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旗下講話經典故事篇一
那么,什么是“諾貝爾獎”?今天,曹老師就來給大家講講諾貝爾的故事。
每年12月10日下午4時30分,在瑞典王國首都斯德哥爾摩,都要舉行一次世界性的盛會——諾貝爾獎的授獎儀式。
為什么要在斯德哥爾摩舉行這個盛會呢?因為1833年10月21日,諾貝爾就誕生在這兒。為什么要在12月10日下午4點半頒獎呢?因為這是諾貝爾逝世的時間。
諾貝爾一生在機械和化學方面有過許多發明,而他最突出的發明是炸藥。
小時候,諾貝爾看到工人們在荒山野嶺用鐵錘砸石頭,他想,為了開通一條鐵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艱苦的勞動啊!要是能夠發明一種東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開,該有多好!
以后,諾貝爾就把興趣放在炸藥的發明上。最先,他與父親、哥哥一起,發明了一種液體炸藥。這種炸藥威力十分強大,很快風行全世界。人們把它稱為“諾貝爾爆炸油”。
然而,液體炸藥在運輸中非常容易爆炸。怎樣使炸藥能夠安全運輸呢?諾貝爾開始了新的研究。1864年6月3日諾貝爾實驗室在一聲巨響中化為灰燼(jìn)。諾貝爾的弟弟被炸死,父親被炸成殘廢,但諾貝爾毫不氣餒。
在朋友的幫助下,諾貝爾租了一條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馬拉倫湖上搞實驗。經過四個年頭幾百次的失敗,到1867年的秋天,終于制造出能夠安全運輸的固體炸藥——黃色炸藥。這種炸藥必須引爆后才能爆炸。為此,諾貝爾又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引爆裝置——雷管。從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開鑿礦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錘一錘地砸了。
諾貝爾為了發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藥,連續不斷地加緊實驗。有一次,他在實驗室里親自點燃了導火線,雙眼緊盯著緩緩移動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經接近炸藥了!諾貝爾的心怦(pēng)怦直跳,但雙眼仍然盯著炸藥不放。轟!巨大的爆炸聲震撼著大地,滾滾濃煙從實驗室里涌出來。人們慌忙趕來,齊聲驚呼:“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完了!” 突然,一個滿身鮮血的中年人沖出濃煙,高舉雙手呼喊著:“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諾貝爾。
為了發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1896年,諾貝爾在意大利逝世。臨終時,他立下遺囑,把他100多種發明的獎金和專利費共200萬英鎊(bànɡ),全部存入銀行,用每年的利息作為獎金,分別獎給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領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有夢想就有未來,同學們,希望你們能向諾貝爾那樣,對待學習具有勤奮鉆研的精神,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你也能登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國旗下講話經典故事篇二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同學們,本學期學校每周國旗下的講話有什么變化呢?講話者從單一的校級領導擴展到各科室的中層干部,講話的主題更加明確,講話的內容也更加豐富了。這是學校秉承“健康育人,育健康人”的辦學理念,落實“廣州市醫藥職業學校德育目標分級實施方案(試行)”的重要舉措之一。