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請一起努力,寫一份計劃吧。什么樣的計劃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計劃書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二歷史個人教學計劃 新教材高二歷史教學計劃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到來的時間、標志、歷史背景及產生的歷史影響;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背景、基本歷程,互聯網的發展帶來的社會影響。
2.過程與方法
在識記上述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通過生生共議、師生互議、學生質疑,引導學生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代背景的分析,認識科技進步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多角度對比分析兩次工業革命,把握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應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一步全面認識到科技進步發展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蒸汽機的發明、電氣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
難點:信息技術發展對社會的促進作用及負面影響。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與問題(如下):
引入:本組圖片反映了三次工業(科技)革命成果,這些科技發明,有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
1.瓦特改良蒸汽機
18世紀60年代,“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成為了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棉紡織業機器的使用又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實現了機械化,一個新的問題就擺在了人們面前,就是動力問題。這一時期的動力主要是水力。水力他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要用水力那工廠就得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山谷等地。還要受季節的限制。這些地區交通不方便,而且遠離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動力問題就成為了擺在人們面前的的急迫問題。人們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的動力。所以工業革命使瓦特蒸汽機應運而生。
原因條件:
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經濟發展掃清障礙;
②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應用機器生產成為可能;
③科學技術為生產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
瓦特蒸汽機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他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那在瓦特蒸汽機出現之前有什么蒸汽機?結合導言部分。主要用用來干什么的?礦山抽水。沒能在各個生產部門都使用。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在紐可門蒸汽機的基礎上制成了裝有冷凝器的單動式蒸汽機,裝冷凝器會起到什么作用呢?大大減少熱量的浪費。效率增長,是紐可門蒸汽機的三倍。但是同紐可門蒸汽機一樣,還是不能驅動工廠里的機器。又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瓦特對蒸汽機做了進一步的改進,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聯動式蒸汽機,采用曲柄機構,使往復的直線運動轉變為旋轉運動。
2.蒸汽機的應用推廣
這種蒸汽機突破了人力、蓄力、風力、水力為動力的局限性,能夠提供可控制的任何強度的動力,在生產中廣泛應用,適用于各種工作機,被稱為“萬能蒸汽機”。瓦特還在蒸汽機上增加了可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他研制的蒸汽機除了用作提水外,還可以帶動車床、織布機等,能夠適應不同工廠的需要。此后,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等工業部門,都先后采用蒸汽機作為動力。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采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有人說蒸汽機是工業革命中最偉大的發明。為什么這么說呢?咱們接下來來看看它所產生的影響。
3.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意義
[合作探究]蒸汽機時代的出現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教師總結:首先是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萬能蒸汽機出來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開動蒸汽機,就可以根據需要建立工廠,不再受河流的限制。
第二蒸汽機促使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廠。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形成。蒸汽機的出現解決了動力問題,使得大量的機器使用成為了可能。以前是手工作坊的時候可能不需要很多人,但現在是大工廠了,會需要很多勞動力,人們就不僅僅在家種自己的那幾畝地,有人就選擇去工廠打工。蒸汽機出現以后,蒸汽輪船,蒸汽火車也相繼出現,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革,使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而且以前手工作坊的時候,人們以前的工作環境是手工作坊,而現在變成了工廠。以前可能還要拿著活回家去干,但現在都在工廠里完成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都改變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也逐漸形成。什么叫社會化大生產?比如現在做一件衣服。衣服需要什么?扣子,線、布料等等,這些東西每一樣都是一個工廠進行的大批量生產,大規模生產。都是各有各的流水線,這就叫社會化大生產。不再像以前,做一件衣服,可能要自己每一樣都得去生產完后才做衣服。
第三點形成許多工業城市。現在的工廠不再受動力的限制,只要有煤的地方就可以建廠。什么地方有煤,建的場就會多,在這些地方就形成了工業城市。例如英國的曼徹斯特、利物浦等就是工業城市。英法美等也變成了工業化國家。
第四點,蒸汽動力在交通運輸工具上的應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美國人富爾頓蒸汽輪船,以及史帝芬孫發明了蒸汽汽車。可能以前從倫敦來中國得花上幾年的時間,但現在就需要半年就夠了。如果沒有車,大家從這到遵義得花多長時間?有車了就不一樣了,三個小時就到了。正因為有了這些交通工具,我們就不覺得遵義離我們有多遠了,什么時候想去想回就容易了許多。正因為有了交通工具,使得世界各個地方的聯系更加密切了,世界日益成為了一個整體。
二、電氣革命的出現
1.背景
教師講述:(1)各種工業生產的需要;
(2)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理論依據)
(3)科學家們對電的研究不斷深入;
在蒸汽機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科學家對電的研究也在進行。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19世紀中后期,很多科學研究成果都應用于生產,各種新發明、新技術層出不窮。
