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一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借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借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反思這節課,在這一過程中,我在教學之前認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很簡單,而在實際教學時發現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例2上:3÷4=()(塊)的探究上。學生在理解的時候,還真的很難得到3÷4=()(塊),開始都猜想是,然后通過動手小組去操作,經歷驗證猜想的過程中,學生匯報中出現了是1/4,因為他們認為是把3餅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說明學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時也暴露出了學生在分數意義的理解上出了問題,問題在哪里呢?出在把誰看作單位“1”上,問題在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上,這是難點。學生認為簡單,實際上不簡單,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說理和交流。把重點放在3÷4=()(塊)上,我借助的是學生的動手操作,采取讓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和辯論解決了學生認識上的難點。把重點放在3÷4=()(塊)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導過程中,不能講得太多,講得過多,學生會越來越不清楚。
從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這個內容的教學我發現:學生的例子太少,沒有說服力,為了學生今后學習中遇到問題上該如何解決,我們必須在常規的教學中去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授人以 “漁”。于是教學中,在學生得到了3÷4=()(塊)后,不忙于理論的總結,因為在這里學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認識。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情況,安排了適當的模仿練習,感性體驗數學活動,促進學生對結果的深層次的理解。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二
本周我們對分數除法這一單元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和復習。通過整理和復習,把前面分散學習的知識加以梳理和歸納,提出要點。
1.在復習概念方面,主要復習了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比的意義。通過式子b×3/4=a,明確b的3/4等于a,由b×3/4=a得出a÷3/4= b;a÷b=3/4,a與b的比是3:4,使學生更清晰地感悟乘法與除法,分數與比之間的內在聯系。
2.在復習計算方面,先讓學生說一說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明確整數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所以不管被除數、除數是整數(0除外)還是分數,都可以把除轉化為乘,即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
3.在復習比的化簡方面,通過讓學生說出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化簡比的依據,然后完成練習題,結合題目對常用化簡方法加以概括總結。
分數比:前后項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整數比:整數比前后項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化簡成最簡單整數比
小數比:前后項的小數點右移動相同位數
重點強調了化簡比和比值的區別:化簡比是以比的形式出現,而比值是一個數。
4.在復習比的應用方面,通過分析數量關系,變換條件讓學生感受到分數乘除法形變神不變的內涵。
六年級有男生60人,(),女生有多少人?
(1)女生人數是男生的2/3
(2)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
(3)男生人數比女生多2/3
(4)男生人數比女生少2/3
(5)女生人數比男生多2/3
(6)女生人數比男生少2/3
通過不同形式的變式練習,使學生體會到只要掌握住數量關系,就能解決問題。
在復習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復習中只注重了基本的練習,但是題型千變萬化,學生靈活解題能力欠缺。
2.對于實際數量和分率的區別,學生容易出現混淆。
3.在分數乘除法應用題中夯實數量關系的分析,用“單位1”已知和未知來進行乘除法的檢驗和驗證。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三
本節課在學習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數的意義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揭示的。分數與除法可以表示兩個整數相除(除數不能為0)的商揭示分數的另一方面的意義,以加深和擴展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為學習假分數以及把假分數化為整數或帶分數作準備。
學生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時,列式總是出錯,被除數和除數容易顛倒。
1.加強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列式訓練。
2.在教學中還要加強分數意義的兩種情況的對比,讓學生明確分數不僅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還表示實際數量。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四
在本次校舉行的公開課活動中,我聽了高年級劉老師的一節數學課,聽過這節課后。
二、小組參與的力度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鍛煉。
一、有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
二、如何“還”?
