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或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或告一段落時,需要回過頭來對所做的工作認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歸納出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明確方向,以便進一步做好工作,并把這些用文字表述出來,就叫做總結。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總結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典型經驗工作匯報材料 典型經驗及工作情況總結篇一
河間市電力局系河北省電力公司躉售代管的國家電網公司一流縣供電企業,現有員工555人,設13個職能部室、20個鄉鎮供電所,轄區內有220千伏變電站兩座,110千伏變電站4座,35千伏變電站19座,年供電量億千瓦時。
今年以來,我們積極響應國家電網公司“抓基礎、上臺階,大力推進農電標準化建設”的號召,把標準化建設作為深化一流企業建設和常態管理的重要抓手,立足于“全面規范、突出特色”,通過“四輪驅動”,促進標準化建設的深入開展。
一、宣傳動員,標準化建設工作強勢啟動
近年來,我局著眼于管理創新,通過一流企業創建、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等工作,建立了“三大標準”,出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并注重基礎資料的積淀與
總結
,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有了一定基礎。但是,面對國家電網公司、省公司的新要求和專業管理的新變化,標準與制度已不能很好地適應形勢的發展,精益化管理的深度、廣度和力度尚有差距。根據國家電網公司農電標準化建設的有關要求,今年以來,我們把標準化建設作為今年的中心任務,圍繞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的8項重點工作,研究制定了標準化建設3年規劃和工作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細化責任和措施。成立了“一把手”掛帥的標準化建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下設安全生產運行、市場營銷、農電管理、綜合、多經等5個專業小組,充分利用內部網站、《河間電力報》等載體,開辟專欄,宣傳標準化知識,通過分專業、分層次的學習培訓,全面提高干部員工對標準化建設的認知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標準化建設上來,在全局上下迅速掀起了工作高潮。
二、實施“四輪驅動”,標準化建設扎實推進
標準化建設啟動之初,我們即出臺了“領導帶動、全員互動、競賽推動、考核促動”4項工作措施,依靠“四輪驅動”,保證全局標準化建設在有力、有序、有勢的狀態下穩步推進。
(一)領導帶動
將標準化建設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明確各部室主任、所站長為第一責任人,一級抓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班子成員身體力行,親自組織、調度,親自主持制度流程的編制,特別是深入基層,靠前指揮,指導供電所作業組織專業化、現場作業標準化等重點工作的運行實施,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二)全員互動
我們倡導干部員工從我做起,人人“動心、動腦、動手、動腿”,滿腔熱忱地投入標準化建設工作。通過“動心”,增強標準化建設工作的主動性;通過“動腦”,深入思考職責范圍內的工作,通過“動手”,堅決按制度辦事、按流程操作;通過“動腿”,了解基層和一線實情,避免“閉門造車”;為了消除管理的死角和盲點,開展了“管理檢討周”活動,反思分析部門、員工之間分工、協作、流程銜接的現狀,整合了物資管理、財務審計、績效考核等方面的8項流程;還開展了經驗宣講、現場觀摩、示范操作等活動,從而在全局建立了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工作機制,掀起了講責任、抓規范、強素質、提效益的熱潮。
(三)競賽推動
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建。一是積極參加省公司部署的“班、站、工區、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競賽活動”,以沙洼供電所和機關客戶服務中心為試點,加大整改力度,促進工作提升,沙洼供電所的經驗在省公司農電系統得以推廣;二是組織標準化知識調考、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等活動,形成鼓勵學習、褒獎先進的正確導向;三是結合同業對標工作,選樹標桿部室、標桿供電所和標桿個人,在各個層面營造比、學、趕、幫、超的熱潮。:
(四)考核促動
出臺了調度例會制度,各部室、基層所站和班組均制定了標準化建設計劃,明確時間進度,每月兩次進行調度,把標準化建設工作進度和效果納入績效管理,用指標評價工作,并嚴格兌現經濟獎罰。特別是在供電所的考核上,把指標落實到線路、臺區,落實到責任人,通過績效考核的反向促動,推進標準化建設的開展。
三、
穩扎穩打,標準化建設初見成效通過開展標準化建設,使精益化、規范化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各項工作齊頭并進,成效彰顯,基礎管理更加扎實,工作質量和精益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一)標準化體系初步形成為確保建標工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我們確立了“三步走”的工作思路。第一步是按照國家電網公司《農電基礎標準目錄》,搜集匯總上級引用標準,梳理本局現行標準。第二步是對現行的標準制度進行整合,欠缺的起草制定,不妥的修訂完善。第三步是按照省公司標準化建設工作部署,參照省公司農電標準體系制度范文,組織專門力量分專業對標準、制度進行研討,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審核確認。共匯總國家電網公司、省公司標準制度524項,整合制定標準241項,編寫修訂了財務、黨建、工會、后勤等方面的工作流程30余項,連同省公司下達的安全、生產、營銷、人力資源管理類74項基本流程,供電所46項作業流程,匯總編印成冊,建立起了以技術標準為核心、管理標準為支持、工作標準為保障、工作流程為依托的標準化建設體系。
(二)供電所組織結構趨于合理
在供電所內部組織機構設置上實行了國家電網公司規定的第三種模式,按專業設立班組,即“一長三員三班”模式,一改過去農電員工對服務區內的生產、營銷和服務統包統攬的傳統做法,組建成立了抄表中心,在全市5個片區設立抄表隊,繪制了《抄表路線圖》,實施異地抄表、集中核算、結組收費,達到了抄表和管理、核算、收費、計量、稽查“五分離”,提升了營銷管理水平。
(三)現場作業規范有序
作為省公司現場作業標準化試點縣局,我局參與了46項典型標準化作業指導卡(書)的編寫。我們把典型標準化作業指導卡(書)下發全局,分別組織了變電工區、輸電工區、供電所等部門的專項培訓,在推行過程中強調全方位覆蓋、全過程控制,牢牢把握現場勘察、作業指導書編制、作業實施、作業總結等環節,一線員工圍繞現場標準化作業指導書“寫我要做的,做我要寫的”,達到現場控制措施、工器具材料、工作質量的量化、細化。堅持班前會交底、班后會總結,形成環環相扣、“閉環”運行,達到程序有要求、安全有措施、質量有標準、考核有依據,使現場安全生產實現了從事后分析向全過程控制、從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模式的轉變。
(四)“典型設計”廣泛應用
為了充分發揮“典型設計”在農網工程中的指導作用,我們對其推廣應用做出了硬性要求:新建工程全部實施,擴建工程參考執行,改造工程逐步推行,并把國家電網公司、省公司下達的“典型設計”、“典型造價”和“新農村電氣化典型供電模式”印發到相關部室、班組,編制了應用計劃。今年1座35千伏變電站新建工程,公里35千伏線路、公里10千伏線路、161個配變臺區建設改造工程全部應用了“典型設計”,按照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典型供電模式,完成了55個新農村電氣化村的建設。同時,在5個大企業業擴工程中按典型設計進行了施工,使全市農網標準化水平邁上新的臺階。
(五)“兩清理”工作初戰告捷
首先從摸查入手,分專業、分區域成立了3個輸電小組和20個配電小組,逐條線路、逐基桿塔、逐臺設備、逐個跨越點、分界點進行“拉網式”的排查測量,建立臺賬,有計劃地進行整改。截止8月底,全市輸配電設施名稱標識及編號的規范和完善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整治對地安全距離不夠157處,治理交叉跨越115處,砍伐或移栽線下超高樹木50608棵,設立跨越等警示標牌221處,解決處理“三線搭掛”1571處,為電網安全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六)節能降損成效顯著
按照農電線損規范化管理模式的要求,認真總結以往線損管理的經驗,開拓工作思路,創新管理手段。全市高供高計用戶統一計量裝置,安裝全功能電子表821塊;推進配電變壓器的更新換代,s9、s11型變壓器普及率達到了%;在10千伏線路上安裝動態無功自動補償裝置9臺,補償容量3900千乏,安裝固定電容器235臺,補償容量17686千乏;全面開展線損分級、分壓、分線、分臺區管理、考核,加大用電檢查和營業稽查力度,做好對各類竊電手段的研究與防范,穩步推進降損節能。1至8月份,綜合線損完成%,高壓線損完成%,低壓線損完成%,實現了穩中有降。
