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議論文800字篇一
過年是什么?是鞭炮的轟鳴聲響,還是七彩煙花在夜空劃下的印記,亦或是大街上摩肩接踵的人流,還是那些堵在半道的車流,每個人都有關于年的記憶。而我的記憶,就是一份淡淡的“鄉愁”。
記憶的起點,是“堵車不堵心”的期盼。堵車,是春節永遠離不開的難題。約好的三十天和大哥一家早點出發,奈何庸懶的心總是憨睡,所以出門的時候都快到十點。比起原先預想的一出門就會遭遇堵車設想,現實卻要好了很多。從城里出發,一路上雖然車很多,行駛速度較平常是慢了些,但也算暢通無阻。之前幾年回家遇到的幾個堵點,在今年也比較順暢。但終究還是堵上了,在快要到家的一個場鎮,遠遠地就望見車輛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但是大家都是耐心的排除等候,有序地禮讓,這與曾經的爭先恐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回家的路多了一種文明的風景,讓我對老家又多了一份新的期待。
記憶的深處,是“約定不肯定”的理解。這么多年來,每到年關,父母總是早早就打電話問啥時候回家過年,我們總是說春節一定準時回家。但是肩上的責任告訴我們,越到年關越不能放松要求。所以,常常是吃飯的時間到了,而我們還在單位忙這忙那,父母在電話那頭總是安慰我們說,你們忙,等有空的時候再回來。其實我知道他們內心是有些失望的,但他們從不表現出來,還總是勸我們說工作重要工作重要,他們過得很好。其實我們很清楚,那些好吃的東西,我們沒到家是不會拿出來的,他們自己也是舍不得吃的。只要我們回到家里,他們立即最好吃的臘肉、湯圓、瓜子、花生等統統翻出來,使勁往嘴里塞、懷里揣,生怕我們餓了肚子一般,就這是愛的味道。
記憶的遠方,是“牽掛不牽絆”的祝福。老家的房屋日漸破舊,原本長滿雜草的地壩,還是父親回老家吃酒的空隙鏟干凈了,這讓老屋顯得稍有了些生機。回想當年,為了修建磚房,全家老老少少一起行動。不是摸黑上山砍柴、背柴,就是牽著牛兒在田里踩磚泥,還有就是幫忙傳泥巴、搬磚頭,特別是燒窯的時候更是小心翼翼,生怕火小了燒不熟,火大了燒炸了。那時候的我力氣很小,每塊磚頭都4、5斤,我使出吃奶的勁也每次只能背個5、6塊,就是這樣一塊一塊,我們把修房的磚從家門前下邊的磚窯,硬生生的背了回來。如今,我參加工作了,無論我走到哪里,崗位如何變化,他都會叮嚀我:要好好干,不要亂來。沒有什么大道理,但就是這樸實的話語,卻讓我時刻牢記于心,時時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
回家的車已經啟動了。父親遠遠的看著我們,什么話都沒說,車子沿著筆直的道路已開了好遠,透過后視鏡,在微弱的燈光下,我依稀還能見到父親在那里一動不動專注眺望的樣子。那份愛的眼神,從小到大,一直陪伴著我。我只能在心里默默期待:來年過節,我們回家!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議論文800字篇二
【濃濃中國年 赤赤中國“xin”】
哪時?曾無意間瀏覽到關于中國春節人口大遷移的新聞,我當時在想,是什么原因產生春運這一轟轟烈烈的“壯舉”。后來我深思,原來,集體的奔波勞累是為了“年”。我們只有經歷過春運,才能真正理解“年”的深意,那是一種眷戀,對家人、對故土的一種眷戀。而現在,我們對家人,對故土的眷戀不減當年,依然有濃濃的年味兒,但又有“xin”的內涵。
千擁萬擠雖“xin”(辛)苦,輾轉奔波只為家。中華民族自來是不屈的民族,即使艱難險阻,也會把它化作前行的動力,不斷前進,而這樣的基因深入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及時遠在天涯,仍然心系家國。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戀家的情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王維的思鄉之情;“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是李覯的離愁別緒;“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是詩仙李白的故土眷戀之情,歷史上,這樣思鄉的文人墨客不勝枚舉。這樣離愁別緒依然深深嵌入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內心,在工廠流水線、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工地上、寧靜嫻雅的寫字樓、高聳入云的商場……我們都能看到他們內心的彷徨與焦慮,是遠方的家帶給他們牽掛。此刻,心中涌現千萬種想法,而最終義無反顧選擇收拾簡單的行囊,踏上回家的征程,輾轉每一個車站,在千萬人中擁擠;駐足每一個檢票站,坐在冷硬的座位……這一切,只為和家人相見時刻的歡心與心中流淌的暖流。
一路回望萬事“xin”(新),奮發有為鼓干勁。“回家,回家,回家是最好的禮物”,一句帶有感情的文字。當歷經千辛萬苦回到闊別已久的家園,不再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惆悵”;亦不再是“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的凄苦,更不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凄涼”。而現在,闊別數載,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所謂“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當乘坐的車輛漸漸駛近家鄉,家鄉的一切有了別樣的天地,記憶中的盤山公路變直了,記憶中的泥濘小道變硬了,記憶中跳水的扁擔擱淺了……一切的一切是新鮮,是滿足,是自豪。此刻亦心中有千萬種念想,都不及把心中的暖流化作前行的動力,讓信念和決心占據心頭,鼓舞自己的雙臂,揮灑辛勤的汗水,捍衛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自然不會好高騖遠,將會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在自己的崗位和工作中砥礪前行。
