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七年級歷史東漢的興衰教案篇一
2014年是馬年,從古至今,馬都是人的得力工具之一,也是人可依靠的最忠實的“朋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皇帝與馬結上了的緣份。下面講大家看一則小故事(投影幻燈片): 劉秀起兵初期,舂陵義軍勢力尚小。新野一戰大勝后,接著棘陽一戰大敗。劉秀與小妹伯姬騎馬慌亂逃跑之時,遇到二姐劉元,便合力想拉劉元上馬。劉元深知,馬負多人,速度下降,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動放棄上馬,還用棍子猛擊馬臀,結果劉秀與小妹成功逃脫,劉元卻慘死敵手。劉元以自己的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的脫險。在反莽復漢的斗爭中,劉秀家族先后犧牲了包括大哥劉縯、二姐劉元、二哥劉仲等在內的十余人。馬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生死關頭,兄弟姊妹間的親情是無限的,為了實現恢復漢室的理想而斗爭的英雄氣概是無限的。
待學生看完故事后教師提出以下問題:故事中的反莽復漢是怎么一回事?故事中主人公劉秀主要功績是什么?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封建社會怎樣盛世局面?這種盛世局面出現也他的哪些措施密切相關?今天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第14課《東漢的興亡》揭曉問題的答案
【講授新課】
一、光武中興
教師設問:(1)西漢建立的時間、建立者。(2)西漢實現大一統的皇帝是誰?(3)西漢時期出封建社會的盛世局面被稱為什么?分別找不同學生回答。
學生1:公元202年、劉邦
學生2:漢武帝
學生3:“文景之治”局面
教師講述:可是到了西漢后期,朝政越來越腐敗。公元9年,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王莽施政更加劇了社會動蕩,引起了各地農民起義。公元前25年,起義軍首領劉秀(西漢宗室)建政權,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投影:
東漢都城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之東,如同東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鎬京之東,因此歷史上有西漢、東漢、西周、東周之稱。歷代史書黨將西漢稱為前漢,東漢稱為后漢則是從時間上指稱。
教師:劉秀就是光武帝。他統治后期,社會出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概括出“光武中興”與光武帝的哪些措施推行密不可分?
學生:(1)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法。
(2)合并州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3)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教師:漢代出現了“文景之治”與“興武中興”局面,請學生小組依據兩大盛世面的內容,討論總結古代盛世局面面的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具體要求投影幻燈片 具體要求
★限時大約10分鐘左右。
★總結要求語言簡潔明了,抓住盛世局面出現的共性。
★小組長可將“文景之治”和“興武中興”出現原因分派不同組員講解,然后小組成員之間交流碰撞歸納出共性,并由小組記錄員形成文字。
★教師抽查各小組討論結,未被抽查小組對答案有異議可舉手做補充發言。
等待各小組回答完后,教師可將各小組答案匯總,投影幻燈片
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現的共同原因
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
統治者善于用人、納諫;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長期堅持,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等待。
教師:“興武中興”與“文景之治”在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是否有借鑒意義? 學生1:有,因為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繁榮昌盛就必須不斷政策調整和關注民生。 學生2:有,因為社會發展進步需要人才,任賢才能更好推動社會的發展。
學生3:有,因為一個國家發展不能只顧眼,要像以上皇帝一樣有長遠的發展目光。 教師:經過光武帝的勵精圖治,使漢朝重現昔日的繁榮,但是到了東漢中期以后,國家
政治出現了怎樣的變故呢?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教師投影幻燈片
史料一 漢順帝未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淪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諂佞奸徒,趨炎附勢,阿世盜名,反倒封侯拜相,極盡榮華。)
史料二 外戚梁冀先后廢立了三個皇帝,獨攬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當官封侯,橫行霸道,把數千平民當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貢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獻給皇帝。年幼的漢質帝不滿梁冀專權,說他是“跋扈將軍”,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質帝。
史料三 東漢后期政權形勢示意圖
把持朝政 奪回君權 依靠宦官
以上材料反映東漢中期以后朝政有何變化?這種變化產生了怎樣影響?