很大一部分教師,也想把課堂還給學生,可是如何“還”?完全放手行嗎?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不要指望他們什么都會,如果“收、還”不當,還會適得其反,只有“收、還”得當,才會事半功倍。
說起容易做起難,要做到以上兩點絕非易事,不僅需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更要深入地了解學生、鉆研教材。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五
《分數除法》第一課時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本課時是在學習了倒數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所以學生已經理解了倒數的意義。實驗教材與老教材比較,對于分數除法的意義教學有所弱化,不再要求學生講清楚每道分數除法的意義,而是改為利用除法算式改寫出乘法算式,相對來說,降低了本節課的難度,更加貼合學生實際情況。根據以上情況,本節課把重點定在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算理和計算方法上,其中,理解算理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學本節課時,我首先出示4/52,直奔主題。利用例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讓他們先說說解題設想,包括折一折、畫一畫、算一算等方式。出乎我意料的是學生經過思考后,爭先恐后地說出了多種解答方法。雖然有些方法都是不恰當的,但是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使我感到最高興的事。有些學生的每種算法把算理都解釋得非常清楚。然后引導然后學生說說3份或其他幾份怎么算。計算:4/53。最后引導歸納出: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其中一份,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一。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學習過程,才能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代替學生發言,代替學生思維,代替學生說出結論,這根本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久而久之會慢慢抹煞孩子的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代替學生去思維。
在計算教學中,一些教師怕學生思考,會出現思維分散,偏離重點,尤其是一些公開課,更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思考。這實際上是教師缺乏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導致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最后只能自己替學生思考、歸納、總結。計算教學要體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就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在本課中,我注重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充分讓學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去尋找解決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長期的訓練,已能通過各種思維去尋找解決的辦法。每種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創新意識的體現。我認為這樣的思維活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現成的結論,而是一個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思維活動的實踐和創新的過程。
同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力爭做到評價及時、準確。促使每個學生自主地發展,逐步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質。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六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后進行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它們的商。
1.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把一張餅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拿一張圓形紙片代表一張餅,親自動手分一分,喚起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接著出示要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組想辦法把3張圓形紙片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并讓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分的過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每人分得1張餅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說是3張餅的四分之一,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學生清楚為什么要用分數來表示除法算式的結果
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之后,我有意識的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題。1÷3= 8÷9= 2÷6= 讓學生把計算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比比看誰先算完。結果有的學生一兩秒鐘就舉起了手,而有的學生費了很長時間才寫出了計算結果。匯報之后,引導學生思考:1÷3=0.333……與1÷3=1/3 8÷9= 0.88……與8÷9= 8/9有什么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商計算太麻煩,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時告訴學生,以后計算兩個整數 相除的商,除不盡時或商里有小數時就用分數表示他們的商,這樣既簡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錯。
3、借機引申,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第一次向學生介紹分率與數量的區別。如①“把一張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這張餅的幾分之幾?每份分得多少張餅?”② "把2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長是這根繩子的幾分之幾? 每段長多少米 "③"把4千克鹽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鹽的總數的幾分之幾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讓學生明白這三道題第一問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沒有單位,都是把總數看做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總數的幾分之一,都是用單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如前三道題的分率分別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問都是求每份數量是多少,每份數量是有單位的,都是用總數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得數一定帶單位名稱。前三道題第二問的算法分別是1÷4=1/4(張)2÷7=2/7(米)4÷5=4/5(千克)
此處學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數量之后,為后面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做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4、讓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識
當學生發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于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數中的分母后,引導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這時候,再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系。多數學生寫下:a÷b=a/b,老師拿一名稍差學生的板書出來,故意表揚這位同學。正表揚卻突然轉身給這名學生作業后面一個大叉號。正當同學們都詫異的時候?問為什么錯了?這時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說到:“b不能等于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追問:“為什么b不能等于0?”。我繼續用課堂中的例題把1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4為例,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中的‘4’表示什么?”“如果把‘4’換成‘0’呢?”學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時----“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里的b不能為0。通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所以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這里并不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除數相當于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為0。而是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讓學生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所以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雖然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系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沒有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種運算,是一個算式,而分數既可以表示分子與分母相除的關系,又可以表示一個數值。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七
個數除以分數是在一個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遷移到一個數除以分數,教材通過圖形和多個例子來證明一個數除以分數就是乘以這個分數的倒數。我采用數形結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分析題意、弄清數量關系的基礎上,理解算理、探究算法。實際上就是先讓學生畫線段圖,用圖形語言揭示分數除法計算過程的幾何意義,然后,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將“圖”和“式”對照起來,進行分析和說理。幫助學生理解除以一個分數怎么就可以轉化為乘它的倒數了呢?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
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定位的:
1、通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概括并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高遷移類推、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
3、獲得成功的體驗,認同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
在新課之前,我先做了個復習鋪墊,讓學生算算小紅步行每小時走多少千米,引出數量關系式,路程÷時間=速度。然后呈現了書本上的主題圖,把抽象的計算置于具體的情意中,通過解決“誰走得更快些”,列出分數除法的算式,接下來,讓學生根據學習經驗初步猜想“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了猜想以后,我引導學生借助線段圖來解決小明速度的問題,感受算理,推導算法,從而來驗證當初的猜想。這部分的數學內容我主要滲透了數形結合、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把除法轉化成乘法計算,對學生來說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不斷引導學生發現將2÷2/3轉化為2÷2×3表示的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進而轉化為2×3/2的依據又是什么”,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并把新知納入已有的認識結構的過程中,自然感受到每一步的轉化都是新、舊知識、方法的轉化。質疑:對于兩個數都是分數的除法算式適合嗎?再次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驗證“前面總結出的方法是不是對其他除數是分數的除法也同樣適用?”深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這樣的設計,我意圖讓學生真實地經歷知識的探索、發現過程,從而起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作用。
總結出算法之后,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先來概括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然后又出示了一個數除以整數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將上節課與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進一步理解算理,統一了算法。
對于這堂課,我感覺學生對于算法比較好理解和接受,但對于算理的理解存在有很大的難度,需要在練習中慢慢去理解和體會。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八
要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礎,沒有探究就沒有深刻的感悟。教學中,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解題方法,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不同的解題方法。使學生經歷獨立探究、小組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對“分數除法問題”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三、不足之處
1、對單位“1”的理解在課堂上滲透還得加深理解。
2、鞏固練習不夠趣味性,缺少層次性。在鞏固練習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加練習的趣味性,應多安排一些數學游戲,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娛樂中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3.多交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畫一畫線段圖。
4、給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