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色色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视频,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丝袜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4篇)

最新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9 23:53:10
最新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4篇)
時間:2023-01-09 23:53:10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篇一

適用年級 高二 所需時間

課時(每周 4 課時,本單元共研習5課時)

主題單元概述(簡述單元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單元的組成情況,解釋專題的劃分和專題之間的關系,主要的學習方式和預期的學習成果,字數300500)本單元選題源自魯人版的《唐詩宋詞選讀》的第四單元《南宋的亂世詞心》李清照作為一名女性詞人,其特有的纖細、敏感、細膩的女性心理在其詩詞創作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其詩詞作品無處不充滿著崇高的情愛意識、時間意識、愛國意識和一生顛簸不幸的人生經驗,這些構成了她的生命意識學習鑒賞李清照的詩詞,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理解詞人抒發的情感,對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使其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進一步提高鑒賞詩詞的能力,無疑在整個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單元主題下由《聲聲慢》《永遇樂》兩首必學詩詞和《漁家傲》《一剪梅》《醉花陰》《武陵春》四首課外自讀詩詞組成,另外再聯系學生初中時背誦掌握的其他李清照詩詞,這些詩詞是漂泊中的李清照感情的真實告白,學習這幾首詩詞,能窺一斑而觀全豹

專題的劃分是從詩歌所表達的感情以及如何表達這一感情而設計的,三個專題呈層進式展現

因為詩歌是抒情的產物,理解詩情為鑒賞詩歌的最重要一環《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詩歌選修規定的目標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并給予恰當的評價本專題的就是基于此而設立的而這一詩情的抒發是有獨特方法的,“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的藝術特性”,“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課程標準的規定非常清晰

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多樣性的借助網絡平臺、圖書閱覽,搜集李清照幸福過后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及有關詩篇,了解古往今來的人們對她的評價,為李清照寫小傳另外通過有感情地誦讀,詩朗誦比賽,詩歌劇表演,詩歌創作、詩歌評析文章展示、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等

預期成果:理解李清照詩詞中的生命意識,展示自己對李清照的理解與評價,撰寫李清照詩詞的賞析性文章

主題學習目標(描述該主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經歷

2.理解詩詞作品中的情愛意識、時間意識、愛國意識和一生顛簸不幸的人生經驗

3.能運用所學的方法鑒賞相關的詩歌并撰寫評論性和賞析性文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理解感情,讀準語音、語氣,把握節奏,進而學會誦讀詩歌的方法 2.通過搜索網絡,查閱圖書,搜集李清照的有關信息,提升信息技術素養 3.通過拓展延伸,聯系現實生活,加深理解詩人情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以自己的情感體驗感悟李清照的深切情懷,增強民族使命感 2.在品味、探究中肯定自身價值,增強合作意識 對應課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1.培養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3.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我國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4.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主題單元問題設計

如何理解李清照詩詞中情愛意識、時間意識、愛國意識? 詞人是如何表現自己的情懷的? 如何評價李清照的才華與性格? 專題劃分

專題一:愛的樂章——李清照詩詞中的情愛意識(2課時)專題二:光陰的痕跡——李清照詩詞中的時間意識(2課時)專題三:磨難的力量——李清照詩詞中的愛國意識(1課時)

專題一

愛的樂章——李清照詩詞中的情愛意識 所需課時 2課時

專題一概述(介紹本專題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專題的主要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李清照、趙明誠的夫婦之愛可以說是封建社會少有的例外,他們志趣相投,互敬互愛,帶近代愛情色彩作為古代知識女性的清照對趙明誠的愛情的真摯和執著,是任何男性詞人所不能及的反映到詞作中,就表現為對夫婦之愛的深情歌唱、傾訴和積極給予詞人這種大膽熱烈追求愛情的“超前”意識,是她高度體認自我、肯定自我的表現清照是一位熱烈追求幸福生活的成熟女性,具有愛的能力和愛的藝術,因而,易安詞中顯現出極為鮮明的主體性,她作為戀人的形象情意綿綿,以至于九百多年之后的我們仍能從中感受到她特殊的愛情魅力

基于這一主題,朗誦中的互評,同伴的展示,師生對話,個人品味,借助網絡進行信息搜尋,戶外訪問,撰寫思想評論等多樣性活動相應啟動

本專題學習目標(描述本專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能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理解其詩詞中的情愛意識

能結合自己的體驗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并撰寫思想評論 能用網絡、調查、查閱紙質資料、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方式展開學習本專題問題設計

本單元哪幾首詩詞側重表達詞人的相思之苦? 詞中哪些語句體現出對自己的相思?

如何理解李清照對生活的渴望、對愛情的追求以及心中的青春激情? 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在此列出學習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支持資源)信息化資源

計算機網絡平臺,多媒體,課件 常規資源

課本,有關李清照的紙質書籍 教學支撐環境

教室、電子閱覽室、家庭社會 其 他

學習活動設計(描述本專題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活動一:走近李清照 問題:

1.你學過李清照的哪些詩詞?你對李清照的生平經歷有哪些了解?

2、本單元哪幾首詩詞側重表達詞人的相思之苦? 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上網查閱李清照的相關資料,自讀詩歌,初步理解詩歌的情感 班級自由交流,師生互評,形成基本共識 活動二:讀詩入門 問題:

1、讀詩詞有哪些要求?

