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研員研修心得體會篇一
首先明確了“校本研修”的目的。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讓教師成為教學、研究和進修的真正主人。校本研修是以學校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選題范圍,以學校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通過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將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學校實際狀況改善的研究活動。校本研修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發展,保證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
其次,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認識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如教師的認識不到位,認為現有的知識足已滿足學生的需要,就會使得教師輕視學習,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持抵制態度。因此,提高教師對學習的認識,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做不斷學習之人,來完善和提高自我。
第三為教師提供最合適的培訓管理模式調動教師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繼續教育要在每一個教師需要的時候、方便的地點,以的方式方法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以幫助教師不失時機地獲得所需要的東西。在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培訓結果的分析與評估等方面由教學雙方共同參與、協商進行、合作完成。不同的人由于內在素質結構的不同而呈現出多元發展趨勢。每一位教師都具有區別于他人的個人和專業發展需要,最適合一個人專業發展的環境可能完全不適合另一個人的發展。為此,繼續教育應鼓勵教師采用自己偏愛的學習形式,來實現自我選擇的目標。當教師養成了自定目標和自選實現目標的活動方式的習慣時,他們的教育水平就會得到提高。
在閱讀學習中,無論是收獲還是困惑,都將促使我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地研究,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發展。廣闊的課改之園,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智慧和熱情去探索、去耕耘、去努力,但愿它來年碩果累累!
教研員研修心得體會篇二
20xx年初冬,我有幸參加了xx市歷史學科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來到了xx這個在中國歷人才輩出的地方。這次學習主要是針對新課標的學習,xx畢竟是全國高考強省,在傳統課和新課改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歷史新課程標準及教材實施已有好年多的時間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相信“課改”這一名詞在我們的腦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進我們的課堂,走進千萬師生的真實生活。為完成這一光輝而艱巨的任務,不讓自己被歷史潮流淘汰,我們教師必須轉變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陳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這樣,我們才能永遠做個新老師,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這次研修班的目的就是要更新我們的傳統觀念,更多的了解新的史學動態,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理念。研修班是和xx師大合作,這次學習請來了很多專家,有學識深厚的知名教授,也有力圖創新的一線知名教師,每天都可以接受不同風格的思想洗禮。在這次學習期間總共聽了12場專題講座,2節教學實例,兩次考察地方課程資源,課程雖緊湊,但學習內容豐富,總的來說這次學習給了我很多想法和感觸。
我在學習中深刻的體會到了新理念和舊觀點的對撞沖擊。余柏青老師的《歷史知識的傳播與培訓》,瞿建湘老師的《xx〈新課標高考歷史考試說明〉解讀》,胡續伯老師的講座都是從理論上說明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從中國的教育現狀出發,讓我們了解課改的必要性,為結合教學實際,有老師給我們展示了美國的教學模式。對于理論學習來說,我更希望是一線教師來給我們講授教學經驗,因為如何把理論結合進實踐,還是真正上課的人最有說服力。
新舊的對撞在于,在一線教師的課堂中,有老師指出了新課改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其實我個人更喜歡一線教師的講課或者去學校里聽課,這樣才符合真正的教學學習。韓湘萍老師講座,雷建軍老師的《努力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王強山老師的《史家四長與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等一線名家教師的講座真正的切入到了教學實踐中,指出了教學中會出現的問題,也教了我們具體的解決方法。幾個一線教師對于以時間衡量學生為主題的形式提出了質疑,這也是我們歷史教學中遇到的很大的問題。
我很贊同這些老師的看法,我們山區教育,以歷史學習而言,除非所有的學生都有深厚的歷史知識為功底,不然盲目的以學生討論為主,學生沒有觀點的討論,一節課下來精彩紛呈,熱鬧非凡,但是實際教學效果很差,很多同學都沒有學到具體的知識,當然,該放手的也要放手,適當的讓學生討論,既開闊思維也提高興趣,問題的深淺,討論的時間控制,關鍵在于針對學生整體水平的度的把握。培訓還給我們安排了xx師大的教授來講課,鄒水杰教授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莫志斌教授的《新史觀、新動態、新評價》,劉大明教授的《世界歷史》等等,豐富了我們的史學知識,讓我了解了更多的史學新動態,不斷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庫也是老師必須要做的。
這次學習真的學到了很多,回學校之后一定要重在落實,把學到的東西放到課堂上,做到學到做到。
教研員研修心得體會篇三
金秋十月,很幸運參加了市教育局舉辦的高中歷史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的學習,由衷感謝教育局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提高平臺。13天的培訓中,聽了好幾位教授專家的專題講座,并且在xx兩所中學聽了兩節歷史課,課后大家細致地做了交流和評課。現在細細翻看記錄的筆記,回顧曾經接受培訓時的情景,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學生時代,耳目一新,真是令人感慨萬千:對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對本人的學科專業發展、對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對歷史教科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等等,真是受益匪淺,一言難盡,現做一個具體的學習總結,以便自我鼓勵與他人分享。
一、進一步領悟“高效課堂教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不斷追求高效課堂
