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物理說課稿分鐘篇一
《力的分解》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與平衡”第2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力學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在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見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礎上來研究力的分解問題,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為后面學習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做準備。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分力、力的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力的正交分解;力的分解的應用。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2、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該力作用的實際效果為根據
3、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用作圖法求分力,會用直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計算分力
4、掌握力的正交分解
5、能應用力的分解分析實際問題
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分解;教學的難點是:力的分解方法及其應用。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合成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并通過演示實驗來強調力的分解應根據實際的作用效果來進行,再進一步聯系生活,給出實例。擴展到力的正交分解;通過作圖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應用力的分解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演示實驗、討論法、歸納總結和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復習力的合成,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分解的概念,強調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進而讓學生探究力該怎樣分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和作圖法根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分解。利用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分力。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日常生活現象(手提箱子、兩人提一桶水等)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再進行復習力的合成等有關知識,并進行對比,引出分力與力的分解的概念。
2、新課教學:
通過引入,教師講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使學生對概念有一定的認識;力的分解中,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由一個已知力求它的分力,如果沒有其他條件的限制,可以得到無數組解。通過一個迷你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力的作用效果,指出分解是合成的逆運算,并通過演示實驗來進一步強調力的分解應根據實際作用效果來進行。根據一個力實際產生的兩個效果來確定分力的方向,是幫助他們掌握力的分解的關鍵。因此,要多舉例(如圖5—17),多演示來幫助學生強化這一思想。
選擇力的正交分解作為實例,并結合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引導學生分析正交分解后的分力與原來的力的關系,并用三角函數表示出來。教師舉例:用作圖法進行力的.分解,作圖的原則與力的合成相同。學生作圖,教師指導、分析,使學生更加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師講解課本87頁的例題,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的分解,并結合平行四邊形定則,注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理解本節的內容。
同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力的分解的應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結合本節知識,讓學生討論、舉例生活中有關力的分解的應用。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高中物理說課稿分鐘篇二
首先交代說課的題目,然后說明這個題目是選擇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現行的適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滬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說課的題目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內容《彈力》。這樣就向評委及聽課者交代了你要說什么,是屬于哪一本教科書上的。
這一環節就是將自己接下來要說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設計一個框架結構,可以用ppt展示出來。目的向評委介紹你接下來要說的有哪些內容,先讓評委有所了解。
例如,“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重難點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而依據以上內容闡明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說教材應該從教材的編排特點和本節課在本章及整個高中物理體系中的作用,這兩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對本節內容的設計,表明本節內容的重要性。
例如,《彈力》一節說課。編排特點: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多用建議,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知識,進而掌握知識。同時采用新授課與實驗課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歷經探究過程,自主獲取新知識,并在其中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體會物理學思想,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向受到到熏陶。總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礎性、連貫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本章及本節的地位和作用: 彈力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的重力、彈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見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及本節知識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此外,彈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說學情實際上就是分析學生,研究學生。既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看學生正處于什么樣的身心發展規律之中。同時也要從學生的知識經驗方面進行分析,既在學生的頭腦中有多少關于本節內容的知識,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維定勢等。
學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處于直覺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的階段。并且通過初中兩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設計、分析、歸納能力。
知識經驗分析:在知識經驗方面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彈力的初步知識,對彈力的概念有感性認識,但對彈力方向的確定及大小計算還不明確。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在這一環節要說明你是如何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什么。在教學中你將怎樣達到這樣的目標。不要說有三維目標,簡單的說1、2、3。每一個目標最好有一種或幾種教學手段來完成。
例如,針對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結合教材。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交代了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學生親身演示實驗知道什么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正確畫出它們的方向。