2、你能選取其中的一首詞,為其編寫一份誦讀指導嗎? 為提高誦讀效果,活動前播放閱讀文本的示范朗讀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朗讀效果 活動三:品味鑒賞 問題:

1、選取你感受最深的一首詞,說說作者選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來表達自己的相思之苦的?

2、再從所選詩詞中找一些這樣的句子自由品讀

3、你能從這幾首詞中找到他們的詞眼并簡要分析其作用嗎?

4、反復品讀,熟讀成誦

活動四:合作探究

問題:

1.李清照詩詞中的情愛意識僅僅表現為相思之苦嗎?

2.如何評價李清照詩詞中這種對生活的渴望、對愛情的追求以及心中的青春激情?

步驟:

1.借助網絡資源,搜索李清照的詩篇,了解李清照的幸與不幸,了解古往今來人們對她的評價

也可在課外到電子閱覽室閱讀相關書籍 2.課堂討論、探究

3.撰寫一篇有關李清照愛情詩的評論文章 教學評價

(列舉本專題中要評價的學習要素和所使用的評價工具或方法)可評價的學習要素: 1.編寫一份誦讀指導

評價方式:老師點評,同學互評,學生自讀自評 評價指標:注意讀音、節奏和語氣,理解到位,讀出感情 2.對李清照詩詞詞中景與情、詞眼的分析

評價方式:老師點評,同學互評,學生自評學生之間互批互改,提出建設性意見,櫥窗展示

評價指標: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間學習環境有機結合3、對李清照詩詞中這種對生活的渴望、對愛情的追求以及心中的青春激情的評價

評價方式:老師點評,同學互評,學生自評學生之間互批互改,提出建設性意見,櫥窗展示

評價指標: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間學習環境有機結合 專題二

光陰的痕跡——李清照的時間意識 所需課時 2課時

專題二概述(介紹本專題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專題的主要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經歷是季節的冷暖交替,文字是情感的花開花落.李清照擅長將情意雜糅進她眼中的一花一草,深情流轉卻又不動聲色,她的一顰一笑、一喜一怒、一感一傷、一嘆一吸都會在她的文字中流淌伴隨著相思之作,李清照的詞也不乏惜春悲秋的關于時間流失的題材詞人對自然界的細微變化,有細入毫芒的體會,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無比憐惜的美好感情;詞人經歷了幸福甜蜜,也遭受了國破家亡之恨背井離鄉之哀,詞作中閃現著幸福已逝、青春不再的時間意識本專題的主要學習內容是理解李清照詩詞中的“愁”與“酒”,把握詩歌主旨,感悟詞人的人格魅力 基于這一主題,朗誦中的互評,同伴的展示,師生對話,個人品味,借助網絡進行信息搜尋,戶外訪問,撰寫思想評論及展示圖文等多樣性活動相應啟動

學習成果:理解杜甫的思想,掌握抓住關鍵語句品讀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評論文章及有關圖文

本專題學習目標(描述本專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

能理解李清照詩詞中的“愁”與“酒”,把握詩歌主旨,感悟詞人的人格魅力 能結合自己的體驗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并撰寫思想評論 能用網絡、調查、查閱紙質資料、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方式展開學習本專題問題設計 所選詩詞中有哪些“愁”? 怎樣表現“愁”的? 詞人為何而“愁”?

李清照的“愁”與晏殊、晏幾道等人的“愁”是否相同?

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在此列出學習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支持資源)信息化資源

計算機網絡平臺,多媒體,課件 常規資源

課本,有關李清照的紙質書籍 教學支撐環境

教室、電子閱覽室、家庭社會 其 他

學習活動設計(描述本專題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活動一:尋“愁”

所選詩詞中有哪些語句表達了“愁”?

學生朗讀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動二:析“愁”

分析詞人是怎樣表現“愁”的?她為誰“愁”?

學生再讀文本,重點品讀相關的語句老師點評,同學互評,學生自評 活動三:解“愁”

李清照的“愁”與晏殊、晏幾道等人的“愁”是否相同? 對比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你能感受到時光刻在這位偉大女性身上的痕跡嗎 ?

借助網絡資源,搜索晏殊、晏幾道等人表達“閑愁”的詩篇,查閱北宋與南宋后期的社會背景,理解李清照詩詞中“愁”的深刻性

活動四:再次朗讀《聲聲慢》《永遇樂》《醉花陰》《武陵春》等詞,以品帶讀,加深對“愁”的內涵理解

教學評價

(列舉本專題中要評價的學習要素和所使用的評價工具或方法)可評價的學習要素: 1.對詞人表達“愁”的技巧分析

評價方式:老師點評,同學互評,學生自評

評價指標:理解到位,讀出感情,探究深入,網絡資源利用充分 2.對李清照詩詞中時間意識的理解

評價量規:老師點評,同學互評,學生自評學生之間互批互改思想評論,提出建設性意見,櫥窗展示

評價指標:態度端正,方法合理(10分)

團隊合作,交流融洽(10分)

獲取信息,技術熟練(10分)

搜集資料,針對性強(20分)

篩選分析,整合到位(25分)

觀點明確,表述嚴謹(25分)

