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以說話為題目的論述篇一
有個故事說,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一天,他兒時的一個伙伴來京求見。朱元璋很想見見他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講出一些以前不大光彩的事情,猶豫再三,還是把他傳了進來。那人一進大殿就大禮下拜,高呼萬歲,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子當兵,多虧蔡將軍。”朱元璋聽完他的這番話,心里非常高興,重重地封賞了這位老朋友。
消息傳出,另一個當年一塊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門來了,見到朱元璋,激動萬分,指手畫腳地在金殿上說道:“萬歲,你不記得嗎?那時候咱倆都給人放牛,有一次,我們在蘆葦蕩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著吃,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也撒在泥地里,你只顧從地下抓豆子吃,結果把紅草根卡在喉嚨里,還是我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紅草根帶進肚子里。”當著文武百官的面,這番描述讓朱元璋又氣又惱,哭笑不得,只好喝令左右把他拉出去斬了
朱元璋的兩個朋友說的是他們放牛娃時期的一段共同經歷。第一個說的極其含蓄得體,既勾起了皇帝對自己的舊情,又讓不明就里的群臣,聽起來像是在述說皇帝曾經的豐功偉績,可謂“一舉兩得”。第二個伙伴則說的非常直白,露骨,讓已是九五至尊的朱元璋顏面盡失, 在大臣們面前如坐針氈。可謂“傷人害己”。
這就啟示我們平時說話,一定要看場合,分時機,權衡利弊,千萬不能不假思索,信口開河。害人的舌頭有時比魔鬼還要厲害!
說話是一門學問, 只用心去想,才能說好。
以說話為題目的論述篇二
我的小學老師對我說過一句話:“說話是一門藝術。”我不以為然,只是點點頭說了一句:“我知道了。”
一直以來,我極其自負地認為我懂了這句話,我將自己的聲音練得字正腔圓,朗誦時聲情并茂。我一直以為我到了藝術的境界。
但事實并非如此。一次與朋友談話,本正開心地交談,但我聽出一個同學的發(fā)聲并不標準,便習慣性地加了一句:“是”是第四聲。他愣了許久,明白意思后,不告而別。我很奇怪,向別人詢問,才得知他并非是從小就像我一樣練過說話的。因為這一句話,當時還是二年級的我們便再也沒說過話。這頗傷他的自尊與我的自信。
我心知自己的這一習慣,在短暫的很委屈后,還是改變了說話的習慣。于是我又以為我登上了藝術的階梯。因為我已接受了別人的說話方式。
在一次寫作課上,我寫了一篇有關同學相處的,極長,其中詳盡地描寫了一個虛構人物對友誼的背叛。寫得很好,便被拿來當范文。結果第二天,有人問我是不是含沙射影,我卻說了一句讓這位與我關系頗好的同學一度心寒的話:“又沒寫名字,怎么知道是你?”本一句玩笑,我希望聽到她笑著回復。可得到的只是書本的掉落和一陣陣哭泣聲。我忽然想起自己這位眾不生氣,風度翩翩的朋友最怕被朋友討厭與不理解。
可惜話已出口,我只得眼睜睜地看她離去。最終和解,可總隔著一道心結。就像碎了的瓷器,一點點拼回,縱是美麗可仍有裂紋。
我第一次覺得自己對不起一個人。回頭想來心緒只因我的一句話,我想起小學老師說的那句話:“說話是一門藝術。”又想起自己一次又一次認為自己懂了,認為自己已經到了藝術的境界,只覺得自己太過天真了。
如此想來,其實我不懂。
說話是一門藝術。
以說話為題目的論述篇三
很多時候都發(fā)現(xiàn),認真這兩字真的是太重要了。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甚至是生活中的點滴,真的是太需要我們認真的去面對了。
早晨醒來的時候,因為是周日的早晨,都醒的比較晚,醒來之后,習慣性的拿起來手機,看到老師在班級群里布置作業(yè)說,今天如果有時間讓孩子把那個的那大題的第一張題做一下。
你沒有看錯,這是老師的原話,為了防止出錯,我單把這一句話復制粘貼過來的。
作為一個家長,看到作為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我真的是有種特別無語的感覺。先不說,語文老師,本來就應該在語言上面表達清晰,就算是別的老師,就算是普通人,在交代他人做一件事的時候,也應該做到最起碼的,簡潔明了的表達出想讓大家做的事。
可是,作為一個老師,假期里臨時加作業(yè)本來就已經夠讓人厭煩的了,更加要命的是,這個那個的表達不清楚。想想也真是無語至極。
總有人說,現(xiàn)在的家長要求太高了,無論是對學校還是對孩子,都要求太高。當然也有人說,現(xiàn)在的家長總喜歡抱怨,也總喜歡挑剔老師的不是,畢竟人無完人。
但是,誰又能真正理解現(xiàn)在家長的難處呢?說現(xiàn)在當老師的特別輕松,老師還感到委屈,說就連周六周天都得想著給孩子布置作業(yè)呢,老師得多辛苦。
可是,榴蓮批改作業(yè),輔導作業(yè),預習新課都成了家長的義務,想想,誰又比誰輕松多少呢?
