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怎樣寫總結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總結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作總結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重點知識歸納總結與反思篇一
老師在制定復習計劃安排復習內容之前要認真研究《中考新動向》,因為它規定了中考的范圍要求,為中考復習指明了方向。如2013年《考試新動向》中對文言文的要求是:理解淺易文言文常見文言詞語的意思;理解淺易文言文的基本內容;翻譯淺易文言文中的基本句子;領會淺易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欣賞文言文的語言和表達技巧。老師就應該根據考綱中對詞語、句子、文章不同的難度要求安排復習內容,提高復習效果。由此可見,考綱對于中考復習的指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老師要反復閱讀它,吃透它,對于考查的不同題型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要了如指掌,把握好復習的方向與進度。還可以將考試重點以及自己的復習安排提前告訴學生,讓他們對于復習的內容有所了解,能夠提前準備,達到最好的復習效果。
另一方面,老師要認真研習歷年各地的中考題,尤其是本市的中考題,把握語文中考的試卷結構,考查的側重點,老師要抓住歷年考試的難點、出現頻率高的點、易錯點,在復習過程中進行重點強調。
語文的基礎知識不僅是中考中的必考內容,也是語文后續學習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基礎就談不上能力的提升,更別說綜合運用。2013年我市對基礎知識的考察主要有五個部分,古詩文默寫、根據拼音寫漢字、語病判斷、根據給定的詞語描寫一段話、材料閱讀。其中古詩文默寫分值高達10分,在基礎知識中所占比例也最高。因此,在復習古詩文默寫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要求背誦的古詩、古文,古詩文中的名句一句都不能放過,一一過關,保證準確率。對于一些古詩文中難寫字較多的,老師要注重古詩文含義、思想的講解,讓學生對于背誦的古詩文有一個整體上的領悟,這樣先理解后背誦,了解了古詩文含義之后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錯別字現象了。
至于根據拼音寫漢字則需要長期的積累并強化記憶。在這方面我是這樣指導學生復習的:①廣泛閱讀,尤其是一些名著名篇和優美的文章,以積累詞匯量。②熟讀課文,熟記課后的字詞,尤其是人教版和語文版共有篇目的拼音字詞,一定要強化記憶,可以抄寫背記,也可以同桌互聽寫。③學習致用,對一些重要的字詞。在課文中畫出來,對照原句熟讀,并且模仿造句,強化記憶,加深理解。④進行必要的練習,尤其要多做一些往年的中考拼音字詞題目,熟悉題型。然后我利用每星期一到兩節語文課抽出五分鐘的時間進行拼音漢字的報默,隨時檢查他們的復習狀況,在每一天的學習中強化他們對拼音漢字的記憶。
根據給定的詞語描寫一段話主要考查學生對于詞語的理解能力、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語法等知識,雖然只有一小段話但是考查的內容很多。老師在平時可以給定一個主題讓學生去寫周記,可以是課文相關的內容也可以是同學們感興趣的東西,對于寫得好的在班內朗讀互相學習,這樣就能在考試中得心應手了。
基礎知識的最后一部分材料閱讀可能是客觀題也可能是主觀題,因此,在平時的復習中不僅要注重說明文、論述文的材料閱讀,鍛煉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還要注重主觀題的訓練,讓他們對不同的現象、材料形成自己的觀點。
文言文閱讀雖然占卷面整體的分值比例不高,卻是中考的必考內容。其考核內容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教材,是語文抓分的重點。在復習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基礎知識進行梳理,形成知識體系,對文言文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避免死記硬背的現象。對于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各種句式要詳細講解,確保學生掌握。如《滿井游記》中有很多實詞的學習,“凍風時節”中“時”是“時常”的意思,“于時冰皮始解”中的“時”則是“這時”的意思,為一詞多義。“泉而茗者”中“泉”是詞性活用,將名詞活用為動詞,是“用泉水”的意思。文言文中的虛詞一般不作考試的重點,在此不多贅述,但是在復習要讓學生對于一些常用的虛詞有所了解、區別,對文言文的內容整體學習。對于文言文中的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等常用句式要求學生全面掌握,有助于全面準確地理解文意。只要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不論是課內文章還是課外文章,都可以逐字理解,逐句翻譯,整體把握。
作文是語文中考的大戶,中考語文120分作文就占了50分。最重要的就是素材的積累,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積累了一定的素材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思路。那么“活水”從何而來呢,就需要平時不斷的閱讀不斷的積累。老師可以向同學們推薦一些閱讀素材,如《讀者》、《青年文摘》以及一些名著等,每天抽出二十分鐘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同時對于一些好的素材按不同的主題進行記錄整理。有著豐富的材料打底,在寫作文的時候就不會百思而難以下筆了。同時要注重作文審題的訓練,要教會學生審好題、立好意。如我市2013年中考作文題是半命題作文“那兒,……”老師就要幫助學生審好題,“那兒,……”要明確寫什么:是那兒留下了你怎樣的故事?帶給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這里的人稱還要注意。然后,可以引導同學們去回憶生活中所經歷的故事、挫折、感動,確立文章的主體與故事主體。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不僅不會跑題,還更具有真情實感,更容易打動人。
中考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一位同學人生的第一個門檻,而語文正是中考的重要考察科目。因此,老師在復習過程中要緊抓考綱,打牢基礎,對現代文、文言文、作文等進行全面的復習。
語文重點知識歸納總結與反思篇二
1、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后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語文重點知識歸納總結與反思篇三
