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帶著初心帶著情懷,做一名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者,為生態沂蒙山優質農產品建設,為蘭陵農業發展,貢獻磨山力量,展現磨山風采。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2023年講故事學理論心得體會,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篇一:2023年講故事學理論心得體會
按照各級組織關于“講故事學理論”的活動要求,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在正定》等書籍,下面談談關于我學習理論的一點體會,不足之處望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
通過學習使我深刻認識到習近平同志先后在陜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寧德、福州等地工作過程中,不管在哪個地方工作,心中始終想著怎樣為人民謀幸福,從年輕時就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他在正定時的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在福州時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到作為國家領導人夙夜在公、我將無我,每個地方都留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講一下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是如何摘掉“高產窮縣”帽子的。習近平到正定工作后,通過實地調查了解到正定是“高產窮縣”這個實際情況,他向省里領導提意見說:“我們是‘夸長江’的第一個縣,但是我們老百姓吃飯還成問題!”的這個實際情況。后來上級領導經過調查研究,感到正定確實是上交的任務太多了。考慮到正定的實際情況,決定給減掉2800萬斤。這樣,正定老百姓吃飯問題就比過去好了不少。群眾拍手稱快,夸贊說:“到底是北京來的干部,近平這小伙子魄力真大!”其實,農民負擔過重的情況,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不是不知道,但別的干部沒有這個膽量向上級反映,近平就敢,這就表現了他實事求是敢于為群眾擔當的精神,就這樣,正定人終于摘掉了“高產窮縣”的帽子。
通過艱苦不懈的努力,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僅僅兩年的時間,正定就發生了大變化。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2。7億元,比1981年增長56%,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55。3%,人均收入373元,比1981年增長75%,這樣的發展速度在正定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習近平同志時時處處想著群眾,自己的生活卻十分簡樸。在飲食上,跟基層干部沒有什么區別,當時縣委都是吃機關大食堂,大家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沒有小灶。下鄉搞調研,他總是輕車簡從,騎自行車下鄉是常事。他腦子里裝的是老百姓的事,自己的生活則是能簡單就簡單,在生活待遇上沒有什么追求。他曾語重心長的說,“為自己考慮多了,就會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越來越遠”。
心得體會
通過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的艱苦歲月,使我深刻的領會到書中習近平總書記寶貴的思想精髓、精神財富、為民情懷、崇高品格和實踐成果,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要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與黨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按時完成上級分配的各項工作任務,踐行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建成富裕、文明和諧穩定美麗的新農村奉獻自己的力量。
篇二:2023年講故事學理論心得體會
講故事、學理論,悟思想、見行動。大家好,我是xx縣曹莊鎮中心小學的黨員教師xxx。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如此重視青年工作,那么他自己的青年時代是如何度過的呢?《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為我們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不一樣的青年時代。全書讀完之后,印象最深的是青年習近平在那段艱苦歲月中展現出的優秀品質。
1、信念堅定、頑強拼搏
習近平總書記作為“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他8次遞交入團申請,10次遞交入黨申請,曲折入黨路充分體現了他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經歷的惡劣自然條件、巨大心理壓力,恰恰鍛造出了其堅毅剛強的意志品質、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2、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
習近平自己曾經說陜北的七年“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是群眾”,他時常感恩陜北的老鄉保護他、幫助他、擁護他。他情系黃土地,甘心做一輩子農民,在梁家河的知青歲月里與人民群眾結下了深厚感情。
3、熱愛讀書、勤奮學習
青年習近平在那段艱苦歲月里不僅從未放棄過讀書思考,而且有著比同齡人更刻苦好學的精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多次提到他那不算大、但很沉的書箱子的故事。讀書讓他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變得精神富有,讀書讓他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青年。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我們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始終堅守初心、堅定理想,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篇三:2023年講故事學理論心得體會
