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草原》教學反思簡短 草原放牧教學反思篇一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作為第二個課時的教學,我將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5段,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展開想象,感受“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美好意境。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小組合作學習,體會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什么?(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話別)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用~~~勾畫出來。這一設計便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2、開展活動,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a、創設情境,模擬蒙古包外見面握手的場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會說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會說些什么?
c、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來到美麗的陽城觀光旅游,你們會怎樣招待我?
這些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草原》教學反思簡短 草原放牧教學反思篇二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感受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文章篇幅較長,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采取了自由讀、小組讀、個人讀、品讀。
最后我又為學生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找風俗民情、理解了“騎馬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澀地給客人們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禮節,也就知道了內蒙古人民對“我們”非常熱情,非常友好,為理解文章中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作了厚實的鋪墊。
《草原》教學反思簡短 草原放牧教學反思篇三
《草原》這篇課文,是老舍優秀的名篇。文章語言優美,描會了引人入勝的草原風光。在文章中,老舍用舒緩的筆調描寫了第一次訪問草原時的所見所聞,用洗練的文字將寫出了草原美麗動人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全文散發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讓人讀來回味無窮。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抓住一下幾點展開教學。
一.激起興趣,描述草原概貌
對文字的品味是以朗讀為基礎的。因此,在教學伊始,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很重要的環節。我利用多種朗讀的形式,如分組讀,男女生齊讀,賽讀等方式進行展開。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整體把握,讓學生對老舍筆下“草原”這一美麗的景色有一個初步的感知。朗讀結束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心中的印象,告訴大家,你覺得草原是怎樣的。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在于鼓勵學生自我思索,不僅對口頭表達能力起到鍛煉作用,也培養了想象能力。
二.精讀課文,感受“景美和人情美”
(一)理順課文中心思路。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然后提出問題,你從文章中感受到的草原時什么樣的?你是怎樣感受到的?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對文章的自主感悟。通過提問的方式,學生對草原的美麗有了進一步體會。交流感受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哪些文字能讓人感受到草原美麗?從而深入到重點的句段或字詞去品味草原的美。重點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用得很恰當,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主閱讀中,體會草原“一碧千里”的優美景色。同時,也要借助多媒體技術對草原美景進行展現,使學生能直觀感受草原美景。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想象變為具體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訓練字詞句段時,需要采取尋找經典句子、想象文中美景、談論閱讀體會等方式得以實現,因此,作為教學的一種工具,其輔助教學作用便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二)佳句重點學習,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句子,并且進行背誦。對第一自然段的敘述方式和順序進行講解,并且督促和指導學生進行背誦。在教學第一二自然段時,我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讓學生對草原“綠”和“廣闊”的特點有一定的了解。教學逐層伸入,接著重點賞析這樣幾個句子:
“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夠了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3.“在這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三個句子各有特色,作者通過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草原“綠”和美的特點。在品析這段文字時,主要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如“翠色欲流”和“渲染”等詞進行體悟。在教學中,我將讀和悟結合了起來。
景美體悟結束,該去乘著語言文字的翅膀去感悟草原人們的好客的熱情和人情美了。在體悟人情美的時候,要抓住關鍵的詞句如:“歡呼著,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除此之外,文章中也有一些具體的描寫能看出蒙古族的熱情好客。在教學時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體悟草原人民語漢族的深厚情感。同時要想象這兩句話所描繪的情境。學生動手寫一寫。
(三)本課總結和一點思考
在本課的學習中,首先要關注的是人文主義情懷應該充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草原》一文文字平淡,無華麗的辭藻和跌宕的懸念,初看略顯簡單,但是,當整體閱讀后,讀者便被文章深深吸引了,因此,讓學生通過不斷地誦讀來理解其中內涵。從而欣賞文章的美麗和情懷,品味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導入——閱讀體會——多媒體展示——學生探究——欣賞品鑒這幾個環節的有機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喚起了學生的興趣。
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在語文教學中要以探究學習的模式來引導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體現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步的進行相應的學習,在促進學習深入發展的同時,最大程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生硬追求“講”,而是要以引導為主要方式。因此,在這次教學中,我想做到“方而不縱,散而凝神”。通過自由的思維,學生可以真正發現和品味到文章中蘊含的感情,從而學習相關知識。
新課標要求: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深刻領悟文章的內容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在教學中,也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思索。在學習中獲得快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目的之一。在今后的教學中,爭取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到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自主自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會。
《草原》教學反思簡短 草原放牧教學反思篇四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12課《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課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并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國少數民族的人文風情。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我采取先整體感受到品讀優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結合本學期探索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鼓勵學生多讀課文,多講感受。
一、整體感受,把握敘述順序。
《草原》具有豐富的美育內容。初讀時,學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美;蒙古族人穿著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內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美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給課文分段,并加上小標題。在全體學生自由朗讀、學習了課文之后,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課文,復習加小標題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長街送總理》等,再讓學生分學習小組,把本課的小標題按順序列出來。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輕松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二、品詞品句,體會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啟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充分發揮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抓住“明朗”一詞,讓學生再去找出具體表現出明朗的一些句子來品讀,然后讓學生讀出“我”贊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學生通過朗讀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贊美草原。
