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我家這樣過春節三年級我家這樣過春節篇一
每年春節,我都會回奶奶家。
推開門便能瞧見——一厚沓白嫩的面 皮,一大碗香氣滿滿的肉餡,一臉慈祥地端坐桌邊包餃子的奶奶。這是我對在崇明過春節最深的記憶。
小時候就跟著奶奶一起學著包餃子。但餃子一下鍋,我包的那些餃子就“失蹤”了:面 皮散了,餡兒也跟著逃了出來。這事兒不知被大家笑了多少回。
但我還是喜歡包餃子,不為別的,就為了能享受那份家的溫暖。
包餃子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準備面 皮和餡兒可謂是一道極其重要的工序。先準備餡兒,將蔬菜餡和肉餡剁碎,然后將其攪拌,最后加入適量的調味料,靜置待用即可。
接下來便是準備面 皮了。先往面粉里加適量的溫水,然后反復攪拌和揉捏,直至達到想要的韌勁。這一步非常考驗人的經驗,因為這一步十分費時費力。接著將面團揉成一個個湯圓大小的小面團,再用搟面杖將其搟成一張張餃子皮。由于這道工序十分復雜,極其耗費精力和時間,所以為了節省時間,一般選擇從市場里買現成的餃子皮。盡管如此,我依然更向往全家人一起其樂融融地干活、包餃子,因為那樣更能感受到家的溫馨和暖意。
包餃子相對簡單,從餃子皮中掀起一張,將餡兒放在面 皮上,一合,一按,一捏,一只小巧玲瓏的餃子就完成了。
“餃子來嘍!“隨著奶奶的又一聲吆喝,熱氣騰騰的餃子一碗接著一碗被端上了桌,每一碗里都是滿滿的溫暖。
窗外,鞭炮聲此起彼伏。在這闔家團圓的時刻,我真正明白了餃子的內涵——團團圓圓。
我總是在想:其實我們包進去的何止是餃子餡呀,更多的是我們對團圓的渴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家這樣過春節三年級我家這樣過春節篇二
春節,就是放鞭炮、穿新衣、拿紅包。可我們客家人還有一個習俗——吃鵝湯圓。
春節當天,我和父母一同回到我的老家連平下高田,剛下車,就被奶奶叫去幫忙準備拜神的東西了。
拜完神,開始敬茶敬酒,把茶(酒)從左往右倒在鐵桶周圍,先敬茶后敬酒。拜完了神,我沒事做,就坐在椅子上看起了新春娛樂電視節目,節目太精彩了,載歌載舞,歡歡喜喜度春節!
到做鵝湯圓了,全家動員,分工合作!由我、媽媽、奶奶做湯圓,而爸爸、爺爺負責煮豉油鵝(這是做鵝湯圓必不可少的材料)。我們開始做湯圓,奶奶拿出一袋三象牌糯米粉倒入大鐵盆中,然后加入適量的水,開始揉粉團了,不一會兒,揉搓成一個大粉團了,我們就可以開始做湯圓了。我掰出一個粉團用手揉圓,這樣一個湯圓就做好了,大粉團像是在減肥一樣,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最后一丁點也不剩,因為大粉團化身成了一粒粒湯圓。
吃著香噴噴的客家鵝湯圓,我們一家人一邊吃著鵝湯圓,一邊看著春節電視節目,又說又笑……度過一個快樂的春節!
我家這樣過春節三年級我家這樣過春節篇三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無不張燈結彩,無不熱鬧非凡。每年的春節我都是在爺爺家度過的,它熱鬧的.氛圍給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記憶。
每年的春節感覺都是差不多的,但卻不令我厭倦。大年三十這一天最熱鬧!早晨是一陣鞭炮聲把我叫醒,匆忙洗漱后沖出家門,放了一封鞭炮,動作才緩慢下來。這時,鞭炮聲此起彼伏,越來越多,村子里幾十戶人家接連放鞭炮,為過節添一份開頭的熱鬧。而后就是貼對聯了,在爺爺那,貼對聯是不用膠帶的,因為全是老式自制的木門,只需自己煮一盤漿糊,輕輕涂抹,緩緩貼上對聯,那一道老舊的木門便煥發了新的光彩。
隨后,便是那一家團圓的團圓飯了。爺爺那里的團圓飯可與城市里大不相同,城市里只在一家吃團圓飯,而在爺爺那卻要在幾家吃團圓飯。爺爺有兩個哥哥和兩個弟弟,每年要在四家吃團圓飯,而今年正好爺爺家輪空,所以爺爺家就不用準備。團圓飯是從上午11點開始的,第一家是在五爺家,三世同堂,從外地回來的叔叔、伯伯和嬸嬸們聚在一起有六七十個人,大人們喝酒,小孩吃東西。最先是由小輩敬酒,敬酒時要說吉利話,小孩也要對老輩表示敬意,不過不是喝酒,而是吃肉,以肉代酒。每頓都會有一條魚,這條魚是不能吃完的,它代表著年年有余。從爺爺家的院子吃到大爺家的院子,要吃2個小時。這也是最熱鬧的時候,在哪里,家家戶戶都一樣。
吃完團圓飯,又會聽到鞭炮聲,不過不是在人家門口,而是從四面八方的山上傳來的,這時就要開始上墳了。上墳,就是全家人一起,給死去的長輩燒紙,扣頭,以求平安。我們也在團圓飯后開始了上墳。上墳的人手中有的提著鞭炮,有的提著火紙,還有的則拿著刀,去除墳頭的雜草。先去的是我祖太爺奶(爺爺的爺爺奶奶)的墳,上墳在爺爺那也是有講究的,先要輩分最低的人跪在墳前燒紙,燒紙時要默默念求平安的話語,大一輩的人則在放鞭炮,一處六提火紙,八封鞭炮。每次上墳時,叔叔、伯伯們總會一起說說關于他們的事。而最特別的就是在給太爺、太奶上墳的時候,這是叔伯們的爺爺奶奶,他們也會跪下跟我們一起燒紙,大伯和二伯總會點幾根煙放在太爺的墳前,他們說太爺在生前喜歡抽煙,可那是卻買不起,現在買得起了,要多孝敬孝敬。
上墳要跑遍兩座山,等回到爺爺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在爺爺家洗個澡,換上新衣,隨爸爸一起去給四位爺爺拜年。在農村,拜年都不用拿禮物,只用拿一封鞭炮,拜年的人放一封,被拜的人放一封,然后就一起到屋里火爐邊談談家常。
吃罷晚飯,就是最溫馨的一刻。一家人圍在火盆邊,看著春節晚會,不時說說一年之中發生的事,不時點評一下哪個節目。媽媽和奶奶坐在一起認真的看電視,爸爸則看一會后去其他家走走轉轉,爺爺拿出了糖果供我和弟弟吃,一家人其樂融融。新年的鐘聲在12點響起,這時是全村最熱鬧的時刻。每家每戶,放煙花,放鞭炮,那種熱鬧不僅在于鞭炮的聲音,更在于我們孩子的尖叫。每當那時,我不禁想:過春節真好!
