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史記貨殖列傳讀后感400字篇一
商人,在中國古代常常是被壓制、歧視的一個階層。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士大夫以道德君子自居,對商人不屑一顧。司馬遷卻能給他們列傳,肯定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贊賞他們的才智。更難能可貴的是,司馬遷對人的逐利之心給與肯定,認為這是人的天性。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社會風氣寬容、自由、開放。所以能培育出司馬遷這樣自由的思想家。
《貨值列傳》的一開篇,司馬遷就引用了老子的一段話:”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明顯,司馬遷是反對老子的觀點的。他說這是”堵塞人民的耳目“,是行不通的。司馬遷說的還算客氣。我倒覺得這是一種愚民政策。至于其中的”鄰國相關,老死不相往來“,讓人想起了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清朝有康乾盛世,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滿足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排斥外界、自我封閉,施行”閉關鎖國“,帶來了嚴重的惡果。
第二段中,司馬遷講述了人的各種欲望。并表示道德教化是不能壓制人的欲望的。所以,司馬遷主張順其自然。司馬遷認為”最高明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誘導他們,再其次是教育他們,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來)束縛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百姓爭利。“可惜,后來的統治者,采用的都是下策。比如重視道德教化、用典章制度束縛民眾等。各種道德、各種規章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得社會長期停滯不前,以致于最后遠遠的落后于西方。
司馬遷說,”人們各自以自己的才能來行事,竭盡自己的力量,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品價格低廉,商人就會把商品銷售到可以貴賣的地方;物品價格昂貴,商人就會從價格低廉的地方運來銷售。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們的本業,樂于從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處流,日日夜夜而永無休止,他們不待召喚自己就趕來,物產不須征求而百姓們自己就生產出來。“這其實是在論述”市場“這一無形之手的巨大力量。司馬遷在兩千多年前就能了解”市場“的作用,并具備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實在是讓人吃驚。
司馬遷對于人的逐利之心,給與了肯定。他說:”求富,是人們的本性,用不著學習,就都會去追求。“對這種逐利天性的肯定,具有巨大的意義。《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認為,人人追求自己的私利,能夠極大的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可惜后世的中國越來越重視道德教化,輕視人的逐利之心。
司馬遷后來遭遇凄慘,被漢武帝處以宮刑。這是一位專制獨裁君主對一位自由思想家的殘酷迫害。漢武帝這樣的獨裁君主,最熱衷的是權力,最痛恨的是自由。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置內朝,收回大臣權力。這些專制君王對思想的控制、對絕對權力的追求,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而司馬遷這樣的自由思想家,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
史記貨殖列傳讀后感400字篇二
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商業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商業歷史中逐漸培育出了商人自有的經營謀略,而這些經營謀略同樣適用于當代的各種商業經營者。
(一)、知地取勝,擇地生財
兵法有云:地形,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可見,地形是決定作戰勝敗的一大關鍵,作為一名領兵作戰的將領,必須深諳此道。古有云商場如戰場,商場上的經營者就如同指揮千軍萬馬的將帥,智慧的將帥往往能抓住有利時機,占據有利地形,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大謀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諳此道。他以謀略家的眼光,認為陶地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是理想的貨物貿易之地,所以把陶地作為營銷點,果然,十九年間他三致千金,成為市賈。陶朱公的美名也由此而飲譽古今,留名青史。
