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研圈子又出現了一個重大消息,很多所院校要停招學碩了,不知道各位考生又沒有了解到,現在還在考研的你知道了嗎,為什么停招學碩,下面一起來和小編看一下多所大學停招學碩吧。
近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宣布自2022年開始,不再招收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以下簡稱學碩)。實際上,停招學碩并不是復旦大學首次這么做,去年該校軟件學院已停招學碩;除復旦外,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也都做過這樣的決定。
只招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下簡稱專碩)成了部分高校的“預定方案”,而高校的這波操作并非沖動之舉。去年發布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以下簡稱《方案》)就提出,“需要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然而,學碩停招,對于專碩而言是否就是“利好”?實際上,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長期以來,對專碩的培養模式、培養目標等一直存在爭議。
專碩和學碩數量基本持平
去年7月,復旦大學軟件學院在其官網稱,該學院從2021年起不再招收學碩,將軟件工程專業的相關研究方向和部分招生計劃調整到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計算機軟件與理論等專業招生。該學院進一步稱,將繼續招收專碩。
除了復旦大學外,國內已有多所高校停招部分專業學碩,取而代之的是“只招非全日制”。
非全日制是專碩的一種形式。作為“舶來品”的專碩,早在1990年便開始在我國“試水”。當時,教育主管部門僅批準試辦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除了在職人員或應屆本科畢業的非全日制學生外,招收應屆本科畢業的全日制學生是專碩的另一種形式。
時間到了2009年,教育部決定從這一年起,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范圍。
相應的,專碩生源從最初以調劑為主,到由學術型調劑到專業型比例增加,說明其社會認可度的提升,也被看作專業學位研究生順應社會需求的一種表現。就教育和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江蘇省而言,根據《江蘇省研究生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8)》,該省專碩畢業生就業率、平均月薪比學碩畢業生分別高0.33%和約5%。
根據《2016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截至2016年,我國專碩和學碩數量基本持平。自2017年起,專碩數量高于學碩。
“學校這幾年的‘增量’指標主要集中在專業學位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研究生院質量評估與監督處處長張建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西農在優化學科布局的同時,積極申請專業學位授權點,進一步增加專碩招生規模。
截至2019年5月,我國已有40余種專碩學位。
去年發布的《方案》明確規定,到2025年,專碩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2/3左右。同時,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支持學位授予單位將主動撤銷的學術學位授權點調整為專業學位授權點。
碩士教育“近期效應”更大
對于這一現象,有學者認為這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變化是相關聯的,張建剛也對此表示認同。
多年前,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尚小,碩士和博士學歷層次均定位為學術為主。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經濟社會的發展對高層次、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增,對碩士和博士教育的培養定位也由此作出調整。
通過實證研究,北京某高校教育學院教授劉亮發現,碩士教育對近期經濟發展及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大,博士教育則相對具有滯后效應,對中長期經濟和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大。
也就是說,博士教育更應基于基礎學科布局、側重學術研究的培養與考察;碩士研究生則貼近現實需求。去年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也明確提出,未來的碩士生培養以應用型人才為主。
“碩士生教育較為靈活、多元,對國家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可在較短時間周期內表現出來。”劉亮解釋道,如專碩教育側重應用與專業實踐,其生源與就業去向在一定程度上與明確、特定的行業相對應。因此,專碩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可以快速、高效地投入到這些行業中,并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等子系統對國家創新能力產生影響。
但這并不是說學碩不重要。“對于我們學校來說,學碩是培養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的主渠道,也是學校開展高水平創新性科學研究的生力軍。”張建剛表示,國家允許學碩招生指標用于招收專碩,“但西農學碩數量每年保持小幅增加”。
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也是一種路徑。例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在停招學碩的同時,也宣布選拔優秀本科生直接攻讀博士;2020年6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從2021年起停招學碩,增擴博士研究生項目招生。
張建剛也觀察到,部分高校陸續取消了與國家的人才需求不契合、與學校發展定位不一致的學位授權點。“下一步,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可能更多的是增加專業學位授權點。”
也有業內人士向《中國科學報》解釋,近年來高校相繼停招部分專業學碩,也可能是為了應對學科評估,希望通過“合并同類項”的方式增加某一學科的競爭力。
找到各方需求平衡點是關鍵
雖然專碩畢業生的“處境”有所好轉,但專碩數量不斷增多與其難以獲得平等的機會和權益之間的矛盾仍大量存在,且飽受詬病。
國家相關部門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以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為例,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單位根據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條件,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不得設置與職位要求無關的報考資格條件。
然而,一項政策的實施很難立刻見效。
“專碩培養需要在各方需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教授樓云江等人撰文介紹,在實踐中,政府、高校、企業、學生各方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因此培養學生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也無法完全相同。他們在相互配合的過程中也相互制約,從而產生內耗,最后的結果無法讓各方滿意。
事實上,我國專碩的培養目前仍處于不斷完善的上升期,包括學習內容、課程和實踐方式、評價體系等一系列適合于專碩的獨特培養體系仍在建設中。
以西農為例,該校在國內較早探索以“人才培養項目”形式進行專業學位招生培養。2010年,該校實施以實驗示范站(基地)為依托的專碩培養模式改革,2018年設立“鄉村振興”專碩培養專項,建立以產業中心地帶的實驗示范站(基地)為平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示范推廣”三位一體的專碩培養“西農模式”。
根據西農5月初發布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實施意見(2020—2025)》,該校將進一步實施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布局、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為此,西農將邀請行業產業專家深度參與修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并拓展實踐學分內涵。
不過,張建剛強調,“雖然不同學校在專碩人才培養模式上有不同的探索,但對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會變,即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服務國家人才發展戰略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接下來,如劉亮所說,需要加強對專業學位的研究和討論。“只有對專業學位研究、討論透了,達成共識,相應改革才能有的放矢。”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多所院校停招學碩所整理的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熱點資訊請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