學校充分發揮課程教學、實訓實習、學校管理、校園文化、志愿服務、職業指導、心理輔導、家庭和社會等途徑,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國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識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時事政策教育。為此,學校對同學們入讀中職三年的教育活動作整體性的設計與規劃,每月都有大主題,按學校層面、班級層面確定每周的具體內容。如:本學期,在學校層面上,分別以公民素質、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和珍愛生命教育為四大主題,配合有衛生習慣養成、安全意識建立、網絡安全常識、革命傳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文明衣著裝扮、誠信以及醫藥職業心理健康素質、醫藥職業行為規范養成、醫藥職業精神和醫藥職業成長等專題,這些專題在每周的校會上作為國旗下講話的主題。具體拿5月份來說,“勵志教育”是本月的大主題,除了我今天的講話之外,接下來的三周將會分別有醫藥職業精神、網絡安全和職業成長三方面的內容。同時,將還會有一系列的活動,如:為慶祝五四青年節,明天下午學校將對優秀學生進行頒獎、進行“五月的鮮花”合唱總決賽、進行20__年廣播操比賽;5月6日(本周五)下午北京“心靈之聲”殘疾人藝術團到本校給全校師生獻上一臺精彩感人的表演;5月整月招生就業科分別對14級每個班進行2個課時的《就業前培訓》;5月27日(第13周周五下午)由學生科組織舉辦“模擬供需招聘會”;5月整月學生科分別對全校各班進行1個課時的“應急系統安全學習”輔導;5月20、21日兩天進行校內學生技能大賽決賽,此階段已經有不少項目正在進行初賽中;還有校團委組織的才藝大賽、“防震減災日”知識競賽、“世界無煙日”系列活動、“校園一角”攝影比賽、“發現廣府文化之美”微電影比賽、給醫專的一封“情書”、五四游園活動等等,各項文體比賽都會在課余時間進行的,這些也會即將在5月份進行。
同學們,學校開展的各類教育活動,目的是培養大家的成人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要學會做人、學會說話、學會處事、學會學習、學會健身,防止產生心理障礙,學會自我調節,增進相互交流,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能力走好每一步,具備健康、快樂生活的能力,真正成人、成才!所以我們才做這么重要的設計和規劃。每一位同學應該珍惜這樣的活動,應該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校會上如果同學們能夠認真地聽老師們在校會上的講話,相信你們定會有收獲。而剛才說的成人首先要學會做人,在做人這方面首先要學會尊重自己,一方面自己要有尊嚴,另一方面要尊重他人,尊重別人的尊嚴。做人實際就是懂尊嚴,有尊嚴,學會尊重別人尊嚴的人。
我今天嘗試以講故事的方式,希望能給同學們一些觸動、啟迪與思考。
故事1:你的心態
三個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墻。有人問他們在做什么?
第一個工人悻悻地說:“沒看到嗎?我在砌墻。”
第二個人認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樓”。
第三個人快樂地回應:“我在建一座美麗的城市。”
十年以后,第一個工人還在砌墻,第二個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第三個工人則成了這個城市的領導者。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態度決定一切;用美好的心情感觸生活!你手頭的小工作其實正是大事業的開始,能否意識到這一點意味著你能否做成一項大事業。
感悟:如果都像第一個人,愁苦地面對自己的工作,我想再好的工作也不會有什么成效;而同樣平凡的工作,一樣的看似簡單重復,枯燥乏味,有人卻能以快樂的心情面對,在平凡中感知不平凡,在簡單中構筑自己的夢想,我想又有什么樣的困難我們是不可以克服的呢?