專題三

磨難的力量——李清照詩詞中的愛國意識(2課時)所需課時 2課時

專題三概述(介紹本專題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專題的主要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李清照橫跨北宋南宋兩個朝代,對于強敵對中原故土無情的糟蹋蹂躪、戰爭造成的凄苦漂泊與悲憤之苦、北宋官僚的腐敗懦弱等等都太過明白但是,身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又是區區一位弱女子的她,不要說是對改變現狀根本無能為力,連照顧自己都恐怕有困難!但是,躲不過的歷史殘酷事實依舊造就了情感難以承受的包袱,讓多愁善感、難以拋下對北邊故土的情感的她,也只能苦笑地以詩詞來反映魂縈夢牽的鄉愁以及憤慨了李清照在詩歌中,鋒芒畢露,壯懷激烈,慷慨陳詞,愛國情懷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對此,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學與用的結合為核心,在小組合作的氛圍中達到對李清照詩詞中愛國意識的理解學生互評,自評,師評,同伴的展示,師生對話,個人品味,借助網絡進行信息搜尋,撰寫賞析性的文章等多樣性的活動相應啟動學習成果:從表現手法的角度撰寫賞析性文章并展示

本專題學習目標(描述本專題學習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了解李清照所處時代的政治背景 理解李清照詩詞中的憂患意識、愛國意識 分析評價婉約詞人筆下兼具的豪放風格 本專題問題設計

怎樣理解《漁家傲》中描寫的夢境? 怎樣理解《武陵春》中物是人非的深沉苦痛?

你覺得《漁家傲》的風格與李清照其他大多數詩詞的風格有何異同? 所需教學材料和資源(在此列出學習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支持資源)信息化資源

計算機網絡平臺,多媒體,光盤,課件 常規資源

課本,有關李清照詩歌鑒賞的紙質書籍、文章 教學支撐環境 多媒體教室 其 他

學習活動設計(描述本專題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活動一:繼上堂課反復誦讀六首詩詞

學生品讀文本《漁家傲》《武陵春》,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動二:《漁家傲》中詞人是怎樣描寫夢境的?怎樣理解作者的夢境? 學生再讀文本,重點品讀相關的語句 老師點評,同學互評,學生自評

活動三:怎樣理解《武陵春》中物是人非的深沉苦痛? 學生找出文本中直抒胸臆的語句,繼續品味賞析 活動四:指導學生從表現手法的角度撰寫賞析性文章

借助網絡資源,品味其表現手法網上搜集詩歌賞析性的文章,為自己的寫作提供范例,了解這類文章的寫作要求及方法,完成賞析性文章的撰寫

教學評價

(列舉本專題中要評價的學習要素和所使用的評價工具或方法)可評價的學習要素: 1.表現手法的掌握及運用

評價方式:老師點評,同學互評,學生自評

評價指標:理解正確,掌握到位學以致用,運用靈活參與積極,踴躍發言 精力專注,緊跟節奏 2.賞析性文章

評價量表:學生自評、互評,師評

評價指標: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布局謀篇,邏輯性強

認識深刻,材料豐富用詞貼切,評析得當

尋美之旅——《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教學設計;(這篇教學設計曾獲省級一等獎);教材說明:;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第四課《醉花陰》(?。唤滩姆治觯喝私贪娓咧姓Z文必修四第二單元是整個教材;學生分析:高一學生已經能讀懂簡單的詩詞及文言文,;

1、在教學中,執教者力帶領學生了解作者經歷,反復;

2、力求課堂環節明晰,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過程簡約;教學目標:;知識

尋美之旅——《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教學設計(這篇教學設計曾獲省級一等獎)教材說明: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第四課《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設計思路:

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是整個教材體系中唯一的宋詞單元,這一單元所選的四位作家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都是宋詞創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教材所選的李清照《醉花陰》和《聲聲慢》分別屬于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作品,教材編入這兩首詞,意在使學生了解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內容、風格上的特點。李清照寫這首詞時,趙明誠在山東萊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李清照寫這首《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給趙明誠,以寄相思。其詞語言清麗柔媚、委婉含蓄,營造了一種輕煙裊裊,天氣初涼和菊花吐蕊時清新、寂靜的意境,結尾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千古名句,值得品味。

學生分析:高一學生已經能讀懂簡單的詩詞及文言文,但對于作品意象、意境及情感的把握還不到位,還需要學習一些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比如知人論世,因聲求氣等。指導思想及設計理念:

1、在教學中,執教者力帶領學生了解作者經歷,反復誦讀作品,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把課堂還給學生。

2、力求課堂環節明晰,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過程簡約而不簡單。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家經歷對作品內容、風格的影響。

2、總結李清照前期作品的特點。

方法與途徑:在誦讀中體會李清照詞的聲律之美。

情感與評價:理解詞中表達的感情,把握詞的意境,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現代教學手段:ppt,視頻 教學重點:

理解詞中表達的感情,把握詞的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教學難點: 賞析名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教學準備:

課件、《醉花陰》視頻。教學過程: 導入

宋詞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和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請同學們欣賞一首宋詞的配樂演唱。

①歌詞寫的怎么樣?(美)

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共度這一次尋美之旅。環節一:美之探源

①誰給我們創造了這種美呢,讓我們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婉約派女詞人。她的詞在蘇軾、柳永、周邦彥之外別樹一幟,婉約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實感,語言清新自然,流轉如珠,音調優美,故名噪一時,號為“易安體”。

我用四個詞語來概括李清照的一生:李清照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作前后兩個時期。

前期:少有才名 伉儷情深 后期:中經喪亂 晚景凄涼 教師簡要解釋四個詞語:

少有才名: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史書記載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p>