(3)通過探究彈力大小實驗讓學生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形變量成正比并會利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大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變讓學生體驗微小形變的存在,并掌握物理學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過探究胡克定律幫助學生掌握設計實驗、收集處理數據、總結規律的能力和科學研究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合作進行實驗、觀察、探索求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團隊意識。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提高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觀察能力。
說教學重難點也要有依據,教學重點是依據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教學難點要依據不同學校的學生特點和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共同決定。
例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由于壓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斷和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大小也是今后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所以我確定教學重點為(1)彈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應用。
教學難點:
由于微小形變不易察覺及生活中物體間接觸方式較復雜,再結合高一新生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我確定本節難點為1、微小形變的判斷。及2、彈力方向的確定。
我們知道,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這一環節要闡明你采用什么方法來教,用這種方法的依據和理由是什么,達到的目的是什么。同時也要闡明學生的學法,其實說學法的含義是“你引導學生用什么樣的方法學習本節內容”。
例如,教法:實驗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法
因為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彈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微小形變是一個難于察覺的現象,彈力方向不好判斷。為此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大量的實驗教學法,同時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及理性分析能力,我采用了啟發式教學法。由于本節內容基本概念多,并采用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較多,為此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清晰再現實驗過程我采用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學生為中心”是本教學設計的中心思想。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結果,在本節內容的學習中培養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學生通過實驗與探究獲得對彈力相關現象的直觀認識,并對實驗和探究得到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概括和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規律。
在這之前應該說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程序設計的,因為前面所說的所有內容都是為你的過程設計提供依據的。
(一)說引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你打算用什么手段創設一種問題情境,進而引入新課。同時說明,你采用這種方法的好處在哪里。
例如,《彈力》此處我通過ppt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彈力圖片和奧運會跳水視頻,通過展現使學生感受到今天所學的內容用途很廣,還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從而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和動機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
只有明確了彈性形變的概念之后,才能明確彈力是如何產生的,進而在問題一中通過(1)讓學生使彈簧、握力計、橡皮泥發生形變。
(2)適時提出問題:松手后曾發生形變的物體狀態有何不同。
(3)學生思考討論之后概括總結出彈性形變概念。之后教師及時提出問題:用力拉彈簧會怎樣,學生用力拉過之后發現彈簧為恢復原狀,此時給出彈性限度的概念。
這些現象生活中隨處可見,思考起來也很容易就發現他們在本質上的區別。而讓學生親自作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彈性形變的感受及對彈性限度的理解。
過度語 學生認識彈性形變之后教師啟發過度剛才幾個實驗我們看見了明顯的形變,而桌面和玻璃瓶能發生形變嗎?進而進入問題二探究中。
2、微小形變
首先讓學生觀看桌面微小形變實驗,提出放大法,讓學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變只有借助儀器才能觀察到。演示一我是將教科書中的彩圖活化,一是降低了難點二是活躍了課堂氣氛。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放大法我又設計了演示實驗2,我沒單一演示教科書中玻璃瓶形變實驗,而是采用對比試驗,通過礦泉水瓶的明顯形變過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變,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解了難點。
3、彈力及產生條件
在這一問題中我讓學生動手壓縮、拉伸彈簧并提出問題:a:手為什么受力?b:施力物體是誰?在此我讓學生將自己比作這跟彈簧,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彈力是因為施力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通過動手實驗和類比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概括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認識了彈力之后,我啟發道通常研究一個力要從力的三要素出發,為此引導學生從彈力的方向和大小兩方面進行研究彈力。
4、彈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實例:書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燈向學生介紹常見的彈力壓力、支持力、拉力。
在彈力大小問題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學生出示實驗器材,特別強調的是,我提供了多個彈簧,目的是引出進度系數的概念。同時我改變以往實驗中只探究彈簧的拉伸量與彈力大小關系的實驗,而是讓學生從彈簧的壓縮和拉伸兩方面入手探究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為此我又設計了一個驗證彈簧壓縮量與彈力大小關系的器材,如圖,(為了減小相對誤差,我在壓縮彈簧上加上潤滑油,同時在實驗時告知學生要使用多個鉤碼,如兩個鉤碼算一個)。
實驗之前,要告知學生,不要超過彈性限度。探究過程采用學生分組實驗,如甲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拉伸量關系,乙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壓縮量關系,教師分發實驗記錄表格,以規范學生的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
這種通過多組實驗進行對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學家得出物理規律的途徑,學生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學生進行探究之后教師要進行適當總結,這樣做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練習鞏固
在課堂練習環節,我設計三個練習題覆蓋了本節內容的重難點。由此評價學生對本節內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課后小結
而在課后小結方面我比較注重讓學生自己進行課堂總結,而且指導學生以“知識網絡”的形式進行總結,這樣能夠使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復習本節內容的依據。
在布置作業部分: 我主要以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減輕學生負擔為目的安排這樣兩個作業。
板書設計: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及時體現教材中的重難點,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高中物理說課稿分鐘篇三
說《機械波》的教學
吉安縣二中?尹國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心理特征及本節課教材大綱要求,擬定下列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明確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掌握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波動傳播過程的特
征;了解機械波的種類及其傳播特征;初步了解描述機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邏輯思維及歸納總結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
的時空觀念.