故事2:士兵與村民
許多年以前,有三個士兵從戰場上歸來。他們又累又餓,來到了一個村莊。由于連續的戰爭,村民們的收成很不好,他們趕緊把自己僅有的一點食物藏了起來,然后村民們都到廣場上去看那三個士兵。他們哀嘆缺衣少食,不能招待士兵們飽餐一頓。
士兵們竊竊私語了一會兒,一個士兵說:“你們沒有東西給我們吃,不過我們卻有讓大家共同分享的東西并且我們有一個訣竅:我們能用石頭做湯。”
村民們感到非常好奇。不久他們就點起一堆火,架上了一口全村最大的鍋。士兵們往鍋里放上了三塊光滑的石頭。第一個士兵說:“等候一會兒就能煮成一鍋美味的湯了。”第二個士兵說:“不過要是能放上點鹽,再來點芹菜,那么它的味道就會更加鮮美了。”一聽這話,一位村婦說:“太巧了!我正好想起來有個地方還剩下一些芹菜和鹽。”村民們一個個都想起自己藏起來的東西。不一會兒,蘿卜、牛肉、奶酪紛紛添到了大鍋里。在大家坐下來準備喝湯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推來了一桶酒。
村民歡聚在廣場上,他們邊吃邊跳舞、唱歌,直到深夜。第二天早晨,當三個士兵醒來時,發現村民們全都站在他們周圍,還有一背包的面包和奶酪。一位長者說:“是你們給了我們最寶貴的禮物:用石頭做湯的訣竅,我們會永遠牢記在心間的。”
感悟:其實也沒有什么訣竅。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人人都拿出一點東西來,就可以辦成讓大家分享的宴會。
故事3:如何對待批評
挪威小提琴家歐雷布爾從小非常喜歡拉小提琴,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學習拉小提琴上。當歐雷布爾第一次開始巡回演出時,米蘭一位音樂評論家在報紙上寫道:“他是一位未經正式訓練的音樂家。如果說他是一顆鉆石的話,它是處于粗糙、未雕飾的狀態。”
歐雷布爾對這個批評可以有兩種選擇,他可以因此而生氣,也可以因此而進步。很幸運,他選擇了后者。歐雷布爾去了報社,要求編輯部幫他引見那位評論家,接著用了一整晚的時間向這位70歲的評論家請教。接受這個評論家的建議后,歐雷布爾取消了余下的巡回演出,回到家里,重新開始練習。當他再次舉辦音樂會時,雖年僅26歲,卻轟動了整個歐洲。
感悟:一個人對待批評的反應是什么,往往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能成功。
故事4:柔和的力量
記得早年學醫時,一天課上先生問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時候,什么濃度為好?”學生齊聲回答:“當然越高越好!”先生說:“錯了。太高濃度的酒精,會使細菌的外壁在極短的時間內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續的酒精就再也殺不進去了,細菌在壁壘后面依然活著。最有效的是把酒精的濃度調柔和些,潤物細聲地滲透進去,效果才佳。”
于是我明白了:柔和有時比風暴更有力量。柔和是一種品質與風格。它不是喪失原則,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堅守,一種不曾劍拔弩張,依舊恪守尊嚴的藝術。
感悟:我們的聲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滲透到遼遠的空間。我們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輕靈地卷起心扉的窗紗。我們的面龐柔和了,就更流暢地傳達溫暖的誠意。我們的身體柔和了,就更準確地表明與人平等的信念。
故事5:牛應而動
父子倆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
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 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他左看看,右看看,確定無人后,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
最后牛應聲而動。
感悟:牛用條件反射的方式活著,而人則以習慣生活。一個成功的人曉得如何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就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故事6:參照標準與感受人生
當撞其它碗,聲音變得鏗鏘起來。原來他手中拿著的是一只質地很差的碗,用它去輕碰每一只碗,都會發出混濁之音。合作者變了,參照標準變了,一切都變了。
感悟:生活也是如此,你的參照標準如果錯了,那么你眼中的整個世界也就錯了。
故事7:遠離誘惑
某大公司準備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后,只剩下三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主考者問他們:“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米。”第一位說。
“半米。”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說。
“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第三位說。
結果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
感悟:不要和誘惑較勁,而應該離得越遠越好。
國旗下講話經典故事篇三
大家好,我是三(4)班的倪琪麗。同學們,五月份有很多重要的節日,如:5月1日 國際勞動節,5月4日 青年節,5月12日 護士節,5月18日 世界博物館日等等。可是今天,5月28日,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人物的生日,你知道是誰嗎?他就是辛棄疾。
提到辛棄疾,大家想到就是老師要求大家背誦的詩詞: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還有很多名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還有 生子當如孫仲謀。……等等
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辛棄疾除了文化成就高,他還是一個著名的抗敵將軍呢!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辛棄疾的小故事。《辛棄疾活捉叛徒》
那時候,我國北部在金國的統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
山東有個農民叫耿京,組織了一支起義軍,抵抗金兵。辛棄疾也是山東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帶了兩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隊伍。起義軍在他倆的領導下,打了許多勝仗,參加的人也越來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幾萬人。耿京就派辛棄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聯系,好聯合起來把金兵趕走。誰知道起義軍里面出了一個叛徒,叫張安國。他乘辛棄疾不在的時候,暗殺了耿京。起義軍沒有了領袖,就這樣散掉了。辛棄疾從南方回來,叛徒張安國已經逃到金國的兵營里去了。辛棄疾又悲痛又憤怒。他對同伴說:“一定要活捉張安國,為耿京報仇!”
