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語文三年級教案反思篇一
1.選擇自己熟悉的動物編故事。
2.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習作興趣。
3.能夠語言通順、內容具體地把動物之間可能發生的事寫清楚。
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學生習作的自信心。
2.把動物之間可能發生的事寫清楚。
教學過程
1.情境激趣
2.交流、想象
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講述故事的內容和感受。
1.聽故事想象。
師繪聲繪色地講《螢火蟲和小星星》的故事。
師生對話、交流。
話題之一:你們聽到了什么?學生有的復述故事,有的抓住語言、動作和關鍵詞句說故事,有的創造性地說出自己聽后的感受。
話題之二:你們是怎么聽的?說說自己聽的方法。
生:一是聽出主人公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二是邊聽邊想象畫面,讓自己頭腦中有一個鮮明的形象;三是聽出重點和故事說明的道理。
2.編故事想象。
(1)小組互說。要求人人都發言,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創意。
(2)全班交流說。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組織學生評一評、議一議。
(3)創造性地說。師生可點撥補充。
1.明確要求,自主擬題。讓學生明確習作要求:(1)選擇自己熟悉的動物做主人公。(2)重點想象它們之間可能發生的事。(3)主人公不宜過多,題目應簡潔,如:《猴子新招》《小白兔與長頸鹿》《黑熊爺爺病了》等。擬題方式僅供學生參考。同學們相互交流自擬題目。
2.自由想象,完整敘述。(生介紹自己的故事,其他學生補充。)
3.放手試作,創新表達。同學們把剛才說的用筆寫下來,相信你是最出色的童話大王。
語文三年級教案反思篇二
〖案例〗:
我提起筆又一次滿懷希翼地打開學生的作業本,準備批改人教版三下《荷花》這一課的作業,看著第一本批改的作業孩子完成的認一認,寫一寫、讀一讀,寫一寫字跡工整勻稱,整潔漂亮,心頭不禁涌起一絲絲喜悅之情。再看主觀題,照樣子,寫句子、想象天地也是完成得一絲不茍,答案五彩紛呈,心里不免更加竊喜,唰,唰一個個紅鉤鉤在我手下歡快地滑動,猶如一朵朵嬌艷欲滴的山茶花在春風里欣然怒放。當改拓展題時,我的筆凝重了,久久難以在這一道題上鉤出一道漂亮而醒目的弧線。這是一道小練筆,學習小伙伴親切的提醒作者把荷花寫得多美呀,我也要寫寫自己喜歡的花。這孩子是這樣寫的:桃花已經開了不少了,樹上的桃花挨挨擠擠的,粉紅色的花瓣非常美麗,小蜜蜂在翩翩起舞。說她寫得不認真吧,不是的,她根據題目要求一板三眼地仿寫了;你說寫得不夠優美吧,可她也用了好詞語挨挨擠擠、翩翩起舞呀。可為什么心頭難以肯定她的練筆呢?究其原因,這位學生只是刻板、機械地挪用了課文中的詞句而加以拼湊,缺少的是自己的眼睛、體驗、感悟,因此會如此生硬缺乏靈氣。那其他的呢?我迅速地翻開十幾本作業本,迫不及待地查閱,固不出我所料,態度認真的小練筆跟這位認真作業的孩子如出一轍,不認真的胡亂編幾句來應付老師,且字跡模糊不清。就連平時寫話優美靈動的潘家悅,也是三言兩語來打發。
我放棄了批改,掩上作業本陷入了深思:這是怎么回事,大概孩子們眼中無花吧,即使眼中有花也是匆匆一瞥,熟視無睹,沒有悉心留意身邊的春花是如何的燦爛芬芳,所以拼湊幾句或寫個了了幾句來打發作業,應付老師。這也難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讓我來為孩子們尋找糧食吧。