3,德育目標
(2)?重點,難點分析
二,教法與學法
三,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引入
(課件)在生活中,我們是否見過此現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靜的水
面,會看到水面上蕩起圈圈漣漪,起伏不平的波紋向四周傳播出去,形成水波?
(課件)"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連綿起伏的山巒構筑了
華夏民族的脊梁……
上述現象,都是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波形成的條件
機械波的概念和產生條件
機械波的概念: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就形成了機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繩波都是機械波.
2,機械波的產生條件:振源和介質(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所觀察的現象,歸納總結)
介質——傳播振動的媒質,如繩子,水.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1,介質模型:把介質看成由無數個質點彈性連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圖所示.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由于相鄰質點的力的作用,當介質中
某一質點發生振動時,就會帶動周圍的質
點振動起來,從而使振動向遠處傳播.(課件演示相鄰質點的相互作用)
機械波的特點
1,介質中各點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復運動——振動.?
2,各質點并不隨波向波的傳播方向遷移.
3,各質點在振動時有時間上的先后.
4,波是能量傳播的一種方式.
橫波與縱波
按波的傳播方向和質點的振動方向可以將波分為兩類:橫波和縱波.
1,橫波
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間的波形——波峰,波谷)
2,縱波
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在一條直線上.(疏密相間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聲波是縱波.其中振源是聲帶,介質是空氣,固體,液體等.
(課件演示兩類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說明:地震波既有橫波又有縱波.(拓展學生的認知層面)
機械振動與機械波的關系
課件演示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圖象,啟發學生思考兩者的區別與聯系.
作為課后思考題.為下一節課作鋪墊.
課堂小結
1,只有振動才有可能引起波動.
2,只有通過介質,才能由局部的振動引起全局的波動.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復運動——振動.
4,每一局部并不隨波向波的傳播方向遷移.
5,每一局部的振運動在時間上有先后.
