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400字篇一
貢獻應該也就是常說的分享的一種吧!原來我對‘分享’一詞也是不知其意。但是,從我們學習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之后,我覺得,我才真正與‘貢獻’‘分享’這兩個詞語打了個交道。
文中一開頭就說“愛美是人類的天性”,我想正是這樣吧!不然怎么那么多的老老少少都愛養花呢?隨后,文章就提到花了。說中國人養的花,都養在窗外,供自己品味,而德國人種的花都養在窗戶外面,供群眾欣賞。這個鮮明的對比,令我感到驚奇。自己種的花,干嘛不讓自己天天品味,卻讓別人看。
看完這篇文章,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德國人是想把自己家種的花種到外面來,讓大家都能觀賞到如此美麗的鮮花。嗯,每家每戶都把花種出來,那么,當你走在每一條街上抬頭向上看時,不就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嗎?把花都種出來,讓別人看,這或許就是‘分享’吧!
使城市多幾分芳香有什么不好呢?把自己的花與眾人分享,眾人的花與我分享。這就是文中所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為人人〞是這個句子的前提,正所謂是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仗吧!如果每個人都貢獻出一些,那將是一片花的海洋。所以說,分享的力量真是無限大呀!
由此,我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中想到了一件事,在我們班的書柜里,本來空空如也,現在卻有許多的書,只并不是誰的貢獻,而是全班57個人捐獻出來的。
分享能讓一個空書柜,放滿了各種各樣的書;分享能讓條條普通的街道上,變成一片花的海洋;分享能讓社會更美好!學會分享吧!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400字篇二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確,那姹紫嫣紅的花兒,停放于窗前,心曠神怡是有的,快樂是有的。但我們卻要深深體會那種美的境界——花兒美,人更美。
季羨林先生四五十年前在德國留學時,曾看到,那里家家戶戶的花不是養在屋子里,供自己觀賞,而是養在臨街墻壁的外面,讓別人來欣賞。多年后,當他又來到德國,主人問他德國有何變化,他說了這樣一句話: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是的,德國奇麗的風景沒有改變,而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更沒有改變。
養花,在我們看來,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但德國人養花的風俗習慣,卻別具一格。他們把花養在外面給別人看,這樣不僅創造了美,還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品質傳播于每一個人的心田。美麗永恒不變,但美麗要靠眾人的甘愿付出,只有大家都行動起來,心中有他人,時刻為他人著想,美好的事物才會延續,“人人為我”的愿望才能最終實現。
回到四五十年前,季羨林先生就這樣陶醉在花的嬌艷中,沉浸在思鄉的情緒里。重回德國,美麗沒有改變,精神沒有改變;但,美,卻讓大家都為之贊嘆。學習德國人這種“奇特”的養花方式,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將這美好的境界帶到我們的祖國,讓美麗的花兒,開遍祖國!
