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一片樹葉教學反思篇一
康羅俊老師執教的《一片樹葉》一課,成功之處在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和合作探究, 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領會作品的內涵,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和指導學生探究學習的策略。
《一片樹葉》是一篇如詩如畫,飽含哲理的散文,作者東山魁夷既是日本當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又是著名的風景畫家。文中描寫了圓山夜櫻花的美景,從大自然的變化聯想到生命的變化,聯想到自己在戰爭中對死亡的體驗,進而談到風景畫的創作主張,并通過一片樹葉從春到秋的生命歷程表現生命的珍貴 。文中既描繪了畫的意境,滲透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又揭示了生死輪回的哲理。對于生活閱歷不多的中學生來說,理解作者寄寓在這篇散文中的深刻內涵,是有一定難度的。對于這樣的課文,教師往往習慣于講解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康羅俊老師指導學生學習《一片樹葉》,打破常規,并沒有拘泥于自己如何去講,而是在課前讓學生動手去查找有關資料,通過了解作者的散文和風景畫,"走近東山魁夷"。 在些基礎上,又布置學生自讀課文,并對課文的內容或表現方法提出疑問,進而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品味、討論,深入理解課文的主旨,感悟作者對生命的理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處于主動參與的地位。教師教學的關注點,始終是學生的學習。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一片樹葉》的教學,正體現了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一節成功的課,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尋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康羅俊老師從學生查找的資料中選擇了東山魁夷的幾篇散文,印發給學生閱讀,這不僅增加了學生對閱讀背景的了解,而且便于學生聯系《一片樹葉》的有關內容,進行比較、分析,理解作者風景畫的創作主張,感悟作者通過大自然所表現的生命的真諦。經過這樣的課前的自學,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了明顯的深度,這些問題相對集中于對課文主旨的思考與探究。現代認知心理學將學生的認知水平分為三個層次:識記層次、理解層次和探究層次。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看出,教師設計的學習策略將學生推到了探究性學習的層面。探究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學習動機,形成了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如何,是評價教學的另一重要標準。學生學習的參與度,不僅表現在課堂上學生活動時間的多少和對教師提問的反映度上,同時還表現在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生感情投入的程度及合作學習的成效等諸多方面。 從學生的活動情況看,《一片樹葉》的教學,始終以學生的閱讀、品味、思考、討論為主,學習的過程體現了師生的合作及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查找的有關作者的豐富資料,對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便利,教師的點撥又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課堂討論、小組交流,學生逐漸加深了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品嘗到了感悟鑒賞的愉悅。從教師選擇的教學策略看,教師十分注意把握學生學習的難點,巧妙地引導學生將學習的難點與作者的內心情感、畫的情趣意境以及文章的主旨相溝通,在體驗、探究中把握作品的主旨。
本節課的另一成功之處在于教師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展現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幾幅風景畫,將作者筆下所描繪的大自然的色彩和形象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 給學生以審美的享受,形成了一定的藝術氛圍。 作者的風景畫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與散文相通的內涵,使學生對《一片樹葉》一文中作者關于大自然與生命的理解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一片樹葉教學反思篇二
《一片樹葉》通過童話故事,要學生了解人類與樹木之間共生共息的密切關系;明白應該愛護樹木,“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在本課的教學實踐中,我盡量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始終貫徹以讀為本,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質疑探究,形成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尊重信任,平等交流的人際關系,使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行使著提問的權利、選擇的權利、創新的權利、體驗成功的權利,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1、能把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2、課堂上我盡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4、 組織有效的表演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最后再引導學生從小椿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給學生創設想象的空間,個人先體會,再組織全班表演、體驗。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