新課程由于教材版本不統一,所以要求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師要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必須取舍對待教材。老師和學生可以根據教與學中出現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寬、重組,或添或刪,靈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開放性。現行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識涵蓋廣,外延大,需要教師去挖掘、去領悟、并創造性地使用。
教學過程是動態生成的,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盡管教師在備課時已經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做了充分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面對信息多變、資源多彩的課堂,教師要扮好傾聽者、重組者、引領者、提升者這幾種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里生成的各種各類信息,靈活駕馭教學過程,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所以每一堂課后要及時反思,及時寫下心得,總結“成功亮點”,考慮“失誤不足”,思考“創意閃光點”,不僅要善待“生成的問題”,還要會鼓勵、期待甚至幫助學生去“生成”問題,不要害怕自己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只要培養自己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就可能將這些問題變成新的教學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難點的問題轉化成教學的亮點,這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二、骨干教師應將專業再發展是作為終身追求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也就要求教育的不斷更新,需要可持續性地發展。教師之路該如何走?作為骨干教師又該如何做?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創新,這是我們教師教育教學的生命力所在。面對飛速發展的教育,要使自己在專業的道路上不斷成長,就應努力將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學術道路。
這一點對我的啟發很深,的確,面對不斷更新的教育觀念,面對發展的時代,面對變化的學生,教育需要不斷更新,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師,只有不斷地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才能提高工作效益,才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素養。在講座中指出自我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通道、是教師個人知識的改造與升華;既要重視實踐、勤于實踐,又要專于理論學習。作為骨干教師更要強調反思學習,提出自我學習、自我專業發展的計劃,撰寫教育筆記,經驗總結或論文等,全方位提升自己。
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教學自我提升的需要。“嚴謹篤學,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只有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潮流,開拓進取,努力創新,勇立潮頭。只有不斷加強理論、業務學習和繼續教育,才能經受住“極限”的考驗,在超越自我的同時,實現自己人生價值。
三、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學科素養
作為一名骨干教師,擔負著培養一個又一個“社會人”的重任,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對于學生來說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就應當正其身,作好學生的榜樣。教師作為當今社會的“文化人”,更應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新課程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只有具備人文素養,教師才能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觀念,在教育與管理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當作有情感的、鮮活的、思想性格各異的、獨立的人。
怎樣才能不辜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光榮的稱號,是每個教師必須認真對待并要用實踐做出回答的問題。好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精神,要畢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從而深深地熱愛教育事業。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業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工作中。
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寬,接受的信息廣,這就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有更加廣博的知識和教育技巧,做一個復合型的教師。
要提高自己的人文學科素養,就必需善于讀書,學會學習,與時俱進,養成勤耕不輟、終身學習的習慣。這是骨干教師的必備條件,是成長為優秀教師的必由之路。
教研員研修心得體會篇四
我有幸參加集中研修培訓。我認真聆聽了很多專家的精彩講座,認真做好學習筆記,積極完成每天的講座整理。專家們精湛的教藝,先進的理念和獨特的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工作室主持人”找到了角色定位,深入淺出,擺事實、舉案例為我們的專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通過幾天時間的培訓讓我受益匪淺。現將我參加此次培訓的心得總結如下:
首先舉行了開班典禮,本次培訓為三個環節遞進混合式培訓,在培訓過程當中,我一直抱著一種積極、樂觀和向上的心態去學習,因為我認為,保持樂觀的心態對每個人的學習、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專家的報告,他們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論引領,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同時結交了一群優秀的同行朋友,探討了疑惑,同時我也認識到思想、人格、能力和專業知識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八位教授關于教師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的論述。教育教學思想理念好比人的腦袋,它是一個人的靈魂;人格好比人的軀干;教學管理能力好比人的上肢;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好比人的下肢。這讓我意識到如果一個教師沒有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的話,他的專業只是再扎實也是徒勞,只不過是一個軀殼,沒有任何的生機和活力,所以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緊跟時代的潮流。
