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難點篇一
突出強調產業工人的地位和作用。2017年2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指出:“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要從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高度,從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高度,加快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技能選手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取得佳績作出重要指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這些重要指示,彰顯了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一貫主張,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點。不論時代怎樣變遷,不論社會怎樣變化,我們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都不能忘記、不能淡化,我國工人階級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動搖、不容忽視。肯定產業工人的地位和作用,是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邏輯起點。
明確提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總體思路,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產業工人素質,暢通發展通道,依法保障權益,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這些重要指示,明確了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總體思路、重要舉措、目標要求,為推進這項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
不斷強化對產業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引導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是工會組織的政治責任”,“工會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加強和改進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多做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的工作,多做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進感情、激發動力的工作,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使廣大職工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這些重要指示,揭示了加強對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引領的重要性緊迫性,指出了加強思想政治引領的方法和路徑,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點和關鍵。
充分發揮勞動模范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帶動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總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指出:“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國工匠是職工隊伍中的高技能人才。工會要協同各個方面為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發揮作用搭建平臺、提供舞臺,培養造就更多勞動模范、大國工匠。”這些重要指示,體現了對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的親切關懷,是對廣大產業工人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爭做新時代奮斗者的殷切期望。
努力提升產業工人的技術技能素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始終高度重視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宏大的高素質勞動者大軍。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這些重要指示,強調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一個國家的發展能否搶占先機、贏得主動,越來越取決于國民素質特別是廣大產業工人素質,提高包括廣大產業工人在內的全民族素質,是民族發展的長遠大計,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目標。
著力加大對產業工人合法權益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工會要堅持以職工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抓住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認真履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的基本職責,把群眾觀念牢牢根植于心中,哪里的職工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工會就要站出來說話”。這些重要指示,揭示了保障職工群眾各方面權益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神圣職責,也是發揮廣大職工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重要的工作。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必須做好維護產業工人切身利益工作,保障他們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指明了產業工人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回應和解決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的形勢下依靠誰、為了誰等重大問題,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這些重要指示,深化了我們黨對產業工人隊伍發展變化與特點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工人階級的學說,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這些重要指示,回答了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改革要達到什么目標等重大問題,為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明確了“路線圖”、“時間表”,是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根本遵循,具有鮮明的實踐意義。我們要將學習貫徹這些重要指示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難點篇二
在中車戚墅堰所日前舉行的一場頒獎活動上,2項由技術工人擔任項目組長的科研項目獲評該所2019年度科技成果三等獎,標志著該所產改重頭戲之一的“建設技術工人科技創新快車道”落地開花。作為我省產改試點單位,該所去年創新科研項目立項等體制機制,專設了“技術工人組”序列。
中車戚墅堰所的產改成果,是產改這一舉國重大改革舉措在江蘇生動實踐的寫照。一年半前,《新時代江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頒布實施,拉開了江蘇產改工作的大幕;如今,我省已出臺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等21項配套文件,產改工作有力有序、有聲有色,取得階段性成效,為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了堅實人才保障。