而我們的班級里,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無處不在。圖書角就是其中之一。一周前,老師召集大家向圖書角捐贈書籍,同學們都積極踴躍的行動起來,多則十幾本,少則三四本,沒幾日,就把書柜裝得滿滿的。這樣一來,同學們每人都能閱讀到自己沒有的書籍,從而增長了知識,收獲了快樂。
雖不曾親自游覽德國,但讀過這篇文章,依然感受到了花兒的美麗,學習到了“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別人享受到了快樂、愜意,你又何嘗不是呢?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400字篇三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一篇來自于季羨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我受益非淺。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呢?第一段講的是德國人在愛花的民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段講的是作者在很多年以前看到的景象和女房東的對話;第三段講的是作者的感想,文章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讓作者發出了感嘆;最后一段講的是許多年以后,作者又看到了德國的大街上開滿了鮮花,德國人的這種品質依舊保持著。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品質,其實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助于樂人的,但仍有一小部分的人是自私自利的。
有一次,我和媽媽乘坐公交車。突然,看到一位老奶奶站著。我心想:怎么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位呢?我轉身向奶奶走過去,莞爾一笑,說:“老奶奶,您坐我的座位吧!我站著。”老奶奶卻笑著向我道謝。我對老奶奶說:“不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雖然事情過去了很久,但是我的心里仍然有一個想法:我希望我老了,別人也可以為我著想,這件事情雖然很小,但卻讓我一直記得為他人著想。
在生活中,我也曾勸過同學要撿起自己隨手丟的垃圾,在我的心里那不是垃圾,那是我們為班級著想的體現。那一次,我看到同學在扔垃圾,但是沒有扔進垃圾桶里,他也沒有把垃圾撿起來,轉而直接就走了。我心想:如果人人都這樣,教室里的環境該怎么辦呢?我走向同學,笑著說:“你這樣做就錯了,如果人人都這樣,你說我們班的環境該有多糟糕呢?如果咱們大家都扔垃圾,那班里不就成了垃圾場嗎?”同學猶豫了一下,說:“謝謝你提醒我。”說完他便撿起垃圾,扔進了垃圾桶里。我笑了笑,他也笑了笑,我倆的笑容我一直都記在心里。
我覺得中國人應該行動起來,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八個字約束自己,共同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400字篇四
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很多,它們會給予人一種心靈或視覺上的快樂。但是,如果你把這些美好的事物拿去跟別人分享,你得到的不單是自己的快樂,還有別人的快樂,這樣做難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嗎?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德國人養花是把花養到臨近街窗戶的外面,這樣做可以讓走在街上的人們欣賞到自己的花兒。盡管自己欣賞不到自己栽種的花,但是卻可以欣賞到更多美麗的花兒,而且還可以美化環境,這樣做真是面面俱到!或許哪一天你來到德國旅游,走在街上的你一抬頭,就會看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一陣清風吹過,淡淡的花香向你撲鼻而來,這是德國人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心靈創造的一道奇麗的風景啊!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也漸漸明白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的含義,其實它告訴我們:只要自己做出一點小小的犧牲,得到的將會是更大的滿足。而且你別看這句話“人人為我”放在前面,其實只有“我為人人”才會出現“人人為我”。所以說,不要太過計較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得失,只要你這樣做是可以讓別人快樂的,分享一些也是值得的。
比如說我們班級圖書角的事情吧,只要每一個同學都從家里拿出一本或幾本書,書柜里的書積少成多,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書籍了。大家雖然犧牲了一本,但卻可以看到更多好書,這樣做不是很好嗎?其實,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東西與身邊的人分享,雖然犧牲了一點點,卻可以收獲到更多的快樂,這必然是最好的做法。
學習了這篇課文以后,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400字篇五
學完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之后,我深有感觸。
季羨林的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先講了德國人民很愛花;其次作者回憶四五十年前在德國留學時發現德國人家家戶戶窗臺外面都種滿了花,猜測是為給別人看的,詢問了女房東得知確實如此;接著寫了作者來到街道,看到了家家戶戶窗外種滿了鮮花的美景;最后寫了四五十年之后,又回到德國,發現德國人愛花的方式沒有改變,德國人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崇高的品質也沒有消失。
我認為只有“我為人人”達到了某一種境界,才能實現“人人為我”的美好愿望。也就是說,只有你經常幫助別人,久而久之,你的心中會關心著別人,那別人的心中自然也會關懷著你,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會想到你之前幫助過他,所以別人肯定會盡全力地去回報你。一句話,只有你心中長為他人著想,當你真正需要幫助時,他人才會毫不猶豫地向你施以援手。
