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普陀山的導游詞四分鐘篇一
“啪!啪!”隨著一陣陣爆竹聲,我們送走舊歲,迎來了新春。在新年里,雖然我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但唯獨去普陀山的事情令我記憶猶新。
今年年初一,我們大家一起去了佛門圣地--普陀山。
聽說普陀山地質秀麗,四周乃茫茫南海,海中央是“睡佛島”。聽說島上有一個菩薩,這個菩薩的名字叫睡佛,因為他每天都游手好閑,從不管人間閑事。不過他很慈祥,所以別人叫他睡樂佛。今天,我要去看看,普陀山是如何的漂亮。
在我們去普陀山的路上,四處風景奇麗,因為剛下過大雪,所以四處一片白茫茫,空氣很新鮮,可不好的'是這場大雪把整個城市變成一個黑白畫面。
哇,前面那輛是車嗎?怎么車上全是雪,要是沒車輪我以為是雪在奔跑呢!
因為去普陀山,必須要過海。于是到了要坐快艇的地方,這里是必經之路,可我不敢乘快艇,因為這海面上波濤洶涌,我怕沉下去,可我媽媽也為我打氣,讓我不要害怕,要勇敢一些。沒辦法,我只好答應。
上了岸,我們的艇竟然沒沉,我很高興。走下船,頓時濤水涌來,拍打在巖石上,“啪啪”聲好象在為我的勇氣鼓掌。
晚上,我們依依不舍的坐上了車,一路上,我們歡聲笑語,開往回家的路……
普陀山的導游詞四分鐘篇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的普陀山了。
普陀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南北長8.6公里,東西寬3.5公里),形似蒼龍臥海。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島東部海域,與舟山本島隔海相望,岸距沈家門6.5公里。島呈菱形,南北走向,地勢西北高峻,東南平緩,最高峰白華頂海拔291.3米。海岸曲折,北部和東南部多沙灘。島上林木蒼郁,金沙鋪岸,礁石嶙峋,山秀海美。
普陀山,與九華山、峨嵋山、五臺山并列我國佛教四大名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普陀山梵語音譯作“普陀洛迦”,或“補陀洛迦”、“普陀羅伽”等,漢語意為“美麗的小白華(花)”,故有白華山之稱。相傳西漢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到此山居洞煉丹,故唐宋以前,普陀山也稱“梅山”。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
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普陀山盛產我國著名的“四大海魚”產品(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斗魚),尤以黃魚、墨斗魚最為有名。每年盛夏捕魚旺季到時,正是采購新鮮海產品的大好時機。
“佛手”是普陀山特有的貝類,是當地特產,每年8月才能嘗到。其形似佛的五指展開,兩瓣吻合,饒有情趣,煮熟之后吃來香味四溢,鮮而不膩,是海中獨特的珍品。另外,“佛瓜”(普陀山盛產的一種西瓜,以皮薄、肉紅、甘甜為特點,為清暑解渴的好品種)、云霧佛茶、南海紫菜、還魂草、催生子、石菜花、觀音水仙、紫竹都是普陀山特有的,如有興趣不妨帶回一二。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于秦,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后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
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
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普陀山的標志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游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普陀山的導游詞四分鐘篇三
慧濟寺位于普陀山最高處佛頂山上,又稱佛頂山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這里最著名的是觀音堂里的注生娘娘,據說是全山最靈的送子觀音。另外,由于地處山頂,寺廟前的一塊平臺是觀賞日出日落的好地方。
慧濟寺建筑別具一格,依山而建,橫向排列,殿堂寬敞壯麗,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以幽靜著稱。整座寺廟內有4座殿、7座堂、5座閣樓以及庫房等,共145間。該寺布局因山制宜,天王殿后,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都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與左右廂房相擁,頗有浙東園林建筑風味。
如果你體力好可以選擇徒步登山,沿著黃墻夾道的嵌有蓮花的石板道上步行上來,一路可以看到很多虔誠的信徒在那里三拜九叩,口中念念有詞。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索道上山,建議可以只買單程上山的車票,因為下山的路較輕松,沿著香云路一路走下來就是法雨寺,沿途還能看到“海天佛國”的巨大巖石,天氣好的時候能看到云霧環繞山腰。
游覽慧濟寺,你可以在蓮花池、“佛頂頂佛”墻、“同登彼岸”石碑等幾個小景觀處拍照留念,其他就屬大雄寶殿和觀音殿香火最為旺盛。與普陀山其它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寶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像,兩邊侍立弟子阿難與迦葉。大殿兩廂各塑有10尊塑像,是佛教傳說中的“二十諸天”。大雄寶殿屋頂全用不同顏色的琉璃瓦蓋成,如果是坐纜車上山,在陽光下聽說還能看到“佛光普照”的綺麗景觀。
在大雄寶殿的左手邊就是觀音堂,堂內匯集了根據歷代畫家所繪觀音像而鐫的石刻觀音,是普陀山宗教藝術的精華之一。當然這里也是很多來普陀山求子的人必拜之地,聽說拜一拜一般隔年一定會有孩子。在這里燒香心要誠,三注香足以,可以多帶點零錢捐一些香火錢。殿內嚴禁喧嘩、吸煙、拍攝及點香燭。如果愿望實現了建議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是來還愿。
拜完了佛可以去慧濟寺后門看一看“普陀鵝耳櫪”,這棵樹是200多年前由緬甸僧人到普陀山朝拜時帶來的,目前列為國家二級樹種,也是很多游客會來觀賞的景觀。
由于普陀山景區內售賣的食品價格都很高,因此建議自帶一些飲料和面包,或者你也可以選擇在寺廟內吃齋飯,一般午飯時間為10:30-11:00左右,到達寺廟之后可以先去齋堂門口購買餐券,花十幾塊錢吃一頓齋飯,經濟實惠,別有一種風味。
普陀山的導游詞四分鐘篇四
親愛的各位游客:
我們來到的地方是著名的普陀山。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成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擁有“海佛天國”“南海圣境”之稱。大家在游覽的時候不要亂扔垃圾喲!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嘿嘿,名字是不是很奇怪呢?但是,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地問:“寺廟的大門關著,是怎么回事呢?”這里就有一個故事:乾隆皇帝裝作平民來普陀山游玩,晚上想進普濟寺,要求把門的小和尚打開門,小和尚拒絕,他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沒辦法,自豪從旁邊的側門進去。回宮以后,乾隆下了圣旨:從今以后,普濟寺的大門不能打開。就持續到了現在,只有國家領導來才能打開。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法雨寺,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進入法雨寺,就可以看到九龍壁,九龍壁是用六七十塊優質青石組成的,是一個了不得的工藝。
各位游客們,普陀山之旅結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歡。
普陀山的導游詞四分鐘篇五
親愛的各位旅客:
大家好!