2.電力的廣泛運用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制發電機成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與此同時,電動機也制造出來。隨著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便利的電力開始帶動機器,成為影響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一種新能源。電力取代蒸汽動力成為了社會發展最主要的動力。
20世紀電力取代蒸汽動力而成為工業發展重要動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a發電機的完善和改進;(隨著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便利的電力開始帶動機器,成為影響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一種新能源。發電機的完善,可以發很多電)
b長距離輸變電技術的成熟;(不同地方的人們通過輸電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發電廠傳輸來的電。這樣,工業獲得了比蒸汽機更強人、更方便的動而且使機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業部門涌現出來,生產技術也更加先進。蒸汽動力時是哪有煤就在哪建工廠,而現在就沒有這個限制了)
c電力的優勢(電力本身也有自己的優勢:方便、便宜、能量大)。
隨后,電燈、電車、電話、_放映機等電器產品紛紛涌現,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人類由此進入“電氣時代”。我們也把它叫第二次工業革命。
3.影響:
【合作探究】“電氣時代”又給人類帶來了什么影響呢?
老師概括并解釋:
(1)工業生產出現了新的技術革命浪潮,促進了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2)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并產生了壟斷組織
(3)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點工業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資產階級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工業革命使國家強大了,就有能力去對其他國家侵略了。同時,隨著信息交流和交通運輸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點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工廠的規模都比較小,大多數只有十幾個人,有幾百名工人的工廠就算是大工廠,而且每個工廠的運作都相對獨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重化工業生產規模都很大,很多工廠有成千上萬的工人,資本需求日益龐大,生產的社會化趨勢日趨加強。為了適應資本主義大生產的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更多的利潤,資產階級著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調整生產組織形式。首先在新興工業和鋼鐵工業,一些大企業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資產階級一貫倡導的自由競爭原則,采取各種方式,控制產品生產、價格和市場,形成了壟斷組織。壟斷很快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方面,成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
第三點,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燈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晝。電車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電梯使摩天大樓越建越高。電話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電冰箱、洗衣機、電熨斗等的使用大大減輕廠人們繁重的家務勞動,_和電視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讓學生講)當然電氣時代也有它不良的影響。比如對環境的污染
【合作探究】兩次工業革命特點之比較:
(1)相同點
①兩次工業革命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②都帶來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現代工廠制,第二次工業革命確立了公司制、壟斷制。③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
④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
(2)不同點
①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程度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自然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相結合。
②產業結構側重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確立;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重工業為重點,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如鋼鐵工業、機械加工業、電氣、化工、汽車、石油等。第一次工業革命開辟的是“紡織時代”和“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迎來的則是“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
③廣度及深度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于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都是在英國發明的。就世界范圍來看,則是以英國為中心,通過新技術的逐步傳播來帶動后進國家,其發展進程緩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德國、美國等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一開始就超出一國的范圍而具有更廣泛的規模,發展的進程也是比較迅速的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
那我們剛學習了電氣時代和蒸汽時代,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叫什么時代?信息時代。
人類是怎么樣進入信息時代的呢?1946年,美國研制成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20世紀六十年代末,正處于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加緊了對信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直接推動了互聯網的產生。20世紀90年代以后,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一般認為,以紙質為媒介的報紙為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為第二媒體,以圖像為媒介的電視是第三媒體。而互聯網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傳播信息的文化載體,這種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儲、處理和傳播,以比特為計量單位的電子媒體被人們稱為“第四媒體”。互聯網不僅具備傳統媒體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什么服務呢?由學生講。互聯網可以提供文件傳輸、電子郵箱、聊天等服務。互聯網又對咱們人類帶來了什么影響呢?
