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1
一、重點難點
1.重點
銀行的含義
2.難點
銀行的產生過程
二、教學方法
銀行是同學們現在和將來都要經常接觸的,因而在教學中力求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其學習興趣,所以就應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注重聯系現實生活,運用實例分析理論問題,提高學生參與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邏輯導入法
分析第五課財政稅收和納稅人的知識,揭示出貨幣資金與銀行的關系,引出本課內容。由于銀行不是從來就有的,必須首先了解銀行是怎樣產生的,從而引出本框的內容。
2.事例導入法
可用多媒體展示:中國人民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的建筑標志,人們在商業銀行辦理各項業務的情景。指出銀行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引出本框內容。
3.現身說法導入
讓部分學生自己說出自己家的錢都放在哪里,自己是否有親身去銀行辦理存取款的經歷,從而引出本框內容。
主體內容教學
1.金融、金融機構的含義
這部分內容不是本框的重點,弄清金融、金融機構的含義是為了更好地了解銀行的含義,拓寬知識面,老師不要多講,也不要展開。
可以采用“講解法”,首先弄清金融的含義,其次在了解金融含義的基礎上,掌握金融機構的產生和含義。最后,還應了解銀行是金融機構的主要組成部分。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共同構成國家的金融體系。
2.銀行的產生
這部分內容專業用語比較多,是本框題的難點,由教師講解,采用“以講為主,講讀結合”方法,但不要講的過細,也不要講成名詞解釋。只要求學生理解銀行不是從來就有的,銀行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即可。
銀行的產生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掌握。第一個階段是出現了貨幣兌換業和兌換商。第二個階段是兌換商不僅兌換貨幣,而且增加保管和收付業務。第三階段是發展到貨幣保管,收付、結算、放款等業務。到這時兌換業發展到銀行。因此,銀行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教材中世界最早的銀行和我國最早的銀行,這兩段小字部分,讓學生自己閱讀,了解銀行的產生的基本知識,特別是我國最早的銀行出現過程,可進一步加深對銀行產生過程的理解。
3.銀行的含義
這部分是本框題的重點、難點;采用“講解歸納法”或“談話法”。可由老師講解,最后由學生概括出銀行的含義,在講解前,可先讓學生根據銀行的產生過程。思考教材中的“想一想”:這里要讓學生知道,當貨幣兌換業發展到兼營貨幣保管、收付、結算、放款等業務時,銀行就出現了。由此讓學生總結出銀行主要是經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進一步讓學生歸納出銀行起信用中介作用。其次,要進一步分析什么是信用、信貸(結合具體事例)。最后,在教師講解信用之后引導學生分析銀行的含義,用幻燈展現出:
①銀行是金融機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②銀行是從事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
③建立銀行必須依照法律規定。學生消化議論片刻,最后由學生進一步概括歸納出銀行的含義,即: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
(這部分可采用“談話法”,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最后得出結論)
小結:從銀行產生的過程看,銀行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發展著重要的作用,因而,應作全面、系統地了解。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2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市場主體、企業、股份公司、股票、企業法人和法人代表的含義;闡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經濟效益;闡釋企業依法競爭、優勝劣汰,出現破產、兼并是必然的。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結合《公司法》學習企業有關知識,使學生了解企業成為企業法人,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今后如果申辦企業、公司,至少先準備這些條件,也增強學生法制觀念;
2、通過結合《證券法》學習股票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分析與股票有關的現實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學會運用基本知識、原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
3、通過關于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教學,加強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懂得國有大中型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進而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今天的經濟體制改革,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念;
4、通過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在研究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分析企業虧損與企業經營者的關系,懂得成功的企業必須要有高素質的經營者,培養學生社會實踐的能力,收集、整理的能力,懂得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觀察、說明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理論學習以及社會調查、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及其光明前景,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增強改革、效率、競爭、法律意識。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含義,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
2、能力目標:增強對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意義的認識能力,提高踐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意義,明確忠實履行應盡的義務的要求;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任的公民。
二、重點和難點重點
公民為什么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
三、課前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填好教師事先發下來的調查表,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有關義務知識的認識狀況;請學生總結自己升入中學以來履行過哪些道德義務,并寫成書面材料,共班級展評;將自己了解的三類行為,即法律鼓勵做的行為、法律要求做的行為、法律禁止做的行為,寫成書面材料,為參加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四、教學方法
課前調查法;情感激勵法;小品表演法;設疑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從活動“小明履行了哪些義務?”導入(幫助學生認識義務來自親情、道德、法律等各個方面,法定義務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1、請學生仔細閱讀圖文資料。
2、經過思考,分x組分別討論其中的一個方面,將相關內容分別填在表格中。
3、幾個學生介紹自己填寫的內容后,教師對此發表自己的見解。
4、小明的上述活動,分別履行哪方面的義務?哪項是法定義務?哪一項義務是我們必須履行的?
小結:我們在社會中生活,不僅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還要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些義務來自親情、道德、紀律、法律等各個方面。其中,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我們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對于法定義務,我們必須履行。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4
古往今來,對“金錢”的認識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過于清高,視錢為“阿堵物”;二是認為錢很重要,又不重要,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三是認為錢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是什么?錢能做什么?金錢應該怎樣獲得?錢應該怎樣利用?本單元的綜合探究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探究意圖:
1、本單元的知識點是介紹貨幣、價格、消費。貨幣就是金錢,商品價格是用錢來表現的,消費不外乎是怎樣花錢,所以金錢觀與這三課的內容密不可分。探究正確對待金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本單元的知識。
2、正確對待金錢,在高中生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日益頻繁,金錢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此外,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一代高中生有更多的機會與金錢打交道。因此,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可以避免他們陷入拜金主義誤區,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3、對金錢的看法,眾說紛紜,因此探究這一問題容易形成爭辯的氣氛。通過讓學生搜集相關的關于金錢觀的觀點,并對它們進行爭鳴、分析,既培養了學生收集相關資料篩選信息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剖析各種觀點的思維辨析能力,并在分析、比較、感悟的基礎上,認同正確的金錢觀。
活動策劃:
1、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有的負責收集外國名人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我國古人有關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我國當代人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周圍人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各種典型事例。各小組各負其責,每個小組將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以備課堂交流之用。
2、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周圍人對金錢的看法。在老師指導下,事先編制有關金錢觀的調查問卷,將問卷發給周圍人填寫,將問卷回收后進行統計分析。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5
探究目標(意圖):
1、培養收集相關資料、篩選信息的能力。
2、培養剖析各種觀點的思維辨析能力。
3、在分析、比較、感悟的基礎上,認同正確的金錢觀。
4、展示并分享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手段:
1、搜集相關報刊、雜志。
2、搜索網絡資源。
3、問卷調查。
4、其他。
探究過程(活動策劃):
1、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有的負責收集外國名人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我國古人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我國當代人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周圍人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各種典型事例。各小組各負其責,每個小組將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以便課堂交流之用。
2、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周圍人對金錢的看法。在老師的指導下,事先編制有關金錢觀的調查問卷,將問卷發給周圍人填寫,將問卷回收后進行統計分析。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三篇】】相關推薦文章:
2022高中政治教師教學工作總結最新5篇
2021防震減災安全教育教案_防災減災安全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