當天晚上,辛棄疾挑選了五十名勇士,騎了快馬,帶著刀劍,向金營直奔而去。快到金營的時候,天已經黑了,他們下了馬,把馬拴在樹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進了金營。金營里燈火輝煌,張安國正在跟兩個金將喝酒猜拳。他們看見辛棄疾和勇士們拿著刀劍沖進來,嚇得魂都沒了。張安國趕緊鉆到桌子底下,兩個金將急忙舉起椅子來抵擋。勇士們一擁而上,把兩個金將連人帶椅子砍翻了。辛棄疾一個箭步上前,把張安國從桌子底下揪了出來。張安國抱著個腦袋,直喊饒命。辛棄疾用劍指著張安國罵道:“你這個叛徒!”
張安國嚇得渾身打顫,說:“我??我錯了!”
辛棄疾冷笑一聲說:“錯了?來,綁起來,帶回去辦罪!”
大伙兒一擁而上,把張安國綁得結結實實,拉出了營帳。
營帳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棄疾他們威風凜凜,誰也不敢上前。辛棄疾把叛徒綁在馬后頭,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馬,喝道:“誰敢上來,就要他的狗命!”說完就帶著勇士們沖了出去。
叛徒張安國終于得到了他應得的下場:給砍掉了腦袋。
辛棄疾活捉叛徒張安國的時候,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的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后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棄疾的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國旗下講話經典故事篇四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同學們,本學期學校每周國旗下的講話有什么變化呢?講話者從單一的校級領導擴展到各科室的中層干部,講話的主題更加明確,講話的內容也更加豐富了。這是學校秉承“健康育人,育健康人”的辦學理念,落實“廣州市醫藥職業學校德育目標分級實施方案(試行)”的重要舉措之一。學校充分發揮課程教學、實訓實習、學校管理、校園文化、志愿服務、職業指導、心理輔導、家庭和社會等途徑,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國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識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時事政策教育。為此,學校對同學們入讀中職三年的教育活動作整體性的設計與規劃,每月都有大主題,按學校層面、班級層面確定每周的具體內容。如:本學期,在學校層面上,分別以公民素質、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和珍愛生命教育為四大主題,配合有衛生習慣養成、安全意識建立、網絡安全常識、革命傳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文明衣著裝扮、誠信以及醫藥職業心理健康素質、醫藥職業行為規范養成、醫藥職業精神和醫藥職業成長等專題,這些專題在每周的校會上作為國旗下講話的主題。具體拿5月份來說,“勵志教育”是本月的大主題,除了我今天的講話之外,接下來的三周將會分別有醫藥職業精神、網絡安全和職業成長三方面的內容。同時,將還會有一系列的活動,如:為慶祝五四青年節,明天下午學校將對優秀學生進行頒獎、進行“五月的鮮花”合唱總決賽、進行20xx年廣播操比賽;5月6日(本周五)下午北京“心靈之聲”殘疾人藝術團到本校給全校師生獻上一臺精彩感人的表演;5月整月招生就業科分別對14級每個班進行2個課時的《就業前培訓》;5月27日(第13周周五下午)由學生科組織舉辦“模擬供需招聘會”;5月整月學生科分別對全校各班進行1個課時的“應急系統安全學習”輔導;5月20、21日兩天進行校內學生技能大賽決賽,此階段已經有不少項目正在進行初賽中;還有校團委組織的才藝大賽、“防震減災日”知識競賽、“世界無煙日”系列活動、“校園一角”攝影比賽、“發現廣府文化之美”微電影比賽、給醫專的一封“情書”、五四游園活動等等,各項文體比賽都會在課余時間進行的,這些也會即將在5月份進行。