我們來到的地方是著名的普陀山,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成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擁有“海佛天國”“南海圣境”之稱。大家在游覽的時候不要亂扔垃圾喲!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嘿嘿,名字是不是很奇怪呢?但是,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地問:“寺廟的大門關著,是怎么回事呢?”這里就有一個故事:乾隆裝作平民來普陀山游玩,晚上想進普濟寺,要求把門的小和尚打開門,小和尚拒絕,他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沒辦法,自豪從旁邊的側門進去。回宮以后,乾隆下了圣旨:從今以后,普濟寺的大門不能打開。就持續到了現在,只有國家領導來才能打開普陀山導游詞普陀山導游詞。
旅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法雨寺,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進入法雨寺,就可以看到九龍壁,九龍壁是用六七十塊優質青石組成的,是一個了不得的工藝。
各位旅客,普陀山之旅結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歡。
普陀山的導游詞四分鐘篇六
現在我們要參觀的是普陀山景區的精華部分,也是普陀山標志性佛教建筑-----南海觀音銅像,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去參觀。
南海觀音銅像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觀音銅立像。
也許大家會問:舟山處于東海,可是為什么觀音銅像要叫南海觀音銅像,而不是東海觀音銅像呢?這個啊,是因為歷代帝王多建都于北方,所以稱它之南的地方為南海了。
如《尚書》中的入于南海,其實啊,這個南海也是指東海而言的。
所以,銅像就叫南海觀音銅像了!
檢票口上臺階前:大家請看,我們腳下的大理石路中間很規律地鋪有青石板,每塊青石板上都雕有蓮花。
蓮花是佛教的吉祥物,它有一個特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象征我們佛教來源于塵世又高于塵世。
青石板每三步一塊,正好可以讓進香朝圣的信眾三步一拜。
(說到這里客人會學著做)
請大家看左手邊的欄桿,也是用青石雕成,每一塊青石板的正反兩面皆有雕刻佛教小故事,一共60幅關于佛教的放生圖。
表明我們人和動物之間是有感情的,動物們也是知恩圖報的,體現了佛教所說的忌殺生、多放生的思想。
這些詩詞皆是李叔同寫的,畫則出自于我國著名書畫家豐子愷的手筆。
走完大理石路,上臺階:現在我們要上臺階了,請大家猜一下共有多少個臺階?(隨客人亂猜,然后讓大家自己步行上去驗證)這里一共有33個臺階,這33個臺階可不是隨便亂湊的,它有多層含義在里面。
其一、島上每年農歷的二月十九(觀音出生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是觀音的三大香會期;其二、三六九是佛教的吉祥數字,三加三合六,三乘三得九;其三、觀音的正殿——圓通寶殿(普濟寺內)供奉著觀音的正身像,加兩邊的32化身,正好是33尊;其四、普陀山環島一周是33公里(巧合)。
這些也就是我們的南海觀音銅像為什么造33米高的原因。
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是禮佛廣場,面積有1683平方米,請看這一對花崗巖巨石,每只有7噸多重,就好象是睡獅初醒,保護著這一帶!那大家知道為什么要用石獅子嗎?這個啊,是因為獅子有辟邪的作用,又因為獅子是百獸之王,象征著威武和莊嚴。
分辨獅子雌雄的方法,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一般為左雄又雌。
還可以從獅子所踩之物來辨別雌雄,爪下為球,象征著無上權利,必定為雄師,爪下踩著幼獅,象征著子孫綿延,必定為雌獅子!大家再來看這四尊金剛力士,高3.9米,用花崗巖鐫刻,威武莊嚴,鎮守著佛門。
(至禮佛廣場,左手邊有塊石碑,上書《華嚴經》其中有段“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客人會問:觀音明明是女兒身,怎么是勇猛丈夫?)(解釋略,資料中有)
現在請大家跟我沿著階梯往上走,第二,三層為集散廣場,正中一座四柱三門石牌坊,兩旁一對7.7米高的花崗巖九龍石柱。
大家請看左右對峙的兩個手持金剛杵的金剛力士。
右邊憤然閉嘴的是哼將,那羅延金剛,左邊的是哈將,便是密執金剛了,合稱為哼哈二將。
他們就是《封神演義》中所描寫的騎火眼金睛獸的鄭倫,陳奇兩位將軍的形象。
但要說明一點的是,在佛教中是沒有哼哈二將這樣的叫法的。
站在這廣場上,大家可以往四周看一下,右邊能看到南天門,短姑道頭,海岸牌坊,正山門和客運碼頭。
向西邊便可以看到西天一線和觀音凍。
左邊能看到西方庵,紫竹林,潮音洞等景區。
直木可遠眺蓮花洋,洋面上來來往往的船只不斷,層層白浪撲向岸邊,那濤聲就好象船只在禮佛廣場誦經。
站在廣場上,請大家抬頭瞻仰南海觀音慈眼視眾生的大悲妙相,尤其是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觀音寶像正好象輕輕地移著蓮步款款向我們走來,令人頓生膜拜之心。
據說在1997年九月觀音像開光的那天,原本烏云密布,早晨8點妙善法師宣布開光時,銅像上方天空頓時烏云散開,佛光普照,在場的4000多位海內外信眾親眼目睹這一盛況,無不驚嘆。
現在正對著我們的就是普陀山標志性建筑——南海觀音。
像高18米,重約72噸,腳底蓮花臺高2米,直徑8米,底下兩層功德廳高13米,三部分加起來共33米(33米的解釋前面已有,分成三部分是因為每年有三大香會期)。
成,用x光線透視無裂縫后再在其外側加涂一層樹脂漆以防腐蝕。
觀音臉部是第97塊,融合了13斤純黃金,重約2噸,是最大最重的一塊。
整個觀音銅像造價為3500萬(不包括捐贈的黃金),這么多錢政府沒有出一分,皆來自于民間信眾捐贈,每位捐贈2000rmb(含)以上的信眾名字皆刻在功德廳內,等下讓大家進去參觀。
佛像用亞金銅材制造,由96塊銅壁板組成,壁板厚約6毫米,總重量70噸,大士面容含純金6.5公斤,96壁板拼裝成一尊大佛,并用打磨拋光法將焊縫處磨得天衣無縫。
精湛的工藝令人叫絕,文化價值和藝術品位極高。
大家可能又會問了:觀音她到底是男是女啊???其實啊,觀音無所謂男女,她象征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禮念,代表的是一種品格,能有慈悲有愛心的人就是菩薩。
但是觀音的塑像可以塑成男身,女身,動物身等。
簡單得說,慈悲的人就是菩薩。
觀音像微微朝前傾斜15度,衣袂飄揚,左手持法輪,右手施大無畏印,這是漂海觀音的造像。
請大家仔細觀看,觀音大士頭頂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表示能降服歪魔邪道,是觀音正身像的標志。
再來看她的`雙目,垂直向下看著,眉毛像兩輪新月,左手持法輪(法輪原是古印度的一種無堅不破的戰車,佛教比喻佛法。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法輪能吹破眾生煩惱邪惡,如法輪吹破山岳巖石一樣;另一種說法是佛法如法輪輾轉不停。