伉儷情深:李清照十八歲嫁了禮部侍郎趙挺之幼子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楹螅麄冞^著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趙明誠很晚才出仕,到過萊州、淄州等地任職,李清照便常常以詩詞排遣寂寞,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中經喪亂:1127年,金人南侵,李清照隨丈夫南奔避難。逃難中,趙、李辛苦收集的書畫,家業大半被焚。1129年,趙明誠病亡,李清照得病,又有“玉壺頒金”之謗,打擊磨難紛至沓來。

晚景凄涼:宋人又有李改嫁張汝舟的說法,婚后不久即“訟而離之”。李清照在《投內翰綦公崇禮書》中說:“視聽才分,實難共處,忍以桑榆之晚節,配茲駔儈之下才?!?意思是:我與這個人(指張汝舟)實在難以相處,我怎么會在自己的晚年,以清清白白之身,嫁給這么一個骯臟低劣的市儈呢?!張汝舟純粹是一個市儈小人和騙子,一心想獲取她的古籍和收藏的金石書畫。張汝舟感覺撈不到好處,丑惡嘴臉徹底暴露出來。因

此他惱羞成怒,借題發揮。平時故意與李清照過不去,經常找茬辱罵李清照。每天動手動腳,打罵凌辱。事情發展到這種惡劣地步,李清照徹底看破了張汝舟的丑惡嘴臉和罪惡用心。因此李清照決不會屈服忍讓,坐以待斃。她要嚴陣以待,掌握張汝舟的把柄,適時給予反擊!后來李清照終于發現張汝舟曾經跑官買官,利用行賄和欺騙手段獲取官職。李清照掌握這一情況之后,對張汝舟毫不客氣,馬上向官府檢舉揭發了他的丑惡罪行。

當時根據宋代刑法規定:妻子揭發丈夫的罪過,也要負連帶責任。就是說,就算是妻子告發丈夫的罪行是事實,證據確鑿,妻子也要跟著服刑兩年。那么,李清照要揭發張汝舟的罪行,自己不是也要被判兩年徒刑嗎?對于這一點,李清照心里是很清楚的。但是她決心已定,絲毫不怕,絕不悔改。心甘情愿入獄坐牢,也不愿跟張汝舟茍且湊合。哪怕自己被判處多年徒刑,也決不能讓張汝舟這樣的市儈小人和騙子逍遙法外!因此,李清照檢舉揭發了張汝舟的罪行之后,自己也跟著進了監獄。然而,李清照入獄不久,她的故舊親友不會坐視不管,朝廷里的有勢力的官員也伸出了援助之手。這樣,張汝舟將受到朝廷嚴厲的懲罰。而李清照在監獄只關了9天,就被官府衙門釋放出來。

李清照再婚與離異,前后只有100天時間。

晚年的李清照無兒無女,孑然一身,始終居無定所,飽嘗了顛沛之苦、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確切死期竟無人知曉,足見清照晚年之孤獨凄涼。

②代表作品

反映到作品中,她的詞也分為前后期,前期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等。

后期多寫傷時感懷,懷舊悼亡,如《聲聲慢》(尋尋覓覓)、《永遇樂》(落日熔金)、《武陵春》(風住沉香花已盡)、《念奴嬌》(蕭條庭院)等。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醉花陰》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③這首詞是在什么樣情況下寫的,讓我們了解寫作背景。ppt3 宋徽宗大觀二年重陽節,趙明誠游宦在外;李清照獨居青州,重陽賞菊,無人相伴,故作此詞,以抒發寂寞無聊之感。

④關于詞牌ppt4 醉花陰,詞牌名。初見于毛滂《東堂詞》,詞中有“人在翠陰中,欲覓殘春,春在屏風曲。勸君對客杯須覆”,詞牌取義于此。

環節二:美之理解

①有感情自由朗讀兩遍,體會詞的聲律之美。

②結合文下注釋,借助聯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稱把這首詞改寫成優美的散文。薄霧淡淡,陰云濃濃,這漫長的白晝啊,好像永遠沒有盡頭似的,真令人發愁啊。為了消磨這難熬的時光,只好在獸型的香爐當中點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節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讓“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寢,玉制的枕頭,輕紗作的帳幔,涼氣透骨,真叫人徹夜難眠??!

這天黃昏之后,愁悶無比的“我”拿起幾杯淡酒,來到東籬的菊圃里。在這里,菊花的香味四處流動,甚至盈滿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愛的丈夫此時卻身在外地,所以別說這景致不讓人相思愁絕,黯然神傷啊。清風吹過黃昏,卷起了門簾,讓人不覺感到一陣微涼。想到剛才把酒相對的黃色菊花,相思銷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嗎?

