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中政治學科組教學設計及反思 高中政治課教學設計篇一
1.知識目標: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文化傳承的含義、文化發展的影響因素。
2.能力目標:通過文化繼承和文化發展關系的探究,提高學生分析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認識中國豐富的文化歷史中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教學重難點: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根據我們上節課所學,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持什么態度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最終并不是原封不動的被承襲,而是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即所謂的“揚棄”,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那么傳統文化是怎么在承繼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呢?[過渡]讓我們看一個例子:p43,思考:在我們身邊,你如何運用“實事求是”呢?
一、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看p44,對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的兩種看法,談談你們如何看待這兩種觀點的?
分析:對待傳統文化應采取一分為二的態度,將繼承與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那么,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是什么關系呢?我們應怎樣對待兩者的關系呢?
1.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一個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了該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是該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要實現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復興,就不能無視這些寶貴財富的存在,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否則文化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繼承的目的不在于束之高閣,或者拿來供奉景仰,而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為了服務于當代社會需要。因此,不能原封不動的承襲文化,而要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有所揚棄,發展文化。
2.正確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的認識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傳統的教育思想有其糟粕和消極之處,也有著思想的精華和合理之處。對此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是全盤否定,也不能全面回歸。如“孝道文化”,因此,要把握好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積極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汲取養分,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實現文化繁榮,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但是,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若要實現文化的發展,就必須重視影響其發展的因素。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恐怕我們用一兩本書都難以詳細歸納,這里我們只能以最為重要的幾方面來認識。
1.社會制度的更替
文化是由一定經濟和政治所決定,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產物。社會制度的更替,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當社會制度發生新舊更替時,新的社會力量的出現必然要求為之服務的文化隨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這里新舊文化力量的斗爭,就有力促進了文化的進步。比如說歷每次制度更替都會帶來文化大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啟蒙運動等都是明顯的例證。
2.科學技術的進步
科學技術作為文化范疇的一部分,其進步不僅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推動了整體文化的發展。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的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使之成為交流思想、傳播文化的強有力工具,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分析: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對于文化的推動作用(超越時空限制、無限共享)
3.思想運動的推動
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對文化的發展也產生重要影響。不同的思想文化在運動中相互激蕩,催生著社會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探究:諸子百家,學術爭鳴。
4.教育對文化傳承的作用
下面我們來看p47這幅有關教育變革的圖片,思考:在“由私塾到課堂教學再到網絡學習”的過程中,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對文化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導學生說明教育方式的變革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并總結)
私塾這種教育方式依靠老師對學生的教授,將自身知識傳給學生,對文化傳承有一定的作用,但規模小,影響有限。課堂教學這種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校成為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網絡學習這種教育方式,使文化傳承的方式和手段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繼承與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對文化發展也起了重要的影響。
那么,教育方式的變革對文化發展起了哪些作用呢?我們可以根據課堂教學這種與我們最近的教育方式來理解。
首先,教育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能動性活動,對文化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它通過自身的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其次,教育使用“傳道、授業、解惑”方式,把文化傳遞給受教育者,是人類世代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
最后,教育是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了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文化在繼承中發展”。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繼承和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只有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才能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得以發揚光大。但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影響因素,其中,社會制度的更替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根本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思想運動和教育方式的變革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本節課的重點是文化繼承和文化發展的關系,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對文化發展的影響作用。
高中政治學科組教學設計及反思 高中政治課教學設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價格、紙幣、常用的信用工具、外匯和匯率的含義。
(2)理解物物交換的困難和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3)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聯系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看法,說明應當如何正確對待金錢。
(4)運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識,聯系實際談談信用工具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梳理貨幣產生的歷史,剖析貨幣產生的必然性,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從具體生活現象分析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過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現象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理解貨幣的本質和作用,使學生逐步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的商品貨幣觀念,理性看待金錢的力量,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教學內容:第一課神奇的貨幣
課時安排:3~4課時
知識結構: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紙幣。
教學難點:貨幣的本質;紙幣和貨幣的區別;外匯和匯率。
四、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學生活動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高中政治學科組教學設計及反思 高中政治課教學設計篇三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明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了解自治機關和自治權。3.理解民族區域自治適合我國國情,具有顯著優越性。
能力目標:
1.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堅持了從實際出發,適合我國國情。嘗試用歷史的、辨證的眼光觀察、評價問題,提高自己的比較、鑒別能力。
2.學著利用已有歷史、地理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善于將不同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理解并擁護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而承擔起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的歷史責任。
二、重點難點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三、預習提綱
第二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顧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2.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
(2)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選擇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1)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3)有利于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4)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四基礎知識梳理
(一)回顧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閱讀教材77頁,思考民族自治區確立的法律和理論依據是什么?并分析探究與共享問題:1.你了解什么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嗎?2.法律賦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哪些自治權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國情、具有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二)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閱讀教材77到78內容,聯系有關歷史知識和現實實例,思考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和內容是什么?
1.含義:
2.民族自治地方的設置與自治機關
(1)自治層次:
民族自治地方的三個級別是
(2)自治機關: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①含義
②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自治機關的自治權
閱讀教材第78頁圖表,看看自治機關有哪些自治權?并思考課本上所提出的探究題目
③其范圍、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主要有:
4.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必然性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顯著的優越性
閱讀教材第79-80頁內容,思考討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表現在哪里?
高中政治學科組教學設計及反思 高中政治課教學設計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課第四框題的教學內容。監督權是我國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權利之一,正確行使民主監督權也是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本節課主要學習民主監督權利的具體內容,進行民主監督的渠道、意義,使學生正確行使監督權。本節課是第一單元的落腳點,同時又為后面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做好必要的鋪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高一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學生思維活躍、理解能力較強,因此本課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合作學習中發展、在交流中獲得新知、在思辨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樹立正確參與民主監督,共同守望公共家園。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公民監督權的內容;明確公民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途徑和方式;理解公民行使監督權的意義;懂得公民要負責任的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2、能力目標
能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對民主監督的途徑和方式進行歸納;對進行民主監督的行為能進行正確的分析,作出正確的選擇;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民主監督的意義,珍惜自己享有的權利,增強主人翁責任感;
加強法制觀念,養成依法行使政治權利的行為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公民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方式、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意義
2、教學難點:正確行使民主監督的權利
五、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小組探究學習法、啟發式教學法
2、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