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該為自己下階段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計劃很難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計劃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醫學會工作總結及計劃篇1
醫學會現有專職工作人員37人,會員3989人,醫學專科委員會64個,會員及專科委員會委員涉及到各醫療衛生單位,是我市醫療衛生行業會員最多、規模最大、影響較廣泛的行業學會。近年來,在市科協、市衛生局及省醫學會的領導和指導下,在各專科委員會和全體會員的共同努力下,市醫學會干部職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擴大工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以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總結如下: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擴大醫學會工作職能
醫學會是全市醫學科學技術工作者自愿組成的依法登記成立的學術性、公益性、非營利性法人社團,它的服務對象是會員,近十年來,市醫學會努力擴大工作職能,積極爭取工作項目,醫學會的職能之一是促進學術交流,提高衛生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
首先,開展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會教育工作,這是市醫學會擴大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的硬項目。經市人事局和物價局批準,開展對全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年度繼續醫學教育的培訓工作,全市醫療衛生單位約7000人參加學習。
其次,近些年市醫學會抓住時機,應時應事地舉辦一些專業技術專題培訓,例如急診急救、醫療事故防范、禽流感防治等等,即緩解政府之急又滿足衛生專業人員之需,提高了社會效益。
第三、市醫學會積極爭取、主動配合衛生行政部門的政府職能轉變,克服困難承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護士注冊培訓等多項工作。醫療事故鑒定對學會來說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我市三級醫院多,醫療事故鑒定難度大,盡管如此,學會調動人力、物力、財力,珍惜機會,珍惜信任,確保鑒定質量。
工作實踐使我們認識到,爭取項目不易,保持住項目更難,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如果工作達不到標準,保證不了質量,項目就會丟失,工作就會陷入困境,因此,質量是生存和發展的保障。
二、更新觀念,強化服務意識
近年來,領導班子注重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啟發引導和教育職工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模式,樹立服務意識,把醫患、學員、會員對服務工作的滿意率做為工作評價標準。一方面,組織干部職工走出去,到大型企業、酒店、民航及兄弟省市學會等典型單位學習先進的管理服務理念及先進的工作經驗。組織職工進行討論;另一方面,要求每一名職員從我改起,對照先進找差距,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職工們認識到,過去那種計劃經濟模式下的以“管”字為代表的觀念,必須替換成以“服務”為核心的思想意識。過去的醫鑒工作,專家鑒定的依據———醫療文獻,原來是打個電話,被鑒定醫院給送,現在醫鑒辦的工作人員是上門去取,就地審核,增加了文件的真實性和鑒定的公證性,減少基層負擔和患者猜疑;繼續醫學教育工作過去是不管學員什么原因,愿不愿意聽,蓋了聽課證上的章,進了課堂就一律“管制”起來,現在是經常征詢學員和學員單位意見,調整授課內容,允許學員選擇課時,選擇老師,此舉受到學員的歡迎和好評;服務會員也規定了工作人員必須上門到各相關單位現場辦理,特別是各專科委員會改選換屆,都就近就地組織進行,工作繁忙的專家們一致給予贊揚。
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服務意識轉化為服務行動后,我們獲得了更多的醫患、會員、學員的理解和支持,許多工作更好開展了。
三、促進學術交流,開展便民服務
開展學術活動是學會工作的根本任務,近年來我們圍繞衛生工作重點和防病治病需求,組織64個專科委員會,站在學科前沿開展學術活動,活動中每一個專題都力求體現先進性、新穎性、實用性,比如呼吸病專科委員會的《免疫與sars》、眼科專科委員會的《角膜移植的免疫學研究》、外科學專科委員會的《肝移植進展》、呼吸病專科委員會的《非典型肺炎的防治》等,近五年累計專科專題講座306場,參加學習人數16000余人次;
此外,學會還多次組織專家開展大型科普宣傳活動,受到農民及市民的熱烈歡迎。
經濟建設、科技發展都離不開人這一決定性因素,奔小康首先需要健康,需要醫療衛生事業作為保障,隨著政府職能的改變,社會團體、醫療衛生行業學會、協會等將會越來越發揮出它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這正是我們的希望和契機。
醫學會工作總結及計劃篇2
3月23日,_年度青島市兒童口腔醫學專業委員會學術會議暨窩溝項目培訓會在青島市口腔醫院多功能廳順利召開。青島市口腔醫學會會長、青島市口腔醫院院長王萬春、北京大學兒童口腔科副主任夏斌教授、青島市兒童口腔醫學專業委員會主委滕琦主任出席了會議。青島市兒童口腔醫學專業二十多位委員和窩溝項目定點醫療機構的'業務骨干200余人參加了會議。