高質量發展呼喚高素質產業工人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然而,現實有點“骨感”。僅就創新所依賴的人才而言,工業強國歷來都是技師技工大國,日本、德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達到40%-50%,目前江蘇高技能人才卻只占19%,處于新興產業一線、能夠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關鍵技術和工藝難題的高技能人才更是緊缺。現實如何改變?就“改”一個字。
催動改革的另一個讓人憂心的事實是——流水線對年輕打工者吸引力在下降。如今,一些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在招工時,對求職者年齡要求已放寬到“45歲以下”,很多年輕人寧愿做外賣、快遞,也不愿從事制造業。
“我們給一線工人開出的月薪已有七八千元,依然很難招足。”雙良集團總裁辦主任周冬敏介紹說,與老一代農民工打工為掙錢養家不同,85后、90后雖然也有生存壓力,但是對產業工人職業發展存在的“天花板”有排斥。協會一份調研報告也反映,當前行業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之一就是職工隊伍老齡化,有些棉紡企業職工平均年齡已達45歲左右,招工難、留人難,隊伍建設滯后。
記者調查發現,產業工人自身也想提升技能。但如何提升,跟誰學習,誰來“買單”?這些問題,影響著他們的成長。
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省產改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朱勁松表示,江蘇產業工人隊伍總體素質是好的,但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如隊伍結構不盡合理,我省現有產業工人2300多萬人,其中農民工多達1045萬人;學歷層次總體還不高。
此外,技能成才制度機制尚未完全有效形成,職業教育與產業、企業需求銜接還不夠緊密,企業培訓主體作用遠未發揮,經費投入與監管不到位等問題,也困擾著江蘇產業工人技能素質的提升。改變這些不合理現狀都亟待改革破題。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難點篇三
現將我局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工作總結如下。
一
(一)將產業工人隊伍法治建設的有關內容納入“八五”普法規劃中,認真做好全國、區、市“七五”普法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評選推薦表彰工作,加大對開展“法律進企業”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集體的表彰力度。
按照《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要求,我市科學有序推進“八五”普法(2021-2025)規劃編制工作,《關于在全市開展第八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已經市委、政府印發實施,為全市順利啟動“八五”普法工作做好制度準備。在《實施意見》中明確將產業工人方面的法律法規納入普法規劃,深化“法律進企業”活動,不斷加強法治文化建設。
“七五”普法總結表彰工作啟動以來,按照全國、全區“七五”普法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選表彰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評選活動,按照逐級推薦的原則,各地各部門推薦名單報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守法普法協調小組、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辦公室初審、審核,并征求組織部、紀委等單位意見建議后,報自治區黨委全面依法治區委員會守法普法協調小組。我市共推薦先進集體15個,先進個人24名。
(二)加強對重點企業、地區、單位依法治理的指導,深化依法治企等工作,深入開展法治示范創建活動,提升普法依法治理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廣泛開展法治體檢,深化依法治企工作,精準服務企業。一是組織律師事務所到民營企業進行“法治體檢”,全面了解民營企業在設立、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和工作機制等方面的情況,以及是否配備專職法務工作機構和人員、聘用法律顧問情況、在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合規情況,全面掌握民營企業法治建設情況和法律需求;二是印發《關于落實“百所聯百會”機制的實施方案》《關于建立健全全市司法行政機關與工商聯溝通聯系機制的實施方案》,律師事務所和商會結對,擬籌備召開市司法局、工商聯和市律師協會座談會,我市商會協商法律服務事宜,梳理企業面臨的各類法律糾紛特別是訴訟、仲裁案件,幫助查找企業在經營中的法律風險,提出預防風險、解決糾紛的意見建議。三是建立健全普法機制。制定印發我市“八五”普法規劃,加強重點行業、地區、單位的依法治理,推動依法治理深入基層,普法依法治理形式不斷豐富。
(三)加強企業民主管理工作有關法規的宣傳學習,落實產業工人相關法律法規,增強職工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的意識,督促企業落實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營造有利于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法治環境。
結合開展“法律進企業”等活動,加強對《公司法》《合同法》《經濟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普及和相關政策解讀,通過視頻講座、在線課堂等形式對企業負責人和職工進行培訓,幫助企業及職工、農民工增強法律意識。今年以來,已組織開展“法律進企業”15次,向企業職工發放涉及工人維權的相關宣傳材料3500余份,圍裙、口杯、手提袋等宣傳品共計1600余份,并向企業職工大力宣傳“12348”法律援助熱線電話和智能化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助力工人依法維權。
一是企業領導層面不夠重視。部分企業領導不重視普法工作,將法治宣傳停留在口號上,做一些表面工作,經費、人員都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二是法治宣傳教育形式不滿足現階段普法需求。在宣傳形式方面過于單一,多采用講法治課的形式,宣傳的法律法規政策等實用性也不強。三是“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落實不到位。一些職能部門不重視法治宣傳教育,沒有將普法宣傳落實到執法、管理、服務過程中。
(一)扎實開展“法律進企業”活動,助力優化法治營商環境
采取“送法上門”的形式,對我市國營企業、中小企業、個體經營戶就《憲法》《民法典》《道路交通安全法》《人民調解法》《工傷保險條例》《法律援助條例》等貼近生產生活的常用法律法規常識進行宣傳,提升企業經管人員及員工誠信經營管理、依法理性維權、安全規范生產的意識,增強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及員工法治意識,助力企業健康發展,
(二)堅持“法治體檢”,筑牢企業良好發展基礎。
關注企業法治需求,維護企業職工合法權益,幫助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健全管理制度,防范法律風險,化解矛盾糾紛,推動將法律保護關口進一步前移,促進企業依法決策、依法經營、依法管理、依法維權,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為企業職工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三)法律援助服務保障民營企業發展
在不干擾企業和職工正常生產生活的基礎上,有計劃地深入企業集中的工業園區、生產區、工地和職工集中居住區、生活區,組織開展法律援助專題宣講活動,教育引導廣大職工通過申請法律援助等方式依法開展維權活動,促進企業困難職工法律問題的及時解決,幫助企業營造有序的生產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