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篇一
羅慶玲
2010年的寒假,我利用休息時間認真閱讀了《名師講述—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一書。從瀏覽精彩的課堂片段感悟名師們是怎樣將新課程教學理念,實實在在的貫穿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的。
雖然不是每個課例我都都能理解,但是我最直截的感覺就是,名師之所以是名師,他們具有如下共同的特點:
1、能堅持學習,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他們身處教學第一線,卻始終能站在教科研的最前沿,始終以最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每一節課的教學實踐。
2、他們都能視教育為事業,對待孩子的問題總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始終以學生為主導。
3、從這些優秀教師成長的足跡感覺到,他們善于積累,能堅持進行教學反思,課堂教學的能力不斷得以提升。
對比我自己的教學經歷,雖也做過一些償試,但始終不能堅持;要從有經驗的教書匠提高為研究型、學者型的名優教師,我的差距太大了。在教學時,有時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不能用孩子最易于接受,最感興趣的方式去傳授知識。
通過近一個月的學習,對于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一直是我們教師所追求的目標,但是要切實做到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作充分的認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
課堂學習效率不是走形式,也不是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場面。課堂的精彩之處在師生的思維發生碰撞,學生思維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真正引領學生探索思考的、牽著學生思緒走的還是教師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讓一個個由淺入深的、有價值的問題為學生搭建一個“思維的平臺”,幫助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的認識發展。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在生活中,都應該時刻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掘教材,把探究的權利交給學生,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興趣的東西作為課堂教學的基石,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前沿者,首先要多讀書,讀有價值的書,使自己的理論水平提升到一個與時代同步的嶄新高度,確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授課的行為跟上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其次向名師、教學大師們學習,在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時刻自己提醒自己“哪種方法孩子們會比較喜歡”,“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等等。總之我要自己做一個學習型的老師,當然也要求自己是一個快樂的老師,時時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我的學生。
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篇二
做學習的主人
——讀《名師講述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榆林市第七小學
薛亞軍
觀:初讀書名的啟示
“名師效應”,具有潛在激勵的作用。“名師”的課堂有詩一樣韻味,水一樣的流暢;有激情,有思辨,有幽默,有震撼,有感動;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師”的背后有深厚的知識底蘊;有關注心靈,關愛每個學生的胸襟;有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堅定;有治學的嚴謹和生命的創新。閱讀中,我們能從書中汲取哪些思想精華?
肖川教授有言:“學生”一詞可以從人是自然的存在、社會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三個層面來解讀。學生學習——掌握生存的常識和技能;學生學習——遵從生活的律則與規范,以便和諧地與人相處;學生學習——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便有尊嚴地立于天地之間。所以作為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生成為怎樣的一個社會的人。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已日漸成為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主流,而自主學習是 “學會學習”中值得倡導的一種方式。我贊同學者龐維國對“自主學習”的概括: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閱讀中,我想明白怎樣讓學生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
走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的“名師工程”系列之——《名師講述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我們在閱讀中聆聽名師講述,解讀案例,靜心思索。
思:綜述閱讀的收獲
通過喚醒自我(喚醒內因、激發學習動機)、回歸生活(營造學習氛圍,是生活中的課堂)、巧用策略(解決怎樣提升能力的問題)、自我管理(班級自主管理方式、將自主學習上升到一種境界)四大章節之解讀,歸因汲取的理念,綜述學習的收獲。
一、喚醒自我,溝通心靈是前提。
蘇格拉底教育學生時總是用問答法讓學生“知不足而后虛心求知”,我們的教育怎樣才能抓住有利時機,不著痕跡地觸動學生心靈深處,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呢?設置目標、體驗中、觸動中、自我選擇中覺醒;注重心靈的溝通,動之以情、自己領悟個中道理;教育公平、關愛喚醒;自我調整需要及時反饋持之以恒;激勵激發、成長自信;關注優點,在認可中長進。
二、生活為本,大膽放手促探究。
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讓兒童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主建構意義。角色的轉變,教法的更新,教師的引導是保障,是學海上的明燈。在做中學,自己建構新知。設計問題情景,解除束縛,創設民主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答案。
三、引導策略,匠心獨具有奇招。
這是解惑的重要章節。首先還是學生目標的確立。家校聯合,在鼓勵中提升、自我監控督導中實現、輔助學生自主確定目標且幫助調控。因材施教長處帶動短板、創設環境、放飛個性、鼓勵創新、自主探索、體驗中反思、靈動開放的課堂生成等。
四、自我管理,持之以恒見提升。
實行民主自治提升集體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自我評價中實現人格塑造,管理時間擁有主動意識,計劃管理讓自主學習在規律中進行,集體管理在組織中實現學生自我調整。
悟:在音教中的運用
