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色色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视频,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丝袜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匯總五篇)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匯總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5-03 06:21:55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匯總五篇)
時間:2023-05-03 06:21:55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篇一

1、識記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的名稱、領導人及影響。

2、掌握武昌起義的背景、過程,分析歸納其歷史意義。

3、感受革命黨人為國為民、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

二、自主預習

1、1906年冬,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發動武裝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2、1907年,孫中山親赴越南河內,與黃興共同籌劃領導,襲取鎮南關。

3、1911年,湖北革命組織與,在同盟會的推動下,積極謀劃起義。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終結。

三、合作探究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之間不許稱“大老爺”“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君”“同志”等,不許府署官員坐轎。有的從前頹廢的青年向親人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個新中國的新人。”

(1)材料單元出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什么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認為材料中“中國革命成功了”的觀點對嗎?請說明理由。

四、隨堂演練

1、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是( )

a、萍瀏醴起義b、浙皖起義c、鎮南關起義d、黃花崗起義

2、武昌起義前,同盟會領導的規模最大的起義是( )

a、萍瀏澧起義b、浙皖起義c、黃花崗起義d、鎮南關起義

3、辛亥革命爆發前,同盟會所領導的一系列武裝起義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b、挫傷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積極性

c、動搖清朝的統治基礎,加速革命發展的進程

d、擴大了革命派的群眾基礎

4、20世紀初,導致同盟會發動的一系列武裝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革命黨人未發動和依靠群眾b、發動武裝起義的條件不成熟

c、革命黨人未提出明確的綱領d、武裝起義的計劃不周密

5、下列說法符合辛亥革命爆發前武漢的史實有:

①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快的發展;②出現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③反帝斗爭不斷高漲;④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進行了較長的起義準備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義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

a、資產階級b、無產階級c、湖北新軍d、農民階級

7、武昌起義的客觀有利時機是( )

a、20世紀初開展的收回利權的斗爭

b、湖北文學社和共進會的宣傳、組織工作

c、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反清的武裝起義

d、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8、下列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當局無力頑抗b、革命黨人籌劃周密、完善

c、起義新軍的革命主動精神d、立憲派改變策略乘機附和

五、課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預習

1、萍鄉、瀏陽、澧陵萍瀏醴起義

2、廣西起義

3、文學社共進會

4、君主專制制度

三、合作探究

1、(l)變化:民主、平等意識增強。原因:辛亥革命。(2)觀點:不對;理由: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杜會的性質(或: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人人心)。

四、隨堂演練

1、a2、c3、c4、a5、d6、c7、c8、c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篇二

課程標準

列舉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史實。認識教育發展在“科教興國”戰略中的地位。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圍繞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展開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學會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學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知識與能力: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的發展規劃及其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三個面向”;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指導學生學習“三個面向”的題詞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學習基本的調查研究方法,培養學生進行史調查和社會調查的能力,并學習撰寫調查報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教育事業輝煌成就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本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科教興國的意識。

通過調查,加深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增強熱愛家鄉的觀念,樹立學好本領、建設美好家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導入

由“大眼睛”照片引出教育話題,“你能給這幅照片加上你認為最恰當的標題嗎?”由此導入新課。

一、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

想一想:為什么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說一說: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民教育事業發展的可喜成就。

記一記:“三個面向”的題詞。

理一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取得巨大成就。

比一比:蘇明娟的兩張照片說明了什么?

小調查:你所在社區普九實施情況(入學率及原因)

課后延伸:

小組討論:

“你準備怎么幫助失學兒童?”或以“讓我們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陽”為題,寫一封倡議書。材料閱讀:“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

——在聽取關于價格和工資改革初步方案匯報時的講話

“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的責任。”

——1985年5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誰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

教 育 立 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教師資格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希望工程

“大眼睛”蘇明娟當年手握鉛筆“我要上學”的照片為很多人所熟悉,那雙充滿渴望的大眼睛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以這張照片為標志的希望工程也已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動。

10年來,這張照片已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悉,以這張照片為標志的希望工程也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動,社會各界捐建的希望小學總數達8335所,救助失學孩子累計達230多萬名。

10年后的今天,希望工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青基會推出了希望工程遠程教育計劃,目的是為了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力爭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讓全國貧困農村小學都建起遠程教育網站。蘇明娟再次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二、高等教育的大發展

口才展示:高等教育發展的概述。指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重點大學、專業設置、科研成就、學位制度等方面)。