)她的右手施無畏印(無畏印表示佛能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懼,佛有救濟眾生的大慈心愿。
)大佛身高18米,總高33米,那么這個“33”在佛教中也是有特殊含義的,一種說法是說觀音有32個化身,再加上一個正身像毗盧觀音就是33;另一種說法是3,6,9在佛教中表示吉祥的數字,3+3=6,3*3=9,所以要用“33”。
請大家仔細觀察:觀音手中的法輪像什么東西?(客人回答)對!是漁民船上的方向盤——舵。
大家請看(手指過去)對面就是全國有名的沈家門漁港,當地很多百姓打漁為生,靠天吃飯。
舟山夏天多臺風,古時漁民出海捕魚碰到天氣不好通常都是有去無回,所以他們把對生活及收成的希望全寄托在觀音身上。
觀音把舵穩穩地托在手心,施大無畏印,表示她為漁民出海捕漁保駕護航,一切災難皆可消除。
再看:南海觀音前面的水道就是漁民出海捕漁的必經之路,通常漁民經過此地,都會跪下來朝觀音敬三支香拜三拜后插在船頭,保佑他們這趟出海平安并且滿載而歸。
(回過頭來看)觀音的臉部呈滿月型,這是唐朝觀音的審美,眉如柳葉,雙目低垂。
據說觀音兩眼睜開也是有規定的,約15度左右,睜太大或太小都不行。
有兩層含義:一是觀音慈悲為懷,慈目視眾生,她懷著一顆慈悲心來看我們世間的一切有情;二是觀音她不同于我們凡人,我們只有在離她很近的時候,虔誠地仰起頭,才能與她雙目對視,也表示她跟我們凡人很親近,沒有距離感,你有什么煩心事都可以跟她講,你看她雙唇緊閉,她聽后也絕對不會告訴第三個人。
大家有沒有發現佛、菩薩、羅漢的耳朵都特別長,這是在告誡我們,平時要多聽——即不能聽一方意見,要廣泛地聽多方面意見;多看,少說話,多做事。
大家請看觀音銅像的右側,即西邊,有大型石雕《玄奘取經》;東邊則有《鑒真東渡》,兩幅石雕連環畫把我們佛教歷史上有名的兩位人物和史實都展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在廣場上欣賞到了銅雕、石雕,現在請大家隨我到功德廳參觀木雕和玉雕。
在進功德廳之前,大家請看中間那扇圓拱門上有兩個金色的三角,能猜到是什么含義嗎?(一般客人是非常聰明的)對了,就是雙手合什!我們要雙手合什,恭恭敬敬地進去參觀(客人很聽話,都這么做,當然導游要先做)。
南海觀音基座分兩層,底層為功德廳,二層為五百觀音堂。
功德廳內:我們面前的這根大柱子可是頂梁柱,直徑達13米,除了承托觀音像的重量外,還能抗12級以上臺風和7級地震,其外圍為了美觀用紫銅做成壁畫,為了防腐又加上3cm厚的玻璃罩。
紫銅的東南西三面雕塑的是觀音十方世界說法圖,北面雕塑的是普陀山首任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89年被選為首任方丈后,用十年時間(當時文革剛結束)恢復普陀山的建筑,并在海內外尤其是東南亞享有盛譽實在不容易。
南海觀音是他倡建的 [因當時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生前與妙老是好朋友)曾有個愿望:在祖國的東西南北中,用五個露天佛像來保佑中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五尊露天佛像分別是:(東)普陀山南海觀音,(南)海南南山觀音,(西)四川樂山大佛,(北)遼寧千山大佛,(中)無錫靈山大佛。]除此之外他還有三大功德,分別是:楊枝庵——給山上年老的師父養老用;佛學院——全國佛教精品寺院隱秀庵;普濟醫院——本著救死扶傷的精神,為島上百姓及香游客提供醫療服務。
免掛號費門診費,藥品按成本價供應,檢查費用是國家標準定價的一半。
這四個功德都被雕在妙老銅像的周圍,妙老于2002年2月26日圓寂,92歲高齡,他把自己一生所有的積蓄全部捐給了普陀山佛教協會,有2億多人民幣。
陽的木雕師傅做的,四個故事分別是:短姑勝跡、二龜聽法、飛沙填海、藍公護法(故事略)。
還有兩副玉雕分別是:蓮池夜月(普濟寺放生池)、朝陽涌日(百步沙),后面是功德碑,捐贈者的名字都刻在上面,最少的2000元,最多的500萬元,由臺灣普覺法師捐贈,是人民幣可不是臺幣哦!大家可以去找一下有沒有自己認識的人。
二層為?供奉500尊各式妙相的紫銅觀音圣像?大家仔細看可以發現上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香客的名字。
中間銅柱上雕刻著觀音的32應化身。
下面給大家20分鐘的時間自由參觀。
但是大家請注意?相機拍照時的光線不利于文物的保護?所以希望大家在室內參觀的時候?暫時把相機收一下? 20分鐘后我們在禮佛廣場集合。
普陀山的導游詞四分鐘篇七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紫竹林。看過《西游記》的人都知道,紫竹林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孫悟空好幾次遇到危難,就翻筋斗來到南海紫竹林中求助觀音大士。紫竹林,顧名思義,應是紫竹成林,但由于幾經劫難,紫竹林遭到破壞。現在園林工人的努力下,已在原處新植紫竹3000余棵。
經過精心培育,現已成林,重現了觀音道場的紫竹成林的景觀。天王殿—圓通寶殿—大悲樓臥佛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大悲樓臥佛殿的臥佛,是一尊釋加牟尼佛80歲涅磐時的佛像。釋加牟尼像有很多種不同姿勢的佛像,主要有坐像,立像和臥像三種。這個臥佛像呢是根據釋加牟尼佛在婆羅雙樹間涅磐時的體態而塑造的,他面朝南方,側身而臥,雙腳直伸并攏,左手置于身體上,雙目微合,很是自在安詳。各位團友,這大悲樓的墻兩旁畫有釋加牟尼佛從出生到涅磐的經過,大家可以去仔細地觀賞一下。
各位團友,請大家轉身看,這座小小的寺院就是普陀山的第一座寺院,叫“不肯去觀音院”。它是普陀山佛教協會在20xx年興建的。原先這里是一座三面簡瓦粉墻圍著一個小小的院落,里面有一間小平房,是一座精巧別致的小型佛寺。這種布局在傳統上叫做“茅篷”。相傳,唐咸通四年(公元916),有個叫慧鍔的日本僧人從山西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經普陀蓮花洋時,突然風浪大作,連續三天都不能渡過蓮花洋。慧鍔以為觀音不肯東渡去日本,于是把觀音圣像擱置在“潮音洞”附近的礁石上,被當地居民張氏請回家中供奉。從那以后,普陀山慢慢發展成為專門供奉觀音的道場。而慧鍔也成了“海天佛國”的開山祖師。
潮音洞
各位團友,大家看,這里有一個天然的石洞,巖石旁刻著“潮音洞”三個字。它是由清朝的康熙皇帝御賜的,相傳這是菩薩現身的地方。潮音洞這個名字呢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聲音好象打雷一樣;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每當有浪的時候,聲音好象觀音在講經說法,又如千萬僧侶在誦經,好象佛在講經,所以稱之為“潮音洞”。大家看,這個洞是因為山石裂縫而形成的,從崖至洞底深大約有10米,這個洞的洞底通海,一半浸于海中,洞上方這兩條縫隙形成的二門稱為“天窗”,漲潮時,潮水涌入洞中,海浪和石頭相撞擊發出的聲音好象打雷一樣;而且晴天時,洞內像七彩霓虹閃現,非常壯觀,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禁止舍身燃指