下午第一節剛好是語文課,我急匆匆地沖進教室,把一本本作業本發下來,大聲說:這一次的寫花小練筆統統不過關,沒有寫出花的美麗和迷人,也沒有表達出喜愛之情,都重寫吧!孩子們接過自己的本子,小聲地嘀咕:那該怎么寫呢?我打開了電腦上梅花的圖片:瞧,梅花多美呀!我們全改寫梅花吧。本來孩子們都像霜打了的茄子,耷拉著腦袋,一看到屏幕上展示的多姿多彩的梅花,一下子興奮了起來:啊!哇塞,多美呀,贊嘆聲充滿了整個課堂,黑亮的眸子閃爍著。有膽大的還高聲叫:老師,那一幅紅艷艷的梅花開得特熱鬧,放大些。不,我想看雪一樣潔白的梅花。我興奮起來,不禁為自己突然尋到的習作材料暗暗喝彩:孩子們如此贊美梅花,迷戀梅花,還怕他們不情動而辭發,寫不出錦繡片段嗎?我抓住時機招呼說:快寫吧,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都寫下來。我以為全班的孩子都會奮筆疾書,出乎意料的是,只有幾個蹙眉下筆,其他的孩子有的左顧右盼:寫什么,怎么寫?有的趴在桌上,臉上的興奮之情蕩然無存。咦,有米還不下炊?奧,是不知如何下炊也!我馬上點撥:孩子們,《荷花》這一課又如何寫出荷花的美的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寫了全開的、半開的、打花骨朵的荷花。
還寫了全開的、半開的、打花骨朵的荷花不同的模樣。
用露寫出了小蓮蓬的可愛。
飽脹這個詞語使我好象看到了那花骨朵像快要生娃娃的媽媽。
葉圣陶爺爺還寫了荷花姿勢的美,從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我好象看到荷花千姿百態,引人注目。
還用了表示顏色的詞語。
你們真會學習!寫梅花時咱們也要寫顏色、模樣、姿態,再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就成功了。看,這是全開的梅花,露出了花蕊。這是半開的,這是花骨朵。在春風吹拂下,一樹梅花隨風搖曳,多美呀!我頓了頓又微笑著點撥說,用上好詞佳句,才美啊。
孩子們開始落筆了。不大會兒,拿給我看,真讓我啼笑皆非,搖頭嘆息。這些孩子,真是孺子可教也:
清早,我去公園玩,一進門就聞到一股清香,我趕緊向梅花林跑去。梅花挨挨擠擠地開滿了枝頭,有的展開了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開了,有的還是花骨朵。這么多的梅花,一朵有一朵的模樣,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梅花已經開了不少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全展開了,露出粉紅色的笑臉;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看著這么美的梅花,我仿佛也變成一朵梅花了。
冬天別的花都落了,只有堅強的梅花挨挨擠擠的,有的半開,有的全開,有的還是花骨朵。全展開的露出了淡黃色的花蕊,引來了幾只小蜜蜂在翩翩起舞。
在仔細觀察,品味之后,孩子頭腦中的閱讀積累被激活:
遠看梅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半開的好象一位羞答答的小姑娘,不肯把自己嬌美的臉龐全露出來。
這一樹的梅花欣然怒放,好象要和其他的花比美。
花骨朵象成熟的桃子,飽脹得快要破裂了。
梅花穿著潔白的公主裙,在春風吹拂下,輕輕擺動,真像一位芭蕾舞演員,在跳優美的舞蹈。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實在太迷人。引來了一群群小蜜蜂正在翩翩起舞呢!
孩子們妙語連珠,,我見時機成熟:寫吧,會說就會寫,說得精彩寫得也精彩。
突然,活潑的童怡靜站起來:老師,我要寫自己想寫的花,可以嗎?我心頭一顫:你想寫什么?桃花。我家的后面一棵桃花開了,是粉紅色,放學后,我都去看蜜蜂采花粉。她大聲說。
你能寫出桃花的美嗎?
能,那好吧,你寫桃花
這一答應,教室里又雀躍起來了。
老師,我要寫茶花,行么?
老師,我要寫迎春花,好嗎?
老師,我要寫苜蓿花。田野里的苜蓿花早開了,我還在上面翻過跟頭呢!
