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使用范圍很廣,按照上級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報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況、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工作設想等,以取得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報告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報告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調研報告格式篇一
1.總平面功能組成與布局
總平面設計在整個建筑設計過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對于建筑的日后使用效率,是否便于管理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總平面的設計中,我們需要注意:a、總平面的設計要符合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的要求。b、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地形,合理的布局功能區,使得流線合理。c、我們要重視場地的綠化設計,通過綠化區來引導流線。
2.客運站房功能組成與布局
客運站房內的平面設計也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之一,室內空間的安排上要盡量清晰、緊湊,充分利用空間,使各個功能區之間既相互獨立存在,又緊密聯系著。
1、汽車站的選址:旅游汽車站和客運總站均位于站前路上,距火車站的距離較近,便于旅客的轉乘。兩個汽車站周邊均有城市公交站臺,與城市交通系統關系緊密,方便旅客的集散。
先從它的總平說起。汽車客運總站所在自然環境如右圖所示, 基地位于城市干道勝利路與站前路交叉口轉角處附近,整個基地是比較整的,沒有邊邊角角。從下圖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車站周圍的社會環境,勝利路的勝利廣場,臨韓國城, 勝利廣場,站前有公交的停靠站。對于一級車站要求,因為進出站車輛進出比較頻繁,車站的出口和入口應分別設置,車輛出口和入口安排在離交叉口較遠的次干道上,這樣就避免了與城市轉角處過多的機動車輛短距離內相遇,安全問題也能得到保障。旅客的出口在另一條次干道上,這樣旅客下車后的路線和車子是完全分離的,沒有干擾,跨度是整個車站的寬度,旅客從出站口出來后到次干道上后,交通也是極為方便的。像客運總站設計的出站口因為其獨特的地形條件,前面為主干道,另三面為次干街道。這樣的設置方式也是很好的利用地形的結果。
2、總平面布局:兩個汽車站都采用了前中站后場的。總平面布局,即最前面是站前廣場,中間是客運站房,后面是停車場,這樣的平面布局比較適宜總平面流線的設計。不好的方面,我感覺兩個汽車站的站前廣場設計的都不是很好,站前廣場的面積都比較狹小,綠化較少,而且站前的流線比較混論,缺少組織,這將相當不利于汽車站的管理。
3、總平面流線分析:旅游汽車站的出站口處比較混亂,旅游汽車站的旅客進、出站口,客車出站口全部都在一條狹窄的路上, 在這條路上還有城市公交的交通線,這些流線的交叉就造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混亂局面。客運總站是城市干道夾出的一塊區域,于是設計者將幾個站口分布在幾條路上來布置,就避免了各種流線混在一起,造成混亂。
4、站房功能流線分析:合肥客運總站的功能分區如下圖所示, 候車區域設置在整個平面布局的中心位置, 分別在上下兩側放置工作人員工作區域和服務區域,使旅客流線做到了短捷、舒暢,候車廳左側設置了三個大門,通過這三個大門,候車室直接和外部空間相銜接, 即使是在節假日客流量高峰時期也能滿足旅客的疏散要求。
5.客車停車問題
另一個占地面積很大的功能區域就是停車場,在《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一書中了解到普通汽車的寬度一般為2.5米,長度為12米,通道的寬度為13米,車輛的停放方式有垂直式、平行式和斜放式。總站采用的就是垂直式停車,有效發車位有22,前進停車,后退發車,車尾距離后面緊挨著的車有10左右。雨棚為挑檐式,《汽車客運站建筑設計》上規定雨棚的長度要大于12米,而總站的僅有7、8米,在雨雪天氣里,為旅客帶來不便。南站有效發車位有12個,雨棚長度也不符合要求,大概7米左右。
6.站前廣場及車輛停放
站前廣場是城市道路與站房的結合部,客流和車流在此集散。客流組成可分為旅客、接送旅客的人及過路客,其中旅客為主要客流。車流,主要是小汽車、自行車及少量的摩托車。合肥客運總站的站前廣場呈長矩形,面積3540平米。合肥客運總站的站前廣場于靠近城市道路的一側設置了50個汽車停車位,這樣規劃停車區有利于避免干擾其他活動區。在一簇土地一寸金的時代,更應該節約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時,更應該考慮一些綠地的布置,廣場的設計并不只是平面的,而是一個立體的空間,要有標志性的吸引旅客的東西。 但是在客運總站的站前廣場上時看不到綠色的,或許是設計的失誤,因為他是代表城市的面貌的,在南門換乘中心的戰前廣場也是同一個問題,都沒有綠化的設計與布置。我想這是我們要考慮的并在以后的注意的問題。
7.地形分析
合肥省客運總站位于瑤海區站前路,處在合肥市的客運交通核心地帶。建筑建筑東北面朝城市主干道,其余三面則為次干道,斜對面就是合肥火車站新站;周邊多為商業型建筑,東南角則是一大型的居住小區;建筑的用地為規整的方形地塊,地勢平坦;將主入口開在城市主干道,而將客車的進出口設在車流量較小的次干道上,較好的處理了與城市擁擠交通的關系,建筑造型為長方形,前后廣場有清晰的劃分。
8.布局分析
如圖所示,合肥汽車客運總站用車站主體把前廣場與停車場隔開。車輛進站,下客維修清洗,旅客出站,旅客上車,汽車出站這一系列動作呈一條環狀流線完成,所以在功能安排上還是比較合理的。兩個黑塊分別是員工車輛停靠和非機動車停靠,均為對內,內部人員可以直接從車站主體的南角進站工作,避免了與旅客人流的重合。
9.車站主體流線分析