論從史出:高教發展數據比較(高校數量、在校人數等),說明高教的大發展。

實地調查:選擇本市你所感興趣的一所高校,了解它的歷史與發展現狀,加深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認識。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和總結康、梁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

(2)通過討論“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通過本節課,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發動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活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從而對戊戌變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梁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奔走呼號,宣傳變法,投身改革,要求維新變法。應該學習他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們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處理方法:運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等直觀手段,從康、梁的活動入手,講清公車上書的情況。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掌握“百日維新”的內容。

法的內容:哪些觸及頑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分析支持維新變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基礎,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理解變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組學導,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滲透點:

(1)用不同形式總結本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訓練學生根據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學設備:

(1)多媒體教學設備。

(2)衛星接收的教學資源,中央電教資源庫資源。

(3)光盤。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1)小組內學生分工收集,處理有關資料。

(2)學生預習本課,做小報、結構圖,分角色表演來總結本課。

(3)結合本課內容進行自我教育。

二、新課講授:

出示圖片《黃海激戰》,出示視頻《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人民感到恥辱,義憤填膺,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資產階級維新派呼吁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富強。)

假設:我們都生活在19世紀末這個動蕩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總結:和同學們一樣,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今天我們就學習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篇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義和團運動性質的重要依據,義和團運動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2.義和團的興起:

①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③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篇五

教學目標

孫中山成立興中會的原因及興中會成立的時間與地點;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著作;華興會、光復會的建立;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的時間與地點,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同盟會的性質;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通過孫中山等人宣傳民主革命思想,順應了時代潮流,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通過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特點。

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成了時代主流,孫中山、鄒容、陳天華等人為振興祖國,站到了時代的前列。通過教學,啟發學生繼承和發揚這些先進人物的愛國傳統、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外來侵略和本國封建勢力前仆后繼、不屈不撓斗爭的歷史,又是先進的中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歷史。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這種斗爭史和探索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近代的光輝一頁。這場以武裝起義為特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同中國近代以前的歷次革命斗爭和探索救國道路相比,都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它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經驗教訓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寶貴財富,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具體可以分為興起(1894年~1901年)、發展(1901年~1905年)、高潮(1905年~1911年)、失敗(1912年~1913年)四個階段。本節課所述事件主要發生在1894年~1905年,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與發展的階段。

重點分析:

⑴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的背景在于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威脅,像一個可怕的陰影,籠罩在人們的心頭。同舊式的舉人秀才不同,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已經懂得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對帝國主義的壓迫有敏銳的感受,有比較強烈的愛國心。當時不僅國內學堂紛紛成立,而且,出國留學成為一種風氣。掀起了向西方尋找真理的熱潮,把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大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對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⑵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中國同盟會成立后,明確宣布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其中,建立中華民國和平均地權的提出,是同盟會和它的領袖孫中山的偉大貢獻。在同盟會成立以前,歷來主張_清朝政府的人都以恢復明朝或者建立漢族帝國為口號。1894年興中會所提出的綱領中有建立合眾政府一條,但不如同盟會所提的明確。同盟會成立以后,建立民國的思想很快就普遍起來,建立漢帝國的話從此很少有人再提。

它的重大意義在于它的組織形式、組成人員的成份和它的綱領,說明它既不同于舊式的會黨或秘密結社,也不同于成立前的各省區的革命團體。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難點分析

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三民主義的關系

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

教法建議:

關于“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宣傳家,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都是個性鮮明的人物。可事先安排學生略做準備,在課堂上給大家講述這三位宣傳家的事跡,同時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和同學的講述具體歸納出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內容,培養概括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

關于“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既要了解同盟會成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組織來源等基本信息,同時更需要明確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所具有的重大歷史意義。教師應就它的組織形式、組成人員的成份和它的綱領展開講解,使學生明確同盟會與過去的一系列革命團體不同而成為革命政黨。

關于“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三民主義的關系”這是學生感覺學習起來比較吃力的地方,作為初中學生,教師要注意不要講的過于艱深,只要明確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能夠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綱領和民族、民權、民生主義正確對應,稍作了解即可。

教學設計思想

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探究;用配套課件實行以講為主的多媒體綜合教學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本資源庫提供的網絡型課件,進行網絡教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教學難點:同盟會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是什么?中外反動勢力對人民的鎮壓與搜刮,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覺醒,他們逐漸地認識到要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必須_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政府。一場偉大的推回清朝封建專制制度的革命開始了。它是怎樣開始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