同學們,學校開展的各類教育活動,目的是培養大家的成人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要學會做人、學會說話、學會處事、學會學習、學會健身,防止產生心理障礙,學會自我調節,增進相互交流,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能力走好每一步,具備健康、快樂生活的能力,真正成人、成才!所以我們才做這么重要的設計和規劃。每一位同學應該珍惜這樣的活動,應該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校會上如果同學們能夠認真地聽老師們在校會上的講話,相信你們定會有收獲。而剛才說的成人首先要學會做人,在做人這方面首先要學會尊重自己,一方面自己要有尊嚴,另一方面要尊重他人,尊重別人的尊嚴。做人實際就是懂尊嚴,有尊嚴,學會尊重別人尊嚴的人。
我今天嘗試以講故事的方式,希望能給同學們一些觸動、啟迪與思考。
故事1:你的心態
三個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墻。有人問他們在做什么?
第一個工人悻悻地說:“沒看到嗎?我在砌墻。”
第二個人認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樓”。
第三個人快樂地回應:“我在建一座美麗的城市。”
十年以后,第一個工人還在砌墻,第二個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第三個工人則成了這個城市的領導者。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態度決定一切;用美好的心情感觸生活!你手頭的小工作其實正是大事業的開始,能否意識到這一點意味著你能否做成一項大事業。
感悟:如果都像第一個人,愁苦地面對自己的工作,我想再好的工作也不會有什么成效;而同樣平凡的工作,一樣的看似簡單重復,枯燥乏味,有人卻能以快樂的心情面對,在平凡中感知不平凡,在簡單中構筑自己的夢想,我想又有什么樣的困難我們是不可以克服的呢?
故事2:士兵與村民
許多年以前,有三個士兵從戰場上歸來。他們又累又餓,來到了一個村莊。由于連續的戰爭,村民們的收成很不好,他們趕緊把自己僅有的一點食物藏了起來,然后村民們都到廣場上去看那三個士兵。他們哀嘆缺衣少食,不能招待士兵們飽餐一頓。
士兵們竊竊私語了一會兒,一個士兵說:“你們沒有東西給我們吃,不過我們卻有讓大家共同分享的東西并且我們有一個訣竅:我們能用石頭做湯。”
村民們感到非常好奇。不久他們就點起一堆火,架上了一口全村最大的鍋。士兵們往鍋里放上了三塊光滑的石頭。第一個士兵說:“等候一會兒就能煮成一鍋美味的湯了。”第二個士兵說:“不過要是能放上點鹽,再來點芹菜,那么它的味道就會更加鮮美了。”一聽這話,一位村婦說:“太巧了!我正好想起來有個地方還剩下一些芹菜和鹽。”村民們一個個都想起自己藏起來的東西。不一會兒,蘿卜、牛肉、奶酪紛紛添到了大鍋里。在大家坐下來準備喝湯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推來了一桶酒。
村民歡聚在廣場上,他們邊吃邊跳舞、唱歌,直到深夜。第二天早晨,當三個士兵醒來時,發現村民們全都站在他們周圍,還有一背包的面包和奶酪。一位長者說:“是你們給了我們最寶貴的禮物:用石頭做湯的訣竅,我們會永遠牢記在心間的。”
感悟:其實也沒有什么訣竅。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人人都拿出一點東西來,就可以辦成讓大家分享的宴會。
故事3:如何對待批評
挪威小提琴家歐雷布爾從小非常喜歡拉小提琴,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學習拉小提琴上。當歐雷布爾第一次開始巡回演出時,米蘭一位音樂評論家在報紙上寫道:“他是一位未經正式訓練的音樂家。如果說他是一顆鉆石的話,它是處于粗糙、未雕飾的狀態。”
歐雷布爾對這個批評可以有兩種選擇,他可以因此而生氣,也可以因此而進步。很幸運,他選擇了后者。歐雷布爾去了報社,要求編輯部幫他引見那位評論家,接著用了一整晚的時間向這位70歲的評論家請教。接受這個評論家的建議后,歐雷布爾取消了余下的巡回演出,回到家里,重新開始練習。當他再次舉辦音樂會時,雖年僅26歲,卻轟動了整個歐洲。
感悟:一個人對待批評的反應是什么,往往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能成功。