課堂上,學生發言的范圍還是比較窄,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
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時,沒有讓學生理解到位。教師應該做適當的點撥。今后,我會努力克服不足之處。
一片樹葉教學反思篇三
積極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始終處在積極學習的氛圍里,在學習中成長,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較好地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理念。
在本節課中,從情境導入,到自主識字,到合作讀文,到指導書寫,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滲透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理念。教師用多媒體畫面,貼圖、充滿激情的話語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十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來學習,在“自主識字”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在“合作讀文”中,讓每個小組選擇喜歡的動物等。教師關注著每位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信地讀和說,盡情地去體驗,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積極愉快地參與學習。以“識字”、“讀”為兩條主線,落實到語文教學過程中。
課標中指出,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點,本節課在處理學生識字“抖、椿、瞪、味”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記字想法,吸取別人的長處,使學生共同識字,共同品嘗學習的歡樂。同時,學生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識以及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寓教于樂,在游戲與活動中識字,培養識字興趣。本節課在鞏固識字中穿插了“對對碰”的游戲和男女生讀詞比賽,避免了枯燥記憶,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識字興趣。
朗讀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活動中將“讀” 的練習貫穿在整個過程,每個層次的讀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自主識字中讀文要求把字音讀準;鞏固識字中讀文要求是把字音讀準,詞語讀連貫,句子讀通順,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為了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美,本課還設計了多種讀的方法,如:聽讀課文,自由讀、指名讀、四人小組讀、師生共同讀、倆人同讀等,這樣的讀落實到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
本課有機地進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
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不足之處,就是在識字環節中,教師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氣氛顯得比較沉悶,今后教師還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
一片樹葉教學反思篇四
《一片槐樹葉》是一首詠物抒情詩,寫于1954年。當時詩人已遠離大陸故土6年了,思鄉之情與日俱增。也許一次偶然翻閱舊書,夾在書中的一片槐樹葉赫然跳入眼簾,由此觸動了詩人。他的感情掀起了波瀾。于是作者借夾在書中的這一片槐樹葉抒發了游子思鄉之情。詩中濃郁的鄉愁、拳拳愛國之情,對學生無疑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范本。上完《一片槐樹葉》后,想想課前準備,課堂組織過程,教學效果,頗有感慨。先說說這節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吧。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新課進行的開端,是教師譜寫一首優美的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而在語文課堂上采取音樂導入的方式更有優勢。俄國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說:“音樂的魅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變而為可能。”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方式:先播放歌曲《故鄉的云》,師說:“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歸來吧歸來喲,不再四處漂泊。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在向我們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游子思鄉)再引導學生回憶過去有關鄉情的作品(如《靜夜思》《鄉愁》《泊船瓜洲》等)然后邊讓屏幕上播放圖片邊說:“是的,鄉思一直都是文人騷客久唱不衰的主題,當離家萬里的時候,一片枯黃的樹葉,一幅舊畫,一首老歌,這些再平常不過的事物,卻很容易觸動我們的思鄉情懷。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同樣表達思鄉情感的現代詩《一片槐樹葉》”如此導入,創設出與新課相適應的學習情景,既營造了良好課堂氣氛,又能充分激發學生情感,進行審美熏陶,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