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篇二

散步》《秋天的懷念》《散文詩兩篇》

所需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

1、整體感悟課文,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提高審美情趣。

2、培養尊老、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5課

專題問題設計

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 從這

錄音機,圖片,多媒體中相關的鏈接

學習活動設計

活動一:整體感悟課文,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篇三

主題單元教學設計模板

和圓有關的位置關系主體思維導圖

主題單元標題 作者姓名 和圓有關的位置關系 吳芳

學科領域(在學科名稱后打√ 表示主屬學科,打+ 表示相關學科)思想品德語文數學√

體育

音樂美術 外語 物理

化學生物 歷史 地理

信息技術+科學 社區服務 社會實踐

勞動與技術

其他(請列出):

適用年級 所需時間 九年級

10課時(說明:課內共用幾課時,每周幾課時;課外共用幾課時)

主題單元學習概述(說明:簡述主題單元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單元的組成情況,單元的學習重點和難點、解釋專題的劃分和專題之間的關系,單元的主要的學習方式和預期的學習成果,字數300-500)

本單元是初中數學教材中有關圓的知識方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包括“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圓和圓的位置關系”、“正多邊形和圓的位置關系”等四個方面。

本章是在小學學過的一些圓的知識的基礎上,系統的研究圓的概念、性質、圓中有關的角、點和圓、直線和圓、圓和圓、圓和正多邊形之間的位置關系、圓的有關計算等知識。在本主題單元中,我把和圓有關的位置關系設計成四個專題來組織學習活動。專題一:點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通過結合射擊問題,得出點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并討論過三點的圓。專題二: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首先學生討論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然后共同研究直線和圓的相切的情況,

總結

出直線和圓相切的判定定理、性質定理、切線長定理,并在此基礎上了解三角形的內切圓。專題三:圓和圓的五種位置關系。通過兩個圓相接近的實驗,重點討論圓和圓的五種位置關系、數量關系。專題四:正多邊形和圓的位置關系。正多邊形是一種特殊的多邊形,它有一些類似于圓的性質,正確掌握它們,也為綜合運用以前所學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且這些知識也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用到。

主題單元規劃思維導圖(說明:將主題單元規劃的思維導圖導出為jpeg文件后,粘貼在這里;如果提交到平臺,則需要使用圖片導入的功能,具體操作見《2013學員教師遠程研修手冊》。)

主題單元學習目標(說明: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描述學生在本主題單元學習中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點與圓,直線與圓、圓和圓、正多邊形和圓的位置關系、掌握它們的數量關系。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圓、三角形外心,掌握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圓。3.三角形的內切圓、了解切線的概念,掌握切線的性質定理、判定定理。4.了解切線長的概念、掌握切線長定理。

5.了解兩個圓相離(外離、內含),兩個圓相切(外切、內切),兩圓相交、圓心距等概念。6.了解正多邊形的相關概念,掌握正多邊形的有關計算。過程與方法:

1.通過平移、旋轉等方式,認識直線與圓、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明確圖形在運動變化中的特點和規律,進一步提高推理能力。

2.通過探索弧長、扇形的面積、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的計算公式,發展學生的探索能力。3.通過畫圓的切線,訓練學生的作圖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索有關公式,讓學生懂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2.經歷觀察、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對應課標(說明:學科課程標準對本單元學習的要求)

1.學會點與圓,直線與圓、圓和圓、正多邊形和圓的位置關系及對應的數量關系。2.知道三角形的內切圓、外接圓、內心、外心。3.掌握切線的性質定理、判定定理。4.掌握切線長定理。5.掌握正多邊形的有關計算。

1.如何確定點與圓,直線與圓、圓和圓、正多邊形和圓的位置關系

主題單元問題設計

3.如何運用切線長定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如何利用切線的性質定理、判定定理來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4.如何對正多邊形進行計算

專題一:點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1課時)專題二: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5 課時)

專題劃分 專題三:圓和圓的五種位置關系(2 課時)

專題四:正多邊形和圓的位置關系(2 課時)(說明:除了說明主題單元將劃分成幾個專題以及每個專題所用的課時外,還應說明哪一個專題或專題中的哪一個活動將以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形式來開展學習活動。)

點和圓的位置關系

所需課時 1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說明:描述學生在本專題學習中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注意與主題單元的學習目標呼應)

1.理解并掌握設⊙o的半徑為r,點p到圓心的距離op=d,則有:點p在圓外d>r;點p在圓上d=r;點p在圓內d

2.復習圓的兩種定理和形成過程,并經歷探究一個點、兩個點、?三個點能作圓的結論及作圖方法,給出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圓,接下去從這三點到圓心的距離逐漸引入點p?到圓心距離與點和圓位置關系的結論并運用它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圓和三角形外心的概念。4.了解反證法的證明思想。專題問題設計(說明:設計一系列能引領本專題學習的問題)

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說明:在此列出本專題所需要的教學環境和學習過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資源、常規資源等和各種支持資源)

信息化資源 常規資源 教學支撐環境 其 他 多媒體課件

飛鏢、標盤

教室

學習活動設計(說明:為達到本專題的學習目標,從學生的角度設計學生應參與的學習活動。如本專題由幾個課時組成,則應分課時描述每個課時的學習活動設計。請以活動

1、活動

2、活動3等的形式,提綱挈領地描述每個課時包含哪些學習活動以及每個活動的主要步驟。注意,在這些學習活動中應通過對所設計的本專題的問題的探究完成學習任務)

一、課題引入:讓學生三人搞一次擲飛鏢比賽。教師把鏢盤釘在一面土上,讓三名學生輪流擲飛鏢。規則是誰擲出落點離紅心越近,誰就勝。如下圖中a、b、c三點分別是他們三人某一輪擲鏢的落點,你認為這一輪中誰的成績好?

二、請同學們口答下面的問題。

1、圓的兩種定義是什么?

2、如下圖中a、b、c三點分別是他們三人某一輪擲鏢的落點,你認為這一輪中誰的成績好?

三、

自學新知

自學提示:自學教材第90頁———第92頁推論前內容,嘗試自主解決以下問題:

1、思考:平面上的一個圓把平面上的點分成哪幾部分? 各部分的點與圓有什么共同特征?