工作室主持人是老師們自主學習、自由交流、自我反思、創新提升的有效途徑,未來必將成為教師培訓和專業成長的主要領域。
感謝這次培訓,使得我們又重新坐到了課堂里,做起了學生。專心致志,開拓思維,學習知識。通過四天的緊張學習,每一位學員都有很大的收獲。我們在培訓中重新認識自己,豐富自己,也有機會認識了新的老師、同行和朋友,我們相互交流,相互激勵,共同成長。我們不僅學到專業知識,我們還學到了同伴間的信任、責任和關愛。也讓我們站在新的高度,重新思考教育的實質和教學改革的未來,反思探索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
這次培訓學習,讓我們開拓眼界,耳目一新,振奮精神,教授們的教學風范,令人“高山仰止”。讓我們充分領略到專家那份獨特的魅力,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與他們辛勤的付出、不斷地積累總結分不開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享受國務院津貼的xx優秀語文老師劉運秀以《更新教育理念追求高效教學》為題的培訓中與時俱進,體現生態課堂的魅力,提出問題、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樸實無華的宋怡校長帶來的《走進課堂享受教師發展的快樂》,使我能對自己的心態作一個調適,讓我樹立了新的正確的教育觀,做人做事要有一個好心態,一個好心情。xx市數學特級教師王佩霞,給大家詳細講解了工作室如何建設,尤其對工作室推進有她獨到的理解和實戰經驗。她說:發展才是硬道理,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發展。xx特級教師馬紅民《轉型引領實踐》為題,引經據典,開始思考成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應該具備的綜合素養;思考如何以工匠精神打造優質課堂;思考如何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幽默風趣又打動人心的鄭克強教授關于教師深度參與教育改革的論述。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豐厚的學養給我們充分展示了一位智慧型學者的風范,他像一座燈塔為我們撥開了云霧,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深刻地解讀課題研究的每一個環節。xx教育學院李晶教授談到單元教學結構化,由大單元跨單元到結構化,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課堂教學中值得借鑒。xx師范大學周崗教授在開場前講了三個故事,引發學員思考和興趣,一節好課從教學設計開始......
培訓學習是短暫的,記憶和思考是永恒的,通過培訓學習,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個教研員,我們要打開思路,開拓創新,與時代同進步。
市教研室梁主任在總結時提出1+5項目,在未來三年我們將站在新的起點,明確新的目標,踏上新的征程,領略新的風景!
教研員研修心得體會篇五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一直認為只要把語文課教好,讓學生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可以了。可通過研修,我的認識有了轉變,對教育教學工作也有了一種新的理解。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一、通過研修感覺自己受益匪淺。
首先提高了自身的專業水平與知識素養,完善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其次通過網絡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我們在交流中深入研討,在交流中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在交流中開拓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知識。幾周的網絡教研學習,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現代教育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簡單教書型教師向學習、研究型教師轉變”,而網絡教研卻幫助我在不知不覺中成功完成了教師角色的轉換。
二、網絡教研活動的過程,是我學習、反思過程。
以前我總對自己的教學感覺良好,認為備好課,講好課,學生就都學會了。但看了別人的課,聽了別人的見解,才深感自身的不足。
在上《找春天》這課時,我就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文中寫到“她在柳枝上蕩秋千,在風箏尾巴上搖啊搖她在喜鵲、杜鵑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頭笑……”作者通過擬人和排比的手法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活潑可愛的、欣欣向榮的春天。在此基礎上,我繼續發問:“同學們,還有哪些事物告訴我們春天來了?”這時的孩子們已經打開了想象的大門,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她在風中跑啊跑。”有的說:“她在柳樹下跳啊跳。”還有的說:“她在小魚的嘴里吐泡泡。”等等優美的句子。
最后我設計了一個“我眼中的春天”擂臺賽: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任選其一。讀春天:選擇課文中自己喜歡的部分讀出春天的美;寫春天:寫出自己在春天里的發現;畫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畫出來;唱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通過這節課,我深刻的體會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的是教師的發現與開發。我們必須蹲下來,走近學生,溶入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體會他們的情感。這樣才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
三、網絡教研活動,為我搭建了教學研究的平臺。
當我認真、反復觀看每一節課例后,我總是圍繞每一次的教研活動探討,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不足,結合課例,開展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然后再與同行、專家共同探究,使我倍受啟發。這次學習,我明白了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愿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之外,我們還需要結合個人情況及教學環境和特色來很好的貫徹和應用它們。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過程,除了需要不斷客觀的看待“過去的我”,我們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熱情,一份對教育、對學生、對社會的神圣信仰與追求
總之,這次研修是我們一個良好學習的平臺,因此,在今后的行動實踐中,觀念上要更新多一點,實踐體驗深一點,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探索多一點。讓課改落到實處,從而更好的為學生服務,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