高中物理說課稿分鐘篇四
環節一,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么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系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梁,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
環節一: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復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于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環節二、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教材和大綱。
本節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確定本節教學目標、難點:了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德育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在大量經驗事實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概括,推理總結出的一條規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了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的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
3、情感目標:注意師生間溝通,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目標上針對本節特點對學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個層次,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部分。以往教學實踐中證明,物理規律是物理基礎知識部分比較難學的部分,學生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律的理解,以至于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學符號所淹沒。面對這一現象在這一節教學中突破重點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題上創設情境,以毛主席詩詞“坐地是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為開端,引導學生從宏觀上復習運動現象,故而知新,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支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并不陌生,便于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于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2)通過物理實驗進行啟發誘導
a:做課本中小車演示實驗,讓學生對此實驗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以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
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使學生找出實驗中哪些條件不變,變化的是什么條件,不變:同一小車、同一斜面、讓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變化: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滲透比較,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引導起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動腦筋思考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過上面的演示實驗,簡單介紹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突出他的理想化實驗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實驗雖然不能實現,但都有可靠的事實基礎,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礎指出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總結出一條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一條真理,牛頓第一定律。
一、沒有力的作用,運動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錯誤)
二、運動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正確)
三、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完善)
環節五:難點突破
牛頓第一定律雖已建立,但學生對其建立過程仍比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形成難點針對此現象采取了,實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直觀實驗與抽象受力分析相結合的起來,這樣做到了使其難點先簡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體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決方法,使其難點被逐步得以解決,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這樣有利于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本節課在程序安排上針對學生特點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題,創新情境,復習提問導入新課。形成新舊知識互相聯系、互相滲透。
2、重視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推導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重視各種變成恰當的應用,對其定律中學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進行解釋,使牛頓第一定律得以鞏固,理解定義、特定的含義。
4、在此引導說明,對其進行加深,從而形成深刻印象,通過不同層次聯系,加強基礎與習題的配備,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認知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加經改進,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5、歸納總結。由學生回憶本節學到了什么為主線,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明確、系統,從知識結構上把握新內容,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經過這一回顧,讓學生會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思維能力設計。
6、定量作用:讓學有余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學習困難的同學加深對本節特點及基礎知識理解認識,為之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行如下設計。
(1)明確目標,激發動機(在復習運動和力基礎上)
(2)新舊聯系,指引注意。
(3)創設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實物、小車實驗)
(4)討論分析形成結論。如果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體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呢?讓學生思考,講座得出結論,從而養成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
高中物理說課稿分鐘篇五
1.教學內容
本節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第3節.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探究實驗,初步理解電阻的概念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兩大電學基礎知識之后的又一大基礎知識,是學習后面變阻器、歐姆定律、電阻的串并聯等內容的必要基礎。在本節中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本節知識。所以,不管是從課標的要求來看,還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擴展來看,“電阻”都具很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掌握了一些學習物理的方法,已經具備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實驗、觀察、分析、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
因此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用已有的基礎知識和科學探究的方法,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以及實踐能力。
三、教學目標
通過對本節知識內容在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結合當前學生特點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我將這樣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學習電阻的概念、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關系.
(2)知道電阻的大小跟導體的種類、長度、橫截面積、溫度等因素有關.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電阻及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2)通過學生探究活動,研電阻大小與材料種類、長度、橫截面積的關系,滲透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控制變量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半導體和超導體以及它們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應用,開闊視野。
(2)通過多種活動形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愛。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難點:電阻的概念的建立。從前面學習電流、電壓的類比法入手,結合多媒體直觀演示,為學生突破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
用小組的合作討論探究、教師的啟發引導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快樂的學習;另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相輔相成,充分發揮兩者的作用,增大教學容量,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五、教學程序
1,設疑導學,激發求知欲
應用演示實驗,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激起興趣,引發思維,從而順利引入新課。
2、巧引啟思,突破難點
演示實驗后,通過學生觀察到得實驗現象,說明導體雖然能導電,但同時對電流也有阻礙作用,物理學中常用“電阻”這個物理量來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大小。
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你還能猜想出改變其他因素從而變燈泡的亮度么?,例如材料、長度、粗細、溫度、體積、顏色等等,學生的有些猜想缺乏針對性,電流與水流對比,象河道的構成材料、河流的長度,河流的寬度都會影響水流的運動情況,進而引導學生,讓學生對猜想進行篩選,逐漸趨于合理,明確探究方向。
根據學過的的知識學生將回答出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這時我將告訴他們這種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3.學生動手
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后,經師生討論后讓學生采用合適的器材對所猜想的因素進行足一探究。
探究一:探究電阻與導體材料的關系:
結論:在長度和橫截面積相同時電流強度與材料有關。
探究二:探究電阻與導體橫截面積的關系:
結論:在材料和長度相同時,橫截面積越小,電阻越大。
4.分析總結與歸納
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的性質有關,此外,還與導體的溫度有關。因此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
本環節中學生介紹半導體,超導體以及他們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為他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5.反饋練習,落實基礎,鞏固了知識。
6.知識小結
1.影響電路中電流大小的因素有:一是電路兩端的電壓;二是連接在電路中的導體。
2.電阻是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導體的電阻的大小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還跟溫度有關。
4.電阻是導體本身一種性質。
板書設計:略。
五、教學反思
1.目標達成:充分地利用物理實驗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層層設疑,引導學生自主地從物理現象去探索物理規律,從學習物理知識到應用于實踐,從而較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2.教材處理:在講解的過程中,靈活處理教材中的環節,對半導體、超導體的介紹,增添了現實科技的豐富,并設計動手探究的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加深了對影響電阻大小因素的理解.