同樣地,作者還通過描寫小丘、羊群、駿馬和大牛等景物,勾畫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這里,我讓學生去找表現這些景物特點的詞句,通過讀來感悟到作者被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從而產生了“驚嘆”“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的感受。讀到這里,師生都被這美境打動,腦海里就會浮現出那美境的形象,體會到作者的神妙之筆,達到與作者感受同步,產生共鳴。
《草原》教學反思簡短 草原放牧教學反思篇五
《草原》是部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我將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5段,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展開想象,感受“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美好意境。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感受自然風光美時,讓學生找找第一段中的景物,從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體會“一碧千里”這個詞語,讓學生說說這種情景。關于“渲染”和“勾勒”這兩個中國畫的專業術語,我出示了兩幅中國畫,讓學生對比比較,學生就能體會到老舍為什么用“渲染”這個詞語。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還設計了寫話練習,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句式練習寫話。體會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什么?(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話別)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學生默讀課文時,就能從文中的語句感受到蒙漢情深。這些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2.教師語言還不夠優美,激勵評價還應更有針對性。
3.課堂上讀的層次和形式還應更多樣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學反思簡短 草原放牧教學反思篇六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現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以及對民族友誼的歌頌。本課重點一是讓學生通過文章優美的語句,體會作者對草原美景及人民熱愛的情感;二是在閱讀課文中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從而提高表達能力。課后“思考練習”題,也是圍繞“學語言、用語言”這一特點編排的。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一、采訪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學生對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單純的指名讀從網上了解到的草原風情,又略顯枯燥乏味。因此,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有去過草原的嗎?正巧,我班的劉正升同學去過草原,但是只有他一名同學去過,其他同學頓時對他投來羨慕的目光,為調動氣氛,我隨機走到他身邊,現場對他進行了采訪,我是這樣說的:“好,老師現在就采訪一下劉正升同學,草原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一望無際,空氣清新)你在那里玩兒得愉快嗎?騎馬了嗎?(沒有,怕從馬上摔下來。)吃了些什么?(借機介紹奶茶、手抓羊肉)說得真好!老師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過一次草原,和劉正升同學的感受是一樣的。可惜大家沒有去過草原,但是沒有關系,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老舍先生一起領略草原美麗、迷人的風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風情。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認為是成功的,當我走到劉正升同學面前采訪的時候,所有同學的目光都隨之投來,我發現每一個同學都在認真傾聽,采訪中劉正升同學的表現也很輕松,消除了緊張感,此時的氣氛十分融洽,確實激發了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讀中悟情
古人把學習稱為“讀書”“念書”,實在是抓住了學習語文的關鍵,只有“熟讀”才能“精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是古人讀書的經驗之談,至今仍有一定的意義。
過去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1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學本課我始終把朗讀放在了第一位。
本篇課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寫了草原美景。教學中,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討論:本自然段寫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語句中能夠體會出?學生們邊讀邊畫,討論非常激烈。匯報中,同學們各抒已見,能夠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點:大、綠、美。重點有五句話: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匯報中,學生能夠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與別處的不一樣,說明這里空氣的清鮮,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學生匯報后,我是這樣過渡的:同學們說得特別好,是草原上的青草凈化了空氣,泛著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遠離喧鬧的城市,初入草原,頓覺神清氣爽。
在這樣美麗遼闊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生:猶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我緊接著說:你能不能把老舍先生的這種感覺用你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來?學生舉手踴躍,能夠將重點詞“更”、“那么”加重語氣,并把老舍初次見到草原高興愉悅的心情讀出來。接下來的四句話“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去際。”更是將草原的“大、綠、美”描寫得淋漓盡致。
同學們邊匯報,我邊借機指導朗讀,同學們朗讀的熱情越來越高,后進生“劉梁”等幾個同學也被這種氣氛調動起來,積極舉手參與朗讀。最后,我采用配樂朗讀的形式將課堂推向高潮,隨著音樂的響起,我們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之中。
的確,語文課不能沒有瑯瑯的書聲。很多課文學生可以通過讀,讀出我們想要講的東西。學生們能夠在反復朗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品評感悟及體味領會語言文字之美,用心靈和作者直接對話,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豐富語言積累
語文課標中將“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語言的過程。頭腦里的語言材料增多,語言水平自然提高。這是社會交際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認識、發展智力所必需的。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文思泉涌、妙筆生花”都在于一個人具有深厚的語言積淀。本課書語言優美,用詞豐富準確,并運用了恰當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將草原美景和人們的熱情好客的場面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們能夠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草原美景,體會出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去際。”這句話時,學生們能夠找出本體和喻體,但是對“渲染、勾勒”兩個詞并不十分理解,字典上的解釋也很抽象。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誰能將這兩個詞用國畫的畫法表示出來?
我在黑板上貼了一張宣紙,請我班“小畫家”張悅來現場作畫,用了這兩種畫法把小丘的樣子畫下來,非常直觀,學生當即理解,并對這句話中作者為什么把小丘比作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體會出了作者用詞用句的準確。
課后,學生們將本節課所學到的好詞佳句按以往貫例都積累到了語言積累本上。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每節語文課,我們老師都能注重這方面的訓練,相信學生將終身受益。
四、不足
1、本課教學重點之二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中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從而提高表達能力。課后“思考練習”題,也是圍繞“學語言、用語言”這一特點編排的。教學設計中,我也是圍繞這一重點設計的,但是在講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這兩個詞時,只留于表面,沒有深入進行講解,應該告之學生:兩個“那么”連用,是寫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既……又……既……又……”之間是并列的關系。然后啟發學生用這個詞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課上的失誤,作業中學生在對這兩個詞進行造句時錯誤率較高。
2、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信息技術教學有其明顯的優點:直觀、形象,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本課書的教學完全可以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雖然學生們能夠在朗讀中體會,想像課文所描繪的畫面,而且書中也有相應的圖片,但是如果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出來,會更加直觀、形象,會更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由于準備倉促,多媒體課件沒有利用上,也帶來不少遺憾。今后教學中,我將會充分利用這一教學手段使我的語文課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