萬物更新事事“xin”(欣),敢挑重擔邁步行。告別昨日的黑白,迎來今日的色彩,當鄉間小路告別昨日的黑白,迎來了屬于它在黑夜中的“光明”;當曾經的狹窄街面迎來屬于它的“亮體面”,穿上“霓虹新衣”,所有的一切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這一切,都是我們在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下,告別昨日貧瘠,煥發今日的榮光。此刻,心中有萬千感嘆,都不及在心中吶喊,我們青年熱血男兒,應該接受時代的重任,挑起屬于時代賦予我們的職責,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浪遏飛舟;在時代進步的江海中,乘風破浪。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年”是一份牽掛,也是我們的初心;“年”是一份羈絆,更是一種使命。我們在“年”中感動,也在“年”里感悟,我們要展現中國當代男兒的本色,在欣欣向榮,國富民強的今天,奮勇當先,勇于接受時代的檢驗。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議論文800字篇三
【我的年味記憶】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盛大的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地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比如貼對聯,貼年畫、貼窗花、倒貼“福”字,守歲、爆竹、吃年夜飯、蒸年糕、打糍粑拜年等等。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過年慶祝的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但“團圓”始終是春節的主旋律。平時很難聚在一起的親朋好友,可以在春節聚在一起,或交心談心,或開懷暢飲,或征戰牌壇,或以手機為伴自娛自樂。
工作以后,離家千里,每到年關,就會泛起濃濃的鄉愁,諸多的年味記憶如同視頻回放一樣在腦海中屢屢呈現。想念兒時過年大雪紛紛,一群小臉凍得通紅的小伙伴穿著新衣服吃著水果糖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別提有多開心了。兒時臘八當天外婆都要做一大鍋臘八粥,我們七八個小孩一人一碗站在院子里狼吞虎咽地就吃了起來。“二十三,過小年”,兒時外婆說這天要祭灶神,只依稀記得外婆要在廚房完成一個祭祀儀式,要擺一碗碗的好吃的,我們就等著祭祀完成后,可以分得碗里的肉、水果、花生等。“二十四,掃房子”,每年媽媽從這天就開始張羅著打掃屋內屋外、前庭后院的各個角落都不放過,我和弟弟也跟著一起打掃,媽媽說可以掃走晦氣、霉運,開年走好運。“二十六,蒸花饃”,蒸花饃是豫西地區過年特有的風俗,花饃就是我們吃的饅頭,只是造型上不同,栩栩如生、形態各異、香噴噴的花饃一出鍋,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滿是幸福的味道。“二十九,貼春聯”,媽媽會自制膠水,就是用白面熬制成漿糊,做一大碗,可以把每個屋的對聯都貼上。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做,現在想想還是覺得非常有年味。
貼完春聯,一直到三十晚上吃年夜飯之前,媽媽總是在不停地忙碌著,準備各種各樣的美食,以備新年待客所用。最讓我魂牽夢繞的食物就是涼粉湯和餃子,涼粉湯又叫頭腦湯,兒時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的特有美食,我們老家當地的風俗,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都是涼粉湯,喝了渾身熱乎乎的,感覺整個人都神清氣爽,預示著新年平安健康的意思。喝了涼粉湯,就開始提著禮物到長輩家里拜年了,也叫走親戚,小孩子過年最喜歡走親戚,因為有壓歲錢。以前物質資源匱乏,經濟條件不好,所以平時很少能吃到餃子,只有過年家家戶戶才會舍得買點肉來包餃子,另外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
這就是我的年味記憶,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很多特色美食不用等到過年才吃,但年味記憶里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那種幸福才是我無法割舍的。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議論文800字篇四
【黨員干部要細細品味“舌尖上的記憶”】
中國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依托獨特地域條件,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精心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經過千百年來探索,孕育和創造了豐富的中國飲食文化。
蒲公英,又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性寒、味甘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可炒食或涼拌,是一種藥食兼用的美食佳品,廣受人們的喜愛。“蒲公英”精神,更是黨員干部的良師益友,是黨員干部的精神引領,干事創業的明燈。