歸納小結:設⊙o的半徑為r,點p到圓的距離為d,則有:點p在圓外 圓的外部可以看成是 的點的集合。

點p在圓上 圓是 的點的集合。

點p在圓內 圓的內部可以看成是 的點的集合;

2、探究、實踐、交流:

(1)、平面上有一點a,經過已知a點的圓有 個,圓心為。

(2)、平面上有兩點a、b,經過已知點a、b的圓有 個,它們的圓心分布的特點是。(3)、平面上有三點a、b、c,經過a、b、c三點的圓分為兩類:一種是三點在一條直線上,這時的圓有 個,圓心為 ;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這時經三點 作圓。上述結論用于三角形,可得:經過三角形的三個頂點 作圓。

3、有關概念:

①經過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可以做一個圓,并且只能畫一個圓,這個圓叫做。②外接圓的圓心是三角形三條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叫做這個三角形的。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它到三角形的。

4、想一想

①一個三角形的外接圓有幾個?一個圓的內接三角形有幾個? ②什么是反證法?用反證法證明的第一步是什么?

5、教師提示:可更具本班的具體情況而定。

四、自學檢查

1、已知矩形abcd的邊ab=3厘米,ad=4厘米

(1)以點a為圓心,3厘米為半徑作圓a,則點b、c、d與圓a的位置關系如何?(2)以點a為圓心,4厘米為半徑作圓a,則點b、c、d與圓a的位置關系如何?(3)以點a為圓心,5厘米為半徑作圓a,則點b、c、d與圓a的位置關系如何?

2、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任意的一個三角形一定有一個外接圓().(2)任意一個圓有且只有一個內接三角形()(3)經過三點一定可以確定一個圓()

(4)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頂點的距離相等()

四、當堂訓練

1、課本93頁練習1.2.3.4題

2、課本p101習題24.2復習鞏固1,綜合運用

8、10(第10題做在書上)

五、歸納總結: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請與同學們分享。 教學反思

可評價的學習要素

評價要點

點和圓的位置關系、數量關系,當堂測試

專題二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

所需課時 5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說明:描述學生在本專題學習中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注意與主題單元的學習目標呼應)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的基礎及本課的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據教學大綱的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a、知道直線和圓相交、相切、相離的定義。

b、根據定義來判斷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會根據直線和圓相切的定義畫出已知圓的切線。

c、根據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圓的半徑之間的數量關系揭示直線和圓的位置。2)能力目標:

讓學生通過觀察、看圖、列表、分析、對比,能找出圓心到直線的距離和圓的半徑之間的數量關系,揭示直線和圓的關系。此外,通過直線與圓的相對運動,培養學生運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對研究過程的反思,進一步強化對分類和歸納的思想的認識。

3)情感目標:

在解決問題中,教師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以觀察素材入手,像一輪紅日從海平面升起的圖片,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學過的知識,把它們抽象出幾何圖形,再表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到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便于學生用運動的觀點觀察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有利于學生把實際的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也便于學生觀察直線和圓的公共點的變化

專題問題設計 1.通過觀察、演示,你知道直線和圓有幾種位置關系? 2.怎樣判斷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

3.怎樣根據直線和圓相切的定義畫出已知圓的切線?

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說明:在此列出本專題所需要的教學環境和學習過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資源、常規資源等和各種支持資源)

信息化資源 常規資源 教學支撐環境 其 他 課件 圓 直尺

教室

學習活動設計(說明:為達到本專題的學習目標,從學生的角度設計學生應參與的學習活動。如本專題由幾個課時組成,則應分課時描述每個課時的學習活動設計。請以活動

1、活動

2、活動3等的形式,提綱挈領地描述每個課時包含哪些學習活動以及每個活動的主要步驟。注意,在這些學習活動中應通過對所設計的本專題的問題的探究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程序(略)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新授-------鞏固練習-----學生質疑------學生小結------布置作業

[提問] 通過觀察、演示,你知道直線和圓有幾種位置關系? [討論] 一輪紅日從海平面升起的照片 [新授] 給出相交、相切、相離的定義。

[類比] 復習點與圓的位置關系,討論它們的數量關系。通過類比,從而得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性質定理及判定方法。

[鞏固練習] 例1,出示例題

例1 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與ab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為什么?(1)r=2cm;(2)r=2.4cm;(3)r=3cm

由學生填寫下例表格。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 公共點個數

圓心到直線距離d與半徑r關系 公共點名稱 直線名稱 圖形

補充練習的答案由師生一起歸納填寫 教學小結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讓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歸納問題的能力。然后老師在多媒體打出圖表。

本節課主要采用了歸納、演繹、類比的思想方法,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學產生于生活的思想,并且將新舊知識進行了類比、轉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轉變了角色。

可評價的學習要素

評價要點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數量關系,當堂測試

圓和圓的5種位置關系

所需課時 3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說明:描述學生在本專題學習中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注意與主題單元的學習目標呼應)

學習目標:

1.掌握圓與圓的五種位置關系的定義、性質及判定方法;兩圓連心線的性質;

2.通過兩圓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的分類能力和數形結合能力;

3.通過演示兩圓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專題問題設計 教學難點:

兩圓位置關系及判定.