《史記 “貨殖列傳》中所載,秦國滅了趙國之后實行了移民政策,當時有許多人賄賂官吏,不愿搬遷,要求留在原地,唯獨富商卓氏要求遷往較遠的紋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厚,居民熱衷于買賣,商業易于發展。幾年后,卓氏成了遠近聞名的世富。這種不惟任時,且為擇地的觀念已為后世商人所接受,并有了較好的發展。
(二)、時賤而買,時貴而賣
魏文侯時,國人注重農耕,而白圭卻樂于觀時而變。糧食豐收時他買進谷物,賣出白漆,待蠶絲上市時他就大量收購蠶絲,售出糧食。他曾說:”我做買賣,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樣有謀略,如孫臏和吳起那樣善于判斷,還能像商鞅變法那樣說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隨機應變,其勇敢不能當機立斷,其仁愛不能恰當地取舍,其倔強不能堅持原則。所以這種人跟我學經營之道,我也不會教他的。“這段話,把他掌握賤買貴賣時機的”時斷“與”智斷“闡述得淋漓盡致。白圭的經商原則和經驗,都被后世商人所稱道。他憑著自己的這套經營謀略,精心經營,以至家累千金。
(三)、見端知未,預測生財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雪亡國之恥,終日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當得知吳國大旱,遂大量收購吳國糧食。第二年,吳國糧食奇缺,民不聊生,饑民食不裹腹,怨聲載道,越國趁機起兵滅了吳國。苦心人,天不負。越王終成霸業,躋身春秋五霸之列。這里越王勾踐作的是一樁大買賣,他發的財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個國家和稱雄天下的霸業,是商賈之道在政治上運用的成功典范。
《夷堅志》載,宋朝年間,有一次臨安城失火,殃及魚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鋪也隨之起火,但是他沒有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網羅人力出城采購竹木磚瓦等建筑材料。火災過后,百廢待興,市場上建房材料熱銷缺貨,此時,裴氏商人趁機大發其財,賺的錢數十倍于店鋪所值之錢,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窺豹,略見一斑,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是經商者財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經商者必備的能力之一。
( 四)、薄利多銷,無敢居貴
我們在曼昆所著的《經濟學原理》中有學到,當需求曲線富有彈性時,價格下降,總收益增加,則富有彈性的商品可以薄利多銷。
先秦大商理論家計然認為,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主張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司馬遷說過:貪買三元,廉買五元,就是說貪圖重利的商人只能獲利30%,而薄利多銷的商人卻可獲利50%。
漢高祖劉幫的謀士張良,早年從師黃石公時,白天給人賣剪刀,晚上回來讀書,后來他覺得讀書時間不夠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價錢不變,中等的在原價的基礎上少一文錢,下等的少兩文錢。結果,只用了半天的時間,賣出剪刀的數量比平日多了兩倍,賺得錢比往日多了一倍,讀書的時間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間有句諺語:張良賣剪刀——貴賤一樣貨。
由此看來,致富并不靠固定的行業,而財貨也沒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領的人就能夠集聚財貨,沒有本領的人則會破敗家財。
史記貨殖列傳讀后感400字篇三
暑假里,我看了《藍色的海豚島》,剛拿到這本書。看到書名時,我心里就很好奇,藍色的海豚島究竟是什么樣子呢?為什么是藍色的呢?原來,它是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嶼,形狀像一條側躺的海豚,島的周圍有海豚在游戲,有海獺在嬉戲,也有海象在爭雄……
以前,在這個島上住著印第安人,他們受到了捕獵海獺的阿留申人的殺害。無奈之下,白人接他們離開了這個小島到東方去居住了。可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竟然落下了小女孩卡拉娜和她弟弟拉莫,還有一根棍子和一些鮑魚。海豚島到處是野獸,島上險象環生,看到這里,我真為卡拉娜兩兄妹捏一把汗!
果不其然,可憐的拉莫被野狗咬死了!卡拉娜害怕極了,但是堅強的她最終克服了恐懼,并發誓要殺死那些野狗。
她開始修建自己的起居室,開始制造武器和捕魚用具。她把武器制造好后,帶著武器去野狗住的山洞附近的小山丘上……
等野狗們進了洞。她帶著一張大弓、五支弓箭和兩支標槍,悄悄地繞過洞口爬到頂上,把武器放在那兒,只帶上了一支標槍。
然后,她點燃一大把的柴火,把野狗引出來,一只、兩只、三只……一只接著一只出來了!此時卡拉娜的眼中沒有害怕,有的只是憤怒。直到帶頭的狗出來了,卡拉娜才發起進攻!不好,狗頭發現她了!
它惡狠狠地朝卡拉娜怒視著,正當它準備撲向卡拉娜的時候,卡拉娜的箭射中了它的胸膛!鮮血慢慢地在它前胸流淌,仿佛一朵綻開的復仇之花,鮮紅、刺眼!