雖生于山野,卻淡泊名利,似“心底無私天地寬”。蒲公英非人工種植,靠風力、動物等傳播種子自然生長,不與佳肴爭寵,不與珍饈斗艷。黨員干部作為人民的公仆,肩負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任,要始終存公義、去私心,時刻把“大道”置于最前,把“公利”擺在心頭。時刻繃緊思想上的弦,隨時隨地穩住自己的心,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堅持對事不對人,舍個人小利而取集體公利。要堅持實干為榮,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創業上,把所有精力放在狠抓落實上,把一切功夫下在務求實效上,在“擼起袖子”的同時“干出樣子”,拿出實招展示能力,憑借實干成就事業,依靠實績贏得民心。
雖味覺清苦,卻品之回甘,似“任爾東西南北風”。蒲公英吃起來較為清淡甚至苦澀,所以大多數年輕一代不喜品食。當前,面臨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黨員干部面臨的工作壓力較重、工作要求較嚴,說到“苦”字,似乎并未過分。但轉念一想,與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靠野菜度過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相比,這點“苦”確實算不了什么。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學會在工作上“辛苦”,始終勇于挑最重的擔子,敢于啃最硬的骨頭,善于接最燙的山芋,到疫情防控主戰場、改革發展最前沿、鄉村振興第一線,經受鍛煉,增長才干。要學會在生活上“清苦”,自覺管住嘴、管住手、管住腿,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終旗幟鮮明,克己慎行、防微杜漸,自覺遠離無聊庸俗低級,自覺凈化“生活圈”“朋友圈”“交際圈”,做到以苦為樂、以苦為榮,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
雖特性萬般,卻物盡其用,似“天生我材必有用”。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藥食兼用的植物。黨員干部身處領導崗位,要敢當出頭鳥、敢當探路者,無論是黨務工作還是經濟工作,無論是抓招商推項目還是搞服務促改革,都能不推不等不靠,堅決甩開膀子、邁開步子,敢于出手、敢于亮劍、敢于破題,勇敢試、大膽闖、放手干。黨員干部身處基層崗位,要加強學習、積累經驗、增長才干,自覺向實踐學習、拜人民為師,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為民服務頂在前面,把民生實事放在心上,多做暖人心、穩人心、得人心的實事,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美食千姿百味,每一天都能夠推陳出新,而蒲公英就是新時代黨員干部該保持的真“姿”“味”。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議論文800字篇五
【年味是鄉愁:土生土長土家年】
小年已過除夕就不遠了,隨著各條街和商鋪的披紅掛綠,我工作的這座城市的年味兒也逐漸濃了起來。“河清海晏人民樂,歲轉星回氣象新。”不經意間看到的一則春聯勾起了我無盡的鄉愁,讓我想起了鄂西的那個小山村和村里那些熱情好客的土家人。那里不僅有我的根、我的夢想,還有我兒時日日期盼,現在時時懷念的土家年。
再憶年味催人醒,又逢年關思故鄉。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受地理、經濟條件的限制,我們那里每年的年貨大部分都是自家親手制作。在我的腦海里記憶最深的就是宰年豬、熏制臘肉、用玉米和麥芽煮糖做糖餅。除了這些,還有一門家家都不可缺少的過年美味——糍粑。為了把年過好,每個家庭根據自家的經濟狀況還得到街上買一部分年貨,這可是我在童年時代過年最期盼的一件事,背著小背簍跟著家人到街上把自己最喜歡的鞭炮、新衣服、好吃的東西一網打盡。
大年三十,天僅有一絲亮意,母親早已把前幾天燒好洗好的臘豬蹄、豬頭下鍋了,父親則準備著祭祖的用品。中午,母親把我們全家人召集起來,共同分享著這豐盛之果——吃“核桃肉”。下午,隨著一陣鞭與炮的喜唱之后,我們一家四口也按照上席、下席、旁席坐上了團員桌。吃過團圓飯,洗個澡換上那件不知道看了多少眼,撫摸了多少遍的新衣服。心里無比幸福,特別是領壓歲錢更是讓我們兄弟姐妹幾個興奮萬分!
小時候的除夕夜,我們都是在說笑中守歲,全家人圍著劈柴燒起的大火總結著過去一年的事,計劃著新年的一切。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也可以收看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春晚,與全國人民同慶、同樂,共同敲響新年的鐘聲、點燃七彩的煙花。
大年初一是新年,要去拜年。但是在出去之前,我們還有一系列充分具有儀式感的活動。第一件事就是搶“銀水”,又稱“搶贏水”,其實說來也非常簡單,就是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誰家能挑到村上集體水井的第一桶水,預示著這家在新的一年內就要發大財。初一早上,父親還要向我們宣布幾條禁令:在大年初一至初五不準向地上倒一滴水,所有的臟水都要用一個大桶裝好,等過了初五再倒掉,聽長輩們說這是為了保證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同時禁用刀、剪、針等比較鋒利的東西,說這是為了新年和和氣氣,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是非……待父親“訓話”完畢,我們則帶上母親早已準備好的一只大豬蹄、十斤玉米老燒等豐厚的禮物,向外婆家出發了,一起去享受著新年里全家第一次出行的天倫之樂。
土生土長土家年就是這么土,這么讓我夢繞魂牽!費老在《鄉土中國》里寫道,“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作為土生土長的土家人,無論離開故鄉多少歲月,無論城市的生活有多么的繁華,回家過年就是最好的選擇。庚子新年將至,我也將懷揣著“候補”了十多天而取得的動車票,再次跟隨“流動的中國”,滿懷一腔思念,憧憬一個場景,看見一家親人,盡享游子歸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