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有效教學培訓心得體會篇一
一、堅持寫課后的第二教案。在課后,我們要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教案的修改,寫下次再上課的第二教案。
二、寫教后札記。堅持每天寫教學札記,把自己教學的“得與失”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參考,時間長了,也是一大財富。
三、聽別人(包括老師、學生)的評價。教學反思,需要“鏡子”,別人的評價、學生的評價和反應,是最好的參照物。我們要虛心聽取別的老師的意見,積極地開展課后的學生調查工作(一周一次或者一月一次),從中獲取改進的辦法。
四、與別人作比較。對別人的課堂教學進行分析,找出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對照而“取長補短”。
五、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有條件的,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去反思自己的“得與失”。
“優秀教師=教學過程 + 反思”。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中只有時時反思、事事反思,并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才能不斷地成長。因此,我想說:同行們,為了教學、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學生,讓我們多一點教學反思吧!
有效教學培訓心得體會篇二
經過對《有效研修》的學習,使我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有效研修》學習心得范文。明確了有效研修的概念,知道了有效研修的內容,有效研修的途徑和方法。為今后更好的教學奠定了知識基礎。
一、對有效研修概念的認識
學習得知“有效”強調對研修效益和質量的追求。它要求研修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樹立成本意識、效益意識,不斷追求更低的投入成本。謀取更高的質量效益。“研修” 主要是指校本研修,重視“活動”和“現場”研修在活動中實現,在現場中展開,因為學校在研修活動中的獨特位置和作用。有效研修主要討論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通過有效研修,提高學校和教師發展效益。也就是參與者以較少的時間、精力、物力投入,獲得盡可能高的教師專業發展效益和教育教學問題的解決效果。這是我對概念的認識。更多學習體會范文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二、有效研修的內容的理解
研修活動的主要內容是“三新一德”。“三新”指的是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一德”指的是師德教育。
(一)加強師德修養
作為教師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并努力實踐,奠定做人處事的基礎,然后才可能形象生動地教育學生,使學生從小事和身邊的事做起,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師德重在自我修養。一個師德高尚的教師,必定是一個自覺進行師德修養的教師。2、道德修養的方法:包括“學、思、行”。學是學習道德知識,認識道德規范和要求。思是在學習和認同道德規范的基礎上,變外在的規范為內在要求,并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剖析自己。行是指實踐道德規范。一個人不僅要通過學習來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體力行,指導自己的行動。把所學所思應用到實際行動中去。
(二)樹立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教育理念是教師的一種高層次的社會性需要。它有三個表現特點:一是對某種觀念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為人生行動的行為準則;二是帶有情緒情感色彩,按理念去行動會產生肯定而積極的情感,否則就會產生否定而消極的情感;三是帶有“習慣”性,人會自然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行動,心得體會《《有效研修》學習心得范文》。有教育理念,意味我們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確立教育理念的過程,就是教師確立教育思想、教育追求的過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具體實踐方面,素質教育有三個意義:第一面向全體學生,第二德、智、
[nextpage]體全面發展,第三讓學生主動發展。
(三)推進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改革涉及教師教育教學生活等方面,新課程改革實踐不斷向我們提出研修的新問題,如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和能力?及如何處理好課前預設和課堂創生的關系等。
(四)提高教育技術運用能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不僅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在進入信息時代要加強教師的信息素養,讓教師逐步掌握并不斷提高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三、/xdth/xxth/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校本研修的三個主題詞是“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它既揭示了校本研修的主要實現方式,同時又揭示了在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包括教師自己、工作中的同伴、給予專業引領的專家。“實踐反思”是教師與自我的對話,“同伴互助”是教師與同行的對話,“專業引領”是實踐與理論的對話。
我通過對《有效研修》的學習,學到了新的知識。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把《有效研修》的知識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更好的為教學,使我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明確了有效研修的概念,知道了有效研修的內容,有效研修的途徑和方法。為今后更好的教學奠定了知識基礎。
一、對有效研修概念的認識
學習得知“有效”強調對研修效益和質量的追求。它要求研修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樹立成本意識、效益意識,不斷追求更低的投入成本。謀取更高的質量效益。“研修” 主要是指校本研修,重視“活動”和“現場”研修在活動中實現,在現場中展開,因為學校在研修活動中的獨特位置和作用。有效研修主要討論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通過有效研修,提高學校和教師發展效益。也就是參與者以較少的時間、精力、物力投入,獲得盡可能高的教師專業發展效益和教育教學問題的解決效果。這是我對概念的認識。
二、有效研修的內容的理解
研修活動的主要內容是“三新一德”。“三新”指的是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一德”指的是師德教育。
(一)加強師德修養