想一下,為了自己的孩子,辛苦點倒也無所謂,只希望為人師表,可以做到最起碼的,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稍微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表達明白一點,這樣的話,家長們看起來也稍微輕松一點。
認真說話,真的是一門藝術!
以說話為題目的論述篇四
常常,有好多想法在內心回蕩,很想跟朋友好好發(fā)泄一下,可是自己的想法卻又時常前后矛盾,弄著朋友無所適從,我也尷尬、不好意思;又或者說話未經思索,惹得一伙人不開心。我很不會說話,詢問友人意見,他告訴我?guī)讉€方法:
一:放棄想要說的話。“沉默是金呀!朋友”他是這么跟我說的,像我這么憨直的人,估計也說不出什么好話,畢竟狗嘴吐不出象牙,不會說話就不要說話,當個聆聽者就好。的確的確,有時候想問一個問題,話都到嘴邊了,突然就有人問了我問題,卻沒有好結果,當時我想:還好!還好!但是我不可能都不講話呀!會憋死的,于是他又說……
二:注意用詞。每一字、每一句都要仔細斟酌、推敲,把所有可能得罪人的字詞全換掉,不得已的話也要盡量小心,婉轉的說;除此之外,不光是表面,內在的涵義也要多思考,避免無心插柳柳成蔭,面對看自己不順眼的人時,很容易自己一句單純的話就被誤解成弦外之音、話中有話。可是這也太累了吧!每一句話都要如此反復思考,完成一段對話要幾年的時間啊?
三:多看多聽多練。“勤勞”、“觀察”,這兩點很重要——“勤勞”的去“觀察”別人是怎么說話的,“勤勞”的練習,再“觀察”別人聽到自己說話的反應,并適當調整,口才是練出來的,想要有好的成果就要先下苦功。
除了解決我說話魯莽的問題之外,他還解決了我講話矛盾的困境:首先要確立自己的立場,到底要支持黑還是白,要下定決心,不可以處于灰色地帶,維系人前進的是信仰,而信仰是一個明確的目的,信仰不明就會使人迷惘,令人停滯不前!
帶著友人的錦囊妙計,我踏上“蛻變”這條路。
以說話為題目的論述篇五
紙,是只知嘩嘩聒噪的愚人,而書,卻是經倫滿腹的賢者,墨,是只會飛揚跋扈的莽漢,但文,卻是瀟灑風流的儒生。在我們第一次睜開眼看世界,四周是一片陌生的混沌,但當我們開始咿呀學語之后,就未曾離開過一位摯友,那就是各式各樣的書。
書是一把鑰匙,打開的是一個五彩繽紛世界的大門,書是一場春雨,澆灌的是久旱盡涸的心靈。手捧著絲絲墨看眼睛激起的層層漣漪,我看到的是另外一個蓬萊:項羽的怒吼回蕩在烏江的碧波中,相如的琴瑟揚起了文君的細眉,劉備的仇恨被夷陵的大火吞沒,還有那“可憐飛燕倚新妝”的凝眸,卻送出了斷葬在馬嵬坡下的秋波……這是歷史的沙塵中翩飛的錦繡。至于那白流蘇與范柳原身后爆炸的炮火,撒哈拉沙漠里那位女子的素顏,又是細水長流款款深情的贊歌。為何古語有云:“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那是因為他們尋著了黃金屋,識得了顏如玉-那就是他們掌中青絲宣紙裝訂成的書。每一本書,都藏著一個世界,你可以聽到古人的低語呢喃,你也可以嗅到現(xiàn)代機械的厚重,猶如一個萬花筒。一本書換一個角度,便又是一處江南,同一個題材換一本書,便又是一場花開。
書,不僅是春光燦爛萬物爭妍的畫卷,更是一位有血有肉,博學廣聞的良師益友。