記得我看過一本書,書中有一個故事名叫《盲人開燈》,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一位雙眼失明的老人在街道中來來回回地走著,當他察覺到傍晚的時候,開始向走廊走去,他這是干什么呢?我問了問老鄰居:“他這是去開燈?”“他是個盲人,開燈干什么呢?”鄰居卻告訴:“我也不知道,你問他本人去吧!”我去問他,他剛開開燈,聽見有人向自己走來,沖我笑了笑,我開口問:“您是盲人,為什么要每天堅持開燈呢?”他笑了笑:“我又不是給自己照亮,我是給別人照亮,這樣別人能看到路,就自然而然不會撞到我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為這位盲人的精神所感動,我為這位盲人的所作所為而感慨。是的`呀,盲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呢?難道我們不能像文中故事中的盲人一樣為他人著想,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嗎?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如果全世界人都是如此,世界將會有多美好和諧啊!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400字篇六
今天我讀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為德國人的這種高尚的行為感到欽佩。
課文寫季老先生來到德國,看到任何一條街的窗戶上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花的海洋。通過和女房東交談知道在德國家家戶戶都如此。都是把花養在窗臺上,自己看花的脊梁,讓別人看花的正面;而他們一旦到街上,也是看別人養的花的正面。這樣一份美麗和喜悅就變成了千千萬萬份美麗和喜悅,實現了美麗和喜悅的共享。德國人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在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下完雪之后,我能為別人掃出一條路,別人也會給我掃出一條路;老師為我們批改作業,我們用優異的成績回報老師;當我們干值日,把衛生區打掃得很干凈。別的同學也會把他們的衛生打掃干凈……難道這種境界不也是頗耐人尋味的嗎?
我們家鄉的湖中有許多垃圾,家家戶戶都把垃圾堆積在外,無人管理。臭氣熏天的垃圾覆蓋了清澈的湖水。假如我們會想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往里面倒垃圾。那么,這片湖水,也會變回原來的清澈,人們就會遠離污染,我們的身體自然會健康多了。
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用實際行動為大眾著想,為社會盡到自己的義務。當我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在也在為我付出,互幫互利,互相贈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麗,這就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如果大家都“我為人人”,必然會換來“人人為我”的結果,就像德國人那樣“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們能為別人做一些兒小事,別人也會我們做一些兒小事。那么,生活將會變得多么美好啊!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400字篇七
季老《在德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散文,是一曲文明的贊歌。作者通過四五十年后故地重游,看到德國家庭養花依舊是“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堵滿了鮮花”,贊頌德國人養花所展示出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德,贊頌德國民族數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堅守這種美德的可貴!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是一種無私,一種利他的美德。花是美麗的,種花不是裝點居室,自我欣賞,而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這是養花人的無私,養花人心中裝滿了“我為人人”的美德。“每一家都是這樣”的付出,換來的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樣“奇麗的景色”,帶給路人“應接不暇”的快樂。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種“我為人人”的付出,得到的回報則是“人人為我”美的享受。當你邁步大街小巷時,自己又在看別人的花,享受著“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一個花的海洋”,這種“奇麗的景色”,成為快樂無比的賞花人。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源于人的善良和心靈的美麗。他們深深懂得“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的道理。懂得“我為人人”的付出,和“人人為我”的回報的因果奧秘。大家都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鑄就了德國城市“多么奇麗的景色”,造就了德國“多么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種美德值得贊頌,更需要發揚光大。美好的事物是需要人來維護,需要“我為人人”的付出,需要大家萬眾一心,持之以恒地努力。比如在校園,發現了垃圾,你的責任就是把它揀起來,送進分類垃圾箱。因為“彎腰之間,文明顯現”,人人都樂于彎腰之間的舉手之勞,潔凈美麗的校園就會展現在我們眼前。再比如,每天走進校門,我們人人都滿懷感恩和崇敬之心舉手向老師敬禮,文明禮儀新風定會溢滿校園。
讓我們人人都成為樂于奉獻的陽光少年,讓德國的奇景布滿神州大地!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400字篇八
今天老師帶我們學習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作者是季羨林,其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忘記!