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這塊石碑,上面刻著“禁止舍身燃指”,這是明代萬歷年間立所。過去,有許多善男信女,用自己的手指當香燭,朝拜觀音,以這種虔誠的形式求見觀音現身,以求觀音引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有人從崖上跳入潮音洞中。清代總兵藍理為防止這種悲劇發生,就豎碑告示善男信女,不要違背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本意,勸人不要再做此類蠢事。
普陀山的導游詞四分鐘篇八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
普濟寺又名"前寺"。
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
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把這里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
后來這里多次被毀,到了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張千擴建寶陀觀音寺,并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院規模宏大,一時甲于東南。
康熙三十八年,賜額"普濟群靈",到了雍正年間,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如今的普濟寺,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等共231間。
普濟寺前有一個高約20米的石牌坊,四柱三門,柱上橫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綾和石葫蘆。
坊內北側,樹有一塊石牌,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
據傳這是皇帝下達的圣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石牌坊后是一個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朝。
"海印"是指佛的智慧能像大海一樣,印現一切之法,而"放生",則是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進而發展成為的一種普遍的佛事活動。
海印池上有三座橋,走過中間的一座,您便可以來到御碑亭,它建于雍正年間,御碑的`碑文上記載了普陀山的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可謂雙絕。
當然,要是您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東面的"觀自在菩薩"墻看看,相傳觀音菩薩除了有大慈大悲的心腸外,還有廣大的智慧可以看清世間萬物,所以有時被稱作"觀世音",指她能聽到人民的疾苦聲音,有時又被稱為"觀自在",是指她體察世間萬物的能力。
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的問:"寺廟的正門關著,怎么進去呢?"這里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當他返回到普濟寺的時候寺院大門已經關了,他要求開門卻遭到了拒絕。
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沒有辦法只能從東山門進入寺內。
乾隆回宮后對此極為惱怒,下了圣旨:從今以后,此門不能開。
這也就延續到了現在,只有在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者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打開,平時的游客們就只能從旁邊的側門進入了。
經過供奉著彌勒佛的天王殿,我們便可來到普濟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大圓通殿。
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宏大巍峨,可容數千人,有"百人共進不覺寬,千人共登不覺擠"的說法,于是也被稱為"活大殿"。
走進大殿,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一座毗盧觀音像,高約九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身邊還站立著善財和龍女,神態天真活潑。
在中國,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據佛經記載,遇到危難時只要念誦其名號,菩薩就能聽到,并前往拯救解脫,所以叫做"觀世音"。
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沿用至今。
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實際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而我們眼前的這座觀音殿為什么叫做"圓通殿"呢?其實啊,正是因為觀音只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
于是"圓通"便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
毗盧觀音兩旁還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和形態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三十二應身",這些都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現身說法形象。
三十二應身觀音只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也正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主殿兩邊還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供奉文殊菩薩,西配殿供奉普賢菩薩,另外在法堂中還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
游覽完普濟寺的大小殿堂,您還可以到位于其東南的"多寶塔"看看。
多寶塔建于元朝,是由普陀山僧人從江南帶回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取《法華經》中的"多寶佛塔"之義定名。
塔的外觀樸拙,穩重端莊,不像中國傳統的塔玲瓏小巧,每層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龕,里邊供奉著全跏趺坐式佛像,屬于古代蒙古族統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極富元代風格。
據考察,這樣的塔在中國只有兩座,另一座在洛陽龍門石窟,所以它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多寶塔東面,就是普陀山著名的海濱浴場百步沙,這里沙質純凈、灘形優美,浪花連綿不絕,時間充裕的話你不妨前去感受一番。