這時,又有三條狗跑出山洞來。卡拉娜用剩下的幾支箭射死了其中的兩條。有一只大灰狗落荒而逃,卡拉娜沒有窮追不舍。在回去的路上,她看見一根斷箭桿和一串腳印,因為天太黑,卡拉娜最終在黑暗中失去了方向。第三天時,她又沿著那條路尋找著那條大灰狗,最終卡拉娜在巖石的盡頭找到了它,卡拉娜把那條大灰狗救回了家,幫它把箭頭拔出來,再用珊瑚木給它消毒,并給它取名為——朗圖。卡拉娜最終馴服了郎圖,跟它成了好朋友。
自從看了這本書后,我知道了卡拉娜活下來的原因,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不放棄的信念和不服輸的勇敢。這深深地觸動了我,以前的我很任性,也很懦弱,因為我的任性和懦弱而犯了許多錯。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像卡拉娜那樣勇敢,在困難面前不再退縮,而是迎難而上,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史記貨殖列傳讀后感400字篇四
讀了司馬遷《史記》名篇《貨殖列傳》后,深深佩服于子長先生對于發展經濟社會的遠見卓識。
“貨殖”古代指經營商業和工礦業,我認為司馬遷所說的貨殖含義更廣,包括發展經濟各項產業的全部(物質文明),文中發展一二三產事例諸多,茲不贅述。司馬遷發展貨殖的觀點我非常贊同,這和我國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如出一轍,因為沒有了物質基礎,即便是天花亂墜的思想教育也是空中樓閣 。對于執政者而言,人民不富裕,說話辦事少人聽,少人信,少力度,少人干,甚至沒人追尋。對于國家而言,國力不強盛,落后很可能挨打,所以說發展經濟在什么時候都是要牢記的。
如何發展經濟社會,文中首先指出掌權者要管理好國家。指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意思是說:“(掌權者對于人民),最高明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誘導他們,再其次是教育他們,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來)束縛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百姓爭利。”我的理解就是就是順其自然,按其發展規律辦事,按照人民的發展要求,按照法制來治理國家,而不是盤剝和壓榨人民。用現在的提法就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行政和以德執政。這樣的觀點在那個時代提出來應該是多么多么的超前呀!
其次用事理正反兩方面深刻證明了發展經濟的重要性,回答了為什么要發展經濟的問題。用姜太公呂望、管仲的事例說明了發展經濟可以富國強民(“故太公望封于營丘,地舄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閑斂袂而往朝焉。其后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于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于威、宣也!”意思是說: “姜太公呂望被封在營丘,那里的土地本來是鹽堿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勵女子紡績,極力提倡工藝技巧,把魚、鹽運到別處去銷售。這樣,其他地方的人民歸附于他,貨物也源源不斷地運來了,象錢串一般,絡繹不絕,又如車輻一般。”)用“《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理論論證了不發展經濟就會民生凋敝、國家衰敗。
再次,文章提出了要發展市場經濟的問題,如何發展市場經濟的問題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好處?指出要按價值規律辦事,用價格用市場來調控資源配置。即:“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指出了在發展市場經濟“故善者因之”的同時,還要宏觀調控,設“設輕重九府”(物價、工商)等管理部門打擊那些囤積居奇、壟斷經營、欺行霸市、哄抬價格等擾亂市場,傷害消費者的行為。只有這樣才更有利于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通達。“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在那個時代,司馬遷對于發展經濟社會所做的深入思考和有益研究,不能不令人感到驚奇和贊嘆:他不僅是一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而且是一個很有見底的經濟學家。
當然,文中提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觀點我不是非常贊同,他和孟子“溫飽思淫欲”我也不敢茍同的觀點有些沖突。因為物質富有可以促進精神富有,但絕不能代替精神富有。縱觀歷史上為富不仁的人太多了,富貴慈善家也不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也有不少。所以,我們要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就要像鄧小平提出的那樣——“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對于國家而言在突出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都要抓好,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才能使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對于自身而言就是要干好工作,提高修養,為社會作出貢獻,做好表率。
以上所言,牽強附會、淺嘗輒止之處頗多,請大家海涵。
史記貨殖列傳讀后感400字篇五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提到的第一個人物就是太公望,太公望即姜太公。姜太公姓姜名尚,因其先祖曾經擔任四岳之官,傳說在堯、舜時掌管四時,主持方岳巡守,輔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地,也有封于申的。封于呂的,隨封地姓呂,所以,身為姜氏后人的姜太公又姓呂名尚。傳說姜太公出生后,家道并不好,已經衰敗,所以,為了混口飯吃,他做過屠戶,賣過酒水,大半輩子處于渾渾噩噩,碌碌無為的狀態。史書對此記敘也很簡單。