(七)隊伍建設成果彰顯
制定了供電所職工、農電工持證上崗實施計劃,將計劃下達至所、落實到人,有針對性地組織業務培訓、知識競賽和技能比武等系列活動,促進農電職工綜合素質的提高。目前供電所職工持證上崗率完成%,農電工持證上崗率完成48%,計劃年底前實現100%;完成了146名職工、31名農電工的技能鑒定;深化學歷教育,與河北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分別開辦了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專升本”學習班,107名職工參加了在職學習;著力加強管理層的培訓,與華北電力大學聯合辦學,30名中層干部和業務骨干參加了項目管理mba研究生班的學習,目前大部分科目已經結業;組織了全員出題建庫工作,進一步豐富了培訓內容。
(八)科技信息化建設亮點紛呈
按照“sg186”工程的總體框架,確定信息化建設發展模式,對原有科技進步項目進行整合,納入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平臺,積極運用科技手段規范和提升管理。開發了多方式抄表收費預付系統,客戶可以在全市各個銀行網點或通過無線pos繳納、預存電費;開發了業擴報裝網上傳遞系統,業擴手續可以局域網內全程傳遞辦理;作為95598呼叫系統的配套項目,開發了95598客戶服務網站;對城區配網自動化進行二期續建,實現對線路開關設備的“三遙”和故障自動隔離,以及對配變的實時監測,城區配網的供電可靠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完善遠程教育系統功能,部室、供電所職工可通過局域網登錄收看培訓題材庫里的所有影像資料,員工培訓更加快捷方便;通過安裝無線電壓監測裝置,對電網電壓進行實時監測并進行數值統計、分析、處理、存儲和近遠程通訊;開發了安全生產微機聯網開票系統,在全局生產部室和基層所站全面推廣。
農電標準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動態過程。雖然我們在標準化建設上做了一定工作,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工作覆蓋面和深度廣度仍有諸多差距。我們要乘這次會議的東風,全面落實會議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扎實的舉措,力促標準化建設再上新臺階,不斷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本文地址:
典型經驗工作匯報材料 典型經驗及工作情況總結篇二
文化工作典型經驗匯報材料
文化工作典型經驗匯報材料
區地處浙東沿海,緊鄰浙江寧波市區,原為。5月撤縣設區,現區域總面積1380平方公里,下轄20個鎮鄉和3個工業區。歷史悠久,夙有“詩書之鄉”、“文化之邦”美譽,2200多年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歷來人文薈萃。唐代詩人賀知章、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等都在留下了歷史遺跡,南宋詞人吳文英,《三字經》作者王應麟,元曲圣手張可久,明代文學家屠隆、沈明臣,臺灣文獻始祖沈光文、史學家萬斯同、全祖望等都是人。在近現代,更是涌現出翁文灝、童第周、沙耆、沙孟海、周堯和馬友友、王丹鳳、俞峰、金彩風等一大批知名科學家和藝術家。
跨入新世紀,特別是撤縣設區以來,區委、區政府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及時作出了實施新工程和共建共享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傾力打造“實力、生態、文化、富裕、平安”,著力推進競爭力提升、新農村建設、和諧區創建三大行動綱領實施,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迅猛發展。,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億元,完成預算內財政收入億元,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百強縣第11位。在經濟社會快速進步的同時,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將“文化”建設作為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完善工作機制、保障經費投入、活躍群眾活動、創新工作模式四位一體整體推進,激發了全區人民建設文化強區熱情,文化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全區人民充分感受到共建共享“文化”帶來的成果。區先后獲得“全國萬里邊疆長廊建設先進地區”、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文物先進區、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一、規劃與落實并行,著力完善文化工作機制
