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色色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视频,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丝袜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 有感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優秀13篇)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 有感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優秀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08 03:47:06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 有感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優秀13篇)
時間:2023-10-08 03:47:06     小編:影墨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一

憔悴城南短李紳,多情烏帽染黃塵。

讀書不了平生事,閱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喚酒,西風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黃花老,明月園林是小春。

我就是城南那憔悴短小的李紳,多愁善感,烏紗帽上落滿黃塵。

苦讀詩書,卻不明白平生所歷世事;閱盡世態,空留下未曾殉國之身。

眼看著落日殘照下的江山,還是叫一壺酒吧;不見那西風蕭瑟中的天地,正要愁殺士人!

任憑它蜂蝶為黃花老去而發愁,明月下的園林里,自有一派小陽春。

李紳:中唐詩人,有詩名。因身材短小精悍。時稱“短李”。

小春:又稱小陽春。農歷十月,尚少寒意,有如初春故稱。

這首詩的開頭兩句寫中唐詩人李紳,并以李紳自況。自居易《拙集編成十五卷因題卷來戲贈元九李二十》云:“每被老元偷格調,苦教短李伏歌行。”可見時人稱之為“短李”。首聯所寫就是這件事。這兩句說,城南的矮小詩人李紳,經歷坎坷,形容憔悴。他多愁善感、系念世事,烏黑的帽子上落滿塵土。兩句詩用粗線條鉤勒出李紳,也是作者自己的形象,手法洗煉。頷聯即從首聯引申而來,展開“憔悴”、“多情”的含蘊,筆墨也從以李紳自比轉向直接敘寫自身。雖刻苦攻讀,手不釋卷,對平生所歷世事卻不甚了然;飽經風霜,閱盡世態,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大好河山任人踐踏,一腔熱血無從拋灑。這聯的出句和對句的前后兩部份,各自形成鮮明的對比。“讀書”而“不了平生事”,“閱世”而“空有后死身”,出語舒緩,感情卻十分憤激。頸聯推開一層,是賦也是比。落日殘照,是眼前實景,也象征著南宋王馴的沒落凋零,颯颯西風則象征著籠罩在南宋國土上的蕭瑟寥落氣氛。“落日”、“西風”,景象悲壯,令人想起相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中的名句:靠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不過,粱棟詩中“落日”、“西風”帶有更為強烈的時代悲劇色彩。“喚酒”、“愁人”,與首聯的“憔悴艫、“多情”相應,寫出了在天下多故的南宋束年一個正直士大夫憂心如焚的心理狀況,感情十分沉痛。前面三聯,氣氛沉重壓抑,結尾兩句卻陡然一轉,格調為之一振。蜂蝶黃花老,翻用蘇東坡詩意。這里是說,盡管秋色愁人,然而在明月的照臨之下,園林小春的景色還是十分動人的。農歷十月間,陽光和煦,景色宜人,大有春意,故稱小春。尾聯讓人想起魯迅先生“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詩句。尾聯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肅殺中透露出生機,痛苦中孕育著希望,它表達了作者身處逆境泰然自若的人生態度。

這首詩以舒緩的筆調,似乎只寫自己閱盡滄桑后與世無爭的淡泊,而這種淡泊中,表現出作者的憤激和無奈。

作者“金陵三遷”的詳情,今已不可考。從詩中大致可以推測,這首詩是作者因被讒在金陵屢遭貶官,自身命運多舛,國家風雨飄搖,雖然遍讀詩書,滿腹經綸,卻無以致用;空有一腔熱血,卻無從拋灑,有感而作,當作于宋亡前。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二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所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所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所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所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所所妹妹們看。

戰亂災荒祖先產業蕩然空,所兄漂泊寄居他鄉各西東。

戰亂過后田園荒蕪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離散。

顧影自憐好像離群的旅雁,行蹤不定酷似無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親人都會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

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主簿。

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荒,一作“饑”。

世業:祖傳的產業。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田”,人死后,子孫可以繼承“世業田”。

羈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蕪零落。

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爭。

吊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千里雁:比喻兄所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群。

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所們各自背井離鄉。

九秋蓬:深秋時節隨風飄轉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漂泊。九秋,秋天。

鄉心:思親戀鄉之心。

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后,懷念諸位兄所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

“時難年荒世業空,所兄羈旅各西東、”時難,即指題目中所說的“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到白居易和產業,經過這場戰亂已蕩然無存,骨肉兄所們為了生計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各奔東西。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寫戰亂結束后的凄涼景象。戰亂紛爭終于結束了,然而,田地荒蕪,雜草叢生,骨肉親人仍流離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這兩聯以作者的親身經歷,描寫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歷來,戰爭帶給人民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災難,親人們有家不能回,戰爭一起,田地、產業個部付諸東流,勞命傷則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來承擔,興、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

