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歷年篇一
再忙碌也有感到踏實的時候。一切美好的記憶都與童年窗外的那棵楊樹有關。三四歲的時候,第一次獨自睡在黑漆漆的小屋里,是窗外夜雨打在葉上的叮咚伴我一夜好夢。
雖然搬家后再沒見過它,但深深植入的記憶讓我在每個下雨的夜晚都格外安穩。
也常常捫心自問:我是一棵樹嗎?卻為什么越大越麻木?每當在體驗著某種情感的時候,總是匆匆,仿佛生活只是一個過場夢。夢初醒時感慨萬分,而時間也總會把那份不現實的快樂或悲傷逐漸磨去,只留下一片灰色的悵然。
我總是以太忙了,時間就是生命來欺騙抑或是安慰自己,卻從不為自己的緩慢而沒有時間停下作深刻反省。當我心猿意馬,當我身在曹營心在漢時,為何不將這寶貴的時間和心情停頓整理,而強迫自己做一個來去匆匆卻無所得的過客呢?
我想沒有人樂意做生活的過客。
十分羨慕余秋雨在《夜雨詩意》中寫道,夜雨中的想象是對窗而立,在霧氣朦朧的窗上用手劃,劃著劃著便劃出心中思念的那個名字。可是如果真有機會,我又為自己悲哀:我居然沒有一個可以劃的名字。
那是因為我們太累了,不是肌肉酸痛,而是心力交瘁。匆匆使我們的心田早已大旱多年,寸草不生。我想也許大多數人已走了幾十年的人生之路,卻還從未停下腳步整理自己的衣衫,調勻呼吸來準備以更充沛的精力度過下一天。
誰是生命之源。
它早已超脫了生物的范疇,它也是心情變化的動力。
白天的雨大多只走形式式,不是毛毛就是瓢潑。但夜雨不同,它們通常安靜沉穩或電閃雷鳴。在夜雨中作一番小小的休憩吧,停下你的腳步,也停下你忙碌的心。
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歷年篇二
讀書有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讀書學習的方法,我也不例外。
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教過的讀書的方法有好多。比如泛讀、速讀、序列讀、粗讀、背讀、想讀……其實,哪種讀書方法好,學習效果最佳,這要靠自己去摸索去嘗試。
我的讀書方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簡單的如細讀、略讀。細讀,是指仔細讀,認真理解。如果一字不漏地閱讀故事,就會發現,原來,有些句段里面所寫的內容是話里有話呢!略讀,一般是在時間緊迫時使用。先將要讀的內容瀏覽一遍,然后將重要的內容再讀一遍,把自己認為無關緊要的內容放一邊,這樣讀,整個故事的內容也就了解得差不多了,這就是老師說的整體把握。如果將來有時間,再次進行閱讀,將原本認為不是很重要的內容,里面比較重要的地方再讀一讀,讀到幾乎完全理解為止。
我的讀書方法不止上面所講的,還有精讀、通讀、復讀、寫讀、選讀、跳讀等等方法。
精讀,與細讀差不多,但精讀卻要復雜一些。這種方法一般在時間充足、精力沛時(假期)使用。將一本好書翻來覆去地讀,將整篇故事內容理解得滾瓜爛熟,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通讀,是指將兩篇或兩篇以上的文章同時進行略讀。一般是在時間不多時進行。經過通讀,文章內容就能略知一二,過后再慢慢細讀,這樣讀書,速度快,閱讀效率大大提高。
復讀,顧名思義,就是把內容反復讀。反復讀,你可能會覺得枯燥、乏味,但是孔子說:“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福爾斯泰也說:“重讀一本好書,猶如老友重逢。”所以,只有反復讀,才能學到更多知識,學得扎實。
將書中的好詞佳句或者十分重要的部分摘抄下來,就是寫讀。這樣讀書:一是方便積累知識;二是可以復習鞏固知識。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我認為寫讀是最有用最有效的讀書方法。
選讀,人人都會做,這與略讀差不多。但這種讀法一般是用于不想讀太久,沒有耐心讀書的情況下。選讀要選擇自己認為最有用,最重要的地方讀,只要讀懂重要內容就可以了。這種讀法不用反復進行。
跳讀,是在讀書過程中,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內容,可以先跳過去,讀到后面時,再前后內容對照來理解。這樣做,大體上能夠將原來不懂的內容弄懂。
我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在閱讀興趣的引領下,積極進行課外閱讀,我從中學到了不少讀書方法,增長了知識。讀書,我不會認為是枯燥乏味的事,總是覺得每本書的故事內容都有意思,覺得每本書都是寶,不是草。其實,只要你去閱讀,你也會發現,每本書都會放射自己的光芒,都會給你智慧的啟迪、給你力量。
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歷年篇三
智者無為,庸人自縛。心若無異,萬法一如。——《信心銘》(僧璨大法師)
我們驚嘆太白清新飄逸的詩句,那是因為他熟悉中華的經典;我們欣賞朗朗(編者注:郎郎)悠揚婉轉的琴聲,那是因為他熟悉黑白的鍵盤;我們感嘆哥白尼的發現,那是因為他熟悉浩瀚的宇宙。
真正的智者不是博而不精的涉獵,那樣只會庸人自擾。當心無旁騖地對一個領域深入研究,達到無人能及的熟悉,在熟悉中,萬物法度便清晰簡單。
中國自古就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訓誡。當百遍的“咀嚼”之后,才會熟悉文中意旨;當百遍的“消化”之后,熟悉才會讓其義自現。
西方哲學家也說過“知道的越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熟悉會讓人明白很多道理,熟悉才會讓人了解萬物的法度。
當司馬遷熟悉中華歷史,才有了《史記》的不朽;當李時珍熟悉百草千方,才有了《本草綱目》的偉大;當紀曉嵐熟悉經史子集,才有了《四庫全書》的浩瀚。熟悉造就了華夏的輝煌,締造了民族的昌盛,成就了偉人的不朽。
心無旁騖地研究,才有了無人能及的熟悉,才造就了千古流傳的功績。冷僻枯燥的文字沒有阻止住他鉆研的腳步,孤獨凄涼的大漠沒有停止住他探訪的腳步,冷嘲熱諷的眼光沒有動搖他追尋的心靈。當對西域一種即將失傳的文字達到無人能及的熟悉時,人們毫不吝惜地把“國學大師”的稱號贈予了季羨林先生。
如果沒有對文字的熟悉,他不會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沒有對汗牛充棟的經典的熟悉,他不會有深刻的認知,如果沒有對華夏典籍的熟悉,他不會有真知灼見的眼光;如果沒有……
沒有那么多如果,熟悉成就了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而他熟悉的秘訣,就在于心無旁騖地鉆研。心無異,行才正,思才深。
成功其實很簡單,就是達到無人能及的熟悉。熟悉,一把通向成功的鑰匙,一塊登上成功的階梯。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七天七夜的心無異,才成就了佛祖的大徹大悟。僧璨大師對佛法的熟悉,才有了“智者無為,庸人自縛。心若無異,萬法一如”的勸世良言。
熟悉,萬法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