當您看到眼前的這片茂密的紫竹以及同樣為紫色的石頭時,我們就來到紫竹林景區了,您也許覺得"紫竹林"這個名氣非常耳熟吧?看過《西游記》的朋友應該都記得,紫竹林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好幾次遇到危難,孫悟空都是翻筋斗到南海紫竹林求助的觀音大士。
紫竹林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紫竹林禪院,因為建在海邊,濤聲陣陣,所以最初也叫"聽潮庵",民國八年即公元1919年,康有為為這里題寫了"紫竹林禪院"的匾額,禪院內供奉著"紫竹觀音"坐像,是普陀山重要的歷史文化景點之一。
往海邊走,您可以看到前面的一塊石碑上,刻著"",是明代萬歷年間官府所設。
原來,過去許多善男信女到普陀山朝拜時,為表虔誠,在自己的手指上纏上棉花,沾上燭油點燃,作為香燭,希望能求見觀音現身,引渡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明朝駐當地的一位督軍覺得這種做法有違佛家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本意,便頒令禁止并立此碑,言明如果再有人這樣做,就一定要緝辦。
從此,這種風氣才慢慢被禁止下來。
隨著歷史的變遷,石碑上的裂紋隨處可見,碑文也有些殘缺不全了。
石碑旁邊有一堵黃色矮墻圍著三間樸質的佛堂,這就是普陀山著名的"不肯去觀音院",相傳在唐咸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乘船歸國,經過普陀蓮花洋的時候,突然風浪大作,船不能通行,此時慧鍔省悟到,可能是觀音菩薩不肯離開中國故土去日本。
于是他祈禱說,如是觀音菩薩不肯去日本,那么就在船到之處建廟供奉。
船在普陀山下平安靠岸后,慧鍔與島上居民便在紫竹林中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這也就是普陀山作為觀音道場的來歷。
潮音洞 各位團友?大家看?這里有一個天然的石洞?巖石旁刻著“潮音洞”三個字。
它是由清朝的康熙皇帝御賜的?相傳這是菩薩現身的地方。
洛迦山 各位團友請朝東面看?對面就是洛迦山?它的形狀很像一尊觀音菩薩安詳地躺在蓮花洋上面?頭?頸?胸?腹?足都很清楚?這叫“睡觀音”?也稱“海上佛”。
大家往山頂看?有一座塔像巨人一樣立在那里?這就是新建的五百羅漢塔。
洛迦山雖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濤洶涌?古時有朝拜者須經過24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的傳說。
普陀山的導游詞四分鐘篇九
普陀山概況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普陀山。我把普陀山的概況簡單介紹一下:普陀山位于杭州灣以東,舟山群島的東部,與我國著名漁業重鎮沈家門隔海相望,相距6.5海里。島呈菱形,南北長 8.6公里,東西寬3.5公里。地勢西北高峻,東南平緩,主峰佛頂山海拔291米。島四周海岸曲折,西北部岸坡較陡,北部和東南部多沙灘。環島一周約33公里。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山上景物迷人,寺廟都建造在古樟叢中,素有“海天佛國”之稱。人們曾將桂林、杭州西湖和普陀山進行比較,認為:“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川之勝,則推桂林;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的山海美景,可謂全國之最了。
相傳,普陀山是觀音修身得道處,山上寺廟眾多,至民國十三年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寺院建筑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共有4700多間殿宇、樓閣、廳堂,3000多僧侶。在歷史上香火鼎盛時期,曾有詩描述“山當曲處皆藏寺,路遇窮時又遇僧。”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說是“觀音之鄉”了。每逢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觀音圣誕日,得道日和出家日的三大香會,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各位團友,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于唐代。唐大中年間,有印度僧人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現身。唐咸通四年(公元916),日本有個叫慧鍔的僧人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船經普陀山海面時受阻,在潮音洞登岸,把佛像留在一個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從這時開始。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展很快。公元967,趙匡胤派太監王貴來普陀山進香,并賜錦幡,首次開創朝廷到普陀進香。公元1080,朝廷賜予銀兩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住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的允許,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于是變成了佛教凈土。公元1214,朝廷賜錢修建圓通殿,并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與五臺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合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六月,敕封寶陀觀音寺住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帶著國書到日本去弘揚佛教,與日本通好,從此,普陀山知名度日益遠播。清朝康熙皇帝賜“普濟群靈”額于前寺和“天花法雨”額于后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各由此而得。
清末至抗日戰爭前夕,是普陀山佛教發展史上的全盛時期。
客運碼頭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普陀山客運碼頭,大家現在看到的是2002年新建的碼頭,可以說它是建得非常漂亮壯觀。但是普陀山原來的碼頭建于1981年。其實它最早的民間客運碼頭就在不遠處的短姑道頭,但一有風浪,船只就無法靠岸,交通相當不便,所以就建成了現在規模的碼頭。它的航線主要通往上海、寧波、沈家門、定海、乍浦、岱山、福州、馬尾等。自1992年以來,該客運站多次被評為省級文明客運站、全國港口客運示范站和全國文明客運站稱號。