研讀細品《習近平在正定》一書,內心始終被習近平總書記真摯淳樸的為民情懷所鼓舞激勵,真切地感受到偉大領袖的風范是在實踐中鍛造出來的。
書中關于調查研究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習近平總書記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非常注重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到正定后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座談、進村入戶,虛心向每位同志請教,了解群眾最需要什么、最滿意什么、最盼望什么。他很快抓住當時正定面臨的主要問題,大膽解放思想,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把正定經濟帶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作為鄉鎮黨委書記,要深學篤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研的重要思想,在調查研究上狠下功夫,通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調查研究,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調查了解情況,傾聽基層群眾所想所急所盼,做到“耳聰目明、心中有數”,使各項決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體現民意、反映民情,真正對得起自己堅守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篇四:2023年講故事學理論心得體會
講故事、學理論,悟思想,見行動。大家好,我是xx縣曹莊鎮中心小學黨員教師王譯苒。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感動了我、激勵了我,深感親切,備受感動。七年知青歲月,青年習近平用雙腳丈量黃土高原的寬廣與厚度,一心只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樣的愛民為民情懷孕育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青春是美好的,習近平總書記用自己的青春奮斗為我們樹立了一面旗幟,他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勉勵當代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把青春植根在祖國大地,我們要始終牢記教書育人是我們的天職,做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讀到過“五關”,讀到“苦讀經典”,讀到“解衣推食”,讀到善待“憨娃”、為鄉親治病,讀到習近平與鄉親們打成一片,點點滴滴,實在令人動容。艱苦的農村生活讓習近平總書記真正走入百姓當中,體會到了老百姓的辛酸,從此將自己的生命與廣大群眾緊密相連,產生了與老百姓深厚的感情。讓青春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青年教師要為祖國培育更多合格的建設人才,讓我們的祖國能夠真正的富起來,強起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作為教師我們任重道遠,我們要像當年的習近平總書記一樣,鑄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為當代青年勤學修德、勵志成才、“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樹立了光輝典范,是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勵志成才的生動教材,積極投身黨的教育事業標定了時代坐標。讓我們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篇五:2023年講故事學理論心得體會
我是xx縣第二實驗小學幼兒園的黨員教師xx,通過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從真情懷中感受大擔當,從奮斗史中汲取大智慧。總書記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崢嶸青春,具有無比強大的感染力感召力,激勵著廣大青年教師把教書育人使命融入偉大中國夢的新時代征程。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無論時代場景如何變化,與祖國共成長、投身人民的偉大奮斗,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題。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與當地百姓“一塊吃、一塊住、一塊干、一塊苦”,當了整整七年農民。上山下鄉,是那個時代所要求的知識青年的人生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接受艱巨挑戰,一步一步邁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四關”,將青春燃燒在了革命圣地廣袤的黃土地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力挽狂瀾,之所以能解決過去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無疑與他這種意志品格和敢于擔當的精神氣概密不可分。
習近平總書記后來指出,黨和政府的一切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標準,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時刻將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黨員教師,首先,我們應該堅守育人的初心與使命。刻苦鉆研,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能力,努力擴大知識面,讓自己賴以教育學生的一桶水變為有源的活水,常換常新,源源不斷;其次,應以教人者先教己的精神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我們是社會大家庭中的優秀一員,我們是塑造靈魂的特種工程師,那么我們首先是榜樣,首先是教己,然后才是教人。最重要的,還應該擁有慈母般的愛心,應盡一切可能平等地對待和熱愛每一位學生,只有熱愛,才能噴涌出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和事業心,才能使教師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篇六:2023年講故事學理論心得體會