點一爐沉香,品一杯龍井,坐在書桌前與一位智者談古論今。書是每個人的啟蒙恩師,是豐富每個人情感的佳肴,讀一本好書,便知道了熟善熟惡,熟輕熟重,塵封苦悶的心也洗盡了鉛華,垂垂老者也摒棄了鶴發(fā)。潛進一本書中,我們是沉浮在作者思想大海里的魚,陪他同樂同悲,共辱共榮,了解了我們不曾了解的深邃,感嘆我們未曾體驗過的年華。書,能使人睿智。它可能是千古流傳的文化豐碑,也可能是脫俗新穎的生活瑣碎,但不論隔了幾千年的歲月,我們都能從中輕觸到那一絲感動,那一份真情。從中我們能看見加減乘除之外的桃源,那是一種為人,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份綿延的情懷,全都溫熱著對文字,對思想,對情感生生不息的熱愛,而我們也為之熱淚盈眶,為之緘默,為之盛贊。
去讀一本好書吧,就像傾聽書對你在諄諄教誨,去讀一本好書吧,再去擁抱這和書中一樣臻美的世界。讓我們的思緒同文字曼舞,讓我們的心隨書頁的泛黃而成長。
千金不若蘇堤春曉,蘇堤也嘆不勝墨香。
以說話為題目的論述篇六
我對花說,你好。
出乎我意料的是,花也不理睬我。這讓我倍受打擊。
但沒有關系,我最不缺的就是耐心和時間,就像是未來的所有時間都會屬于我一樣。于是我每天都對著花說著無數遍的你好,你好,你好你好。終于在一天清晨,當我對她說完五遍“您好”的時候,她輕聲地回答了一句。
“您好。”
哦,原來和別人交流時,還得用上敬語。
就這樣,我和花成了朋友。只是她不常說話。大部分的時間,是我對她說,偶爾的偶爾,她才會來搭理我兩句。但即使她不常說話,我依然能夠感受到溫暖,因為我有了朋友,有了太多美好的光景。
后來我在家中墻角找到了一本書,上面有灰塵。大概它已經不被注意很久了,真是可憐。書里有一個小王子,還有他的玫瑰花。他的玫瑰花可真是嬌氣,我的花兒就不像它那樣。我的花兒很溫柔,她愿意和我交朋友。
以說話為題目的論述篇七
很快,這么多年過去,我長大了。我畢業(yè)了。我回到家了。
我一回家就想和我的花兒匯報一番我這幾年的生活。可我找不到花盆了。我爬到床底下,沒有。我爬進衣柜里,沒有。最后,我在陽臺角落里看見了花盆,和盆里的泥土。泥土一如既往的沉默著。
可我沒見著我的花兒。
我驚慌,失措,我問媽媽,那盆里的花呢。
媽媽驚訝地看向我,對我說。寶寶,那盆里從來都沒有什么花。
我不信。
花兒那樣溫柔,守信,她一定會等著我的。也許她只是因為我這么久沒有回來而有些生氣,想和我開個玩笑罷了。
于是我將自己悶進被子里。努力回想著我和花兒的初遇。
然后我醒了,然后我笑了。我走出了家門。
我從滿眼的陽光中醒來,見到的仍是那個花盆。但我看見的不只有那一個花盆,我看見了一段嫩芽從盆底慢慢地生長,慢慢舒展,慢慢地,綻開了我熟悉的笑容。
那是我的花兒呀。
只有你能夠帶我到達次日的清晨。
以說話為題目的論述篇八
大人的世界一點也不有趣。外面的世界一點也不有趣。
媽媽一定要拉著我去看那什么叫做醫(yī)生的東西,有什么好看的,都沒有我的花兒好看。在外面的世界里,有一群大人圍著我,對我指指點點,還不停地問我一些幼稚至極的問題。我不想回答,因為答案太可笑了。我的花兒說我該是那云上的詩人,我不想回答這些沾著土腥味的問題。
可似乎只要我不回答問題,他們就一臉十分不滿意的樣子。媽媽看上去快哭了。
我覺得我就像被人拔出了根而曝曬在陽光下,那該多不舒服啊。我在心里默默這樣想著,花兒放心,我一定不會這樣待你。可我現(xiàn)在被暴露在烈日下了,我多想我的花兒啊。
回到家中,我哭著向花兒訴說我今日的經歷,花兒沉默了。
當我在早晨醒來時,見花瓣上遺留著幾滴露珠。花兒竟落淚了。