到底是什么事讓我久久不能忘記呢?這件事其實發生在季羨林自己身上:早年在德國留學的時候,作者就親身感受到了德國人非常喜歡養花,但他們養花不像中國人,養在自己家里留給自己看,德國人卻養在外面給別人看。季羨林通過和女房東的對話明白了德國人具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品質。
讀了課文,我懂得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其實就是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品質,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我想:如果在家里這樣做的話,那么我們的家庭就會幸福和美滿;如果在社會上這樣做,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更加美好與和諧。
當然我們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樂于助人的現象存在。在公交車上,有一位年輕人坐在那里,可是他的旁邊站著一個老人,那個年輕人沒有抬頭望向老人,更別提讓座位了。在拐彎時,老人沒站穩,不小心碰到了年輕人,年輕人就開始火冒三丈,說:“你不長眼啊,離我遠點!”讀后感·聽到這句話,我真想上去狠狠地斥責他一頓,那個老人年紀都這么大了,你一個年輕人難道就不應該讓一下座位嗎?這個年輕人真是自私自利,他只考慮著自己的感受,一點都沒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精神!
他那么享受得坐在那個座位上,難道他感受不到心靈深處的慚愧嗎?應該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啊!
我們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要自私,要擁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精神,這樣,我們才能更加自豪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400字篇九
今天,我讀了季羨林爺爺寫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深刻地體會到了德國人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品質。
文章使我了解了德國人那種奇特的養花方式,把花都養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在屋里卻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當你走在街上時,會看到別人的花,別人也會看到你的花。
讀完這篇文章后,德國人愛花的形象使我印象深刻,但他們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品質更使我敬佩。“我為人人”是說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用實際行動為大眾著想,對社會盡到自己的義務。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這么做,就必然會換來“人人為我”的結果。雖然“人人為我”放在前面,但實際上“我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為人人”盡到責任和義務,才會實現“人人為我”的美好愿望。
德國人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小事:班級同學輪流值日,我為大家提供一個舒適、干凈的環境,其他同學也為我服務;我們建立圖書角,把書捐進去,別人看了我們的書,我們也看了別人的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自我做起,從點滴的小事做起,當我們為他人付出的時候,其他人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大方便。
當然,也有很多人做不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在這幾年,路上有老人摔跤,沒有人敢扶,只是袖手旁觀當作什么也沒看見,若無其事地走了過去。他們這些人不但沒有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還變得更加冷漠無情。但在這個與時俱進的時代,這個社會,需要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崇高的境界!
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有感400字篇十
今天我讀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篇課文,非常感動,也受益匪淺。
課文講述了作者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發現德國人非常愛花,家家戶戶都在陽臺上種著花,只是花是向外開的,在家里只能看見花的脊梁。人走在大街上抬頭一看,五顏六色的花在家家戶戶的陽臺上盛開,美麗極了,匯成花的海洋。
作者問過他的女房東:“這些花是給別人看的嗎?”女房東很平靜地說:“確實這樣!”表現地很平常。
很多年后,作者再次來到德國,來迎接他的人問他:“你看這里有什么變化嗎?”作者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沒有變。”這說明愛與文明已經成了德國人的一種習慣。
這不由得使我想到,我們中國原來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現在國外很多景點上的警示語卻用中文寫的,如“請不要隨地扔垃圾”,“請不要隨地吐痰”,“不要在文物上亂刻畫”這些都說明外國人覺得中國游客是很不文明的。我們要重新樹立文明形象,要具有德國人的這一種精神境界。
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多為別人著想,要做到“我為人人”。有一次,我在等公交車,終于來了一輛車,和我一起上車的還有一位老奶奶。她一上車,車里就站起了一位青年,把老奶奶扶到他的位子上,老奶奶下車的時候,這位青年又把這位老奶奶扶下車,老奶奶滿口答謝。等這位青年上了車,全車人都用贊許的目光看著他,這位年輕人也很開心,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諺語“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當一個人隨手丟垃圾時,所有人都會扔垃圾,當一個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時,所有的人都會跟著效仿。所以我們要從自我做起,做其他人的榜樣,倡導社會好風氣,傳播正能量。我們要學習德國人這種為他人著想的精神品質,使社會美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