我顯得有點尷尬,為自己簡單的想當然而懊悔,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想法啊。
教室里再次寂靜下來,偶爾聽見的是筆尖摩擦草稿紙沙沙的響聲。一會兒,一只只小手高高舉起。我讓他們上來朗讀自己的心靈妙語:
春天來了,茶花在春姑娘的呼喚下,展開了美麗的花瓣。中間有一朵大大的茶花似乎是一位大公主,旁邊的花好似一位位小丫頭。一陣微風吹來,小丫頭圍著公主跳舞,我站在茶樹下,我也好象是一朵小茶花,跟這些小丫頭一起跳舞。
田野里紫色的苜蓿花開了一大片,把大地媽媽打扮的多漂亮啊!小朋友們有的在采摘苜蓿花編花環套在頭上,真像一位美麗的花仙子;有的撲進大地媽媽的懷抱,在她懷里打滾、翻跟頭,哈哈真好玩!
迎春花,開黃花,朵朵張開小喇叭我們校園的墻角下的迎春花競相開放。嫩黃的花朵真像一支支小喇叭在廣播:春來了,春來了,小朋友,快來欣賞美麗的春色吧!
我最喜歡桃花,因為桃花是春天的天使呀!你們看,粉紅色的花瓣像羞紅了臉的小姑娘,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大人說紅一般表示喜事或好運,那喜歡桃花就會給我帶來好運氣。
一堂語文課在孩子們的高聲朗讀中結束了,但我要寫自己想寫的這句話已深深地烙在心中。感謝這為女同學肺腑之言,使我如醍醐灌頂。我把這句不是出自教育家之口但能揭示教育真諦的話寫在辦公室的墻報上,讓我,讓所有的老師都能思考著這句話,讓今后的課堂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綠色的課堂。
〔解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3、4年級習作應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學生的生活是那么的豐富多彩,他們用自己純真的童心感受著這多姿多彩的世界。老師應該提醒學生留心觀察,應該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這是重要的再現生活的能力,引導學生要如實表達,事實是什么樣的,就寫成什么樣,不瞎編,不說假話。讓學生保持一種放松的心態,享受我手寫我口的快樂,產生內驅力,從而培養學生習作的興趣和自信,產生樂于書面表達的愿望。
要求學生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是給予學生自主擬題,自由表達的權利,是讓學生書寫真情實感。所以習作時既可以寫想象中的事,也可以寫實,不用過分要求華麗的辭藻,只注重情感的真實。鼓勵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分析和反思〕:
這是一堂普通的作業講評課。卻是一波三折,最后慶幸峰回路轉。學生們經歷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習作過程。
語文三年級教案反思篇三
教育,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啟迪智慧。在談及知識與智慧二者關系時,有人說:“知識關乎事物,智慧關乎人生;知識是理會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觀。”擁有知識的人只能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同樣,一個概念就是一個概念,一道公式就是一道公式……而擁有智慧的人卻能在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里發現光輝,在一個概念里尋覓靈魂,在一道公式里追索真理……因此,我們應基于知識,為奠基智慧的人生而教育。
滲透思想方法我們常說,數學教學內容中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很明顯的知識線索,如概念、法則、公式、性質等,這是一條有形的線索。另一條是隱性的數學方法線索,它是蘊涵、滲透在知識體系中的',是一條無形的線索。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慧,必須善于揭示知識中所包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學生一旦掌握了它,將終身受益。學生擁有了這些數學的思想、數學的精神,才會自覺地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
珍視獨特感受“教育是人的個性的營養缽。”只有個性化的學習,才能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有意啟發并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每一種想法都蘊含著一種極富個性的思維,這些不同學生表現出的不同思維過程,正是每個學生學習數學的生長點,是學生面對一個問題最自然、最真實的感受。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張揚個性,彰顯潛能,我們的教育才稱得上是有智慧的教育。
語文三年級教案反思篇四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采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學文,并通過個人、小組、分角色讀文等方法,由表及里、層層深入、探究主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在實際教學中實現了我的教學設想,達到了教學目的,同時利用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與作者情感上產生了共鳴,情感上受到了熏陶。本節課中,學生參與意識強,充分展示了內在的潛力,孩子樂學、樂問,從中獲得了自己的感悟。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興趣盎然。
上這堂課,我自己覺得有幾點成功之處:
1、這個課我大膽放手又不失時機點撥引導,教學過程中,既有學生的讀、劃、批、獨立思考,又有小組和全班交流,閱讀方式多樣,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教學生機勃勃,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批注感悟的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教學中天長日久、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提高的,學生具有了這種能力,終身受益。
2、、課堂上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美地處理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達到了和諧統一。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3、本課教師精心在網上收集了一些資料,供學生欣賞,有情有景,配有音樂,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是本課一個亮點。
語文三年級教案反思篇五
《雷鋒日記》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讀1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雷鋒精神。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雷鋒這個響亮的名字對現在的孩子們來說已經是陌生的名字了,他們對雷鋒的了解并不多。如何讓學生動情?這是本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教學時,我先出示雷鋒的畫象,讓學生先從感受觀上認識雷鋒,然后再讓學生講講你知道的雷鋒。由于是農村的孩子,他們獲得信息的途徑非常有限,無非是從大人口中或為數不多的課外閱讀中知道一點。所以我在學生交流后我又對雷鋒稍做了一些介紹,最后我還用人們對雷鋒的評價“傻子”雷鋒自己對這種說法的看法,“我要做一個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國家的人。我寧愿做這樣的傻子。”肅然起敬。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領悟。通過課件展示法、情境創設法、誦讀感染法等多種方法結合闖關的形式引導學生在激趣中去體會、去感悟。
在“掃除障礙關”環節中,學生通過自主識字,小組合作交流、集體解決等方式掃除了本課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障礙,如:“傻子”、“災害”、“甘心”“省吃儉用”“漂亮話”“無名英雄”等詞語,為下一關的順利進行做了很好的鋪墊。
雷鋒叔叔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永遠在我們身邊閃光。看!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小雷鋒,快來夸一夸他們吧。在“夸一夸身邊小雷鋒”這一環節中,開始學生很沉默,沒人舉手發言。我意識到這可能學生對“雷鋒”對“做好事”還不太理解。所以我又讓學生對這進行再一次的理解,又率先夸了班里的小雷鋒。經這一提醒,學生開始活躍起來,興奮地講起身邊的小雷鋒。“哪里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里。”對這一句子的理解本來是課文的難點,但通過上一環,再來理解這句話,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語文三年級教案反思篇六
《書本里的螞蟻》是一篇精致淺顯的童話故事,故事好懂有趣,學生喜歡,故本課教學主要采取朗讀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由地讀、自由地說、質疑問難、合作學習。為了讓孩子們感受文字的魅力,課中我設計了“文字串門”游戲,讓學生變換標點和文字順序改變句子的意思。學生對這個游戲尤為感興趣,連平日里不怎么愛動腦的陳卓都舉起了小手,很多同學在游戲結束了還意猶未盡。我不由想到,如果依據課文的不同特點,相應的在教學中組織一些有趣的語言游戲和語言活動,不是更能激發孩子們學語文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與閱讀的主動性嗎?“文字串門”游戲從形式上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過程中發展了學生思維,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語文三年級教案反思篇七
1、體會文章中描寫炮手神態變化的詞語的作用。
2、想象炮手當時的心情。
3、理解炮手的奉獻精神。
1.、理解炮手與將軍對話時的復雜心情。
2、理解重點詞語的作用。
多媒體設備。
一、復習導入。
1、看圖回憶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你覺得炮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3、明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他為什么還要開炮?
二、細讀感悟。
1、作為一個炮手要親手炸毀自己世界上僅有的一點財產,這是件多么痛心的事,那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炮手痛苦的心情?自瀆課文,畫出有關詞語。
2、為什么炮手的神態由蒼白到煞白最后變得慘白?在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用筆畫下來,讀一讀,邊讀邊體會,然后在小組內說一說。
4、那為什么炮手的臉色又由蒼白變為煞白、慘白?
5、當將軍讓他對準那個房子開炮時,他的臉色為什么一下子又變得慘白了?