紅色箭頭代表旅客流線,旅客買票過安檢進站,與直接進站的旅客匯合進入候車大廳,一部分檢票上車,一部分可以上廁所,進超市,或者參觀車站內的徽州文化展區,右上角樓梯對內,左下角對外,二樓也是候車大廳,在客流量很大的時候開放。車站流線清晰明了。
10.細節處理
(1)大廳的頂部有懸掛有指示牌,圖文結合,便于旅客尋找。候車室內還有專門開辟母嬰和殘疾人專用候車區域,特別是母嬰候車室內配有小型兒童娛樂設施、嬰兒車、專用服務臺等等。售票處也有針對軍人而設立的軍人優先原則。
(2)以上等等處處體現了人性化的設計安排理念,為游客提供了優質、安全、舒適的乘車條件。車站里提供免費熱水,以及雨傘,輪椅等,同時還有志愿者服務。
(3)立面造型
南站和旅游汽車站幾乎就是最簡單的方盒子,極簡主義,在一個大空間里劃分各種功能,總站雖然在立面上采用了大玻璃幕墻和曲面造型,但其實依然是個變形的方盒子。
11.缺點和不足
(1)我們調查的3個車站都是露天停車的,顯然在雨雪天氣會給旅客帶來不便。而總站雖然雨棚有挑出,但只有7米,明顯小于規范上的12米。
(2)建筑的整個主立面都是采用大面積點式玻璃固定。大面積采用玻璃幕墻的建筑物造成的危害之一,就是光污染。在大力倡導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求建筑要向綠色建筑發展,講求生態。由于長時間在白色光污染環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容易產生視力下降、頭暈目眩、失眠、心悸、食欲下降及情緒低落等類似神經衰弱的癥狀。南門換乘中心也存在這個光污染的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因為美觀而不顧污染問題,畢竟全球的污染把問題是一個大問題,需要大家的共同維護。
(3)對于總站,由于車站正面朝東北,所以主入口處常常照不到陽光,但卻設置了大面積玻璃幕墻,不免讓人覺得有些遺憾,或者說浪費。
同樣是總站,車站的汽車進出站口面臨的城市街道,存在著各種令人發指的問題,違章停靠導致街面狹窄,加上街邊很多小吃店,吸引了很多非機動車與閑雜人群,再加上大量的士與大貨車穿行,路面變得擁擠不堪,骯臟雜亂,這對車輛的進出站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調研報告格式篇三
隨著地球環境的逐步惡化,綠色農產品和加工食品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食品安全面臨危機的今天,發展綠色食品意義更加重大。結合我市發展實際,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綠色食品的發展途徑。
我市具備了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生態優勢、環境優勢、基礎優勢,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發展,基地建設日新月異,綠色產業不斷壯大,綠色產業收入不斷攀升,為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是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市綠色食品種植基地監測面積達到萬畝,產量達到萬噸,產值實現億元;獲認證面積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萬畝,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二是生產標準不斷完善。實行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方式;制定了綠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標準化規程;建立田間管理檔案;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萬畝;實施場縣共建,提高標準化管理經驗;保證綠色生產基地高標準、高水平。
三是產業水平不斷提高。綠色(有機)食品加工企業發展到家,加工量萬噸,銷售收入億元。
四是綠色產品不斷增加。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數量達xx個,其中綠色(有機)食品產品xx個、無公害農產品xx個;大黑魚、椴樹蜜獲得了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五是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達理山”、“云珠”、“吉之島”、“玉琳”、“馨悅”等農產品品牌叫響國內外;各大龍頭企業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大連等大中城市建有銷售網點,而且在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建有銷售機構,綠色食品知名度和國內外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
因此說,我市綠色食品產業開發具有雄厚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市委、市政府把打造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作為“六大產業基地”之一列入了我市“”重點工作,這對于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為此,我們要逐步解決目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展中的精深加工產品少、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監管薄弱等影響綠色產品質量效益等制約著今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問題,從質量標準、發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設、監督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綠色食品的質量效益,不斷推進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大發展、快發展,為始終保持全省,乃至全國領先的位置而不懈努力。
