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看圖編故事篇一
一只被丟掉的蛋殼孤零零地躺在草地上,它的命運將會怎樣呢?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有一天早上,蝴蝶、小螞蟻、毛毛蟲發(fā)現(xiàn)了這只蛋殼,小螞蟻靈機一動說:"我們可以把這只蛋殼當作蹺蹺板玩。"于是,小螞蟻和毛毛蟲找到一塊長一點的木板,把蛋殼當做底座墊在下面,小螞蟻和毛毛蟲就迫不及待地跳了上去,毛毛蟲使勁全身力氣往下一壓,蹺蹺板自然向它那邊倒下。小螞蟻也不甘示弱,它急得團團轉,身體往后一頃,蹺蹺板向螞蟻那邊倒下了,看著毛毛蟲和螞蟻其樂融融的樣子,蝴蝶哈哈大笑。
過了一會兒,它們玩累了,看著碧藍的天空中白云朵朵,小螞蟻和毛毛蟲突然想到:如果把蛋殼當做熱氣球的底座,體驗空中飛行應該挺好玩。于是,它們找來一根繩子,把蛋殼和熱氣球綁在一起。一陣風吹了過來,熱氣球越飛越高,空中蝴蝶給熱氣球指引著方向,風吹著小螞蟻和毛毛蟲的臉龐,它們看著地上的景物越來越小,第一次感受到了"一覽眾山小"。
到了下午,天氣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烏云遮住了太陽,頓時,下起了傾盆大雨,小螞蟻、蝴蝶、毛毛蟲齊心協(xié)力把蛋殼翻了過來,把蛋殼當作避風港,它們在里面訴說著空中的見聞,而外面的雨點叭叭叭,就像好聽的音樂。
天黑了,小螞蟻,蝴蝶,毛毛蟲把蛋殼當作一張搖搖床,蝴蝶還拿來一片樹葉當被子,它們在床里數著星星,看著月亮,漸漸進入了甜蜜的夢鄉(xiāng)。
一只普通的蛋殼,通過蝴蝶、小螞蟻、毛毛蟲豐富的想象,帶給蛋殼無限的精彩。
看圖編故事篇二
森林里有一個螞蟻王國,里面住著許多小螞蟻。
一天早晨,螞蟻國王說:“我們今天的午餐繼續(xù)吃螳螂吧!”小螞蟻們回答說:“好啊!好啊!”只有一只小不點螞蟻蹲在角落里不說話,螞蟻國王見后走過去問:“小不點,你怎么不說話,你不想吃螳螂肉嗎?”小不點撒嬌道:“我不想吃螳螂肉,我就不吃螳螂肉,我想吃蝴蝶!” 螞蟻國王說:“那就吃蝴蝶吧!”。
小不點螞蟻爬出洞來去捉蝴蝶。
很幸運,他出門不多久,就碰到了一只停在路邊的漂亮的'花蝴蝶。“蝴蝶姐姐,你好嗎?你讓我找得好苦啊!”小螞蟻跟花蝴蝶打招呼,花蝴蝶高興極了,還以為是她以前丟失的弟弟呢,對他很友好。小不點螞蟻暗自高興:“今天的午餐一定很美!”可是花蝴蝶卻一點也沒有看出來。小不點螞蟻把花蝴蝶騙到了洞口,花蝴蝶還在心里想:“哎呀,我弟弟怎么住在這么小的洞里,真可憐,進去看看吧!”于是她收攏翅膀,跟著小不點螞蟻進了洞。
花蝴蝶剛一進洞,就被一大群螞蟻圍上來咬住了。這時她才恍然大悟,知道上當受騙了,可是在這么狹小而又黑不隆咚的洞里,又有那么多螞蟻咬著她,連動都動不了,更別想逃跑了,臨死時她后悔地說:“我真傻呀!我真傻!”可是后悔也沒用,漂亮的花蝴蝶只好無奈地做了螞蟻王國的午餐。
看圖編故事篇三
從前,有一人養(yǎng)了一頭驢,當他老了,干不動活了,就把驢子殺了。驢子一聽,就悄悄的偷跑了。
他們倆走著,碰見了貓。貓說:“我也是。”
最后,雞也參加了他們的隊伍。
到了晚上,它們看到哪兒有亮光,就往哪走了,到了那里,門開著呢,它們進去了,結果被人給殺了。
在一個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美麗的刺猬媽媽出來刺蘋果,準備帶回去給小刺猬們吃。
看圖編故事篇四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編的故事。
2.引導幼兒動腦筋想出取皮球的辦法。
3.提醒幼兒在回答問題時說完整話。
活動準備:圖片一張
(2)請幼兒猜一猜他們可能在干什么。 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可能答出:小動物在吃果子、玩游戲,摘蘋果,去游樂場等等。
