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篇一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忠良耿直,能言善諫,官職是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現在的陜西郵縣)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
皇帝就以這件事來問柳公權:“郭寧是太皇太后的繼父,官封大將軍,當官以來沒有什么過失,現在只讓他當郵寧這個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權說:“議論的人都以為郭寧是因為進獻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個官職的。”唐文宗說:“郭寧的兩個女兒是進宮陪太后的,并不是獻給朕的。”柳公權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們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從古樂府《君子行》中的詩句“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引申來的。這里柳公權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讓人產生懷疑。
出處:《北史·袁翻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典故: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篇二
東漢末年,袁紹手下有一員智勇雙全的大將,名叫張合。
有一次,袁紹與曹操各自率領軍隊,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進行決戰。袁紹害怕自己糧草不足,就命令淳于瓊專門負責督運糧草,屯糧于烏巢。此時曹操的糧食不多了,想迅速結束戰爭,就趕往烏巢襲擊淳于瓊。
張合對袁紹進行勸諫,勸他不要小看曹操,應當派遣重兵保住烏巢,否則軍隊沒了糧食,后果不堪設想。而袁紹手下的謀士郭圖,卻認為烏巢的形勢沒有那么嚴重,應該調動主要兵力襲擊曹操的大本營。張合覺得這樣做占不到什么便宜,堅決反對。
袁紹對郭圖非常信任,只派小部隊救援烏巢,而調動重兵攻打曹軍大本營,卻未能如愿以償。結果,曹操真的攻入烏巢,將袁紹的糧草燒得一干二凈。這樣一來,袁紹大軍軍心浮動,士氣低落。
郭圖知道正是自己的計策才造成大軍失利,為轉移袁紹的視線,就說張合的壞話,他對袁紹說:“您打了敗仗,張合卻整天幸災樂禍,說話也非常傲慢無禮。”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篇三
皮毛相依
有一年,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高興得不得了,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
魏文侯對這件事并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候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子反穿在身上,皮統子的毛向內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背著一簍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問那人道:“你為什么要反穿著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來背東西呢?”
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
那人依然執迷不悟地背著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為不是一樣的嗎?
于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語重心長地開導他們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實質。”
眾大臣深受啟發。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基礎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篇四
王徽之是東晉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三兒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約束,行為豪放不拘。雖說在朝做官,卻常常到處閑逛,不處理官衙內的日常事務。
后來,他干脆辭去官職,隱居在山陰(今紹興),天天游山玩水,飲酒吟詩,倒也落得個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接連下了幾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現了一輪明月,皎潔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處盛開著晶瑩耀眼的花朵,潔白可愛。王徽之推開窗戶,見到四周白雪皚皚,真是美極了,頓時興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來酒菜,獨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細酌起來。他喝喝酒,觀觀景,吟吟詩,高興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覺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聲,那就更動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個會彈琴作畫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馬上去見他呢?”
于是,王徽之馬上叫仆人備船揮槳,連夜前往。也不考慮自己在山陰而戴逵在剡溪,兩地有相當的距離。
月光照瀉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兒輕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銀裝。王徽之觀賞著如此秀麗的夜色,如同進入了仙境一般。“快!快!把船兒再撐得快點!”