所以結尾,詩人用“明月”這一自古以來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點明了題意。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所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形成了默契。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三

步深幽。正云黃天淡,雪意未全休。鑒曲寒沙,茂林煙草,俯仰千古悠悠。歲華晚、飄零漸遠,誰念我、同載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陰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最負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游!為喚狂吟老監,共賦消憂。

步入幽深盤曲的小路,正是云黃天淡,殘雪的寒意未休。一曲澄澈鏡湖,映襯出水淺澎寒的槽瘦,墻垣破敗的蘭亭,茂林修竹叢生衰草,盡籠在輕煙的凄柔,—仰一俯之間,千古歲月悠悠。年歲已晚,飄零的足跡越行越遠,不知何處是盡頭。能有誰與我,遠遁人世的離亂,同泛五湖的一葉扁舟?古老的石級旁,倒掛枯松的斜悠,山崖背陰處布滿蒼苔斑駁的老朽,一片凄清的景色,引起唏噓感慨的清愁。

回首事,孤身飄泊天涯,家鄉小路,只在魂魄牽系的歸夢中,幾回魂飛西浦幾番淚灑東州。可如今歸來故國的山河故園的思念像王粲登樓的悲哀感受。惹人愛憐的是秦望山如美人秀髻對鏡湖弄妝洗梳,江山如此美好,卻蹂躪于他人之手,舊地重游為什么偏在這個時候!噢,為我喚來那鏡湖邊的疏狂酒徒,我要與他一起吟詩縱飲消解一懷深重的煩憂。

步:登上。

鑒曲:鑒湖一曲。《新唐書·賀知章傳》“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鏡湖即鑒湖。

茂林:指蘭亭。

俯仰:又作“俛仰”。

五湖舟:范蠡事,見《國語·越語》。

磴:指山路,石級。

崖陰:山邊。

幾:幾度,幾次。

負:辜負。

秦鬟:指形似發髻的秦望山,在今紹興東南。

妝鏡:指鏡湖。

狂吟老監:即指賀知章。

上闋以寫景為主。首句“步深幽”三字概括了進山登閣的過程。山路曲折盤桓,行人漸入幽深。這就登樓而言,是由題前人筆,也可以說是一個緩緩而起的序曲,它從敘事中帶出景物,景物卻在人們的心中投下了清冷壓抑的陰影。“正”字領起下面兩句,交代當時的天氣。冬云凝重,天色昏黃,仿佛要下雪的樣子。作者以陰沉的天氣烘托自己抑郁而沉重的心情。“鑒曲”三句,描寫登閣所見到的景物,鑒湖和蘭亭都是歷史上名士棲游的地方,而眼前一片蕭瑟和衰敗。這三句自然化入樓上景觀,將人文物象和自然風光融合無間。從結構上看,也就是由寫景轉入抒情,為過渡到下文作準備。詞人撫今追昔,不勝感慨,只覺“千古悠悠”。以上六句都是借環境氛圍來烘托人物心理。如果說“俯仰千古悠悠”是對世事的感懷,那么接下來“歲華晚”三句就是對個人身世的慨嘆。自己不知不覺已步人晚年,卻還要四處飄泊,遠離故鄉,孤身只影,又有誰會同情我,理解我,愿與我一起泛舟五湖?這幾句語促情急,層層遞進,暗用典故,字里行間不僅抒發了寂寞傷懷之情,也吐露了自己對前途和歸宿的設想,曲折地表現了對現實的態度。“磴古松斜,崖陰苔老,一片清愁。”蓬萊閣原也是登覽勝地,如今卻游人稀少,繁華消歇,只見那石階上傾斜的老松,和路邊崖畔厚厚的青苔,這一派荒蕪落寞的景象,不就是王朝沉淪、山何破敗的象征嗎!所以詩人寫到這里,再也抑制不住地發出了痛苦的呼喊——“一片清愁”,水到渠成,自然地收束了上片。同時,這也就揭示了詩人之所以要感慨世事、懷古傷今、泛舟五湖的現實的原因。

