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國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
A. “宋教仁案”
B. 袁世凱幾乎全部接受“二十一條”
C. 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
D. 袁世凱復辟帝制
護國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
A. “宋教仁案”
B. 袁世凱幾乎全部接受“二十一條”
C. 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
D. 袁世凱復辟帝制
D
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向全國發出通電,宣布云南獨立,反對帝制,武力討袁。按照中華民國成立時的體制和名稱,設立都督府,以唐繼堯為都督。組織護國軍,以蔡鍔、李烈鈞為護國第一、二軍總司令,統兵出征,分別進入四川、廣西等地;唐繼堯兼任護國第三軍總司令,留守云南。
擴展知識
1916年1月1日云南軍政府發布討袁檄文,歷數袁世凱二十大罪狀,號召全國軍民共同討伐袁世凱,保衛共和民國。接著,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陜西、四川、湖南等省先后宣布獨立,通電迫袁退位。北洋系軍閥、官僚亦與袁世凱離異,帝國主義各國亦“警告”袁緩稱帝。袁在內外壓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銷帝制,企圖退保總統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絕。5月8日軍務院在廣東肇慶成立,唐繼堯任撫軍長,與袁世凱政府對峙。6月6日袁憂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總統,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7月14日軍務院撤銷,護國運動結束。孫中山雖非護國運動的直接發動者和領導者,但他在護國戰爭醞釀階段,就與黃興、蔡鍔、唐繼堯、梁啟超等由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護國戰爭期間,孫中山除了及時給全國指明斗爭目標外,還具體領導中華革命黨在魯、豫、皖、蘇、浙、閩、粵、贛、湘、鄂、川、陜等省發動起義,指示中華革命黨要聯合黨內黨外討袁各派協同進行。孫1916年5月從日本抵上海后,即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倡言反袁各派應眾謀救國,相互提攜,勿爭權利,共任討袁之事;并使謀危民國者今后絕跡于國內。但護國運動的領導權實為西南地方實力派和資產階級改良派所掌握。孫和中華革命黨并未能控制局面,僅居于配角地位。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