《習近平在寧德》一書回憶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的工作經歷,生動講述了三進下黨、“四下基層”等攻堅克難的故事。書中“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等觀點,在經過20多年的時光洗禮后,仍顯現出熠熠的思想光輝。靜心潛讀的這部著作,對于東蒙鎮實現“1234總體發展思路”有重要啟迪。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么?千條萬條,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積極疏通和拓寬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渠道。作為一名鄉鎮黨委書記,要做到“老百姓的大事小事常記筆頭、老百姓的難事煩事常存心頭、老百姓的醒世警言常懸門頭、老百姓的生命利益常奔前頭”。要堅持實干,在實踐中錘煉自己,做到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要勇于打破各種自身約束和禁錮,甘于做默默無聞的“鋪墊性”工作,扎扎實實推進“東蒙善治”等具體改革措施落實到位。
篇七:2023年講故事學理論心得體會
最近研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我被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深深感動。書中“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群眾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在自己身處困境的時候,仍能夠做到對乞食老漢‘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懷令人感佩”……這些樸實的話語都道出了青年習近平腳踏實地為群眾辦實事的務實、開拓精神。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立足當下,朱田鎮正處在解決短板弱項、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奮進故事中汲取力量,學習他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擔責盡責的工作作風,學習他心系基層、心系群眾、心系民生的赤誠情懷,動員全鎮上下橫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破釜沉舟、加壓奮進,接續跑出朱田鎮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篇八:2023年講故事學理論心得體會
“信訪工作的首義,在于時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員,把心貼近人民。”早在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的時候,習近平就指出了信訪工作的為民本質。
習近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88年12月20日,寧德地區領導第一個下訪接待日在霞浦縣委黨校里舉行。縣公交公司職工舒穗英反映一場洪水沖走了家里的糧食和部分財產,寫信要求縣里負責清理河道,并賠償經濟損失。在詳細了解情況后,習近平便同地縣有關領導到舒穗英家察看,并提出處理意見。多年之后,已經68歲的舒穗英回想此事仍記憶猶新,“沒有想到,習近平總書記會這么快主動找到我”。
那一次的接待日,地、縣兩級領導共與102名上訪群眾面對面交流。有12件問題得到當面答復解決,其余74件在一個月內處理完畢,做到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音。
在習近平看來,在信訪中傾聽人民的呼聲,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進工作和作風的營養,“關心、濟助”每一個需要關心濟助的人,是責任也是義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切實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更好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依然是習近平在闡述信訪工作時常出現的話語。“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這是習近平此次對信訪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四個沉甸甸的“民”字,傳達著信訪工作“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刻意義。
通過學習,我作為一名基層信訪工作人員,也深刻意識到,在處理基層信訪工作時,要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為民解憂。在以后的工作中,將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突出重點。鄉鎮信訪事件中存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要認真進行梳理,分類排隊,分清主次、輕重緩急,認真加以解決。特別是對那些事關經濟發展、事關一方平安、事關大局的重大信訪案件,譬如農村土地征用、水利建設、社會治安、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等引發的大規模群眾信訪問題,一定要及時向主要領導報告,盡快形成專題材料。
二是分類指導。掌握政策,分類指導,是處理信訪案件的關鍵。在實踐中,有的要把話講“死”,要讓那些政策不允許的或無理糾纏的上訪者死心;有的要把話講“圓”,對那些可能是因決策不當、決策失誤或干部工作簡單粗暴、違法亂紀引發的矛盾,要設身處地地為當事人雙方著想,理解上訪群眾的苦衷,熱情接待,耐心細心地傾聽他們的陳述,通過細致的思想工作,想方設法,該解決的、能解決的、必須解決;有的要把話講“活”,對那些鄰里之間、村與村之間,因水、電、路、土地、等引發的糾紛,要在調查的基礎上,辯證地、兩點論地向雙方做好解釋,把話講活,指出他們這樣做會有什么后果,反之,會有什么好處,等等,使雙方心平氣和,愿意坐下來解決問題。
三是注重調解。信訪案件,大量反映的是群眾內部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必須堅持調解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沒事最好。所以,鄉鎮信訪工作一定要及時協調,做好防范和疏導工作,而不是單純地去堵。
【2023年講故事學理論心得體會8篇】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