短姑道頭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普陀山最早的民間碼頭叫短姑道頭。大家可以看到,這幾塊奇怪的石頭上刻著四個字:“短姑古跡”。在古文中“短”是“責備”的意思。那么為什么會叫這個名字呢?這里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姑嫂二人渡蓮花洋來朝山進香,船靠碼頭時,不巧小姑“天葵”來潮,她認為身子不潔,不敢下船進香,她的嫂嫂埋怨小姑無福理佛,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獨自進山拜佛去了。到了中午,潮水大漲,小船與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餓得發慌。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拎著飯籃走到碼頭邊,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石塊來到小姑船,說是她嫂嫂托她捎來的米飯,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她嫂子進香回來,問起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剛才拜佛時,發現蓮座上觀音大士的裙子濕了一片,心里馬上就明白了,原來這是觀世音菩薩做的善事。后來因為嫂子曾在這里責備小姑,從此,姑嫂停船的地方被后人稱作“短姑道頭”,觀音大士給小姑送飯時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腳的石塊,稱為‘短姑圣跡’。
海岸牌坊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四柱三門的牌坊叫海岸牌坊,它位于短姑圣跡上方,建于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檐,氣勢雄偉,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五重匾額,是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門柱上刻有楹聯:“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這些都是宣揚佛理的意思。
妙莊嚴路
各位團友,大家往前可以隱約看到一條石板小路,這條小路是自古以來從碼頭步行到普濟寺的必經之路,叫妙莊嚴路,意思是循此路便可進入妙法莊嚴的佛國。這條路從短姑道頭沿著山坡彎彎曲曲地向上,路面都是由石板鋪成的,而且每隔一定距離,就會出現雕刻蓮花的石板,蓮花千姿百態,沒有一個是重復的。(可以插入講蓮花)在路的兩旁有“入三摩地”、“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川”等石刻,都出自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之手。當你走完這段路程,便會覺得此路妙且莊嚴,實在是名不虛傳。
南天門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景點叫南天門。它位于南山,在短姑圣跡的對面。南山原來是海中的一個孤島,和普陀山本島隔著一條水道,后來建了這座石橋,因為橋身像龍,所以叫環龍橋,又叫大觀橋,從此兩山連接相通。現在請大家跟我往這邊走,這里風比較大,大家先把雨傘收一下。
現在大家請看,這里有兩堵石壁相對立,好像一扇天然的石門,因為地處普陀山最南端, 所以叫南天門。石門旁邊,有清代總兵藍理題寫的“山海大觀”四字,進門是一個寬廣的平臺,站在這里眺望遠方,感覺海和天是連在一塊的。門里有一塊巨大的巖石,叫獅子巖。沿著這些石階爬到巖石的頂上,便可看見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澈,旁邊有題刻“龍眼泉”。巖石上還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民間傳說這是八仙過海時聚會的地方,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禪師曾住在這里。
進入南天門,里面有一座茅篷,叫大觀篷。它位于南天門獅子石旁,原來是清康熙年間普濟寺主持通旭所建,后來倒塌了。1996年由普陀山佛教協會重建。大觀篷里面正中供奉著觀音菩薩,兩旁有關公、韋馱的塑像,還有八仙造像,八仙的上面是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這充分的體現了佛教與道教文化的融合。
金沙
各位團友,在觀音跳和南天門之間這處地方叫龍灣,灣前金沙鋪地,長570米,過去這里沙質很黃,像金子一樣。路上都是黃沙,不見寸土,日光照耀,金光燦燦,佛家稱此為佛經所言“金沙布地”處,所以這里被稱為金沙。
南海觀音銅像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普陀山的標志性佛教建筑——“南海觀音銅像”。我們所站的地方就是禮佛廣場,面積有1683平方米。請看這一對花崗巖巨獅,每只7噸多重,好像睡獅剛剛醒來。再看這四尊金剛力士,他們就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每尊高3.9米,是用花崗巖做的,威武莊嚴,鎮守著佛門。前面是哼哈二將。
沿階而上,第二、三層叫集散廣場,正中是一座四柱三門石碑坊,高10.5米,寬21.5米,在佛教中是三門的意思。這四柱正反面都刻著妙善、劉江、白光等人題寫的楹聯,非常狀觀。兩旁一對7.7米高的花崗巖盤龍云柱。
[站在廣場,右能見南天門、短姑碼頭、海岸牌坊和正山門、客運碼頭,延伸過去便是西天一線和觀音洞。左能俯視西方庵,紫竹林,潮音洞等景區。
站在廣場上,請大家抬頭看南海觀音“慈眼視眾生”的大悲妙相,她妙相莊嚴,雙目非常慈祥地看著我們,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畏印。在佛教中“法輪”是古印度圣王戰車的輪子,現在比喻佛法,是指佛法能夠摧破一切煩惱,就像轉輪王轉動輪寶摧破山岳巖石一樣。右手上伸叫施無畏印,表示能夠減除眾生的苦難。她的身體前傾15度,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觀音寶像好象正輕輕移動蓮花步慢慢向我們走來,使人頓生膜拜之心。
大佛身高18米,蓮花座高2米 ,三層基座高13米,總高33 米。那么觀音銅像為什么要做成33米呢?這里有三種解釋:第一,普陀山環島一周是33公里;第二,觀音有32化身,加上一個正身像,剛好是33種形象;第三,3、6、9是佛教中的吉祥數字,而3加3剛好等于6,3乘以3剛好等于9。
米,重1.25噸,共用去純金6.5公斤。這些金子都是由那些虔誠的香客捐獻的耳環、戒指、項鏈。此像堪稱當今世界觀音銅像之最,是“海天佛國”的象征,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品位就非常高。
各位團友,這尊觀音銅像是1997年農歷九月二十九日開光的。開光那天,還發生了一樁奇事。那天,烏云密布,好像要下雨。早晨8點,當妙善方丈宣布佛像開光時,大佛南面蓮花洋上空頓時烏云散開,一抹白光從云間射出直照佛像,佛像金光閃閃,佛光普照,好像白衣觀音的圣像出現在天空,在場的4000余位海內外信男善女親眼目睹,紛紛跪拜,承授佛光,無不驚嘆。這一奇異現象一直持續到上午九點法會結束的時候。