王徽之催促著仆人,恨不能早點見到戴逵,共賞美景。
船兒整整行駛了一夜,拂曉時,終于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卻突然要仆人撐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詫異地問他為什么不上岸去見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說:“我本來是一時興起才來的。如今興致沒有了,當然應該回去,何必一定要見著戴逵呢?”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篇五
在茂密的森林里,老虎是最兇猛的野獸,號稱森林之王。它每天都要捕食其它動物,動物們都非常怕它。
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貍,狐貍剛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
狡猾的狐貍看見自己無法逃脫,就耍了一個花招。它一本正經地大聲對老虎說:“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來管理所有的野獸的,你要吃了我,就是違抗天帝的命令。”
老虎一聽愣住了。
狐貍馬上接著說:“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獸見了我都趕快逃命。”
老虎聽狐貍說話的口氣很大,態度也很強硬,有幾分相信了,決定跟著狐貍去看看。
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獸們,看見狐貍大搖大擺,耀武揚威地走過來,后面跟著一只張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嚇得要命,四處奔逃。
老虎看著動物們都逃跑了,不知道野獸們怕得是自己,以為真是被狐貍的威風嚇跑的,徹底相信了狐貍的話。它怕狐貍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對自己不利的舉動,于是也慌忙逃走了。
知識鏈接:“狐假虎威”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現在,人們用它來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別人。
宋國有個賣酒的人,為了招徠生意,他總是將店堂打掃得干干凈凈,將酒壺、酒壇、酒杯之類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門外還要高高掛起一面長長的酒幌子,上書“天下第一酒”幾個大字。遠遠看去,這里的確像個會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卻很少有人問津,常常因賣不出去而使整壇整壇的酒擱酸了,變質了,十分可惜。
這個賣酒的宋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鄰右舍請教這好的酒竟然賣不出去的原因。鄰居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家養的狗太兇猛了的緣故。我們都親眼看到過,有的人高高興興地提著酒壺準備到你家去買酒,可是還沒等走到店門口,你家的狗就跳將出來狂吠不止,甚至還要撲上去撕咬人家。這樣一來,又有誰還敢到你家去買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著發酸變質啊。”
您看,一匹惡狗看門,就能把一個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門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個國家讓壞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門,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顛倒,社會,百姓遭殃。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叫更羸(léi)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獵。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更羸仔細看了看,指著大雁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只大雁就能掉下來。”
“是嗎?”魏王信不過自己的耳朵,問道,“你有這樣的本事?”
更羸說:“請讓我試一下。”更羸并沒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只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驚,“真有這本事!”更羸笑笑說:“不是我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魏王更加奇怪了,問:“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說:“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飛得慢,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下來了。”
驚弓之鳥的啟示:
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
有一次,齊莊公帶著幾十名隨從進山打獵。一路上,齊莊公興致勃勃,與隨從們談笑風生,駕車馭馬,好不輕松愉快。忽然,前面不遠的車道上,有一個綠色的小東西,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只綠色的小昆蟲。那小昆蟲正奮力高舉起它的兩只前臂,怒氣沖沖地挺直了身子直逼馬車輪子,一副要與車輪搏斗的架勢。
小小一只蟲子,竟然敢與龐大的車輪較量,那情景十分感人。這有趣的場面引起了齊莊公的注意,他問左右:“這是什么蟲子?”
左右回答說:“大王,這是一只螳螂。”
莊公又問:“這小蟲子為何這般模樣?”
左右回答說:“大王,它要和我們的車子搏斗,它不想讓我們過去呢。”
“噫!真有趣。為什么會這樣呢?”莊公饒有興趣地問左右。
左右回答說:“大王,螳螂這小蟲子,只知前進,不知后退,體小心大,自不量力,又輕敵。”
聽了左右這番話,莊公反而被這小小螳螂打動,他感慨地說道:“小小蟲兒,志氣不小,它要是人的話,一定會成為最受天下尊敬的勇士啊!”說完,他吩咐車夫勒馬回車,繞道而行,不要傷害螳螂。
后來,齊國的將士們聽說了這件事,都非常感動。從此,他他們打起仗來更加奮不顧身,都愿以死來效忠齊莊公。
人們常說螳螂擋車,不自量力。然而我們從另一面來看,螳螂擋車之勇,也實在可贊可嘆,這種置生死于不顧、敢于抗爭的勇氣,不是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嗎?