隨著社會上食品污染事件的頻繁發生,人們對綠色、健康、環保食品的強烈追求,綠色食品的質量越來越成為人們追捧的熱點。因此,提高綠色食品的質量效益已經到了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關鍵和重要時期。綠色食品發展必須與時俱進,必須符合我市創建“六大產業基地”的總體思路。因此,我建議,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產業發展要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全省,乃至全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潮流,讓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一)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嚴格質量標準。注重質量標準是綠色食品開發的前提。
一要加強環境保護,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二要建立良好的產業基地,為綠色食品發展提供優質原料保證。
三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在種植環節、加工環節、銷售環節都要制定一系列標準,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操作,以此提高綠色產品的質量標準。四要嚴格控制化學投入品的應用。以有機、生物肥料替代化學肥料,以生物防治技術替代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草害。
(二)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確定“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所謂“三位一體”,就是在適合綠色食品開發的地區建立起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三位一體”發展格局,伴隨環境和生產條件的改善,不斷提高綠色食品開發的檔次和水平。在我市的近郊區,要以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為重點,不僅適應各級政府菜欄子工程,而且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蔬菜質量的要求;在三縣(市),要以綠色水稻、玉米、大豆為重點,面向南方大中城市,定位于各大超市,提供高質量的綠色食品;在環境質量好,沒有污染的地區,要以有機食品開發為重點,面向國際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綠色食品消費市場,促進有機食品出口創匯。因此,綠色食品開發要因地制宜,建立起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的產業區、產業帶,形成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
(三)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發展精深加工。發展精深加工是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的必要手段。從我市來看,綠色食品大多還是原字號產品,要進一步提高效益,就必須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大米要由原糧向蒸熟米、方便米、米糠油延伸;大豆要由色拉油向大豆蛋白、卵磷脂、異黃酮延伸;玉米由原糧向木糖醇、玉米粉、玉米糝延伸;蜂產品由蜂蜜向凍干粉、蜂膠延伸等等。同時,要特別注重改進產品包裝,做到精美、環保、方便,使綠色食品內在品質與外在形象達到完美統一,使我市的綠色食品真正體現出我省的優勢和特色,成為推得開、叫得響的拳頭產品。
(四)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加強品牌建設。品牌是綠色產品質量檔次的象征。因此,要進一步搞好綠色產品品牌建設,在精心打造品牌、整合品牌和宣傳品牌上狠下功夫。首先要冠之以一個具有優美健康、過目不忘、豐富內涵的品牌名稱。例如,玉山市的綠色品牌均可以冠之以“綠惟美”品牌,在良好的質量的前提下,打造品牌。統一品牌,就是要把我市大米行業的眾多品牌,通過企業整合重組的形式,成為一個或兩個品牌,集中闖市場,實現利益最大化。宣傳品牌就是要像宣傳我市形象宣傳片那樣,在央視的黃金時段進行重點宣傳,宣傳我市綠色產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盡快形成馳名品牌或馳名商標。
(五)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建立健全監督管理。良好的監督管理機制是綠色食品質量效益的保證。在我市應建立綠色產品可追溯制度,加強四個方面監管。
一要加強質量監管。建立綠色食品質量追溯體系,嚴格備案農產品名稱、種植基地、收購日期、收購責任人、加工企業、生產日期、加工負責人、產地等信息,增強農戶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綠色食品生產安全意識。建立綠色食品檢測中心,完善質量檢測體系,形成自檢、抽檢、年檢互相銜接、互為補充的產品監測體系。
二要加強農資市場監管。推行農資市場準入制度,從源頭上切斷影響綠色食品發展的農資投入到生產中。
三要加強企業監管。積極配合國家、省的企業年檢、產品抽檢,監督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確保企業按照標準生產、經營。四要加強信用監管。要引導企業樹立誠信理念,構建以企業信譽、產品品牌、信用記錄等為重點的信用機制;要保證綠色產品的質量,從而提高我市綠色產品的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