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說明:在此列出本專題所需要的教學環境和學習過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資源、常規

兩圓的五種位置與兩圓的半徑、圓心距的數量之間的關系. 資源等和各種支持資源)

信息化資源 常規資源 教學支撐環境 其 他 課件 圓 直尺

教室

學習活動設計(說明:為達到本專題的學習目標,從學生的角度設計學生應參與的學習活動。如本專題由幾個課時組成,則應分課時描述每個課時的學習活動設計。請以活動

1、活動

2、活動3等的形式,提綱挈領地描述每個課時包含哪些學習活動以及每個活動的主要步驟。注意,在這些學習活動中應通過對所設計的本專題的問題的探究完成學習任務)

(一)復習、引出問題

1.復習:直線和圓有幾種位置關系?各是怎樣定義的?

(教師主導,學生回憶、回答)直線和圓有三種位置關系,即直線和圓相離、相切、相交.各種位置關系是通過直線與圓的公共點的個數來定義的2.引出問題:平面內兩個圓,它們作相對運動,將會產生什么樣的位置關系呢?

(二)觀察、分類,得出概念

1、讓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分別得出兩圓:外離、外切、相交、內切、內含(包括同心圓)這五種位置關系,準確給出描述性定義:

(1)外離:兩個圓沒有公共點,并且每個圓上的點都在另一個圓的外部時,叫做這兩個圓外離.(圖(1))

(2)外切:兩個圓有唯一的公共點,并且除了這個公共點以外,每個圓上的點都在另一個圓的外部時,叫做這兩個圓外切.這個唯一的公共點叫做切點.(圖(2))

(3)相交:兩個圓有兩個公共點,此時叫做這兩個圓相交.(圖(3))

(4)內切:兩個圓有唯一的公共點,并且除了這個公共點以外,一個圓上的點都在另一個圓的內部時,叫做這兩個圓內切.這個唯一的公共點叫做切點.(圖(4))

(5)內含:兩個圓沒有公共點,并且一個圓上的點都在另一個圓的內部時,叫做這兩個圓內含(圖(5)).兩圓同心是兩圓內含的一個特例.(圖(6))

2、歸納:

(1)兩圓外離與內含時,兩圓都無公共點.

(2)兩圓外切和內切統稱兩圓相切,即外切和內切的共性是公共點的個數唯一

(3)兩圓位置關系的五種情況也可歸納為三類:相離(外離和內含);相交;相切(外切和內切).

教師組織學生歸納,并進一步考慮:從兩圓的公共點的個數考慮,無公共點則相離;有一個公共點則相切;有兩個公共點則相交.除以上關系外,還有其它關系嗎?可能不可能有三個公共點?

結論:在同一平面內任意兩圓只存在以上五種位置關系.

(三)分析、研究

1、相切兩圓的性質.

讓學生觀察連心線與切點的關系,分析、研究,得到相切兩圓的連心線的性質:

如果兩個圓相切,那么切點一定在連心線上.

這個性質由圓的軸對稱性得到,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考慮如何對這一性質進行證明

2、兩圓位置關系的數量特征.

設兩圓半徑分別為r和r.圓心距為d,組織學生研究兩圓的五種位置關系,r和d之間有何數量關系.(圖形略)

兩圓外切 d=r+r;

兩圓內切 d=r-r(r>r);

兩圓外離 d>r+r;

兩圓內含 d<r-r(r>r);

兩圓相交 r-r<d<r+r.

說明:注重“數形結合”思想的教學.

(四)應用、練習

例1: 如圖,⊙o的半徑為5厘米,點p是⊙o外一點,op=8厘米

求:(1)以p為圓心作⊙p與⊙o外切,小圓⊙p的半徑是多少?

(2)以p為圓心作⊙p與⊙o內切,大圓⊙p的半徑是多少?

解:(1)設⊙p與⊙o外切與點a,則

pa=po-oa

∴pa=3cm.

(2)設⊙p與⊙o內切與點b,則

pb=po+ob

∴pb=1 3cm.

例2:已知:如圖,△abc中,∠c=90°,ac=12,bc=8,以ac為直徑作⊙o,以b為圓心,4為半徑作.

求證:⊙o與⊙b相外切.

證明:連結bo,∵ac為⊙o的直徑,ac=12,∴⊙o的半徑,且o是ac的中點

∴,∵∠c=90°且bc=8,∴,∵⊙o的半徑,⊙b的半徑,∴bo=,∴⊙o與⊙b相外切.

練習(p138)

(五)小結

知識:①兩圓的五種位置關系:外離、外切、相交、內切、內含;

②以及這五種位置關系下圓心距和兩圓半徑的數量關系;

③兩圓相切時切點在連心線上的性質.

能力:觀察、分析、分類、數形結合等能力.

思想方法:分類思想、數形結合思想.