下闋開始抒發對故國山河的感懷,對宋朝大好江山喪失的痛惜。下闋首句以“回首”帶起三句,述說流亡歲月中對故鄉故都的刻骨思念。這三句互文見意,意思是回想在那些天涯飄泊的日子里,我多少次夢回東州、西浦,熱淚滾滾,灑落在這日夜思念的土地上。這個倒敘不單是為了抒發昔日的思情愁懷,更為描寫今日作鋪墊、作反襯。“魂飛西浦,淚灑東洲”今天歸來,該是驚喜不已,淚如泉涌。可是,出人意料,如今登上蓬萊閣,眼前分明是故土故園,而心中的滋味,卻頗似王粲所說的:“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樓賦》)這種“很特別”的感覺,將那種江山易主、國破家亡的悲傷,表現得極其真切,極其深沉。由此逼出“最負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游”二句點題的話,集中抒發了國破家亡的巨大創痛。這里采用艷麗的詞語極力鋪陳山川的美麗,意在反襯亡國的慘痛。詩人說辜負了,辜負了,秦鬟妝鏡,你這美好的江山,為什么偏偏在這樣的時刻來與你相見!這是正面的語意,反面還有一層,那就是這樣的時刻,我心中“一片清愁”,你亦無昔日的神采風韻,如此相見,更是悲酸難耐。雖有亡國失家之痛,卻又有難以直言之苦,只得以自悔自恨之言出之,曲筆傳情,更見悲慨。愈轉愈深,愈嘆愈悲,如何收煞得住呢?不過也只有山重水復,方能更見其才情筆力。下面作者語鋒一轉,再由今而古,由實而虛,向空處寄情。“狂吟老監”指賀知章,他曾任秘書監,又自號“四明狂客”。詞人要召喚他一起來賦詩消憂,表面意思是自我排遣,好像離主題遠了一點,其實正表明憂愁郁結,難以消除,愁情反而更深了。“共賦消憂”與上闋結尾處的“一片清愁”相應,都有“意在言外”的韻致,使沉痛之情在含茹吞咽之中又轉深了一層。

這首詞借物抒懷,以陰沉凄涼的冬景表達作者國破家亡四處漂泊的憂思。詞的上闋涉及國土淪亡,但蕭敝的冬景無處不滲透遺民的哀痛。下闋改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回首”三句,似欲打開感情的閘門一任奔瀉,以傾吐心頭郁積的哀傷,然而,至“還似王粲登樓”句一頓,至“好江山、何事此時游”時作者的悲憤之情突至高峰。隨后卻輕輕一退,轉而要呼喚“四明狂客”賀知章,來與自己一道吟賦。這樣層層推進,回環往復,構成了本詞情思哀婉和沉郁頓挫的風格特征。草窗詞素以意象縝密著稱。綜觀全詞,寫景空遠,抒情婉曲,結構細密,引事用典十分貼切,充分體現出作者深厚的詞學功底和創作才力。所以這首詞一直被推為《草窗詞》的壓卷之作。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四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2113清如許,

為有源頭5261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4102,

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處】:

中華詩詞-南宋-朱熹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1653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后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第二首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曰中流自在行。

宋代詩人作詩多議論,少形象,而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又名《泛舟》)卻化議論為形象,啟人思索,頗富韻味。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比興,寄托了一個深刻的哲理,讀之見情趣,思之覺深邃。字面上,它描繪了兩幅圖景:一幅是,日行月轉,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來,萬物復蘇,大地滋潤。江上的水漲起來了,巨船大艦在江上飄行,輕快如水漂鴻毛一般。這一比喻把由于水深而大船行駛也顯輕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飄行的圖景描畫得清新可愛。另一幅是,冰凍山寒,江流緩細,多人推拉,一條小船也移動艱難。這兩幅圖,作者是采用逆轉法粘合在一起的。四句短詩,頗顯波瀾,一比一襯,形象鮮明。

朱理學”。他勤奮好學,學問廣博,在經學、史學、文學等方面均有建樹。

《觀書有感》就是出自他親身體驗得出的獨特感受。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五

納蘭性德〔清代〕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臺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己。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清淚盡,紙灰起。

這愁緒什么時候才是盡頭?滴落在空空臺階上的細雨終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適宜葬花的天氣。你離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縱然是一場大夢,也早就應該醒來了。你一定是覺得人間沒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處的黃泉,雖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你倒是去了那清凈之地,而我們生生世世不離不棄的約定,就這樣被你拋棄。如果可以寄書信到黃泉該多好,好讓我知道你這些年過得怎樣,是誰在身旁照顧你。夜深了,我仍然輾轉反側,無法入睡,不忍再彈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讓我們來生再結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來生,我們兩個仍然無法長相廝守。而今,我的淚水已經流盡,紙錢燒成灰,飄忽不定。

金縷曲:詞牌名。又名《賀新郎》《乳燕飛》,亦作曲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韻。葬花天氣:指春末落花時節,大致是農歷五月,這里既表時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謝。夜臺:指墳墓。釵鈿約:釵鈿即“金釵”、“鈿合”,女子飾物。暗指愛人間的盟誓。重泉:即“黃泉”、“九泉”,指生死兩隔。雙魚:書信,典出古樂府。湘弦:即湘靈鼓瑟之弦。傳說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為水神,古代詩詞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這里指納蘭不忍再彈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則會勾起悼亡的哀思。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平十蘭性德悼亡詞中的代表作。其悼亡詞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淚交溢,語癡入骨。此詞尤稱絕唱。詞從空階滴雨,仲夏葬花寫來,引起傷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此夜臺幽遠,音訊不通,此至來生難期,感情層層遞進,最后萬念俱灰。此生已矣,來世為期?全詞虛實空間,實景與虛擬,所見與所思,糅合為一,歷歷往事與冥冥玄想密合無間。十蘭詞“哀感頑艷”、“令人不能卒讀”,于此可見一斑。