多年來,區委、區政府始終將文化工作機制作為解決文化建設的全局性、根本性問題來抓,統籌規劃、完善機制、強化保障,形成以文化規劃為龍頭,以文化工程為載體,以考核督查為抓手,以經費補助、表彰獎勵為杠桿的文化工作機制。一是因地制宜,科學規劃。1995年,區委、區政府制定了《創建文化先進縣和東海明珠工程規劃》,根據區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實際,確定了“九五”期間以抓重點文化工程帶動區域文化整體發展的思路。制定的《區文化事業“十五”規劃》又提出:今后五年,區將大力推進以村落文化為重點,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全面發展的基層文化建設,把建設先進文化的要求落實到基層。制定了《區文化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在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競爭力提升、文化
綜合實力提高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劃,將建設具有獨特魅力和生機的文化大區和文化強區作為今后五年奮斗目標。在今年召開的區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更是把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區委戰略行動綱領的重要內容。文化建設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有的放矢,規劃的持續性和階段性實現有機結合。二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發展文化事業,關鍵是要提高全社會特別是領導的文化意識,其著力點是要將文化工作納入領導責任制。為此,區、鎮兩級分別成立了由分管區長掛帥的“創建文化先進縣和東海明珠工程領導小組”。,為適應文化大區建設需要,成立了以區委副書記任組長的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建立了文化工作例會和東海明珠創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又成立了由區委副書記任組長、包括12個部門負責人在內的“星光工程”創建領導小組,各鎮鄉和行政村也及時建立文化工作領導班子,實現了區鎮村三級全面覆蓋。同時強化考核,將文化建設納入對區級相關部門、鎮鄉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完善領導責任制。此外還將文化建設列入了政府實事工程,組織人大、政協開展對文化事業的評議、視察等,強化督查力度。三是落實政策,保障投入。在1996年至 1998年三年間,區委、區政府每年撥出100 萬元專項用于東海明珠工程建設的獎勵,現實際獎勵經費已達338萬元。出臺的《關于加快文化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意見》中規定:區、鎮兩級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年增幅應高于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幅,區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精神文明建設經費用于文化事業和文明創建活動,每年安排100萬元經費專項用于精品創作,區圖書館購書經費和文物保護費分別增加到30萬元和40萬元,鎮每年安排人均4元以上的文化活動經費和圖書購買經費等。起每年撥出300萬元經費,專門用于對文化下鄉、劇院高雅藝術演出、文化廣場演出等活動的補貼。到三年間,區財政每年安排400萬
元資金,用于扶助“星光工程”創建,鎮鄉按照區政府補助標準1:1的資金進行配套補助;每年安排200萬元資金,用于支持基層文化體育建設;每年安排300萬元資金,設立“區級文化體育專項資金”,真正做到了班子、規劃、經費、措施四落實,從而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投入機制、激勵機制和工作機制。
二、投入與管理并重,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
文化工作的著力點要放在基層,面向公眾。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文件精神,區以文化部提出的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內容和基本活動方式為抓手,不斷加大公共文化建設力度,積極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強化投入保障,努力夯實文化陣地設施。堅持聯同共建、協調發展,推進區、鎮、村三級文化設施協調建設。一
