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去年的樹 說課稿 《樹之歌》評課稿篇一
黃老師的這堂課就整體而言是比較成功的,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課件制作和細節處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下面我就將自己在本次聽課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評議:
同樣一堂課,一百個老師可能有一百種上法,同樣一篇文章,一百個老師可能有一百種解讀。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贊頌鳥兒珍惜友情和信守誠諾的品質上,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情感主線。通過整體感知、感情朗讀、引導想象、”三步來體會。內容線索定為:相處——分別——追尋——相會,層層深入,步步遞進,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鳥兒誠信。而且黃老師很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真實體會,只要不脫離文本的本意都加以肯定,這很好。比如:理解“鳥兒與樹天天在一起”的情景,讓學生說出了不同的相依場景。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
整節課,黃老師很注重指導學生用恰當的語氣讀。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感受這篇童話特點的重要手段。(這篇童話里的主人公:鳥、樹、門都會像人那樣說話,語言表達濕淺簡潔是童話的特點,也是課文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黃老師采取的是“讀”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加提示語讀、分角色讀等等。且對每一次的“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盡量讓學生在每一次的讀中都能有不同的收獲,不同的體驗。如:
初讀課文時,要求自由讀,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通過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讀后利用課件,完成填空練習,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學1—4自然段時,老師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年的樹和鳥兒在一起是怎樣的情景?自由讀課文,讀后,問:你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天天”,談感受以體會他們間的友情,為下文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礎。
對于7—14自然段的學習,黃老師要求讀后寫體會,這是默讀,讓他們在靜思默想中,細細咀嚼,慢慢品味,讓他們逐步深入到童話故事中去,感受鳥兒在找樹過程中的辛苦與他當時的心情,為有效對話進行必要的鋪墊。在充分體會小鳥真情之后,指導感情朗讀。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與情景的創設,黃老師逐步把學生帶入文本中,引領著他們深入到童話中的角色,體會著小鳥的情感世界。
[建議]在學習“追尋樹”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似乎不是很高。這是不是因為吳老師在教學小鳥三次詢問的片段時,將小鳥的話單獨出示在投影中,讓學生在讀中體會的緣故呢?這個地方是不是能用分角色讀對話比較合適?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對詞語的理解,還是句子的感悟,只有放在具體的語境當中才能體會得更深刻。小鳥的詢問沒有了對方的回應,顯得空洞無力。那又怎么能讓學生感受到鳥兒的那份焦急呢?沒有感受的朗讀,當然也就沒有感情可言了。如果將對話成組出現進行教學,其效果會不會更好呢?
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文字很簡單,作者略去了鳥兒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黃老師抓住文中的兩個“看”加以想象與比較:
第一次鳥兒“看著”燈火,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第二次他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他又會想些什么呢?這兩次有什么不同?學生交流后,感慨較多,在多元理解中,進一步深化了主題:信守諾言。
此外,這節課還有一些精彩的地方:①課件的制作,簡單明了,突出重點、創設情景恰到好處地把學生領入了童話角色中。②導語的設計,非常精妙,使上下環節的教學過渡自然。③指導讀兒化音。重視本地學生的薄弱點。④自然常態的公開課顯得很美。
最后,我提兩點商榷的地方:①關于情景圖:鳥兒在樹上唱歌圖,是不是在講句時:“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才出現比較好些呢?②老師的話少說一些,再多留時間給學生讀書更好。