高中物理說課稿分鐘篇六
徐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線索清晰,教法學法選擇合理有效,課堂結構首尾呼應,在學生體驗感悟的基礎上,構建了大容量的新知。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1、教學模式選擇合理恰當。
結合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徐老師選擇了過去的“設疑、探究、發展”和我教研組現在的科研課題“自主、探究、展示”教學模式,將兩種教學模式中的優點集結,使用到本堂教學中。
2、處處體現出預習的有效性。
學生利用提綱進行自主預習后,學習目的明確,活而不亂;展示環節學生利用預習提綱解說到位,尤其是一個男生在展示液體壓強公示的.推導過程時,思維嚴謹,提問恰當,如果沒有課前的有效預習,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的。
3、難點突破時,教師點撥及時,拓展到位。
在學生講解液體壓強公示的推導過程前,教師進行了適當的鋪墊,降低了講解的難度,進行思維的引領,是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向展示;得出公示后,及時進行“高度、深度”的易混點拓展,抓住了教學的最佳時機。
聽完這節課后,有幾點值得我以后教學時注意:
1、學生分組展示實驗時,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把器材拿的高一些,以防止后面的學生看不見。
2、建議把液體對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壓強的實驗放手由學生完成。
高中物理說課稿分鐘篇七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節《拋體運動的規律》,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在學習《拋體運動的規律》之前,學生已學習了《探究平拋運動的規律》,為本節的學習作了鋪墊。拋體運動,尤其是平拋運動的規律是本章教學重點之一。拋體運動的內容雖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識點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維方法卻是十分重要,在后繼課程中還有重要的應用,如在電場或復合場中研究帶電粒子運動的問題。另外,日常生活中有關拋體運動的現象很多,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它能使學生體驗物理知識對生產生活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拋體運動的受力特點
(2)掌握分析拋體運動的方法,能用數學知識總結得到平拋運動的規律
(3)了解斜拋運動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利用數學知識表達物理規律的和諧與美,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2)通過用學到的方法解決沒有感性認識的斜拋運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與探究的x望。
教學重點:(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和斜拋運動
(2)利用數學工具得到平拋運動的規律
因此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教法:物理是一門培養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本節課的理論性強,我采用講授法和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僅掌握知識,而且發展了學生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有助于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
學法:針對本節課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采用討論法.分析法.歸納總結法來進行學習,主動探究,學會自主學習。
那么我對本節的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 復習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和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復習運動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這種方法在解決復雜運動問題時的作用。
3.復習如何用坐標描述做一維運動和二維運動的物體的位置。
本節課要用到的舊知識點瑣碎,復習與本章有關的這幾個重要知識點,有意識地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順利地進行新知識的同化。
(1)從總體上看,本節課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平拋運動和斜拋運動。
因此可以先對平拋運動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簡單分析斜拋運動。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對平拋運動的分析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可以分兩步,第一步,分解平拋運動;第二步,得出平拋運動的規律。
對于第一步,要創設問題情境,通過這三個問題:[課件]使學生主動思考討論,發表見解,擔任課堂的主角,通過學生的回答,暴露學生思維上存在的問題,適時點撥啟發。這樣,不僅使學生 深入理解了平拋運動,而且可以使學生分析、討論、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也得以培養和提高。
對于平拋運動的規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拋運動的基礎上難度就會有所降低,所以,先讓學生自己推導,再進行講解,引導學生體會并理解在二維情景下應用牛頓定律的方法。
對于斜拋運動,先介紹什么是斜拋運動,并展示圖片,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讓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嘗試進行分解斜上拋運動,培養學生自主學
習的能力
(3)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深層理解和應用,在課堂上安排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練習選取課本例題2。練習選取課本例題2,再進行小結,最后布置作業。
課后習題的選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現象為主,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激發學生的潛力。
鑒于本節課的特點,我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根據學生認知的發展,有步驟地提出問題,使學生在獨立思考和交流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觀點,經歷了學習過程的體驗。這樣學生不僅能學到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而且還學會了怎樣去思考問題。
我的說課結束,請各位多多指教。謝謝!