閱讀實踐?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語文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有指導的讀書活動,把課本的規范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同時全面提高學生自己的語文素質的過程。而且,本文是現代詩,語言樸素易懂,更適合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掌握。所以結合課文特點與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1.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適當介紹詩人及寫作背景,鼓勵學生挑戰背誦.2、品讀詩歌,體悟詩情。引導學生品詞品句,進一步感悟詩歌情感。3、熟讀詩歌,升華情感。 詩貴言情,閱讀抒情詩的重點在于讀懂詩中豐富的情感,并與之產生共鳴,而學生年齡小,閱歷淺,處境順,很難有“鄉愁”這種生活體驗,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挖掘這種感受,以使在學習中達到這種情感共鳴,考慮到農村中學住校生占絕大多數,所以這里我設計了讓住校生尋找意象,表達想家的感情,以喚起學生的內心體驗,升華情感。如此一來,整節課學生都在教師的啟發誘導和激勵下,自己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蘊含著的深深的情感。從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和課后與學生的交流反饋結果來看,教學效果是很不錯。
所謂“下水作文”,指的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出了題目,不光讓學生做,自己也做,自己親自嘗嘗‘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導學生。”教師寫下水文既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又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培養師生間的情感,在最后的寫作訓練里,考慮到本班的寫作水平,我安排了兩個主題:一個是課后練習里——詩人想要“去享受一個世界上最愉快的飄著淡淡的槐花香的季節”。展開你的想象,具體描寫詩人歸故里的情景。二是想象詩人面對那一片槐樹葉的外貌和神態,要體現詩人細微的情感變化,進行片段描寫。很多學生選擇了第二個主題的寫作練習,于是我就“隨波逐流”在黑板上寫起同樣主題的“片段作文”,“詩人正在翻閱一本塵封已久的詩集,翻著翻著,突然停了下來,眼睛睜大了——一片葉子從書里悄然滑落,他目不轉睛地盯著這片槐樹葉——薄薄的,淺灰黃色的槐樹葉。他小心翼翼地撿起,托在手中,仿佛擎著一個稀世珍寶,陽光透過窗子照在葉片上,也照射到詩人那爬上皺紋的額頭和縷縷銀絲,還有凝在眼中的滿汪思鄉淚,在那淚珠欲滴落的時刻,他仰起頭,長長嘆了口氣,把那片槐樹葉緊緊地貼在自己的心上。”
對初中語文教學而言,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一個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7-9年級的閱讀目標中規定,初中三年要求學生背誦優秀詩文80篇。所以優秀的作品我們都要求學生背誦,而對老師有沒有要求呢?剛入行的那一年,上完課我說出背誦要求時,就有幾個學生開玩笑地說:“老師,要我們背,你背過了嗎?”當時我只能含糊應對。后來細想:要求學生背誦,自己卻不背或背不過,學生怎么會信服我呢?如果我能夠在課堂上流暢,富有感情地朗誦,那學生自然就會認為,背誦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且,“深入文本,讀出自我”、“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教師背誦經典文本對提高教學設計質量和課堂教學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從那以后,凡是要求學生背誦的,我自己也要背誦,而且要比學生背得更好。《一片槐樹葉》也不例外,當我拿著從校園樹下撿來的枯黃的樹葉,在《秘密花園》鋼琴曲的背景音樂下,聲情并茂地背誦課文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學生的臉上都露出了欽佩的神色。
有成功,也有很多不足。印象最深的就是“下水作文”,“實踐出真知”說得真有道理,對于寫作,我一直對學生強調在規定的時間完成,鼓勵學生勤思考多動筆。而真正一寫,才知道自己的寫作能力也得好好地訓練,在寫下水文的時候,發現很多文字的表達都不夠到位。滿腦子的情感,下筆的時候老是找不到準確的語句表達,真可謂“眼高手低”。看來,要想做一個合格的“教練”,我自己也不能疏于練習。另外,我在課堂教學中的點撥語、評價語等語言設計,也必須好好斟酌,應該更有針對性。
我想,只有認真思考,發揮所長,發現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進步才會越來越大。
一片樹葉教學反思篇五
1、在文本解讀方面:還是存在偏差,詩歌的創作過程和文本的呈現順序是兩個不同的過程,有時甚至是相反的兩個過程,文本的解讀不應該以創作的心理過程為準,這直接導致了文本的解讀用了很大的力氣再詩歌的第一節的解讀上面,導致了課堂調控的把握不合理;也間接導致了在朗讀示范的時候處理不好第一節的語氣和語調,在詩歌的內在節奏的把握上出現問題,應該遵循的是文本的呈現順序,遵循閱讀的常態!
2、在備課的時候: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準、不夠,因此,導致當學生出現遲遲不能深入到語言層面的時候不能很快地將學生的表現進行模式的歸類,沒有自覺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的意識;備課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不能很好地將語言和詩歌的情感主題結合在一起,不能把語言的問題統攝在對故國的思念之情的這個主題下,存在過于瑣碎的問題設計,學生的思維因此也被割裂。
3、在課堂實施上:存在教師語言的指向性非常不明確的情況,例如對槐樹葉的形態的把握、對槐樹葉的寓意的概括等提問,語言是非常不規范的,指向性的不明確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在回答和思考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誤解和障礙。
4、在課堂實施上:存在對自己所要選擇的教學內容出現了一種實踐偏差的現象,這歸結于在課堂的實施過程中,自己不能始終扣緊“語言”這一核心的教學內容,浪費的比較多的時間在朗讀上(這也是課堂不能很靈活地進行調控的時候出現的一種不成熟的表現,當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下不能很快把握語言的時候,企圖通過讀,通過語感去幫助學生感悟,實際效果很差!