(六)作業

教材p151中習題a組2,3,4題. 評價要點 圓與圓的5種位置關系的靈活應用

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篇四

主題單元教學設計

第一篇:散步

散步》《秋天的懷念》《散文詩兩篇》

所需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

1、整體感悟課文,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提高審美情趣。

2、培養尊老、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5課

專題問題設計

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 從這

錄音機,圖片,多媒體中相關的鏈接

學習活動設計

活動一:整體感悟課文,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第二篇:整式的乘除模板

整式的乘除

模板

主題單元標

作者姓名 整式的乘除

學科領域

本單元主要研究的是整式運算及其應用,它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以后學習分式和根式運算、方程以及函數等知識的基礎.由數到式的學習過程,也是學生改進認識方式,數學思想發生飛躍的變化過程。研究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問題情境,爭取學生主動參與,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符號化的過程。從中觀層面上看,本單元既是中學數學中數與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聯系現實世界及其他學科的重要工具。

本單元分為四個專題:

專題一整式的乘法

主要內容:1.掌握同底數冪的乘法及乘方法則;2.會利用法則進行單項式的乘法運算; 3.會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運算;

專題二乘法公式

主要內容:1.在專題三的基礎上,會進行多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運算;2.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幾何背景,能夠利用平方差公式進行有關計算;3.利用多項式乘法法則推導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幾何背景,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專題三整式的除法。

主要內容:1.掌握同底數冪的除法法則,理解負整數指數冪的意義;2.會利用法則進行單項式的除法運算;3.會進行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算

專題四整式的乘除綜合運用

主要內容:熟練運用冪的運算法則、整式乘除法進行運算;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稍復雜的問題.本單元預期的學習成果:1.熟練掌握冪的運算法則; 2.能夠熟練的進行整式乘除法的運算;3.能熟練運用乘法公式及其變形解決相關問題;

主要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觀察課件演示實踐操作

主題單元規劃思維導圖

點擊打開鏈接

主題單元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冪的運算性質,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在具體情境中了解整式乘法的意義,理解整式的乘法法則,會利用法則進行單項式的乘法運算.掌握單項式與單項式、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的計算方法

3.經歷探索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會推導并能運用公式進行有關計算,進一步發展符號感和推理能力.

4.理解整式除法運算的算理,會進行簡單的整式除法運算;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實際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數學問

題,增強數感符號感,通過與同伴合作,經歷探索冪的運算性質過程,進一步體會冪的意義,發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2.經歷探索整式乘法和除法法則的過程,理解整式乘法和除法運算的算理,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建立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模型,感受數學公式的意義和作用.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發現、歸納、概括、猜想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養成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2.在探究學習中體會數學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習數學的信心;

3.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對應課標

1.借助現實情境了解代數式,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2.能分析具體問題中的簡單數量關系,并用代數式表示;

3.會求代數式的值,并能根據特定的問題查閱資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能帶入具體的值進行計算;

4.了解整數指數冪的性質,會用科學記數法表示數;

5.理解整式的概念。能進行簡單的乘法運算;

6.會推導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共識的幾何背景,并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運算

主題單元問

題設計 2.如何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整式乘法的意義?

怎樣利用多項式的乘法法則推導乘法公式,乘法公式的幾何解釋是怎樣的 1.如何理解冪的運算性質?

專題一: 同底數冪的運算性質

專題劃分 專題三:乘法公式.專題四:整式的除法......其中,專題

專題一 同底數冪的運算性質

所需課時2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

1.了解冪的運算性質

2.能夠在實際情景中,抽象槪括出數學問題,增強數學符號感.

專題問題設

計如何理解冪的運算性質

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

配套教學課件.教學掛圖.學習活動設計

活動1: 復習回顧乘法的運算法測;

活動2:得出冪的運算性質

評價要點

專題二

所需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

專題問題設

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

學習活動設計

評價要點

專題三

所需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

專題問題設

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

學習活動設計

評價要點

第三篇:兩位數乘法

兩位數乘法

主題單元標

作者姓名 兩位數乘法

學科領域

本單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兩項內容,第一項內容是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項內容是估算,即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它是在學生學過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也是估算的基礎。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擴大學生的口算范圍的同時,為學生學習新的估算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做好必要的準備。并且,在估算和筆算教學活動中,又可以進一步鞏固口算。這樣,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本單元的筆算乘法的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接著,編排進位的,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需要進位的筆算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

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

主題單元規劃思維導圖 點擊打開鏈接

主題單元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方法。

2.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3.會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4.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 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方法。

2.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3.會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4.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計算過程培養學生的情感與,使他們養成認真審題、書寫整潔、仔細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對應課標

1.學生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

2.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3.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4.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主題單元問

題設計 1怎樣快速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 2怎樣會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專題一:口算乘法—怎樣快速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

專題劃分 專題二: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其中,專題 二作為研究性學習

專題一 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

所需課時 三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

1、通過各種數學活動學生會運用乘法口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積極參與和合作學習中經歷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

3、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的世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如何快速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 專題問題設

計 2在口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

1 網絡

2紙,筆,教材等

1、通過各種數學活動學生會運用乘法口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積極參與和合作學習中經歷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

3、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的世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習活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口算下面各題。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選兩題,說一說口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提出問題。

運用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呈現郵遞員送報紙、送信的情景。

請學生提出問題。

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需要用整十、整百數解決的問題,可以是與教材上完全相同的問題,也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郵遞員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

2.探討口算方法。

請學生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小組討論:怎樣想出得數?

各組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的各種口算方法。

3.嘗試解決問題。

請學生運用口算方法解決其余的問題。比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

少封信?”

組織交流。

請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讓學生在交流中品嘗學習的樂趣。

4.探討新的口算方法。

出示:42×1023×3014×200

對于學生想出的方法,盡可能板書在黑板上,方便全體同學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過程。

評價要點教師點評每一種方法,強化學生對口算方法和過程的了解。同時,用點評的方式給學

生以表揚、鼓勵,增強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信心。

專題二

所需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

專題問題設

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

學習活動設計

評價要點

專題三

所需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

專題問題設

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

學習活動設計

評價要點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