作為教師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并努力實踐,奠定做人處事的基礎,然后才可能形象生動地教育學生,使學生從小事和身邊的事做起,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師德重在自我修養。一個師德高尚的教師,必定是一個自覺進行師德修養的教師。2、道德修養的方法:包括“學、思、行”。學是學習道德知識,認識道德規范和要求。思是在學習和認同道德規范的基礎上,變外在的規范為內在要求,并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剖析自己。行是指實踐道德規范。一個人不僅要通過學習來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體力行,指導自己的行動。把所學所思應用到實際行動中去。
(二)樹立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教育理念是教師的一種高層次的社會性需要。它有三個表現特點:一是對某種觀念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為人生行動的行為準則;二是帶有情緒情感色彩,按理念去行動會產生肯定而積極的情感,否則就會產生否定而消極的情感;三是帶有“習慣”性,人會自然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行動。有教育理念,意味我們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確立教育理念的過程,就是教師確立教育思想、教育追求的過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具體實踐方面,素質教育有三個意義:第一面向全體學生,第二德、智、體全面發展,第三讓學生主動發展。
(三)推進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改革涉及教師教育教學生活等方面,新課程改革實踐不斷向我們提出研修的新問題,如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和能力?及如何處理好課前預設和課堂創生的關系等。
(四)提高教育技術運用能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不僅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在進入信息時代要加強教師的信息素養,讓教師逐步掌握并不斷提高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三、有效研修的途徑和方法的把握
校本研修的三個主題詞是“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它既揭示了校本研修的主要實現方式,同時又揭示了在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包括教師自己、工作中的同伴、給予專業引領的專家。“實踐反思”是教師與自我的對話,“同伴互助”是教師與同行的對話,“專業引領”是實踐與理論的對話。
我通過對《有效研修》的學習,學到了新的知識。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把《有效研修》的知識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有效教學培訓心得體會篇三
這學期,我們全校教師一起學習了繼續教育教材《有效研修》一書,從書中深切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收獲頗多,下面來簡單談一談自己在工作中的一點做法及心得。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曾經說過:“學不可以已。”意思是說每個人都必須進行終身學習,即每一個人應該持續不斷地學習,它始于生命之初,持續到生命之末,也就是從搖籃到墳墓,一輩子持續不斷。古人尚且如此,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更應該如此。因為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各方面都迅猛發展的時代,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學習,就會被社會淘汰。特別是我們——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更應抓緊分秒的時間努力學習。過去,人們常用“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對教師的知識水平提出要求。今天,這種“一桶水”的觀念已受到摒棄,取而代之的是源源不斷的“活水”觀念——“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業”。“活水”觀念的基礎是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思想。而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適應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時代要求。同伴互助是教師不斷學習的一種方法,組織師徒結對是教師互助中更為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在我校實施已久,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師徒結對是讓有經驗的老教師、骨干教師和新教師、年輕教師結對。這樣,可以讓新教師、年輕教師在最快的時間里適應教育教學,掌握教學常規,少走彎路。師徒關系一旦建立后,作為師傅就應該在新學期初,協助徒弟制定出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提高計劃,讓徒弟在計劃的指引下有目的的去學習,去提高。師傅也應該經常聽徒弟的課,聽后指出徒弟課中的不足,幫助徒弟備課,研討教學中的問題、教學理論的掌握、教學方法的使用,信息技術的運用等等,給徒弟指點迷津,引導和幫助徒弟快速成長。
我是一名地區級骨干教師,自從學校實施“師徒結對”活動后,我便和同年段的王老師結成了師徒。孔老師雖然不是科班畢業生,但是她對待教學的態度十分認真,而且十分謙虛,工作中有了疑問,便會虛心請教。每學期開學初,我們倆都會找時間坐在一起,根據學校的教學工作計劃,一起制定出個人提高計劃。我們要求彼此每學期互相聽課至少十節,一起研究備課至少兩節,由她來上。聽后,我必須給予評課,指出優點與不足,讓她在實踐中探索出教育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每做完一節公開課后,都要求她及時寫出教學反思、隨筆,并且將自己所寫材料打出來,郵到她的郵箱里,年終時將自己所得形成文字材料,寫成論文。
現如今的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所以要求教師必須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電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于是,我常利用休息時間輔導王老師,首先教會她用五筆打字,要求她每天至少練半個小時打字;又教她上網下載資料的方法,將網絡資源應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同時還教她制作幻燈片,每學期至少自制三張幻燈片,并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教會她下載網上課件并修改。一學期下來,王老師的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課堂教學水平都有了極大的提高,看到她有了明顯的進步,我心里也十分欣慰。
師徒結對活動讓我們彼此受益,同伴互助提高了教學質量,想信這種活動繼續堅持下去,教育教學必會向前邁進穩實的一步。
樺甸市紅石鎮中心校黃曉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