? ? ?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并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并稱“蘇辛”;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6、屈原: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創造了“楚辭”這一新詩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風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孔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兩人并稱為“孔孟”。
8、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9、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廣泛深刻的反映社會現實,被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為“詩圣”,有著名的“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
11、“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1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13、《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秀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敘,“異”是奇怪的事情。
14、書法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
15、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韓非子
道家:莊子、列子
墨家:墨子
語文重點知識歸納總結與反思篇四
1.順敘:即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順序寫(時間先后))。
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楚,有頭有尾,給人鮮明的印象。
2.倒敘:把后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然后再按順序進行敘述。
作用: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引人入勝。
3.插敘:在敘述過程中,由于內容的需要,中斷原來情節的敘述,插入有關的情節或事件,然后再繼續原來的敘述。(比如:回憶往事)
作用:補充、襯托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物或事件),豐富了情節,深化了主題。
語文重點知識歸納總結與反思篇五
(1)敘述的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
(2)描寫種類: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等。
(3)描寫技法:以動襯靜、化靜為動、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運用簡筆勾勒事物的輪廓)、繪形繪聲、繪聲繪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離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以樂寫哀、以哀寫樂等。
2.表現手法常用術語
(1)象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
(2)襯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什么特點或者烘托出所要表達的某種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襯叫“正襯”,用相反的作陪襯叫“反襯”。
(3)對比:用一事物與另一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鮮明形象地表現事物(道理)的什么特點,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道理的某種感情。
(4)渲染:用各種手段對環境、場面、人物、時間等多方面的濃墨重彩的描寫,以突出什么氣氛、刻畫人物的什么特點、表現文章的什么主題。
(5)想象:人們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動。
(6)聯想:人們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由某個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關事物或事理的活動。
語文重點知識歸納總結與反思篇六
文學常識: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
②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浙江富陽人。1920__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造社”。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有頹廢色彩。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③陸蠡(1908—1942)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他以散文詩集《海星》步上文壇,嶄露頭角。后來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上海租界,由于在淪陷后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審數月,慘遭殺害,時年34歲。
名段名句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學習作者運用的比喻、排比和通感的修辭手法,并學習合理安排描寫順序。平時養成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2)秋天,無論是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學會使用“文眼”,總領全文。)
(3)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學會使用對比的手法,突出要描寫的事物。)
(4)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描寫景物要細致,要有自己的主觀感受。)
成語: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勞。 信誓旦旦:誓言誠懇可信。
涸轍之鮒: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揠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急不暇擇:因過于急切而來不及選擇。
驚天動地:①形容聲音特別響亮;②形容聲勢浩大或事業偉大。 不同凡響:比喻事物(多指文藝作品)不平凡。 一鼓作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