是以重點工程為核心,提高區級文化設施承載能力。確定區文化藝術中心、區博覽中心、區體育中心和區文化廣場四個標志性文體設施作為”十五”期間的文化重點工程。10月,投資億元、總占地面積達277畝的區體育館投入使用;月,投資億元、占地68畝的區文化廣場順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同年,投資億元的大學園區圖書館和區圖書館也已投入使用,實現了高校師生和社區居民知識資源的共享;年初,投資億元、總建筑面積萬平方米、融演出、電影、文化培訓、會議、文化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區文化藝術中心通過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今年上半年,區歷史上首個博物館——博物館工程也已封頂,總建筑面積萬平方米左右,項目總投資億元。四大重點工程的實施,極大提高了區級文化設施的承載能力和文化品位。二是以東海明珠工程為抓手,完善鎮級文化陣地設施。至年底,全區20個鎮鄉已建成省級東海文化明珠13個,市級7個,累計建成文
化設施面積萬多平方米,邱隘文化城、古林文化中心、石矸街道東方文化體育中心等高規格鎮級文化設施相繼建成;13個鎮鄉的影劇院實現改造維修,全區所有鎮鄉均建有圖書館,其中萬冊圖書館13個。為進一步深化鞏固東海明珠創建成果,區將從開始實行“公共文化明珠鎮創建工程”,從組織網絡、陣地設施、文化活動、輔導培訓和考核評估五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三是以“星光工程”和村落文化示范點建設為載體,推進村級文化設施建設。在深入實行村落文化示范點建設的基礎上,從開始,在各行政村、社區開展“星光工程”創建活動,構筑“十五分鐘文化圈”。“星光工程”分為三星級、二星級和一星級三個等級,區政府三年內共設補助扶持資金1200萬元,力爭通過三年時間使全區行政村星級覆蓋率達100%。實施“星光工程”短短一年時間,全區共新建或改建室內活動場所面積達萬多平方米,新建或改建室外活動場地面積達21萬多平方米,農村建設路
徑總數達469條,覆蓋面達80%,村級圖書室新增圖書30多萬冊,閱覽室、乒乓室、籃球場、門球場等活動場地遍布各村,建成三星級村落147個、二星級101個、一星級19個,分別占行政村總數的36%、25%和5%。此外還建成了一批專題博物館和主題文化公園,如投資700多萬元、占地17畝、建筑面積3560平方米的周堯昆蟲博物館和沙孟海書學院,投資3000多萬元、總占地250畝的主題文化公園——梁祝文化公園等。
注重鼓勵引導,切實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堅持政府鼓勵引導和群眾自發參與相結合,建設一支來源于群眾、貼近于群眾、服務于群眾的文化隊伍。一是抓人員,壯大充實文化隊伍力量。區早在1997年就對全區文化站人員進行了定編,落實文化站干部的工資福利等相關待遇。此后,在《關于加快文化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意見》中規定文化站干部實行專職專用,新任命的文化站長和新錄用的文化干部原則上要有大專以上學
歷。在各鎮鄉推行文化工作指導員和村級文化員制度,在協助制定文化建設規劃、計劃、幫助文化站拓展工作網絡、策劃組織文化活動等方面均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區現有鎮鄉文化工作指導員52名,村級文化員從原先的218名增至500多名。二是抓培訓,促進提升文藝骨干素質。積極參加省、市等上級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實行文化站長季度工作例會制度,注重基層文化帶頭人素質培養;區文化部門每年舉辦2期以上業務培訓班,采用外聘教師、下鄉培訓、蹲點輔導、菜單式培訓等多種方式加強文化指導員、村級文體員和文藝骨干培訓,單是區級部門年培訓人數就在1000人次以上。三是抓團隊,切實規范群眾文藝團隊管理。區級文化部門和鎮鄉文化站通過組織活動、舉行比賽、業務指導等形式,積極組織培育群眾文藝團隊,在“星光工程”中更是對團隊數量作了硬性規定,如今有600余支文藝團隊活躍在各地,擁有較固定隊員近2
萬人,成為區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力量。同時,不斷促進業余文藝團隊的規范化管理,扎實開展業余文藝團隊等級評估和獎勵工作,全區現有甲、乙級業余文藝團隊75支,區里給予他們3000元至1萬元不等的獎勵,有力推動了文藝團隊向規范化、制度化發展。此外,區還先后建立了8個民間藝術基地、4個少兒藝術培訓基地和20余支民間藝術表演隊伍,培植了一大批群眾文藝骨干,保存和弘揚了一批優秀民間藝術。
融合地方特色,不斷豐富群眾文化活動。一是豐富活動內容,培育社會新風。堅持把開展文化活動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