我問花兒為何落淚,花兒依舊沉默著。許久,她說,你需要出去走走。
我回答她,我不想離開你。
花兒又落淚了。
媽媽不再和爸爸談論些為什么我一直盯著花盆不動的問題了。他們只是站在我背后嘆著氣。
我不愿再看著花兒落淚,于是起身,出門,走走。如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原來外面的世界里不只有醫(yī)生和醫(yī)院,還有可愛的女孩子們,和可愛的男孩子們。他們拉著我上樹,掏小鳥蛋。我手一抖,不小心砸碎了一個小鳥蛋。他們都一臉可惜地看向我。
他們和我的花兒一樣可愛。
以說話為題目的論述篇九
我對花兒說,夜晚好吵,整個城市的夢囈吵得我整夜都睡不著。
花兒只是笑了笑,不說話。只是到了晚上,她輕輕地哼起了歌,我聽見了,睡著了。第二天醒來時我問花兒,要是媽媽聽見了歌聲,我該怎么解釋呢。而花兒只是笑了笑,悄悄地對我說,她不會聽見的。
我想花兒是不是有什么魔力。
我對花兒說,我在等著什么人,在一個雨夜,把我拉上他停在窗外的、漂浮著的馬車,然后對我說,親愛的,我們永遠地離開吧。
花兒只笑笑,不語。
我見花兒的神情不豫,又添上一句,別擔心呢花兒,我會帶上你的,我不會離開你。
花兒輕輕嘆了口氣。
我對花兒說,我覺得自己像一只樹袋熊,只會咀嚼和睡眠,要不我去當一只筆吧,這樣就可以去記敘和抒情了。
花兒搖了搖頭,對我說,不,你該是一首詩,或是一個詩人。
她仰起臉,對我說,你該是住在云上的詩人。
頓了頓,復又添上一句,所有的孩子都該是住在云上的詩人。
以說話為題目的論述篇十
陽光透過疏密的枝葉,在地上投下斑斑駁駁的影子,風一吹,便輕悄悄地跟著移動,淺淺的,碎碎的。
這個秋日的清晨,我一人坐在公園的亭子里休息,享受著自然的清新。一縷風兒如絲綢般滑過臉頰,夾雜著泥土淡淡的清香,瞬間,我就能感受到秋意的熏染與浸潤。風兒仿佛在我耳邊小聲呢喃著些什么,還沒等我細細聆聽,就如過往云煙般消散了,看不見也摸不著。那是不經雕琢的聲線,也許是我靜聽時的心情,將之幻想成一曲天籟,自然又怡然。
轉眼又是一陣風,這次它趾高氣昂地呼嘯而過,不幸吹落的樹葉與地上打著旋兒的枯葉跳起了踢踏舞,它們是在為團聚而慶祝,還是為生命的輪回而感慨?
思索間,我無意瞥見了柱子旁的石縫間,幾棵柔嫩的小草正迎著風兒搖擺著,我不禁覺得這些渺小的生命是多么偉大,在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里,在那么刺眼的陽光下,一直自信地挺立著,向藍天舒展著自己的美麗。我突然想起了那個天天早出晚歸、以替他人修補鞋子為生的老奶奶,她是多么感人啊!如此年邁,走路都已蹣跚,卻還要為生活努力著。思緒在風中不停地跳躍,我又發(fā)現(xiàn)這段時間在學校后面的那條小巷里,有一只黑白相間的小貓,它似乎是被人遺棄了,沒有人照料。我不敢想它是怎么獨自熬過一個又一個漆黑寒冷的夜晚,怎么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無助地生活……
一直記得之前在一本書刊上看到過一句話:要做一個悲憫的人,要為自然間的一草一木,為一個陌生人而感動,學會向他們表達自己的愛。
盈盈自然間,風兒傳播著我們的愛。和風說話,讓我讀懂了生命中那一掬最美、最澄澈的心靈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