6、出示句子。
裹著大衣……炮手的前額……
讀一讀這兩句話,邊讀邊體會,為什么一樣的天氣卻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學生暢所欲言,邊讀邊畫詞語,找句子畫下來。
7、多么殘酷的戰爭,面對這痛苦的抉擇和無奈,炮手必須執行這個命令,因為他是一名軍人,而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體會不到戰爭給我們帶來的痛苦,就讓我們回到一百多年前,身臨其境的去體驗一下戰爭的殘酷吧!
8、分角色朗讀。
9、這時候不開炮行不行?如果不開炮會怎樣?
11、看圖體會將軍的動作。
12、此時你想對炮手說些什么?
三、總結。
正因為有了這樣偉大的炮手和像他一樣為了國家的利益甘于默默奉獻的愛國戰士,戰爭才取得了勝利。讓我也向這些偉大的士兵致以最崇高的敬禮。
語文三年級教案反思篇八
1、認識本課生字。能運用已知的方法理解,通過找近義詞、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詞的意思。學習并照樣子積累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為小男孩于連立銅像的原因。
3、能照樣子寫詞語;能照樣子能用“凡是......都......”說一句話。
4、知道于連是比利時的小英雄。頌揚小英雄熱愛祖國、機智、勇敢的優秀品質。
5、能介紹一個看到過的雕塑,或者講一個小英雄的。
1、理解文中重點詞的意思,并照樣子寫詞。
2、通過朗讀課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時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多媒體工具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幻燈出示圖片。
師:五百多年前,比利時有個小男孩叫于連,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塑造了這一座銅像。
2、出示課題(集體讀題)
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這座銅像嗎?
4、幻燈出示學習課文相關內容。
二、整體感知,學習字詞。
1、聽課文錄音。
邊聽邊想,文章寫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學生發言)
2、學習生字、詞語。出示4個生字,“迸”、“涸”、“政”、“瞻”。要點:“迸”、“涸”要注意讀音。 “瞻”指導書寫,并理解其意。用學過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 “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體讀字詞。
三、學習課文,朗讀感受。
1、輕聲讀課文。
思考:
(1)于連在廣場上玩,他當時聞到什么?看到什么?
(2)情況十分危急,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3)他想出了什么滅掉了導火線上的火花?針對上面這3個問題,請你劃出有關語句讀一讀。
2、指導有感情朗讀這些語句。
3、體會小于連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過程。(讀課文第3節)
5、學生交流。
6、出示。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時游覽的人,都要去瞻仰這座銅像。理解句意。練習用“凡是......都......”說一句話。
7、有感情朗讀,領悟中心。
8、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9、學習了課文之后,你覺得小于連可愛嗎?比利時人民為什么要塑造銅像紀念他?
10、交流體會。
語文三年級教案反思篇九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和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認真、細致地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4、掌握本課會認字、會寫字和詞語。
教學重點:弄清作者為什么開始嘲笑蝸牛是膽小鬼,后來又敬佩它,
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由、投入地讀課文,盡力讀懂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觀圖導入,揭題:
你們見過蝸牛嗎?它長什么樣兒?(生描述)就這樣兒——「展示課件第一屏」(播放有關蝸牛的短片或圖片供學生觀看)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動物朋友——蝸牛。(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具體的動物形象最能打動孩子們,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進而激起探究的興趣。
二、情感朗讀,感悟:
(一)請大家自由、投入地朗讀這篇課文,通過文字和作者對話,和小蝸牛對話。
1、師:讀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障礙?(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答惑)