一、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孫中山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展示孫中山像、介紹生平)他從27歲開始由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轉變成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從此開始走上_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革命道路。

1、興中會的成立(1894)

1894年11月,孫中山到檀香山,在那里成立了興中會。興中會把“驅除繼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作為革命綱領。要求會員為_清政府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斗爭。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興中會成立后,立即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

2、孫中山派陸皓東等籌劃廣州起義

孫中山派陸皓東在廣州組織革命機關,準備發動起義。但是起義還未發動被廣東官方發覺。陸皓東等人被捕遇害。孫中山幸免于難,但清政府命令通輯孫中山。孫中山并沒有因此次起義失敗而氣餒.他斷發改裝流亡國外,考察日、美、英各國社會情況,發展革命組織,準備再次發動起義。

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辛丑條約》簽訂以后,使許多進步的中國人對帝國主義侵略本性及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的關系,開始有了新的認識,首先覺醒的是知識分子。他們大力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

1、上海、東京成為宣傳革命的中心

上海的新興工業比較發達,日本的東京是中國留學生的聚居地,成為革命宣傳的中心。

(展示有關圖片)革命知識分子通過這些刊物發表文章,翻譯書籍,大力鼓吹革命,抨擊清政府,宣傳民主思想,批判改良主義,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作了思想準備。(看教材中有關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的圖象、生平及他們宣傳革命思想的內容并讓學生思考:“他們宣傳的共同點是什么?”)他們宣傳的共同點是_清政府,建立共和國。

2、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保皇派諸流把光緒皇帝說成是前所未有的“圣明君主”,要人們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章炳麟針鋒相對寫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提出革命是除舊布新的良藥,合眾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這篇文章是當時傳誦的名作。文章在《蘇報》上發表。

3、鄒容的《革命軍》

鄒容19歲時寫成《革命軍》一書,這本書雖只有兩萬字,但充滿熱情,書中高唱革命的贊歌,主張用革命來_清朝的統治,求得中國在世界上的獨立地位。魯迅曾說:“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做的《革命軍》。”

4、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

(閱讀課本中《猛回頭》摘錄,思考作者在這里宣傳的是什么思想?)作者在這里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質。在書中宣傳要驅逐外國侵略者,恢復民族主權,_清政府。這兩部書出版后,成為革命派極為重要的宣傳品。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和鼓舞力量。許多革命分子將它秘密翻印成千上萬冊,廣為流傳。毛澤東少年時代在湖南家鄉也曾受過陳天華小冊子的影響。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各種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組織紛紛建立,并終于在1905年8月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三、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這個時期成立的革命團體與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相比,有兩個明顯的特點:(1)成員以知識分子為主,不同于興中會的以華僑為主體;(2)成立于國內(長沙、上海、武漢等地),不同于興中會成立在國外。這些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標志著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形成。這些革命團體猶如革命的火種在各地點燃,為以后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成立,為革命成燎原之勢準備了條件。

1、華興會、光復會

(展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建立的表格,由學生介紹華興會、光復會的大致情況)問:這些革命團體的共同奮斗目標是什么?學(_滿清統治,恢復中華。)這就為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組織成立奠定了基礎。(展示有關圖片)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建立

2、同盟會的成立1905年8月東京

為推動革命運動更有力地向前發展,1905年孫中山聯合各革命團體的成員于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展示有關圖片)

3、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驅除繼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展示)是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4、同盟會的性質

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問:為什么說中國同盟會是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看課本有關內容)①有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②有以孫中山為首的領導機構。在同盟會成立大會上,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還選舉產生了議事部、司法部、執行部,建立了領導機構。同盟會總部設于東京,下有國內東、西、南、北、中5個支部,國外華僑中有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國內支部下按省設立分會,并且推定分會負責人。③中國同盟會創辦機關刊物《民報》,作為宣傳革命的機關刊物。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人一個新的階段。

5、三民主義

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概括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展示)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小結)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滿面瘡瘦、遍體鱗傷,疾根在于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結合,”從而孕育了中國民主革命。孫中山站在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前列,章炳磷、鄒容、陳天華宣傳倡導_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同盟會闡發的三民主義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

板書設計: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

一、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1、興中會的成立(1894)

2、孫中山派陸皓東等籌劃廣州起義

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1、上海、東京成為宣傳革命的中心

2、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3、鄒容的《革命軍》

4、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

三、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華興會、光復會

2、同盟會的成立(1905)

3、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4、同盟會的性質

5、“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