高中物理說課稿分鐘篇八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會應用相應的運動學公式解答有關自由落體運動的問題.
能力目標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興趣,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及表述.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體運動作為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沒有另外給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這體現了物理學從簡單問題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時,給出了頻閃照相機的照片,但沒有作定量的詳細分析,只要求從圖上看出物體越落越快,物體作加速運動即可.教材為了簡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結果,直接給出了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重力加速度的講述,也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根據實驗在同一地點,從同一高度同時自由下落的物體,同時到達地面的事實.由知它們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和關鍵是做好實驗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議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順序,在講解的同時,通過實驗,邊講邊議,如果學生條件許可,可采取討論式的教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認識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并能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解決自由落體運動的問題.
教學難點:自由落體運動中不同物體下落的加速度都為.
主要設計:
一、自由落體運動
[方案一]
1、思考與討論:
(1)重的物體下落得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得快?
(2)請舉出一重的物體下落快的實例?(演示一團棉花和一塊石頭下落的現象)
(3)請舉出一輕的物體下落快的實例?(演示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張紙片下落情況)
2、分析引導:
(1)上述實驗現象是因為有空氣阻力存在使現象變得復雜,(教師指出)
(2)演示:把紙片團成一個小紙團,再讓它和小石子同時下落的現象.
(3)提問:如果沒有空氣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輕重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如何?
(4)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頓管”實驗.
3、分析與小結:
(1)分析“牛頓管”實驗的特點,引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定義.
(2)展示課件“自由落體運動的頻閃效果”
(3)分析頻閃效果,分析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加速運動,進而指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方案二]
2、啟發學生回想所見過物體的下落運動,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物體下落現象總結為“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配合演示)
3、提問:怎樣從理論上說明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讓學生看教材30頁有關伽利略的推理,認識到從“重的物體下落快”會導出矛盾的結論.
4、提問:為什么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可通過前面的演示啟發學生想到: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得物體下落問題變得復雜.
5、教師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引導學生想到研究問題應從簡單到復雜,因此應首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指出可根據實驗來研究.
6、演示:“牛頓管實驗”讓學生得出結論:沒有空氣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時,輕重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7、教師小結: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下落的運動叫自由落體運動,輕重不同的物體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8、展示課件“自由落體運動的頻閃效果”,總結特點: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自由落體加速度:
1、分析引導:在同一地點,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的物體,下落到同一位置時(這個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時間總是相同的.可知:這些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運動,在相同時間里發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們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讓學生看書,記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區的重力加速度的數值.
3、讓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
若學生基礎較好,可根據自由落體頻閃照片,用分析紙帶的方法粗算一下自由落體加速度.
探究活動
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的過程是這樣的,讓水龍頭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在其正方的盤子里,調整水龍頭,讓前一滴水滴到盤子時后一滴恰好離開水龍頭,測出幾滴水落到盤中的總時間t,用刻度尺量出水龍頭到盤子的高度差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請思考:為什么不只測出一滴水下落的時間即開始計算?按前面給的方法測出一個水滴下落時間還是?為什么?重力加速度的表達式是什么?實際做一做,計算一下,當地的重力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