故事4:柔和的力量
記得早年學醫時,一天課上先生問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時候,什么濃度為好?”學生齊聲回答:“當然越高越好!”先生說:“錯了。太高濃度的酒精,會使細菌的外壁在極短的時間內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續的酒精就再也殺不進去了,細菌在壁壘后面依然活著。最有效的是把酒精的濃度調柔和些,潤物細聲地滲透進去,效果才佳。”
于是我明白了:柔和有時比風暴更有力量。柔和是一種品質與風格。它不是喪失原則,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堅守,一種不曾劍拔弩張,依舊恪守尊嚴的藝術。
感悟:我們的聲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滲透到遼遠的空間。我們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輕靈地卷起心扉的窗紗。我們的面龐柔和了,就更流暢地傳達溫暖的誠意。我們的身體柔和了,就更準確地表明與人平等的信念。
故事5:牛應而動
父子倆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
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 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他左看看,右看看,確定無人后,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
最后牛應聲而動。
感悟:牛用條件反射的方式活著,而人則以習慣生活。一個成功的人曉得如何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就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故事6:參照標準與感受人生
當撞其它碗,聲音變得鏗鏘起來。原來他手中拿著的是一只質地很差的碗,用它去輕碰每一只碗,都會發出混濁之音。合作者變了,參照標準變了,一切都變了。
感悟:生活也是如此,你的參照標準如果錯了,那么你眼中的整個世界也就錯了。
故事7:遠離誘惑
某大公司準備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后,只剩下三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主考者問他們:“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米。”第一位說。
“半米。”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說。
“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第三位說。
結果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
感悟:不要和誘惑較勁,而應該離得越遠越好。
國旗下講話經典故事篇五
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我是一名普通的環保工作者,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保護雁峰環境,共建綠色家園》。
數字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數字告訴我們的是殘酷的事實:人類為了自身的發展,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破壞著自然,而遭受了破壞的大自然也通過地質災害等災難不斷地報復人類。實事無以辯駁的告訴我們:只有切實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走科學發展之路、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親愛的朋友們,環境保護事關重大,迫在眉睫!