各位團友,南海觀音銅像的基座分兩層,底層為功德廳,里面用銅雕、木雕裝飾。功德廳面積1100平方米,正中銅柱直徑5.6米,通上層頂部接蓮花座,其工藝國內首創,銅柱上刻有20幅觀音說法圖和前普陀山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像。銅柱外包有12 米長的純透明特制玻璃護罩,四周為大型木雕壁畫,用進口柚木雕面,每幅長6米,高1.6米。四幅壁畫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發生在普陀山的四大傳說,也就是“短姑勝跡”、“二龜聽法”、“飛沙填海”、“藍公護法”。精雕細刻,不僅工藝高超,而且充分顯示了普陀山佛教文化的深厚內涵。每年的11月19到11月29是普陀山的觀音文化節,這次我們剛好趕上這個重要的佛教節日,門里進去就可以看到有一枚舍利供奉在那里,非常的神圣,大家參觀的時候一定要遵守秩序,也不要在里面喧嘩。
二層為五百觀音堂,供奉500尊各式妙相的紫銅觀音圣像,大家仔細看可以發現上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香客的名字。中間銅柱上雕刻著觀音的32應化身。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羅漢。羅漢又名“阿羅漢”,是小乘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而在大乘佛教中呢位于第三等。在我國盛行的主要是大乘佛教,它認為能夠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輪回之此岸到涅磐解脫之彼岸。佛是位于最高果位,菩薩位于第二等。獲得羅漢這個果位,就意味著斷盡一切煩惱,進入涅磐境界,永遠不會投胎轉世,受人世生死輪回之苦,可以受天人的供養。在佛教中有四大羅漢、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的說法。
好了,那我的講解就到這里,下面給大家20分鐘的時間自由參觀。但是大家請注意,相機拍照時的光線不利于文物的保護,所以希望大家在室內參觀的時候,暫時把相機收一下,20分鐘后我們在禮佛廣場集合。
解說、洛迦山
紫竹林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紫竹林。看過《西游記》的人都知道,紫竹林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孫悟空好幾次遇到危難,就翻筋斗來到南海紫竹林中求助觀音大士。紫竹林,顧名思義,應是紫竹成林,但由于幾經劫難,紫竹林遭到破壞。現在園林工人的努力下,已在原處新植紫竹3000余棵。經過精心培育,現已成林,重現了觀音道場的紫竹成林的景觀。
天王殿—圓通寶殿—大悲樓臥佛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大悲樓臥佛殿的臥佛,是一尊釋加牟尼佛80歲涅磐時的佛像。釋加牟尼像有很多種不同姿勢的佛像,主要有坐像,立像和臥像三種。這個臥佛像呢是根據釋加牟尼佛在婆羅雙樹間涅磐時的體態而塑造的,他面朝南方,側身而臥,雙腳直伸并攏,左手置于身體上,雙目微合,很是自在安詳。各位團友,這大悲樓的墻兩旁畫有釋加牟尼佛從出生到涅磐的經過,大家可以去仔細地觀賞一下。
不肯去觀音院
各位團友,請大家轉身看,這座小小的寺院就是普陀山的第一座寺院,叫“不肯去觀音院”。它是普陀山佛教協會在2001年興建的。原先這里是一座三面簡瓦粉墻圍著一個小小的院落,里面有一間小平房,是一座精巧別致的小型佛寺。這種布局在傳統上叫做“茅篷”。相傳,唐咸通四年(公元916),有個叫慧鍔的日本僧人從山西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經普陀蓮花洋時,突然風浪大作,連續三天都不能渡過蓮花洋。慧鍔以為觀音不肯東渡去日本,于是把觀音圣像擱置在“潮音洞”附近的礁石上,被當地居民張氏請回家中供奉。從那以后,普陀山慢慢發展成為專門供奉觀音的道場。而慧鍔也成了“海天佛國”的開山祖師。
潮音洞
經,所以稱之為“潮音洞”。大家看,這個洞是因為山石裂縫而形成的,從崖至洞底深大約有10米,這個洞的洞底通海,一半浸于海中,洞上方這兩條縫隙形成的二門稱為“天窗”,漲潮時,潮水涌入洞中,海浪和石頭相撞擊發出的聲音好象打雷一樣;而且晴天時,洞內像七彩霓虹閃現,非常壯觀,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禁止舍身燃指
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這塊石碑,上面刻著“禁止舍身燃指”,這是明代萬歷年間立所。過去,有許多善男信女,用自己的手指當香燭,朝拜觀音,以這種虔誠的形式求見觀音現身,以求觀音引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有人從崖上跳入潮音洞中。清代總兵藍理為防止這種悲劇發生,就豎碑告示善男信女,不要違背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本意,勸人不要再做此類蠢事。
洛迦山
各位團友請朝東面看,對面就是洛迦山,它的形狀很像一尊觀音菩薩安詳地躺在蓮花洋上面,頭,頸,胸,腹,足都很清楚,這叫“睡觀音”,也稱“海上佛”。
大家往山頂看,有一座塔像巨人一樣立在那里,這就是新建的五百羅漢塔。塔高25米,寬2 米,塔身正方形。上飾四面觀音像,它采用不同色彩的石塊雕刻而成,一層一色,是目前普陀山建筑中的一絕。洛迦山雖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濤洶涌,古時有朝拜者須經過24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的傳說。
多寶塔
請各位團友朝南看,這座石塔就叫多寶塔,它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建于元順帝元統三年,是當時普陀山僧人孚中法師向南京的藩王宣讓王募資建成,因此又名“太子塔”。整座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層,高32米,有臺無檐。每層塔的四面雕有佛龕。內供全跏趺坐式佛像,屬于元代蒙古統治者所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頂層的四角裝飾焦葉山花,塔剎為仰蓮寶瓶,意為佛報生的凈土。它是普陀山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如此精致而有確切年代記載的石結構方塔,在浙江僅此一座,有很高的文物價值。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各位團友,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塔的基本情況。塔原本發源于印度,中國古塔開始于東漢,隨著佛教、伊斯蘭教的相繼傳入而興起,它們是為了保藏經書、埋藏舍利、紀念佛祖而建造的。相傳有弟子問釋加牟尼佛怎樣才能表示對他的虔誠,釋加牟尼聽后便把身上的方裾鋪在地上,又把化緣的缽倒扣在上面,再把錫杖豎立在覆缽上,這就是塔的基本雛形。所以呢初建塔是為了紀念佛祖的。我國的古塔可以劃分為佛塔和風水塔兩大系統;按空間建筑形象有樓閣式、密檐式、覆缽式、亭閣式、喇嘛塔、花塔和金剛寶座塔;它所用的`材料有磚石、木材、鐵、銅等等。古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和塔剎四部分組成。
石碑坊