(2)引導幼兒想一想:皮球掉在洞里出不來,小動物真著急, 小朋友快幫小動物們想一個好辦法,把皮球拿出來。 請幼兒互相商量,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請幼兒把自己想的好辦法說給大家聽,并對全體幼兒提出要求:請小朋友注意聽,看別人的想法和你自己的一樣不一樣,他的辦法能不能用。幼兒說出:請小象用鼻子卷上來;長頸鹿把脖子伸進去用嘴叼出來;讓猴子用尾巴把球卷上來;小貓用爪子把洞弄大,就可以下去拿球了;請一只七星瓢蟲把球背上來;找一根長的帶彎兒的棍勾上來;用釣魚鉤鉤到皮球氣眼里把球鉤上來…… 在幼兒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隨時肯定幼兒的想法并抓住時機進行相關教育,如禮貌教育、環(huán)保教育等。
3.請幼兒完整講述自己編的故事。
(1)在幼兒完整講述前,讓同伴間互相講, 為幼兒提供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的機會,使每個幼兒都有講述的機會。
(3)在幼兒講述后,注意及時鼓勵幼兒,肯定幼兒的優(yōu)點, 并對下一名要講述的幼兒提出新要求。
評析(梁雅珠) 這是一次很成功的活動,蔡秀萍老師能夠準確把握幼兒語言發(fā)展的特點,精心設計組織活動過程,有三點值得總結的經驗。 第一,激發(fā)幼兒興趣,引導幼兒感知理解講述對象是這次活動成功的關鍵。 幼兒積極的語言狀態(tài)是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基礎,如何激發(fā)幼兒講述的興趣,與老師的設計、組織有直接的關系。活動中,老師巧妙地將圖片的關鍵部分——“皮球掉在洞里”遮起來,首先引導幼兒去仔細觀察每個動物的表情,以此判斷可能發(fā)生的事,這樣的引導,使所有的孩子都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隨著活動的延續(xù),教師將圖片的全部內容展示在孩子們面前,幼兒的興趣更為高漲,教師將重點放在引導幼兒充分感知圖片中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讓幼兒展開討論,幼兒的情感完全投入到故事中,他們已經體驗到小動物們的心情,積極想辦法、出主意……此刻,他們的表達是積極的,語言是生動的,態(tài)度是認真的,參與是主動的,較好地達到了預期目的。 第二,教師善于以自己的情感激勵感染幼兒,引導幼兒用“心”、用“情”來編故事,使幼兒表現(xiàn)出高水平的表達能力。 在整個講述活動中,教師始終以“情”激“情”,當小朋友們談到皮球掉在又細又深的洞里,小動物們很著急的時候,蔡老師及時抓住問題的焦點,讓幼兒充分地想各種各樣的辦法幫助小動物們。只見蔡老師滿臉愁容,走到小朋友身邊,以小動物的口吻向小朋友們求救。小朋友們討論開了。當全班幼兒們想出十三四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時,蔡老師臉上露出了燦爛的微笑,小朋友們也欣慰地笑了。在討論中、在講述中,孩子們由于體驗了圖片中小動物焦急的心情,他們想出來的辦法很有創(chuàng)造性,他們的講述十分精彩。應該說,這個精彩的結果全靠教師精心的點撥。 第三,教師用動作及語言的鼓勵,給每個孩子以自信,是這次活動突出的特點。 幼兒之所以有高漲的情緒、積極的態(tài)度、熱烈的表達,與教師的態(tài)度和行為有關。我們看到蔡老師不僅善于用語言與幼兒溝通(用積極的口吻鼓勵每一個孩子),同時也很善于用自己的身體語言與孩子交流。她一會摟一摟熱烈討論的孩子們,一會用雙手拉一拉想出好辦法的孩子們。每一個孩子想出的辦法,她都報以真誠感激的目光;每一個孩子出的主意,她都十分贊賞。看得出來,蔡老師在用“心”與孩子們交流,所有的孩子都會得到她的贊美和夸獎。整個活動中,蔡老師是蹲下來和孩子們交談的,沒有師生間的距離,沒有說教的痕跡,幼兒在十分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暢想、暢談。他們不僅在語言上得到鍛煉和發(fā)展,而且獲得了自信,這種自信將伴隨著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
看圖編故事篇五