那么,司馬遷為何一提到姜太公便稱之為太公望呢?原來,這與大家所熟知的“姜太公釣魚”的故事有關,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也有所記載。姜太公晚年垂釣于渭水,西伯也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外出狩獵前讓人算了一卦,卦辭說“你這次出去狩獵,所獲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而是成就你霸業的輔臣。”于是西伯外出狩獵,果然在渭水河南岸遇到姜尚,經過一番交談,西伯很高興自己遇到了高人,就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圣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尚,即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對于姜太公遇文王,《史記》中還有其他法。
有一個說法是說他博聞多學,曾為商紂王做事,因商紂王無道而離開,然后到各國游說,結果懷才不遇,沒人聽他的治國之道,最終西歸于周西伯,為西伯所用。
還有另一個說法是說姜太公是位隱于海濱的處士,周西伯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時,西伯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尚之名,就召請他。姜尚就言說道:“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西伯,尋找美女奇史記貨殖列傳讀后感1000字寶,獻給紂王,以贖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
雖然姜太公遇文王傳說各異,但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之師。這幾個傳說,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但是,后世的人們更喜歡姜太公釣魚這一說法,并賦予它更多的傳奇色彩。
不管怎么說,姜太公遇文王,肯定有一番對話。對文王西伯來說,有個識才過程,對姜太公來說有個展示胸中韜略機會的過程。在古兵書《六韜》中可以讀到二人對治國之道和軍事韜略的精彩對話。盡管不少后人對《六韜》是否為姜太公所作提出不少質疑,但在歷史上,姜太公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為建周室王朝立下天大之功是不爭事實,而且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較為記載了他輔佐文王、武王的幾件大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通過“牧野之戰”,幫助武王伐紂,建立了周王朝。
在殷朝紂王時期,西周建立之前,大小諸侯便有八百余個,周在文王西伯初期還是個不算出名的諸侯國,所以,姜太公何來雄才大略,不管是《呂氏春秋》,還是司馬遷的《史記》,都未做詳細敘述,這也就難怪對武王伐紂以前的歷史記載語焉不詳,多為傳說了。
姜太公因其大功而被封于齊地營丘,為齊國開國君王。為此,《齊太公世家》記載道: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由此可知,姜太公為齊王,定都營丘,在政治上“修政,因其俗,簡其禮。”即根據當地風俗,簡化了繁瑣的舊禮制,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在經濟上“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結果是“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在《貨殖列傳》則進一步詳載到:
“故太公望封與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輳,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也就是說,姜太公被封于營丘,當上齊國國君,看到所封之地是鹽堿地,不能生產什么糧食,人口稀少而又窮困,他因地制宜,勸女人們紡織刺繡,極盡工藝技巧,同時讓人們販運魚鹽增加收入。正是因為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了人與地域的獨特優勢,各國的人財物都匯集到齊國,“繦至而輻輳”,結果齊國一派繁榮:“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史記貨殖列傳讀后感400字篇六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所謂制度,概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規范和準則。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任何一種社會,任何一個國家,要保持長治久安、綱維有序,就必須有一套穩定成熟的制度體系。可以說,天下大治,是古往今來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理想。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曾經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制度文明,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效仿的典范。據史料記載,隋唐朝貢場面盛況空前,“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象蔚為壯觀。世界進入近代以后,當西方社會正在發生一場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和制度革命時,沉湎于“天朝上國”美夢的中國社會,卻還在以歷史的慣性向前運行。1793年,馬戛爾尼率英國使團訪華,面對他們帶來的西方工業革命的最新成果和信息,乾隆皇帝嗤之為“奇技淫巧”,對西方發生的一切不屑一顧。