各位團友,在海印池南面,“觀自在菩薩”照壁西面的妙莊嚴路上,建有一座四柱三門,花崗石雕鑿的石碑坊,它高9米,寬12米。柱上橫楣雕刻的云紋與石葫蘆非常精致。碑坊前有步行通道到普濟寺,顯得一派佛國莊嚴的氛圍。過去朝山者多把此坊進入普濟寺作為正道。坊里面側立一石碑,上面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說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凡官員到這里,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表示對觀音大士的崇敬。
御碑亭
各位團友,這就是御碑亭,它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是重檐歇山頂,琉璃瓦筒,金碧輝煌,這在古建筑中的等級是相當高的,為二等級。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傳統建筑屋頂的幾種類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和單坡。屋頂有重檐和單檐之分,重檐等級高于單檐,所以重檐廡殿頂是等級最高的,其次便是這個重檐歇山頂。亭中有個 “御制普陀濟寺碑”,御碑是漢白玉制成的,高3米,厚0.32米,須彌基座,碑首雕蟠龍,上面刻著清雍正帝所寫的記載普濟寺興建和普陀山歷史的御書。原本這塊碑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要被摧毀,只是當時有個人在碑上寫了“毛主席萬歲”五個字才被保留下來。
海印池
個池又叫放生池。放生呢是佛教修行的一種方法。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這個放生池上面有三座石橋,中間那座橋呢叫平橋,北接普濟寺正門,南面接御碑亭,橋中有一個八角亭叫定香亭,供游人歇坐。東邊那座拱形橋,名為永壽橋,建于明萬歷年間,高6米,長33米,寬7.5米,兩側石欄柱上雕有神態各異的石獅20對。獅子是百獸之王,意味著尊貴和威嚴。西邊一座拱橋,名叫瑤池橋,池四周用青石條砌成,池水為山泉所積,池中結滿蓮蓬,一到夏日,荷花的香氣撲鼻而來。它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在火災的時候以備急需。
普濟寺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來到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禪寺,又名“前寺”,是普陀山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占地面積為37019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7829平方米。
普濟寺始建于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康熙三十八年(1696年),朝廷賜額“普濟群靈”,從此,該寺叫“普濟禪寺”。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家看普濟禪寺屋頂上有仙人走獸,前面那個是仙人,后面分別為七種走獸。那么在古建筑學中說,走獸越多代表的建筑規格也就越高,其中九只呢為皇宮所有,為最高等級,這個普濟寺的建筑等級就僅次于皇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普濟寺的正門是關著的,人們都是從東山門入內的,那這是為什么呢?這里還有個故事。相傳,清乾隆皇帝微服夜游普陀山,游至佛頂山,游興起,忘了歸程。返回普濟寺時,寺院大門早已被關,乾隆皇帝要求開此門,卻遭到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雖是皇帝。也沒有辦法,只有遵守寺規,經東山門入內。乾隆皇帝回宮后,極為惱怒地下了道圣旨:從今以后,此門不能開。現在只有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方丈第一次進門才被打開。
萬壽御碑亭
各位團友,剛才我們講了普濟寺正山門的傳說,但這畢竟是野史,其實現在普濟寺山門原為萬壽亭,建于明萬歷年間,后倒塌了。清康熙皇帝親筆御書記述普陀山發展史文,立碑豎于殿內,“萬壽亭”因此改為“御碑殿”。殿宇三間,建筑面積179平方米,碑用紅石制成,高3米,寬1.2米,厚0.2米,重約2.5噸。碑趺用青石制成,長2.15米,寬1.2米,高0.6米,重約2噸。后因普濟寺擴大規模,把御碑殿圈入寺內,做正山門。這道門在佛教中呢叫做空門,意思是一切皆空。旁邊兩道門呢分別為無相門和無作門,這三道門就是佛教中所說的三門,意味著三解脫。現在讓我們從東山門(無相門)入內。
天王殿(御碑殿、山門)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的位置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是三門內的第一個重殿,正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四大天王位于東西兩旁,韋馱天王手執金剛杵位于彌勒菩薩像的背后。
各位團友,我們平時所說的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能護持國土,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手中纏繞一條龍(或蛇);北方多聞天王,右手持傘。四大天王,手執法器,掌管四方,合稱“風調雨順”。
各位團友,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韋馱,即佛經中的韋馱天王,它是南方增長天王部下的八將軍之一,是四大天王部下的三十二將之首 ,常巡游東南西三洲,護助諸出家人,有“三洲感應”之說。宋以后,便在寺院里塑了韋馱像,由于他曾為釋迦牟尼從魔鬼掌中奪回佛牙有功,常被塑成英姿勃勃的衛士形象,十分令人注目。韋馱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叫金剛杵。在過去,韋馱天王手中的杵的不同持法,其寓意也不同。若杵橫在胸前或舉起,則表示該寺為接待寺;若韋馱天王以杵點地,則表示該寺為非接待寺。云游僧侶來寺,得先看杵,然后決定去留。
圓通寶殿
各位團友,現在讓我們去參觀普濟寺的主殿“圓通寶殿”。請看,這個單層失明檐的木結構建筑,頂蓋金黃色琉璃瓦,飛檐翹角,外觀莊重,具有典型的清初建筑風格,“圓通寶殿”有“活大殿”之稱,“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大殿高18米,寬42 米,深24米。“圓通寶殿”匾額,是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皇帝所賜。
好,現在請大家入殿。我們迎面看到的就是觀音的正身像,又稱毗盧觀音,是國內唯一的男身男像的觀音。她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臉呈微笑,在蓮花座上結跏趺坐,右手持一枝半開的蓮花,左手以橫臂擋胸,結大悲施彌陀印,她的兩旁是她的左右脅侍善財童子和玉女。善財在這里不是善于理財的意思,善財童子和玉女都是佛教中菩薩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