我們應該認識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已,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而說到環境保護,我們環保部門重擔在肩,義不容辭。拿我們雁峰區環保局來說,為了能更直接地傾聽群眾的呼聲,我們環保局建立了環保熱線,讓人民群眾能夠及時反映生活生產中的環境問題。平時,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白天黑夜,只要接到人民群眾環境需求的電話,我們的工作人員都會盡最快速度趕到現場。記得有一次,我們的工作人員接到一位居民的投訴電話,說其居住的環境受到了樓下舞廳的噪音干擾,嚴重影響到其全家人和周圍住戶的正常生活起居。
當時正值星期天,天又下著大雨,我們的工作人員顧不上休息,顧不上惡劣天氣的影響,立刻頂風冒雨趕赴這位居民的住所了解情況,進行處理。針對這家舞廳噪聲超標的問題,當場責成業主采取措施進行整改,有力維護了群眾的環境權益。記得還有一次,我們接到一位村民的投訴,說村里的雞鴨都死了,村里人心慌慌地,希望能趕快派人來,電話就是命令,工作人員馬上趕到出事現場,發現在一個廢水池里堆滿了毒性很強的廢料,經雨水沖刷,污染了水源,情況十分緊急,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危急幾百條鮮活的生命,我們的工作人員于是連續奔波,有的甚至幾夜沒合眼,村民的生命有了保障,也得到了賠償,為了表示感謝,村民們送來了錦旗,我們用自己的真情付出,換來了人民群眾的贊譽。
其實,這樣的事例還很多。近三年來,我們環保局每年接到群眾投訴達200多起,我們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及時處理,嚴格執法,有力的維護了雁峰區廣大居民的合法權益。正是憑著對環保事業的無比熱愛和認真扎實的工作精神,我們環保人一次一次地書寫了雁峰區環境保護的新篇章。如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環境狀況是:區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了有效控制,重點行業的污染排放強度有了明顯下降,整體環境有了質的提高、面的改善。僅城區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就達到了97.18%,空氣環境質量保持優良級別的天數達到了300天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達到了100%。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將面臨新的更多的課題,雁峰的環保工作也將會越來越艱巨。但無論多么艱巨,我們環保人都會執著的前行。同時,我們真誠的呼吁:為了雁峰的藍天碧水常在,為了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讓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已做起,美化環境,保護環境,為建設我們共同的綠色家園而不懈奮斗!
謝謝。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國旗下講話經典故事篇六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6月6日是全國“愛眼日”。之所以設立“愛眼日”,是我國青少年的視力低下已經成了一個社會大問題。有些同學喜歡長時間看著近處的物體,總讓自己眼睛周圍的肌肉處于緊張狀態,造成眼睛疲勞,失去調節能力,看遠處的物體就會什么也看不清,眼睛一片模糊,這就是少年兒童的多發病——近視。
我們大家經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我們人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試想如果有一天我們失去了這寶貴的“心靈之窗”,那么我們的腦海將是一片黑暗,再也看不見那美麗的顏色,在別人嬉戲時自己卻只能在旁邊聽著那歡笑聲,那時我們的世界將是黑暗的世界。那種感覺是多么孤獨、多么無助啊!同樣視力的減弱,也會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許多的不便。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多多注意,為我們的眼睛修起一道透明的“防護墻”。
眼睛,被人喻為“心靈的窗戶”。小學生中近視眼發病率越來越高,讓我們每個人從現在做起,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因此,我建議大家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讀書寫字姿勢要端正,連續看書、寫字半小時左右要休息片刻,或向遠處眺望一會。
2、看書與寫字時,光線應適度,不宜過強或過暗,光線應從左前方射來,以免手的陰影防礙視線。改正不合理的用眼習慣,如趴在桌上、歪頭看書或寫字,躺在床上看書,吃飯時看書,這些不良習慣都會使眼睛過度疲勞,降低視力的敏銳度。
3、寫字時,眼距書本一尺,胸距桌前緣一拳,手食指距筆尖一寸。
4、避免眼睛疲勞的最佳方法是適當休息,切忌連續用眼。每隔1小時至少讓眼睛休息1次。
5、養成多眨眼的習慣。通常情況下,一般人每分鐘眨眼少于5次會使眼睛干燥。不用臟手揉眼睛,不要看字跡太小或模糊的書報,寫字不要寫得太小。
6、糾正偏食、挑食的不良習慣,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糧,這些食物對視力有益。
7、平日里要加強體育鍛煉,如跑步、做廣播操、打球、踢毽子等。此外,眼保健操也是預防近視眼、自我保健的好方法,可以在讀書寫字的間隙做眼保健操,以起到解除眼疲勞的作用。
老師、同學們,學生們未來需要發揮眼睛功能的時間很長、地方很多,我們要負起責任,讓我們下決心大打一場“亮睛”戰役。還學生一個“亮麗”的人生吧。為了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請你從今天開始,愛護眼睛,珍惜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