熊渠子是楚國人,從小決心要練就過硬的.射箭本領。15歲那年,熊渠子辭別父母外出,拜名師學射。開始時,老師既不給他弓,又不給他箭,而是讓他舉石鎖,熊渠子盡管不理解老師的用意,但是他想,既然老師讓他這么做,那總是有道理的。于是他十分認真地用兩只手輪換著將50斤重的大石鎖一次又一次舉起來。起初手還發抖,一年后,便舉重若輕,50斤重的石鎖在熊渠子手里已不算什么,老師便給他換成100斤的石鎖繼續苦練臂力。5年后,當熊渠子能舉起300斤重的大石鎖時,老師交給他一把大硬弓,還是沒給他箭,老師讓他每天對著目標瞄準,拉開弦和放開弦時雙手不能有絲毫的顫動。熊渠子按照老師的教導又練了3年空弦,老師終于拿出箭來。這時候的熊渠子除了有強大的臂力外,還練就了一副敏銳精細的眼力,他在老師的指導下,抬弓搭箭,對準目標,百發百中,不論是空中的飛禽還是地上的走獸,就連敏捷的野兔子,只要被熊渠子的弓箭瞄準,便都是箭飛靶落,飛禽走獸都不在話下。更為精彩的是,熊渠子百步開外舉箭穿楊的本領,使他成為遠近聞名的神射手。
25歲那年,熊渠子告別師父回家鄉,一路上曉行夜宿。這一天走在路上,行至一片荒郊時已是夜問。突然,他看見前面正有一只老虎伏在路邊,熊渠子冷不防嚇出一身汗,他立刻下意識地抽出箭來,拉開硬弓,奮力朝老虎射去,不偏不斜正好射中。熊渠子趕緊爬下等待老虎作垂死掙扎。好一會過去了,老虎一點聲響也沒有,熊渠子想,老虎怎么就這么無聲無息地死了呢?待他走近一看,哎呀,哪里是什么老虎,原來射中的竟是躺在路邊的巨石,而且射出的箭有大半截已深深扎進石頭中了。
熊渠子不禁心中奇怪:我怎么會有如此大的力氣,竟將箭幾乎全射進了巨石之中?于是他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使足力氣,朝巨石再射出一箭,只聽咣噹一聲,箭未中石。熊渠子不服氣,連發幾箭,盡管使出全身力量,眼前除了箭與巨石相擊火星飛迸,卻再也一箭未中,箭都不知彈飛到哪里去了。
所以說,只有在真正全神貫注、意念專一時,才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誠心”所產生的力量。
齊莊公的時候,有個勇士名叫賓卑聚。一天夜里,他夢見一個壯士,身材魁梧,頭戴白色絹帽,外穿耀眼的紅色麻布盛裝,內穿棉布做的衣服;帽上墜著紅色的絲穗,腳穿一雙嶄新的白色緞鞋,身上掛著一個黑色的劍囊。這個威武的大漢走到賓卑聚面前,大聲地呵斥他,還朝他臉上吐唾沫。
賓卑聚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兇狠漢子驚醒了,他發現原來是個夢。盡管這樣,他依然因此而一夜沒睡,心中非常氣憤。
第二天大一亮,賓卑聚就把他的朋友們都請來,向他們講述了前一天晚上做的夢。然后他對朋友們說:“我自幼崇尚勇敢,60年來從沒受過任何欺凌侮辱。可是昨天夜里,我在夢中受到如此的侮辱,心里實在咽不下這口氣。我一定要找到哪個敢于在夢中罵我,并向我吐唾沫的人。假若在三天之內找到他,我就要報這個仇;如果三天之內找不到他,我就沒臉面活在世上了。”
于是,每天一早,賓卑聚就帶著他的朋友們一起站在行人過往頻繁的交通要道上,尋找著跟夢中打扮、長像一樣的人。可是,三天過去了,他們始終沒有看到一個如夢中一般打扮的壯士。賓卑聚氣餒地回到家中,長長地嘆了一口氣,然后拔出劍自刎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僅憑夢中的一點不快便耿耿于懷,甚至含恨自盡、自暴自棄的做法是十分愚昧的。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篇六
(一)【買櫝還珠】
傳說楚國有個珠寶商到鄭國去賣珍珠,為了吸引顧客,他做一個很漂亮的用名貴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還鑲嵌著寶石和翡翠,看起來十分華貴。一個鄭國的買主抱著珍珠匣子便以高價買下,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楚國商人。
比喻沒有眼力,取舍不當。
(二)【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
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三)【拔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四)【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五)【黔驢技窮】
從前貴州一帶沒有毛驢,有一個好事者從北方運來一頭毛驢放到山腳下吃草,山上的老虎發現了這個怪物,開始只有遠遠的望著,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驢,被毛驢大叫嚇了一跳,最后發現毛驢只能用蹄踢,再也沒有別的本事就跳上去飽餐一頓。
黔:今貴州省一帶;技:技能;窮:盡。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
(六)【對牛彈琴】
古代音樂家公明儀每次彈琴時,他的琴聲引來很多鳥兒與蝴蝶。當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對水牛彈奏幾曲,結果水牛無動于衷地走開,公明儀大嘆:“對牛彈琴,一竅不通。”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七)【南轅北轍】
戰國時期,魏安王決定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大臣們都反對他,季梁給他講一個故事:太行山的一個人駕車準備到楚國去,但他卻堅持往北走,這樣越走越遠。爭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贏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轅北轍一樣。魏安王決定不打仗了。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八)【東施效顰】