從前有一只烏龜長期生活在水邊,很想看看森林。青蛙對它說:“你只要穿過幾條小溪,爬過幾座高山,就能見到森林了。”“哇!我不要累死啦!”烏龜吸了一口氣,“我沒有一雙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么能去看森林呢?”正巧,一只迷路的小鹿路過,聽見了烏龜的話,它說:“
我的家鄉(xiāng)
就在森林,我正在尋找回家的路,你和我一起去吧,這樣子既可以幫你看森林,我又能回家,真是一舉兩得的事啊。”烏龜說:“太好了,但是我要爬到你的背上,因為我走得慢。”小鹿答應了,于是烏龜高興地爬到小鹿背上。它們走啊走啊,走到天黑還沒到,這時月亮出來了給它們照明。它們經過幾座高山,跨過幾條小溪,終于來到了小鹿的家鄉(xiāng)――——森林。后來這只烏龜把家安在了小鹿家附近,再也沒有回去,它在森林里繁殖后代,后代的名字就叫山龜。
貓媽媽病了,小花貓冒著漫天的大雪捉了幾條魚,準備回去給媽媽做頓好吃的。
小花貓正匆匆忙忙地走著,忽然,一只狐貍從后面跑上來,氣喘吁吁地說:“貓老弟,不好了,你的好朋友小白兔生病了,他發(fā)燒想吃一條魚。”小花貓剛想把魚給狐貍,忽然又縮了回來,對狐貍說:“你騙人!小兔根本不吃魚!”狐貍見一計不成,眼珠骨碌一轉,又生一計;“嘿嘿,貓老弟,事情是這樣的,小兔病了,什么也吃不下,我把自己儲藏的最好的蔬菜給他吃,而我自己肚子都餓癟了。”小花貓心里說:“哼!真是老虎掛念珠——假慈悲!對,我何不來他個將計就計!”想到這兒,小花貓說:“狐貍大哥,你想吃魚嗎?我這條魚是頂小頂小的——因為我的尾巴又短又細。”小花貓望著狐貍疑惑不解的樣子,接著說;“就在東邊的小河里,人們砸開一個冰洞捕魚,你把尾巴伸進去,魚自然就咬住了你的尾巴尖。你的尾巴又長又粗,一次就能釣三條。不過可得有耐心,不然就釣不著魚了。”“你騙我吧。”“不信拉倒!”說完,小花貓扭頭就走。
狐貍來到河邊,把尾巴伸進洞里。這時,天變了,刮起了西北風,狐貍的尾巴被凍住了。夜幕降臨了,狐貍想把尾巴提出來,可是沒辦到。他這時才明白上了小花貓的當了。
看圖編故事篇六
《綜合學習五》中“我的小筆頭”的習作要求是這樣的:“看圖編故事”——長頸鹿和羊爭論究竟是長得高好,還是長得矮好。引導學生根據圖畫編一則小故事。
教材分析:
教材順應三年級兒童喜歡編故事、講故事的心理,在編寫教材時,安排了想象性習作練習。為了幫助學生拓展思路,教材在插圖上還配上了長頸鹿和羊爭論的對話。
教學設計思想:
4、體現(xiàn)課程整合的思想,將繪畫、手工設計、游戲性實踐活動、口語交際與寫作有機地整合在一起。
教學活動流程設計:
第一步:實際投入,誘發(fā)思考
美術課上,出示教材中提供的圖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讓學生自愿結組,小組內每個人選一個喜歡的角色,為自己設計、制作一個頭飾。教師指導學生描畫小動物圖像,然后剪、粘貼、扎制,制作成一個漂亮的頭飾。
第二步:實際表演,投入情感
實踐活動課上,把學生帶到一片樹林里的草地上,讓學生在草地上分角色來表演童話故事。每位學生戴好自己的頭飾,按照頭飾代表的小動物角色,依照教材中提供的對話,想象好故事情節(jié),以小組為單位,自己演一演小組內商量好的故事。
第三步:演后交流
口語交際課上,班上召開一次“我們的童話故事”信息發(fā)布會。各小組選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紹自己小組的故事的情節(jié),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看哪個小組的故事最精彩、最有意思,并蘊含著深刻的生活哲理。
然后,請大家思考一下:假設你們小組的故事再修改一下,你認為哪里寫得不夠生動、不夠具體?可以從每個小動物的語言或神態(tài)入手。
第四步:撰寫劇本
寫好后,自己先讀一讀,看看自己寫得是不是很生動,有沒有圍繞一個中心來寫?有沒有反映一定的生活哲理?再請伙伴、老師或家人讀一讀,看看大家是不是喜歡,請他們提出修改意見,再反復修改。
第五步:“誰喜歡我的劇本?”
如果想讓更多的人讀到你的“劇本”,從中受到人生的啟迪,就發(fā)到網上去,或者寄給雜志社的叔叔阿姨、你的知心朋友,讓他們和你共同分享你的勞動果實,讓更多的人生活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