去年的樹 說課稿 《樹之歌》評課稿篇二
今天的聽評課活動是顏老師的《去年的樹》。課堂飽含深情,絲絲入耳,帶給我們美的享受。
顏老師的設計突出了講童話、愛童話、演童話的訓練特點。緊扣“珍惜友誼、信守諾言”這個主題,抓住對話,以朗讀為重點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顏老師抓住了“天天”這個詞,讓學生讀、找、說,朗讀感悟。讀完老師并沒有停止,而是讓學生對比去掉“天天”的句子,對比體會他們的友誼。再讓學生深入朗讀,讀出小鳥和樹的深情厚誼。她讓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讓學生帶著憂傷,帶著對大樹的同情,深深的去體會,去感悟文本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只是在這里,老師應再提示一下,要求更明確一些,體會有層次,再讓學生讀。在離別時,老師讓學生找自己的朋友去讀,提示“不舍”,要看著對方,對理解情感很有幫助,使學生體會到鳥兒和樹那種深厚的友誼。
這節課,顏老師還有一個突出的亮點是,導語自然,語速適中,音調溫婉。雖聲音不大,但句句入耳。為學生營造出濃厚的童話氛圍。老師的評價注重激勵性,總結語關注學生的學法指導。
這節課,語言優美,感情充沛,在進行珍惜友誼的思想教育的同時,再滲透一下環保教育就更好了。
總之,這是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
去年的樹 說課稿 《樹之歌》評課稿篇三
天氣又再次轉好,明媚的陽光傳遞著勃勃的生機,濃濃的春意盈滿校園。又是工作室成員上研究課的日子,早早地便來到練兵室。今天執教的是來自新疆的亢麗老師,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去年的樹》。
這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這篇童話雖然故事內容簡單,語言直白平敘,但其中卻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非常得耐人尋味。而亢老師的行課清新、自然、流暢,巧妙的設計伴著學生和小鳥一起找尋著去年的那棵樹。文中留白的地方很多,可以讓學生想象的空間很大,亢老師抓住文本的這個特點,在對話上花了一些心思,試著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走進角色。清代著名的蒙學教育家崔學古說:“得趣全在涵泳。”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在讀書中體會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整堂課,亢老師利用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自然流淌著的有生命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新美南吉淡淡講述著的那個靜靜的情境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在朗讀中完全進入了文本,情感也得以升華。
上完課,便是王崧舟老師的評課,這是我們最為期待的時刻,因為每次聽王老師的評課都讓人有豁然開朗之感。大伙圍坐一圈,靜靜地聆聽著。王老師借助亢麗的課,向我們講述了語文課中語文特征該如何去把握,也就是我們的語文課必須上出濃濃的語文味。而《去年的樹》這個文本,語文的特征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把握呢?
首先,這是一個童話,當我們上童話類的課文時,就應敏銳地察覺可以從文本的讀法上試著彰顯語文的某些特征。讀童話,最需要的是展開豐富的想象、聯想乃至是幻想。這種基于文本情節,基于文本當中塑造的人物性格的聯想、想象和幻想應該自覺地成為這節課的語文學習目標。
其次,可以從語言的表達形式上入手。童話故事很多,學生們之前一定接觸過許多的童話故事,之后他們一定還會接觸童話故事。而《去年的樹》這個童話文本,它擁有自己與其他童話不同的個性,那就是出現大量的對話,故事的推進基本是通過對話推進的。鳥兒和樹的對話、鳥兒和樹根的對話、鳥兒和大門的對話、鳥兒和燈火的對話。這種對話既有顯性的形式,又有豐富的內涵。在教學中,這種文本強烈的個性特色可以轉化為我們語文學習的目標。
第三,日本文學有自己的非常鮮明的特色,與其他國家的文學不同的是,日本的文學帶著禪味和禪境。《去年的樹》這個文本,語言形式極其簡約,沒有任何具有感情色彩的描述。新美南吉使用的手法是徹徹底底的白描。童話故事當中所有人物角色的情感表達統統退去,統統隱到字里行間,隱到文字背后。而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可以轉化為語文的學習目標。
王老師的`評課,針對的是《去年的樹》這個文本,但我們要做的,便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靜心思考,該如何從這樣的維度去解讀文本,去建構我們的課堂。語文味是語文的教學之本,只有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了“語文味”,學生才能吸取著屬于語文的精神陶冶,才能享受著文化積淀的滋養,才能真正在多姿多彩的語文天地里感受到語言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