積極:
b信息經濟在世界各地全面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c傳統產業也借助互聯網提高管理水平,并通過全球營銷和采購擴大市場
d改變工作方式,人們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樂趣;
e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擴大交往,網上購物網絡聊天等。
消極:a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會影響到國家經濟安全;
b容易造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侵襲社會;
c_和虛假信息泛濫,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本課小結
社會的發展需要技術革命;電力的發現與發展是幾代科學家努力的結果,樹立繼承發揚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觀念;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動力。
高二歷史個人教學計劃 新教材高二歷史教學計劃篇二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閱讀教材,識記“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到來的時間、標志、歷史背景及產生的歷史影響;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背景、基本歷程,互聯網的發展帶來的社會影響。
2.在識記上述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通過生生共議、師生互議、學生質疑,引導學生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代背景的分析,認識科技進步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多角度對比分析兩次工業革命,把握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特點;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應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一步全面認識到科技進步發展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蒸汽機的發明、電氣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
2.難點:信息技術發展對社會的促進作用及負面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閱讀教材第一目“‘蒸汽時代’的到來”
a:(1)“蒸汽時代”到來的時間、標志。
【1組學生板演預測】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的廣泛應用;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請簡要概述哪些因素共同促使“蒸汽時代”的到來(請注意閱讀“前言”、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2組學生板演預測】政治方面:17世紀末,英國取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經濟方面:工場手工業發展等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需要(生產和實踐的需要);
科技方面: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明和發現;
個人因素:瓦特等人致力研究發明。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特別提示:
很早以前,就有人設想把蒸汽作為動力使用,但真正把蒸汽動力用于生產,卻是17世紀末以后的事情。1698年,托馬斯o薩夫里發明了蒸汽唧筒,用于抽干礦井里的水。18世紀初,鐵匠t.紐科門在改進薩里夫蒸汽機的基礎上,制造了一種大氣壓力蒸汽機,主要用于礦井抽水,但它們都存在明顯缺陷,不能作為動力機普遍安裝。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大規模的工廠一個接一個建造起來,但這時的動力主要是利用河流里的水力,在這方面,有很多缺點,因為工廠都必須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處。這些地區交通不便,而且遠離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動力問題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迫問題。人們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動力,驅動不同機器。
a:(3)“蒸汽時代”涌現了哪些先進交通工具?以蒸汽機在交通工具領域的的應用為例,全面分析“蒸汽時代”的到來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請注意閱讀“資料回放”、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3組學生板演預測】交通工具:火車、汽船等。
影響:
①從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
②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③促進了歐美諸多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④使世界各地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⑤環境污染等問題:大氣污染(倫敦:霧都)、生態破壞、資源過度開采等。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特別提示:
瓦特蒸汽機問世的意義:
(1)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開動蒸汽機,就可根據需要建立工廠,不再受河流的限制。在工業化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英、法、美等國成為工業國家。
(2)促使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展開,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如美國人富爾頓于1807年發明“薩凡納”號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等。瓦特蒸汽機應用于運輸業中,導致蒸汽輪船和機車出現,交通運輸業發生了徹底變化,人們的交往更加方便,經濟和文化聯系也日益密切。
(3)推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蒸汽機的廣泛利用,使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采用。那些高聳入云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歷史已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4)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2.閱讀教材第二目“電氣革命的出現”
a:(1)“電氣革命”出現的標志和主要原因(請注意閱讀“歷史縱橫”、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4組學生板演預測】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原因:蒸汽動力存在明顯的缺陷,工業生產等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關電的理論研究與技術不斷成熟: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發電機、電動機等。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電氣革命”的出現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請注意閱讀“學思之窗”、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5組學生板演預測】影響:(1)生產力迅猛發展。
(2)資產階級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3)壟斷組織出現,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
(4)城市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
(5)世界距離進一步的縮小。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特別提示:
“蒸汽時代”“電氣時代”發明的異同:
相同點:都是解決人類社會的動力問題。
不同點:“蒸汽時代”的發明側重于輕工業;科學含量不高;發明者主要是工人、技師;發明主要集中在英國。“電氣時代”的發明側重于基礎工業、重工業;科學含量高;發明者主要是科學家;發明涉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3.閱讀教材第三目“信息技術的發展”
a:(1)信息技術發展有哪些具體表現?(請注意閱讀“歷史縱橫”、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6組學生板演預測】表現:(1)1946年,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2)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絡,互聯網出現;
(3)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信息技術為何能取得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對社會發展有何作用(請注意閱讀“歷史縱橫”、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1組學生板演預測】原因:
科學背景: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
直接原因:美蘇冷戰;政府的重視。
作用:(1)促進生產力飛速發展,加快了經濟的全球化。
(2)傳統產業借助互聯網擴大市場,提高管理水平。
(3)改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樂趣。
(4)改變生活方式,擴大交往,網上購物網絡聊天等。
(5)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等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
(6)網絡犯罪。
(7)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合作探究】通過對三次(工業)科技革命的學習,舉例說明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2組學生板演預測】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最根本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進步全面推動社會發展。
例:19世紀末,資產階級統治相繼在歐美各國逐步確立并不斷發展完善;歐美各國的殖民擴展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廣促進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各國科學家致力于科學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啟蒙運動等進一步解放思想,物理學、生物學等科學領域的成就為技術的進步提供了理論基礎;......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科技的革新: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國興起,進而迅速推廣至歐美其他國家。科技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們的出行,進一步縮小了世界的距離;改變了人們的聯系方式,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知識梳理】【師生互動小結】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
1.背景:政治上,17世紀末,英國取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經濟上,生產和實踐的需要。技術上,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明和發現。
2.標志:蒸汽機的發明和改良
3.影響:①從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②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③促進了歐美諸多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④使世界各地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二、電氣革命的出現
1.背景:經濟上,各種工業生產的需要。理論基礎:1831年英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2.標志:發電機及電力技術的發明
3.影響:①生產力迅猛發展。②資產階級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③壟斷組織出現,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④城市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⑤世界距離進一步的縮小。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
1.背景:科學背景: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直接原因:美蘇冷戰。
2.標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產生。
3.影響:①促進生產力飛速發展,加快了經濟的全球化。②傳統產業借助互聯網擴大市場,提高管理水平。③改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樂趣。④改變生活方式,擴大交往,網上購物網絡聊天等。⑤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等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⑥網絡犯罪。⑦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
【檢測反饋】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機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
——《共產黨宣言》
材料二:如果說,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后,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發展起來,那么,我們要再次把這個奇跡歸功于生產。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材料三:本世紀(20世紀)初的相對論、20年代和40年代的原子結構和基本粒子理論、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學等為一系列新興技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世界近代史參考資料》
請回答:
(1)上述三則材料的含義是什么?試從技術、生產和科學的作用三個方面概括。
【3組學生板演預測】市場的擴大、技術的提高引起了工業革命;生產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為新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2)綜觀上述三則材料,科學、技術、生產三者的關系是什么?三者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2組學生板演預測】科學的發展推動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促進生產的發展,而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則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最根本動力。三者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科學的發展。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3)聯系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你是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才能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1組學生板演預測】【解析】三段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生產、技術與科學理論之間的關系。結合世界近現代的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響可以看出,生產的發展或社會的需要推動了生產技術的革新,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加快了技術創新的步伐,科學技術的發展反過來又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課后小結
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世界科學歷程中的“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從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角度闡述了近代以來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帶來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時代。蒸汽機的發明、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的出現,推動社會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變革。
課后習題
1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在18世紀80年代初只有棉紡廠兩家,短短的時間內棉紡廠發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紡紗機推動工業發展
b.蒸汽動力的普遍推廣
c.鐵路交通大規模興建
d.英國棉紡品大量涌入中國
解析:19世紀上半期,大規模集中生產的工廠在英國大量出現,這得益于蒸汽動力的使用和推廣。蒸汽動力的推廣,使工廠的出現和發展成為可能。
答案:b
2“在1759年,詹姆斯o布林德利開鑿了英國第一條大運河,即布里奇沃特公爵運河。從那時起……引起運河開鑿熱,使英國到1830年時擁有2500英里的運河。”英國“運河開鑿熱”的興起主要是由于()
a.農業灌溉的需要b.旅游觀光的需要
c.商品運輸的需要d.海外貿易的萎縮
解析: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上半期,英國工業革命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工廠所需的大量原料需要及時購進,大量的產品需要及時運到市場上銷售。英國運河的開鑿就適應了這種要求。
答案:c