5、在課堂實施上:因為有了上面存在的問題,于是課堂變成了學生遲遲不能進入賞讀的情景和角色,教師拼命地拉著學生跑的表象,令人厭惡!這本來不是理念的落后造成的問題,但卻變成了貌似理念的`落后這種根本性的問題!離自己最喜歡的課的感覺實在差太遠!
一片樹葉教學反思篇六
1.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班上有個叫王杰的同學下課說:“這樣上課真有趣!”
2.課堂上我盡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4.組織有效的表演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最后再引導學生從小椿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給學生創設想象的空間,個人先體會,再組織全班表演、體驗。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
我覺得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以便于彌補不足。
課堂上,學生發言的范圍還是比較窄,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
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時,沒有讓學生理解到位。教師應該做適當的點撥。
一片樹葉教學反思篇七
本學期的期中開課是一個繪畫類的教學活動,教學題材可以自行選擇,貼合主題秋天。收到這個任務之后,我開始尋找教學內容。小班的孩子繪畫類教學活動,可以選擇涂色、拓印、玩顏色等……貼合秋天主題的涂色,我構思了很多: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樹葉、蘿卜,由于本身對教學活動的經驗不足,于是我決定去請教黃老師,黃老師給我提了幾個建議,我們班的孩子最近在練習輪廓線內涂色,大部分孩子已經涂得相當不錯了。為了提高孩子的技能,用涂色來作為基礎選擇一個物體,在輪廓線內多種顏色進行涂色。
確定了課程內容,我開始制定教案。我選擇的是“多彩的樹葉”教學活動,活動目標:
1、觀察樹葉,能用多種顏色裝飾一片樹葉。
2、樂意涂色,能在輪廓線內涂色。我設計了教學內容是讓孩子們先觀察樹葉,發現樹葉上有不同的顏色,然后在樹葉圖畫紙上涂上不同的色彩,然后樹葉打孔穿上繩子掛在樹上,把一顆沒有樹葉的樹裝飾成一棵秋天的大樹。“多彩的樹葉”當然需要很多樹葉,我在素描紙上畫了五種不同的樹葉,打上孔,穿上繩子,掛在樹上,效果非常不錯。我拿去復印,復印時發現了問題,復印出來的紙張很柔軟,我用打孔機在樹葉上打了一個孔,穿上繩子樹葉就開始卷曲于旋轉,根本無法掛,我在樹葉后面襯了一張素描紙,這樣問題就解決了。
教學活動中,還是存在了很多的問題:
1、幼兒在觀察樹葉的時候,有部分孩子沒有舉手,直接回答問題了;
2、在欣賞范畫時時間不夠長,一筆帶過了;
3、孩子作畫時應該給孩子更多的創造空間,不應局限在一片小樹葉上作畫;
4、在色彩的選擇上,是否可以選擇相近色進行涂色,給孩子們創造美的感受。
如果再上一次這節課,我會在有些內容上做一些改動,范畫顏色的選擇上,會更多相近的顏色進行涂色,小班的孩子雖然不懂相近色,但在觀察的基礎上,孩子們會發現色彩的變化,欣賞的時間可以再加強一些,讓孩子們感受不同類型的色塊涂色,帶來的`美的感受。小班的孩子對于涂色,本來就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作畫的選擇上給孩子們更大的空間,不是只局限于老師給的一片樹葉,可以放幾片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樹葉供孩子選擇,讓小朋友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
一片樹葉教學反思篇八
一、本節課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班上有個學生叫王杰的同學下課說:“這樣上課真有趣!”
2、課堂上我盡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的精神。
4、組織有效的表演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最后再引導學生從小椿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給學生創設想象的空間,個人先體會,再組織全班表演、體驗。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
二、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我覺得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以便于彌補不足。
1、課堂上,學生發言的范圍還是比較窄,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
2、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時,沒有讓學生理解到位。教師應該做以適當的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