王萬春院長做了精彩發言,希望通過窩溝項目的開展,島城的兒童口腔專業能進一步蓬勃發展。夏斌教授從基礎理論、規范操作、病例分享等方面就乳牙齲病的診治和兒童行為管理做了精彩的講演,滕琦主任也帶來了窩溝封閉和預防性充填的專項講座。
會議同期還進行了口腔科院感的培訓,總結了去年窩溝項目的成績和不足,并布置了今年新的工作任務和要求。與會代表紛紛表示本次培訓會內容豐富,受益良多,所學內容能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水平。
今后青島市兒童口腔專業委員會、青島市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將更多的發揮兒童專業引領作用,舉辦更多系統的專業培訓活動,使青島市兒童口腔疾病防治工作做的更規范,提高廣大基層口腔專業技術人員對兒童口腔疾病的認識和規范性操作。
醫學會工作總結及計劃篇3
_年3月26日,遼寧省康復醫學會第二屆骨手分會專業委員換屆暨學術交流會議在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隆重召開。大會由遼寧省康復醫學會主辦,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承辦,經過緊張籌備,此次會議得到遼寧省內骨科、手科、康復領域專業人士的廣泛關注,可容納近20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成為遼寧省康復醫學會骨手分會的一次“盛會”。
大會選舉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潘海副院長擔任新一屆遼寧省康復醫學會骨手分會主任委員,同時選舉產生副主任委員11名,(其中,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骨外一科主任樸成哲主任、康復醫學科趙忠海主任、手外五科王彥生主任榮幸當選副主任委員。)常委40名,委員119名。
此外,還邀請省內各大醫院骨手康復知名專家,分別就運動創傷、關節術后、手外傷、體外沖擊波等領域的治療與康復進行了交流和分享。骨科、手科、康復科三大學科聯合是本次會議的一大特色,同時也是在國內康復醫學會上的一大創新。
會議的成功舉辦標志著遼寧省康復醫學會骨手分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副院長、遼寧省康復醫學會骨手分會主任委員潘海表示,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和身體康復需求的提高,使得醫學的工作重心也從單純通過手術治療保全肢體逐步向肢體功能重建、功能康復方向轉移,不僅要給患者治好病,更要使其最大程度的恢復至具有正常人的功能。
因此,本次會議提出了“骨手康復一體化”的核心理念,整合骨科、手科、康復科三個專業學科資源,共同搭建患者整體康復的平臺,將康復治療早期介入臨床手術治療之中,使患者早期手術、早期康復、早期回歸社會,為推進健康遼寧、健康中國提供保障。
醫學會工作總結及計劃篇4
“煙花三月、瓊花盛開”,在古城揚州最美的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1500余名重癥醫學同道齊聚揚州瘦西湖畔,參加_年4月24日召開的中華醫學會第二次重癥呼吸大會、中國長江醫學論壇———_重癥醫學年會暨江蘇省第_屆重癥醫學大會。為期兩天的會議對重癥醫護人員而言,又是一次視聽盛宴。26日會議勝利閉幕。
大會主題:肺與肺外器官,主題明確,旗幟鮮明。在重癥醫學的發展歷程中,重癥呼吸作為重癥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上世紀50年代的丹麥脊髓灰質炎大流行、重癥肺炎、ARDS、AECOPD、以及近年來的SARS、H1N1甲流、H7N9禽流感等病人的搶救治療工作中均促進了重癥醫學的發展,呼吸疾病不僅僅是肺部本身的疾病,而是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組成部分、同時起步于肺部的疾病有可能是多器官功能損害的始動器官,站在肺的角度看全身、站在全身角度看呼吸,深入探討肺與肺外器官的相互作用是本次的大會的主旨。
會議內容緊湊、豐富,體現國際學術前沿。分別就ARDS的預防與治療、ARDS嚴重程度導向的機械通氣策略、ARDS床旁可視化治療、嚴重ARDS的救援措施,不同疾病導向的機械通氣策略、不同疾病機械通氣患者的營養支持、鎮靜鎮痛策略,不同疾病機械通氣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監測和管理策略,嚴重肺部感染與MDR治療、SEPSIS發病機制和治療的進展,無創機械通氣,機械通氣的撤離、重癥兒科呼吸、重癥護理等方面進行專題學術報告。設置24個專題板塊,128場專題講座,邀請海內外嘉賓187人,其中國外講者三名,省外講者67名。
會議形式特色鮮明、獨具創新。除100余場專題講座外,會議創新性進行雙向視頻現場教授查房,就患者存在的疾病、解決思路和方法有查房專家現場與病房管床醫生、會場參會代表講解、分析、討論、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舉辦專科技能培訓workshop八場,旨在加強重癥醫護的臨床技能,收到好評。
會議規模空前、創造歷史新高。會議規模空前,創造了中華醫學會重癥專題會議和江蘇省年會的新紀錄。本次會議注冊代表1300余名,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實際參會代表超過1600余名,收到學術交流論文417篇,經過嚴格評審,共評選出優秀論文52篇給予表彰。充分體現了全國重癥醫學同仁對重癥醫學亞專科建設尤其重癥呼吸專題學術交流和探討的強烈愿望。
