的問題、討論點的評價要及時,并能產生激勵效應。
重力勢能說課稿篇四
一、說教材
《重力勢能》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節。本節重點講述重力勢能及其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及與重力做功的關系。這個關系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實例,從能量角度分析,解開學生疑惑。這樣做也可以為后面講解機械能守恒定律做好準備。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高中階段要定量地學習重力勢能并體驗其建立過程。讓學生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只與重力做功有關,理解在實際生活中重力勢能的改變,這對高一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由于高一學生認知能力不是很強,他們的思維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所以在理解上理性概念的建立過程仍然要通過具體形象圖片、視頻畫面來支持,所以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引用事實來說明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說出什么是重力勢能,能用公式表示重力勢能,知道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
(2)能用重力勢能的公式進行計算。【過程與方法】通過類比功的概念推導重力做功與路徑的關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類比推導,形成嚴謹的物理思維。
四、教學重難點【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其表達式。【難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其標矢性。
五、說教學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節課我采用了小組討論法、實驗法以及多媒體演示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采用的是情景導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出示三個情景:
1.打樁機的重錘從高處落下,把水泥樁打進地里;
2.水力發電站的圖片。
3.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羅斯高加索北奧塞梯地區的一個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
讓學生從這情境中感受到重力勢能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界蘊含的巨大能量,是學生產生對自然的敬畏心理,同時引出本節新課——重力勢能。【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導入,能夠幫助學生體會物理來源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初步體會功與能的關系。
重力勢能說課稿篇五
本節知識點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重力勢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能量,它與重力做功緊密聯系,加深了學生對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是本章“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須知知識,本節的講解思路也為學生學習電勢能、分子勢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這一部分的內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認知上看,高一學生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過渡;從思維上看,學生由形象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由于初中學過關于重力勢能的介紹。因此本節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定性認識到定量計算的轉化。
(過渡)基于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又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學生能用計算式計算物體的重力勢能。
(2)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共和能的關系,推出重力勢能表達式
(2)實驗,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3)對結果分析,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實驗的操作、觀察、討論,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為了有效的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
難點: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及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過渡)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結合新課程以教師為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理念,我確立了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采用:設疑法、理論探究法、講授法、例舉法。學法指導上主要采取自主學習、交流合作式學習、分析歸納式學習等方法。
(過渡)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教法和學法將會得到體現。最后我重點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投影多媒體圖片:利用生活常見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塊搖搖欲墜的瓦片,常使行人驚心。(意圖: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引出重力勢能的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重力勢能。物體的高度發生變化時,重力要做功,因而認識重力勢能要對重力做功進行研究。
(二)推進新課:本版塊我分為四個環節層層推進。
【第一環節】探究重力的功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計算下列三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
小球自由下落(圖)
小球沿傾斜直線下落(圖)
小球沿曲線下落(圖)
學生比較計算結果,討論重力做到功,最終得出結論: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路徑無關,只跟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有關。
(設計意圖:從具體情景入手,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推導,總結尋求重力做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接下來我們探究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第二環節】探究重力勢能
【步驟一】:定性探究:重力勢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學生建立假設,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實驗1:用同體積的鐵球和橡膠球從相同高度落下,觀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實驗2:用同一小鐵球從不同高度落下,觀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歸納總結:重力勢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高度都有關系;物體的質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勢能就越大。
(設計意圖,實驗,認識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為重力勢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礎,同時學生掌握了控制變量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步驟二】定量探究:怎么樣定量地表示重力勢能?
引導學生聯想重力做功表達式:wg=mgh=mgh1-mgh2 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邊正好是某個物理量的變化值,在物理學中,我們用“mgh”表示重力勢能。
歸納總結:重力勢能的定義式:ep=mgh(采用講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義,重力勢能的定義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指出重力勢能是標量,其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在國際單位中都是焦耳(j)。
【步驟三】設問:物體位置變化,重力做功,同時重力勢能發生變化,那么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有什么關系呢?
小組討論總結:wg= ep1-ep2
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勢能的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分兩種情況討論:
物體從高處運動到低處:重力做正功,勢能減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物體從低處運動到高處:重力做負功,勢能的增加量為物體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設計意圖:分兩種情況討論,學生能夠更深刻的認識功與能的關系:做功過程就是能量變化的過程。從而也到達了本節重點的突破)
【第三環節】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設問:計算某物體在一定高度時的重力勢能
(設計意圖:學生出現不同計算結果,展開討論,引出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歸納總結:
1.重力勢能的相對性,與參考平面的選擇有關,重力勢能的差值與參考平面無關
2.重力勢能有正負
【第四環節】勢能是系統所共有的
設問:重力勢能是誰的?
學生會想當然回答是物體m的
設問:如果沒有地球,還有重力勢能嗎?
學生豁然開朗:原來重力勢能是地球和物體組成的系統所共有的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引發思維沖突,學生不斷思考,討論,加深對問題的認識,突破本節難點。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的興趣。)
(三)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本課學習知識,一是檢查上課內容的落實情況,另一方面便于建構本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同時教師加以完善補充,形成板書如下:
更多信息請訪問通遼人事考試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