一、個性化音樂檔案——促進學生對自我個性的全面認識。案例《放飛學生心靈的翅膀》對個性化作業進行大膽的改革。有一個念頭油然而生:音樂教學中的個性化作業如何操作?因為現在音樂教材不能隨生保存,學生課后想自主學習教材內容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為了對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做描述和記錄,彌補學生不斷求知的欲望,也使他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關注自身音樂素養的積淀。我期望和學生一同構想創作,完成一本有保存價值的“音樂成長檔案”。建立檔案袋可以從中年級開始,這也是學生認識自我個性特長的一個重要方式。在使用中依據標準和要求評價自己的作品,從而發現自己這一時期的優勢和不足,為下一時期的學習,明確改進目標和途徑。檔案的基本內容可以是:①個性簡歷:生日等個人信息、對音樂作品的喜好等個性化欄目。②星光燦爛:是評價奪星榜。也是參加各種音樂活動的照片、獲獎證書的呈現。老師的課堂獎勵、小組合作中同伴互評的獎勵、組內競爭時奪得的團體獎,均可在此體現,每學期累計進行評選。③歌海拾貝:記錄課堂的音樂知識、摘抄歌曲詞譜、收集記錄相關學習資料等。④我的創作:記錄自己參與音樂活動的情況與感想、課堂中的即興創編。⑤我的歌聲:把每學期的演唱、演奏情況錄(攝)下來,比較階段性的進步,了解自己潛能建立學習自信心。⑥音樂學習評價單。在課堂實踐中,我將嘗試這些構想。
二、多方位地讓學生自主體驗和學習探究
案例《讓學生在體驗中反思和學習》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華應龍老師以特殊的“職業眼光”及時發現學習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創設情境,給學生創造思考、論證、批判、反思、質疑的機會。我想,在音樂學科中應以藝術審美核心為指導營造環境,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
引導學生探究,老師首先要具有探究的精神。課前要反復聆聽音樂,到作品中感悟深刻內涵,了解生成背景,綜合姐妹藝術,懂得去粗取精。西方有句諺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意指對待相同的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音樂也是這樣,“一千個聽眾,就有一千種心靈的感受”。一曲可以多用。
曾經指導學生聆聽《匈牙利舞曲》第五首,當時我們的教學任務是學生能聽著音樂做“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教學中發現學生第一次聆聽音樂時想象的竟是獅子大王出現在大森林里,小動物們害怕地四處逃竄。于是我突然靈感閃現,課后可以運用這段音樂和學生共同創編一個“森林里的故事”,分不同角色想象表演,排練小小音樂劇。教學中,我又發現了這樣一首可以再利用的樂曲:《母雞與公雞》。當時第一遍欣賞,我問學生:會想象到怎樣的情景?答案五花八門:警察捉小偷、貓捉老鼠、老虎和蛇等等。于是這次我決定把它用到《小花貓和小老鼠》歌曲教學中,讓我們的故事從“貓和老鼠”遷移到“貓捉老鼠”的情景。這的確很有意思,音樂與故事的融合,激發了想象完善了音樂表現。真是:音樂作品何其多,取材選材由我說,日常做個有心人,曲到用時方不少。
有一句話很好地闡述了學生全方位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作用——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明白;讓我參與,我會完全理解。課堂上只有多方位地讓學生自主體驗和學習探究,才能上出別開生面、優質高效的音樂課。低年級課堂習慣先行,動靜協調掌控,音樂的學習要在唱、聽、動的有序安排下進行。用dong模唱旋律感受小老鼠出來活動的音樂場景,用miao模唱小花貓片段,這些內容均起到輔助歌唱的良好效果。所以教師每個環節的設計都要考慮學生自主參與體驗的需求,體驗中理解音樂知識,感悟音樂形象,發揮創意想象,感受審美愉悅。
求:做學習的主人
本書的主題是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我想,作為教師首先要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把握學習策略、具有終身學習愿望、具有理想信念和生命價值觀的人。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然后朝著明確的目標付出努力,那他距離成功已經不遠了。開卷有益,讓我們默默打開書籍,喚醒自我、回歸生活??
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篇三
《名師講述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讀書筆記
常熟市義莊小學分部王勤
當今世界,社會進步一日千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只是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教師作為“文明的傳承者”更要與時俱進,刻苦鉆研、奮發進取,盡快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為推動教育事業的健康反正共享自己的力量。這本書中的許多案例體現出許多甘為人梯、樂于奉獻的優秀教師。他們積極探索、更新觀念、敢于創新、善于改革,在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總結了很多先進得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創造性地開發了很多新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犯法。這些是教育改革實踐中的新內涵和寶貴財富。我讀了這本書后的主要感觸有以下幾點:
一、在積極參與教學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遭遇,明明講了好多遍,反復強調好多次,怎么學生還是記不住,做題目和考試還錯?生學習那么多知識為什么很快就被遺忘了?這是由于它與學習者的“自我體驗”無關,該書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教師的職責在于“引路”,“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給學生創設一個真正自主學習的情境。比如:用設置疑問、互動、競賽、游戲、故事銜接、生活鏈接等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多發言、多動腦、多動手,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在爭論、協作、探究中不斷提升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
如果按照傳統的方法,期望學生是按教師事先寫的教案設想做出回答,那么這樣的教學有時會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扼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主學習要求通過課堂討論,變信息的單項傳遞為立體傳遞,促進信息渠道暢通,活躍課堂氣氛,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自由探討和熱烈爭論。首先從形式上入手。
五、六個人圍坐在一起,為生生交流提供空間上的便利。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培訓小組長,通過他們去引導、鼓勵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樹立“能學好”的信心。其次,從本質上
體現。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將課堂的時間盡可能地留給學生學習、討論,有時甚至是爭論、辯論。
三、通過質疑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也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培養學生敢問,好問,善問的好習慣。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上課時,教師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提出問題。使學生始終處于自覺積極的狀態之中,來進行合作,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在反思中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好的學習習慣,受益終生,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教學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的培養,持續穩定地發展。同時要教給學生怎樣不斷地反思:怎樣學習?怎樣做的更好?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在反思中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