說春秋時候,越國有個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麗、漂亮,一舉一動也很動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時總是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因為人們喜歡她,所以她這副病態,在人們眼里也嫵媚可愛,楚楚動人。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篇七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會帶來什么福氣呢的。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里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么福氣,也許惹出什么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興的,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么,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么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的,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四字成語寓言故事篇八
從前,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量了一下,做了一個尺子。可是臨走時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賣鞋的地方。正要買鞋,卻發現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對賣鞋的人說:"我把鞋的尺碼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來再買。"說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張張地跑到集市。這時,天色已晚,集市已經散了。他白白地跑了兩趟,卻沒有買到鞋子。
別人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卻說:"我寧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腳。"
寓意:不顧客觀實際而墨守成規的人,常常會做出荒唐可笑的事來。
傳說楚國有個珠寶商到鄭國去賣珍珠,為了吸引顧客,他做一個很漂亮的用名貴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還鑲嵌著寶石和翡翠,看起來十分華貴。一個鄭國的買主抱著珍珠匣子便以高價買下,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楚國商人。
比喻沒有眼力,取舍不當。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
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對牛彈琴】
古代音樂家公明儀每次彈琴時,他的琴聲引來很多鳥兒與蝴蝶。當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對水牛彈奏幾曲,結果水牛無動于衷地走開,公明儀大嘆:“對牛彈琴,一竅不通。”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戰國時期,魏安王決定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大臣們都反對他,季梁給他講一個故事:太行山的一個人駕車準備到楚國去,但他卻堅持往北走,這樣越走越遠。爭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贏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轅北轍一樣。魏安王決定不打仗了。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說春秋時候,越國有個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麗、漂亮,一舉一動也很動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時總是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因為人們喜歡她,所以她這副病態,在人們眼里也嫵媚可愛,楚楚動人。
西施的鄰村有個丑姑娘叫東施,總是想方設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見西施手捂胸口,緊皺眉頭,顯得異常美麗。她想難怪人們說她漂亮,原來是做出這種樣子。如果我也做這個姿勢,肯定就變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態。結果人們見了原來就丑的她,現在變成這種瘋瘋癲癲的樣子,象見了鬼一樣,趕緊把門關上。
從前一個外國和尚到一座中國廟里燒香,廟里的小和尚問他何姓及來自何國,外國和尚不懂他的話,跟著說何姓何國人。小和尚向住持報告外面來了何國一個姓何的和尚。眾和尚紛紛出來看熱鬧,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原指對癡人說夢話而癡人信以為真。比喻憑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亂語。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春秋時期,孔子經常與學生討論為人的問題,他說:可鄙的庸俗低級的家伙不能與之同事,當他沒得到權勢或好處時,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設法得到。而當他得到時,卻又怕丟失掉。像這樣的人都是利欲熏心,處處為個人打算,什么壞事都能干得出來。
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