本次大會的勝利召開促進了重癥醫學學科的發展,為重癥醫學亞專科的建設及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我們不懈努力,共創重癥醫學的美好明天。
醫學會工作總結及計劃篇5
經教育部、中國科學院批準,“20__全球華人遺傳學大會暨全國第_次醫學遺傳學學術會議”于_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湖南長沙的湖南賓館順利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遺傳學會、美洲華人遺傳學會、中南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浙江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共同主辦,中南大學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湖南省遺傳學會、湖南省醫學會醫學遺傳學分會及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共同承辦。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意大利和中國的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600余人參加了本次大會。
大會開幕式于_年10月30日上午舉行。開幕式由中南大學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南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夏昆教授主持;中南大學副校長張灼華教授代表中南大學致歡迎詞;全球華人遺傳學大會主席管敏鑫教授,美洲華人遺傳學會會長、美國邁阿密大學劉學忠教授,全國第_次醫學遺傳學學術會議大會主席張學教授代表會議主辦方先后致辭。本次大會主題為“遺傳—解碼生命”。會議圍繞人類遺傳學及醫學遺傳學、轉化醫學、生殖遺傳學、植物遺傳學、動物遺傳學、微生物遺傳學等領域,在10月30日、31日上午邀請楊煥明院士、賀林院士、陳潤生院士等18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大會報告;在10月31日下午和11月1日上午分別圍繞各個主題、邀請了王紅艷教授等60余位專家學者、分成7個分會場進行了報告。
楊煥明院士以“Genomics:FromReadingtoWriting”為題,作了大會的首個學術報告,他回顧了近年來我國在二代測序方面,尤其是華大基因在測序方面為全球的生物學事業,包括植物、動物、病毒、人類等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同時對于遺傳學的發展及整個生物學的美好前景進行了預測。
賀林院士就深度測序在人類遺傳學,特別是臨床應用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觀點,他認為: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在臨床使用基因測序領域蓬勃發展,對國民健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基因測序作為一門新興產業一般包括:臨床的基因檢測,健康產業的基因指導,工農業的基因運用以及科研導向的研發工作。
賀院士根據同仁的觀點,“民間”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見解對于:
一、如何使“臨床使用基因測序相關產品和技術管理”處在合理區間?
二、基因測序產業的發展是否受到約束;
三、迫切需要直視的部分及可能出路等幾個問題進行了必要的綜述和適當的討論。
來自美國的劉學忠教授等介紹了遺傳檢測在美國的應用發展情況,詳細介紹了利用自己設計捕獲試劑盒(包含180個已知耳聾基因,覆蓋1。3MB的基因組區間)結合二代測序開展耳聾的遺傳診斷所獲得的數據。袁慧軍教授介紹了中國的耳聾遺傳學家們于_年9月聯手成立了“中國遺傳性耳聾基因研究戰略聯盟”;從_年10月開始,戰略聯盟的各研究團隊在全國各地大規模采集遺傳性耳聾患者的血樣和臨床資料,并致力于建立大規模的中國耳聾人群基因變異數據庫,建立適用于中國人群耳聾基因大規模平行測序診斷流程,為今后耳聾基因研究和臨床基因診斷的發展和完善提供優質的技術平臺和創新的研究方法。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周琪研究員就遺傳學研究的另一熱點問題“干細胞在遺傳篩選和疾病研究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多能性干細胞既能在體外無限自我更新,又可以分化形成三胚層的細胞,是研究生命現象的良好細胞模型,同時可以作為遺傳資源庫,開展遺傳篩選及遺傳疾病的研究工作。”同時介紹了他們多年努力所獲得的成果。來自于中科院植物與發育生物研究所的楊維才教授以“被子植物胚囊發育與花粉管導向的分子遺傳研究”介紹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賴良學教授介紹了人工核酸酶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在豬基因組點突變中的應用,山東大學的李越中教授介紹了細菌細胞間的自我識別。
會議期間各與會代表就各自所研究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交流,會議的召開對于加強全球華人遺傳學研究人員和從事臨床遺傳學服務的相關人員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有力地推動并提升了我國生命科學及醫學科學研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