在浩浩蕩蕩的歷史洪流中,清王朝的美夢很快就被戳破了。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幾千年沿襲下來的封建專制制度,明顯落后于時代發展潮流,不適應工業化大生產,在“洋槍洋炮”面前敗下陣來。1840年以后,西方列強屢次發動侵華戰爭,由于那時制度的腐朽落后,注定了中華民族“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歷史命運。為挽民族于危亡、扶大廈之將傾,先進的中國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但北洋水師的甲午慘敗,深深地驚醒了國人,中國之敗表面上是技不如人,根子上是制不如人。自此,中國走上了制度變革探索之路,先后嘗試過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種.種方案,但都一一碰壁,以失敗而告終。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從科學理論成為制度現實,讓黑暗中彷徨無計的中國人找到了一種新的制度選擇。但要在中國建立這樣的先進制度,必須有一個先進的政治力量來領導。這個使命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作為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我們黨在局部執政的革命根據地,對建立適合國情的社會制度進行了積極探索。無論是“互助合作運動”還是“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無論是“三三制”還是“豆選法”……這些早期實踐蘊含著社會主義的制度因素和價值主張,為建立新型國家制度積累了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在總結制度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把社會主義制度的“一般性”同中國國情的“特殊性”相結合,立破并舉、正本清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套制度對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特別是關系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制度,旗幟鮮明地堅持和鞏固。比如,重新確立黨的思想路線,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等,確保我國社會主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同時,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到建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從科技體制改革到文化體制改革……這些“中國特色”,極大地激發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活力。
黨的十八大后,我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對制度改革提出新要求。相比過去,新時代制度建設更多的是解決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高,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20__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__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兩次全會一以貫之,是新時代制度建設的“上下篇”。“上篇”全面推進各領域的改革,明確了制度建設的任務書和著力點;“下篇”系統梳理和集成升華了黨和國家各方面的制度,描繪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宏偉藍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強制度保障。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拍腦袋臆想出來的,而是經過從理論到實踐的反復探索、歷盡千辛萬苦形成的。從大歷史的角度審視,從鴉片戰爭引發中國幾千年封建制度“搖搖欲墜”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以新中國成立為節點,第一個階段是以社會主義為指向、為歸依的百年求索,第二個階段是社會主義立足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特色的百年復興。
回顧近代以后中國立制、創制的艱辛歷程,中國人民苦苦追尋、不懈探索、接力奮斗,有過山窮水盡的迷茫,有過屢試屢敗的苦楚,有過照搬照抄的教訓,有過成功探索的喜悅,書寫了一部在困頓中覺醒、在艱難中摸索、在堅守中創新的壯麗史詩。
史記貨殖列傳讀后感400字篇七
古人有句話說得好:”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話咋一看像個貶義詞,可這也是所有動物與人類在心底的一種想法。獅子遇到叼著新鮮死鹿的動物,難免要爭搶一番。這種因”懷璧匹夫就有罪“的心理而發生的事件在動物中屢見不鮮,包括人類,也許只是方式不同。
可生活在樹上的小樹人——托比也深切的感受了一把當”懷璧匹夫“的感覺。他因懷著大樹上最大的財富——大樹之石而被全族人追殺,無奈的他只能選擇逃亡。也許有人會說,把大樹之石交給他們不就行了?可若把大樹之石交給那伙人他們只會瘋狂破壞大樹,來滿足個人的欲望,順帶滿足普通民眾解決搬家難問題。他們一個個只想著自己,又何曾想過大樹?可有個人——托比爸爸(大樹之石擁有人)站出來,嚴厲反對破壞大樹,遭到貪婪的人們不滿,又覬覦他的大樹之石,便把他們一家抓了起來,只有托比逃帶著大樹之石了出去。
后來他和幾個朋友打敗了頭頭,使那些”貪璧之人“清醒了過來,還救出了父母。
講了這么多,只是希望讀者不要對我后面所說的一些話感到迷惑。托比是悲慘的,也是幸運的。說他悲慘,是因為他沒有一個完整的童年,從小就要承擔那些他本不該承擔的東西,說他幸運,是因為正是因為童年的悲慘,而造就了頑強拼搏、冷靜勇敢的他,不會因父母暫時的不在身邊而頹廢,也不會因見到敵人而沖昏了頭腦。
把思緒扯回現實,仔細想想,托比不就是不就是”懷璧之人“的原型嗎?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懷璧之人“有托比的開頭又沒有托比的結尾呢?璧,可以說是玉,也可以說是才華。說玉,聯想到的肯定是和氏璧。雖說也許卞和知道”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道理,一心想把玉獻出去,可還不是沒了雙腳才把玉獻了出去。至于有才之人,更是多的數不勝數。
再換個角度,說說”貪璧之人“吧。這種類型的人,同樣數不勝數。哪里有”懷璧之人“,哪里就有他們。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也是頗具諷刺性的。這么說吧,貪璧之人與懷璧之人猶如這樣的關系:月球(貪璧之人)本是黯淡無光,什么也看不清,太陽(懷璧之人)過來一照,月球及附近的所有星球都被照亮了,只有月球一個星球坑坑洼洼,面目猙獰。月球看見別的星球用異樣的眼光看著自己,受不了了,便要去找太陽報仇,更顯露了本性。當然這是個比喻。如今已不是封建社會,可懷璧之人成了土豪,貪璧之人成了小偷也許這兩種人會永遠存在。不要企圖得到不屬于你的,也不要去炫耀,低調行事。
失璧與與得璧,只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