2、這篇文章的哪些段落特別吸引你?(三、四自然段)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盡情地讀讀這些描寫吧,去享受美好的文字帶給你的精神盛宴。(生自主讀文)
(二)師:此時此刻,你一定想說些什么吧,把你心里的話寫在課文旁邊的空白處,寫完讀給我們聽聽。
【設計意圖】:教師作為組織者、引領者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讀中生疑,讀中自悟,只有當該“出手時”再“出手”。
三、回顧學法,識字:
1、師:在學習《山雀》一課的生字時我們一起來回顧、總結了學習生字的好方法——
【展示課件第二屏】出示生字的學法
2、好的學習方法就像是勇士手中得力的武器,可以所向披靡。那么,小勇士們還等什么呢?開始學生字。
(1)同桌合作試講。
(2)學生依座位順序講生字,每人一個,其他同學可補充。
(3)師重點講解、范寫“袋、繼、熟”三字。
【設計意圖】:新增此環節將生字新詞故事化,既有助于學生記憶、理解、運用字詞,又是對構思和表達能力的鍛煉。
四、學生練寫生字,師巡視,及時指導。
五、作業設計:
(一)在作業本上寫本課生字。
(二)有感情地練讀課文,預習課后題。
六、板書設計:
6蝸牛
袋繼熟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和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認真、細致地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用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弄清作者為什么開始嘲笑蝸牛是膽小鬼,后來又敬佩它,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揭題,走進回憶:
師:一段美好的生活,總會留下一個難忘的回憶。而在美好的童年里,在潮濕的墻根兒下和蝸牛親密接觸的幸福和幸運可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如今,當蝸牛更多地被作為美味端上餐桌時,關于墻根兒下的抓蝸牛、看蝸牛的回憶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一起走進鄭曉東的回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回憶總是綿遠悠長的,就像一聲聲輕輕的嘆息。這篇文章中處處彌漫著作者的情感,既有對蝸牛的敬佩贊嘆,又有對逝去歲月的惆悵感慨,在開課之初以接近于作者風格的語言創設一種回憶的情感空間,可以引領學生自然置身文境。
二、讀文,品詞析句:
預設:
1、我覺得作者有點兒難過,惆悵。
2、我發現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小青青唱兒歌。
(師結合現實幫助學生理解“惆悵”的含義,同時引導他們感受作者自然的文筆,滲透“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二)1、回憶是美好的。在回憶中,作者對蝸牛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請大家用心地默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尋找答案。
(起初認為蝸牛是膽小鬼,后來開始敬佩它了。)
2、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這兩個自然段,思考:為什么“我”開始嘲笑蝸牛是膽小鬼,后來又敬佩它了呢?標出相關的詞、句、段,好好體會。
【預設】:(1)“蝸牛總是藏在圓圓的螺旋形的硬殼里不肯出來。”
a、生朗讀,談體會。
b、藏在硬殼里的蝸牛當時會怎么想呢?(生想象、交流,體會蝸牛的膽小。)
c、師指導朗讀:是夠膽小的。誰來讀讀這句,讀出小家伙兒的膽怯。
d、學生讀句子。
a、生匯報。
b、師緊扣“探出”、“東張西望”、“巡視”、“慢慢”、“伸出”、“立即”、“縮”等詞語,引導學生借助動作、想象的'方式理解詞語含義,從而體會到蝸牛的膽小。
c、指導朗讀、背誦。
(3)師:如此膽小的蝸牛后來卻得到了作者的佩服,原因何在呢?
(生談)(板書:不畏懼不退縮不放棄)
a、師生合作讀第四自然段,體會蝸牛的精神。
b、生從文中尋找相應內容填表格——
爬行的角度
背上的負重
爬行的方式
摔下來的表現
所用時間
垂直平面
“殼像一塊大石頭”
挪動
“沒關系,我沒摔壞。”
幾十分鐘
c、師引導學生根據表格內容,再聯系自身負重爬山的體驗體會蝸牛的勇敢、頑強。
d、師生舉例子(聯系身邊的、報刊雜志、電視節目中出現的具有頑強精神的人的事例),理解“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含義。
【設計意圖】:立足文本解讀,超越文本感悟。
三、總結,欣賞勵志:
師:兒時的觀察、思考讓作者寫出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贊美蝸牛的回憶性文章,這段回憶又讓我們認識并了解了可愛而頑強的蝸牛,作為錦上添花的禮物,下面我要把一首名叫《蝸牛》的歌送給大家。
「展示課件第四屏」播放周杰倫的歌曲《蝸牛》并出示歌詞
「展示課件第五屏」“路在腳下,只要走,就有希望!”
【設計意圖】:學習即生活,在生活中學習。
四、作業設計:
(一)采集課文中用得巧妙的詞語補充在“詞語花籃”里。
(二)日記《我___蝸牛》。
(三)閱讀《語文同步讀本》中《松鼠》和《喜愛音樂的白鯨》兩篇文章,感受自然界動物的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