3(2013o山東濱州一模)某同學在學習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這一專題時,曾有“人類文明的引擎”一目,這一目主要介紹的科技成就應是()
a.牛頓的經典力學b.達爾文的進化論
c.蒸汽機和內燃機d.汽車和飛機
解析:“人類文明的引擎”中“引擎”代指發動機,符合題意的應是c項。
答案:c
4就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在英國舉行的原因,某班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提出了以下四種意見,比較契合實際的是()
a.當時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
b.當時的英國擁有最發達的工業文明
c.當時的英國社會環境較安定
d.當時的英國擁有最先進的政治文明
解析:世界博覽會主要是展示世界文明發展程度及預示世界文明發展方向的盛會。19世紀中期,英國已完成了工業革命,擁有最發達的工業文明。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英國舉行,主要是展示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
答案:b
5一位科學家說:電是人類迄今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極為能干的新仆人”。這段話最能表明()
a.電已進入生產領域和人們的生活當中
b.電使工業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變
c.科學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d.電氣時代已經取代了蒸汽時代
解析:解答本題,要注意題干中的“仆人”,這說明電為人類提供了廣泛的服務,成為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答案:a
板書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高二歷史個人教學計劃 新教材高二歷史教學計劃篇三
第一部分為什么要有理學
教師講述:概括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主要不同點。
提問:儒學從春秋一直發展到西漢,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師講述:
1、非哲學思辨。
2、非萬能學說。
3、沒有真正成為獨尊、主流,獲得不可動搖的地位。
過渡:之所以儒學會發展為理學,肯定是彼時彼刻的儒學出現了問題,沒問題的話就不需要改變了。我們抓住了這3個問題,實際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學到底想解決什么問題,連帶理解理學到底和之前的儒學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學到底是什么
1、理學的內容和之前的儒學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不同
教師講述: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先天缺陷在于沒有哲學思辨,先秦諸子中道家的哲學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教師講述:通過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在哲學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幫助學生理解,思辨化哲學化的理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家倫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學》節選
教師講述: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學,他們對于尋找天理的方法雖有很大差異,但本質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學》這段話,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1、都更加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誠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點。
2、程朱理學的尋理過程與實踐,是有先后順序的;王陽明的心學則是致良知以后,必然會知行合一。
3、雙方用的都是大學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過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異而已。
4、講明白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滅人欲的問題。雙方對待人欲的界限劃分問題。
展示材料:聯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試題。
第三部分理學的影響
展示材料:一組文字和圖片材料。
教師講述:
1、理學使儒學哲學化、思辨化了。
2、理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很強,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強調人的主觀意識力量,凸顯人性莊嚴。
3、壓抑人欲,強化等級,空談心性,中國文化失去了張揚與活力,走向全面內斂。
展示材料:一組高考試題
教師講述:對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內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對高考題的新材料、新問題,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書,回避書;回避書,源于書。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試題,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間接的援引的。理學之所以難學,難考,歸根結底的根本性問題,還是在于有沒有從內心真正理解這三個基本問題:
(1)為什么要有理學。
(2)理學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3)理學到底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高二歷史個人教學計劃 新教材高二歷史教學計劃篇四
【單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過改革鮮卑族逐漸實現了由游牧生產方式向農耕生產方式的過渡,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隋朝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紀,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緩解___和社會__,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3、改革的兩個階段:馮太后主持下的改革與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促進民族融合,推動了北魏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動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統一黃河流域。
1、閱讀課本p32,說說北魏政權是我國北方哪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什么時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根據課本p32最后一段,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三方面,概括黃河流域統一的意義。
3、根據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經濟、政治上帶來的影響。
【活動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閱讀p33“社會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____?
2、閱讀p34“馮太后與孝文帝”一目,簡要分析馮太后對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孝文帝改革是在馮太后的影響和直接推動下進行的。
(1)馮太后臨朝聽政,積極推動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2)對孝文帝進行系統嚴格的漢文化教育;
(3)馮太后死后,孝文帝繼續推動其改革政策。
【活動3】結合活動1、2的問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階級___和民族___激化,社會動蕩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馮太后掌握實權,積極推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漢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結構】
1、前期:馮太后主持,創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遷都洛陽、移風易俗。
【活動1】閱讀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馮太后的改革。
1、馮太后的改革的重點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馮太后改革的意義:促進了經濟恢復發展,鞏固了政權,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礎。
【活動2】490年馮太后病逝,孝文帝繼續改革。閱讀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