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曠、怡”等5個生字,會寫“黎、漆”等9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借助想象畫面、創境引讀等方法品讀感悟;抓住“四季”和“美”展開學習活動,初步體會景物描寫的動態美,從而感受作者描寫的獨特之處。
3.小組合作,借助精妙詞句品悟語言,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來實現與作者情感的共鳴。通過讀寫結合,嘗試運用動態描寫表現美,寫出韻味,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生活激趣
1.同學們,大自然賜予我們美麗的四季,四季景物皆成趣。日本作家清少納言寫過一篇小散文《四季之美》,關于作者有誰了解?
2.借助資料師生共同交流作者,借助學習單,生生交流預習收獲。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學習單交流預習:結合讀音、字形給大家提醒。
2.借助對比觀察,識記并指導寫好“黎”和“漆”。
3.詞語接讀,進一步鞏固本課生詞。
4.整體感知: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課文讀完了,你有什么發現?
【設計意圖: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前,先從學生預習入手,借助教師提供的學習單“支架”,學生與學生之間充分交流,分享預學的收獲,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從生字詞學習到整體感知課文,從文字到文本,從內容到結構,學生在預習反饋中漸漸走向作者,走進文本深處。】
三、借助文本,品讀美文
1.自讀品悟:作者寫的四季中,你喜歡哪個季節?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樣寫出動態美的?請大家默讀課文,畫出相關句子寫寫批注,一會兒我們來交流。
2.全班交流,四季帶給自己的美的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感悟,抓住“四季”和“美”展開學習活動,初步體會景物描寫的動態美,引領學生分析作者是怎樣寫出動態美的。“抓變化”“寫動作”“聽聲音”等等具體表現手法實實在在呈現在學生們眼前。同時借助文本中蘊含的美好情感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感受四季的美好,產生對自然、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
四、創境美讀,體悟情感
1.自由度、默讀、個人讀、師生合作讀四季之美。
2.我們跟隨作者一起感受美麗的四季:冬的閑逸,秋的感動,夏的迷人,春天呢?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找一個詞語來描寫春天帶給我們的感受嗎?
3.小結:作者就是抓住了四季里不同的時間,運用這些動態描寫,展現出了四季的美好。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優美動人的散文,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去發現作者筆下四季獨特的美。教學中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讀后,創設情境,讓學生說出自己眼中描寫秋天的詞語。情境驅動,通過與自己描寫四季角度的詞語比較,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選擇角度的獨特,為后續遷移致用打下基礎。】
五、遷移致用,合作研讀
1.這是名家筆下的四季,如果請你來寫四季之美,你會寫什么?(簡單交流)在學習單上嘗試運用動態描寫,寫一寫自己眼中美麗的四季,并交流。
【設計意圖:學語言就是為了運用,動筆環節就應該設計在最有利于學生讀寫能力提高的環節。“運用動態描寫,寫一寫自己眼中美麗的四季”,這不僅僅是對本課習得語言要素的遷移致用,也是落腳于生活語文,借助前面習得的動態描寫的具體手法進行創作,讓語言文字的學習成功落地,貼近生活、表現生活、服務生活。】
2.再讀課文,小組合作,選擇一個季節,借助表格,研讀學習作者的精妙語言,體會四季之美究竟美在哪里。
【設計意圖:交流過自己的小練筆,學生不難發現,自己筆下的四季之美較之作者筆下的四季之美少了一分散文的優雅,詩一般的語言。學習關注點自然而然落在了作者“精妙語言”的表達上,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難點。再次借助教師提供的表格“支架”,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發現、感悟、學習作者創作時“好的角度”“巧的用詞”“妙的韻味”。學生梳理研究文本,在分享學習所得過程中成長,通過師生聯動,生生互動等方式,交流、研磨,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3.再次修改小練筆,嘗試著運用獨特的角度或者巧妙的詞語寫出自己眼中的四季之美。
六、拓展閱讀,反饋探究
1.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后面的兩篇課文《鳥的天堂》(節選)和《月跡》(節選)也都有動態描寫。
2.(利用學習單拓展閱讀內容)讀讀這兩個小片段,談談動態描寫帶給你的感受。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在此處設計整合單元的其他兩篇課文《鳥的天堂》(節選) 《月跡》(節選),既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動態描寫展現景物的獨特魅力,同時也為后續展開本單元深入研讀,學習先靜后動、動靜結合的寫法做好鋪墊。】
七、作業設計
1.推薦閱讀《四時的情趣》(周作人譯)和《春曙為最》(林文月譯)。
2.觀察自然景觀或者自然景物,完成“觀察記錄單”。
教學后記
本次教學設計真正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研讀課標、深挖教材的基礎上,在學生認知暫時達不到的時候進行適時的引導點撥,讓學生學法、用法、得法。教學設計很好地體現了課程理念。
一、以讀促講,潤物細無聲
清少納言是一個熱愛自然的人,她特別擅長用自己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四季中獨特的美。而散文教學,就是要精講多讀。教學中我帶領學生們在充分閱讀、感悟的基礎上選擇喜歡的部分去讀去品,把原本枯燥的讀課文變得時而在品小詩、時而在浮畫面,尤其是創境美讀,以情境驅動激發學生在讀中感悟,無痕卻深情。
二、“支架”引領,得法于無形
合作學習不是趕大集,你說我說大家說,而是要在學生學習的重難點上,以問題牽動,通過師生聯動、生生互動,通過合作打破學習上的壁壘,真正有所感悟。“
作者筆下四季的獨特韻味”如何體會?就是學生本課學習的難點之一。
課堂上我沒有牽引著學生逐句交流,更沒有死板單一地講述動態描寫,而是借助一個學習單“支架”,巧妙地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體會作者描寫角度的獨特,感受作者用詞之精妙。
讀寫結合的部分更是務實地動筆在前,“支架”在后,讓學生真正學習動態描寫的方法以及對選取角度進行思考,捕捉到了作者用詞的巧妙,感受詩般的語言韻味。學生自然而然便由學到用,拓展遷移,水到渠成。
三、評價及時,點撥巧無痕
課堂上不僅僅是教與學、師與生,更是彼此交流對話的我和你。課堂上我不忘對每位學生的關注,每一次互動都是一次深刻的對話,在欣賞、肯定的同時更能及時給予學生指導,簡短的評價語都能對學生有所啟發。這種對課堂的駕馭、對學生極大的尊重,讓課堂真正成為了師生互動、真實高效的生本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