學生:政治腐敗、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學生:導致了社會混亂,動搖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教師:由于東漢后期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蕩不安,社上大批貧民流離失所,加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廣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這種黒暗統治了,反抗情緒在民間蔓延。
三、黃巾起義
教師投影幻燈片
東漢末年民謠:“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太平御覽》卷976所錄之崔寔《政論》
解釋:我們百姓的頭發如韭菜,被剪后還能復生。(古代被剪發也是一種刑罰)我們百姓的頭如雞,被砍了也能復鳴。官吏不是必須要敬畏的,百姓從來都不可被輕視。
這首民謠反映了民間什么樣的情緒?
學生:這首民謠體現了百姓們不畏強權,勇于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且不卑不亢,視死如歸的精神。
教師:這首民謠是受到官吏壓迫的百姓創作的,它反映東漢未年社會民不聊生的現狀。對此,農民起義軍領袖張角舉起大旗領導了黃巾起義。投影幻燈片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計劃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計劃
七年級歷史東漢的興衰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知道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及黃巾起義。
2.通過比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歷史比較法的運用方法。
3.通過對光武中興原因出現原因分析,認識王朝的興亡與統治者的治國方略息息相關。從而培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學習重點】 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學習難點】 東漢后期社會動蕩的主要原因。
【學習過程】
本課的內容設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光武中興”;第二部分為“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第三部分為“黃巾起義”。
一、光武中興
1.閱讀教材,講述東漢政權的建立(包括背景、時間、人物、都城)
2.東漢建立之初,當時統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國措施?出現了怎樣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術”治天下與西漢時“休養生息”政策有什么異同?
相同點:從背景和目的看,統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訓,為緩和階級矛盾,
維持統治,也是為扭轉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的局面而采取的對策;從措施
上看,主要是減輕農民負擔,來恢復發展生產,但得利最大的還是豪強地
主;從效果上看,都出現了盛世局面。
不同點:光武帝著重解決奴婢問題,重視吏治整頓,重視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
道”滋養了豪強地主勢力,使東漢政權潛伏著隱患。而西漢的“休養生息”政策則為漢武帝的“有為”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閱讀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們為什么能夠專權?
(2)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什么后果?東漢后期宦官交替專權,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這首童謠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政治狀況?這首民謠體現了百姓們不畏強權,勇于
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且不卑不亢,視死如歸的精神。
三.黃巾起義
1.閱讀教材回答問題(黃巾起義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領導者、口號、結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1)這是當時的一首民謠。想一想,這首民謠反映出民間什么樣的情緒?
材料二 《后漢書皇甫嵩傳》記載,黃巾起義爆發后,起義軍“燔燒官府,劫略
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
(2) 為什么黃巾起義會得到天下響應?
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并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七年級歷史東漢的興衰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清楚東漢黃巾起義原因、經過及其偉大的意義。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總結古代中國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引導學生搜集歷史故事、觀察歷史圖片、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教材理清“光武中興”出現的重要原因,從而認識到統治者恰當的政策是國家出現盛世局面的重要因素。
(2)通過不同史料研讀,讓學生歸納出東漢后期政治狀況及這種狀況與東漢滅亡的關系,從而認識到政治腐朽是導致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3)通過講述黃巾起義經過及意義的分析讓學生體會農民階級反抗腐朽統治階級的英勇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東漢興亡”一課學習讓學生體會“文治興國,腐朽亡國”的深刻內涵;通過“黃巾起義”,認識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光武中興
難點: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
教法與學法導航
(1)采用情境法,激活學生求知欲使其主動積極的投入到新課學習中去。
(2)采用自主閱讀法,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及概括知識的能力獲取光武中興出現的原因。
(3)采用小組討論方法對“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進行討論,在重知識和舊知識碰撞中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識水平。
(4)采用史料研究法,培養學生遵循論從史出的原則,讓學生掌握歷史學科的史料研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搜集圖片、史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上網或圖書館查找準備與本課相關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