春節就是三十這一天最熱鬧,也是這一天留給我的印象最多,這一天必須過的紅紅火火,預示下一年的生活、事業紅火,春節,真好!
我家這樣過春節三年級我家這樣過春節篇四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進入臘月,大人們就忙碌著準備過年的東西。他們必須在農歷新年之前準備好吃的、穿的、喝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氛。孩子們也放假了,有足夠的時間去買零食、花炮和心幕已久的玩具。
我家的過春節也差不多是這樣。過了小年,我們就開始買年貨和新衣服了。
我和媽媽一起去買東西,我們來到商場,那里人山人海,都在買年貨。而且不論價錢貴賤,也不論東西多少,多多益善,好像錢是大風刮來的似的。
媽媽和我先去買了海鮮,我們買了幾條魚,希望年年有余(魚)。又買了些干果,里面有杏干兒,巴達木、開心果等,預示著來年開開心心。媽媽還買了水果,蘋果代表平平安安,櫻桃代表團團圓圓。
媽媽說過新年要給小孩買套新衣服,我們來到服裝區這里的衣服真的是五顏六色,各式各樣啊!我們挑著挑著眼就花了,這個想要那個也喜歡。最后一件粉色羽絨服引起我的注意,它的袖口和帽子上有棕色的絨毛,非常保暖。最喜歡的就是袖子上有一個寶石布貼,閃閃發光,我的新衣服就是這件了。因為它很可愛,穿上它我就像一個美麗的公主。
隨后,我們又去買了一副對聯,上聯一帆風順吉星到下聯萬事如意福臨門橫批:財源廣進。臘月二十九我將這副對聯親自貼在門框上,預祝來年一帆風順,福壽安康。除夕晚上我們吃了團圓飯,觀看了春節晚會,上面的小品就是我的最愛。
大年初一新年的第一天,這是春節的重頭戲。放完鞭炮,吃了早飯,我們就穿上新衣,開始各家各戶的走親訪友去拜年。我興的是收了幾個大紅包,這就是長輩們給我們小孩子發的“壓歲錢”,鼓勵我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學習。
我們走在街上,隨處可以聽見:“新年好!”“恭喜發財!”的祝福聲。在新年里,到處都洋溢著歡歌笑語。
春節要等到元宵節過后才算真正結束,這天就是春節最熱鬧的一天。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就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這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征著春天的到來,這就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后一天。
這天我們吃過元宵,看花燈,猜燈謎。大街上有舞獅的、扭秧歌兒的、踩高蹺的、玩雜耍的,敲鑼打鼓,熱鬧非凡。我拉緊爸媽的手東瞅瞅,西看看,玩得不亦樂呼。到了晚上8點鐘,天空上出現了美麗的煙花,給春節畫出了完美的句號。
我家這樣過春節三年級我家這樣過春節篇五
春節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我想小孩子喜歡它的原因,也許僅僅因為可以放鞭炮,穿新衣,領壓歲錢吧。
轉眼間,一學期便完結了,我們直接“跳槽”于歡樂的假期,而喜慶的年味也不知不覺的襲門而來!
“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拐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蹬門口;三十兒,褪皮兒。”哼著小遙,不知不覺中就來到了二十八,兩天就到新年了,爽!
今天,照舊我們一幫晚輩貼春聯。順序也沒變,仍然最后是我們家。
我雖然是年齡最小的,但哥哥們也不能不帶上我,因為合作共贏嘛。所以我戴著手套給他們抹漿糊兒,他們協作貼春聯。至于橫批與燈籠,還必須要我大展身手呢!
哇!明天就要過年了,那個高興啊!心情倍兒好!
晚上,我們一大家子人都歡聚一堂吃年夜飯,別提多豐盛了!有魚香肉絲、孜然羊肉、極品野山菌、紅燜獅子頭、紅燒雞胗,還有老媽最拿手的熗鍋魚和干煸雞翅。而主食則為鮮美的酸湯餃子。真香啊!我都忍不住流哈喇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