詞起得突兀:“此恨何時已?”此乃化用李之儀《卜算子》詞“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成句,劈頭一個反問,道出詞人心中對盧氏之死深切綿長、無窮無盡的哀思。作者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訣,歡樂不終而哀思無限;又恨人天懸隔,空見無由,值此亡婦忌日,這種愁恨更有增無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環境氛圍。“滴空階”二句,化用溫庭筠《更漏子》下闋詞意,溫詞曰:“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能清晰聽到夜雨停歇之后,殘雨滴空階之聲的人,一定有著郁悶難排的心事,溫飛卿平為離情所苦,十蘭容若則為喪妻之痛,死別之傷痛自然遠過于生離,故其凄苦更甚。盧氏死于農歷五月三十日,此時已平夏天,爭奇斗艷的百花已大都凋謝,故稱“葬花天氣”。此處有兩措辭當注意:其一明屬夏夜,卻稱“寒更”,此非自然天氣所致,乃寂寞凄涼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平詞人不謂“落花”,而稱“葬花”,“葬”與“落”平仄空同自非韻律所限。人死方謂“葬”,用“葬”字則更切合盧氏之死,如春花一樣美艷的嬌妻,卻如落花一樣“零落成泥碾作塵”。如今之“葬花天氣”,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夢一場,但果真平夢也早該醒了。“不謂夜臺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來,人間無味,倒不如一抔黃土,與人世隔開,雖覺冷清,卻能將愁埋葬。夜臺,即墓穴。埋愁地,亦指墓地。盧氏葬于玉河皂莢屯祖塋。“釵鈿約,竟拋棄”二句,再從自身痛苦生發,謂你因覺人間無味而撒手歸去,卻不顧我倆當年白頭到老的誓言,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間。古時夫婦常此釵鈿作為定情之物,表示對愛情的忠誠。釵為古代婦女的首飾之一,乃雙股笄,鈿,即金花,為珠寶鑲嵌的首飾,亦由兩片合成。上片寫詞人對亡婦的深切懷念。

下片開頭,詞人期望能了解盧氏亡故此后的情況。這當然平此人死后精神不死,還有一個幽冥的陰間世界為前提的。此亦時代局限使然,也未嘗不平詞人的精誠所至,自然無可厚非。“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空依?”“重泉”,即黃泉,九泉,俗稱陰間。雙魚,指書信。古樂府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之詩,后世故此雙鯉魚指書信。倘能與九泉之下的亡妻通信,一定得問問她,這幾年生活平苦平樂,他和誰人伴。此乃由生前之恩愛聯想所謂。詞人在另兩首題為《沁園春》的悼亡詞中也說:“記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欄曲處,同倚斜陽。”又曰:“最憶空看,嬌訛道字,手剪銀燈自潑茶。”由生前恩愛,而關心愛人死后的生活,鐘愛之情,可謂深入骨髓。詞人終夜輾轉反側,難此成眠。欲此重理湘琴消遣,又不忍聽這琴聲,因為這平亡妻的遺物,睹物思人,只會起到“舉杯消愁”“抽刀斷水”的作用,而于事無補。湘弦,原指湘妃之琴。顧貞觀有和性德《采桑子》云:“分明抹麗開時候,琴靜東廂,……孤負新涼,淡月疏欞夢一場。”由此可此看出盧氏在日,夫婦常在東廂理琴。理琴,即彈琴。捎信既難達,彈琴又不忍,詞人只好盼望來生仍能與她結為知己。據葉舒崇所撰盧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詞人不僅把盧氏當作親人,也當成摯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這平極難得的。詞人欲“結個他生知己”的愿望,仍怕不能實現:“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詞人甚至擔心兩人依舊薄命,來生的夫妻仍不能長久。緣慳,指緣份少;剩月零風,好景不長之意。讀詞至此,不能不使人潸然淚下。新婚三年,便生死睽隔,已足此使人痛斷肝腸,而期望來生也不可得,這個現實不平太殘酷了嗎?在封建制度下,婚姻不此愛情為基礎,故很少美滿的,難得一兩對恩愛夫妻,也往往被天災人禍所拆散。許多癡情男女,只得此死殉情,此期能鬼魂空依。詞人期望來生再結知己,已平進了一步。但又自知無望,故結尾“清淚盡,紙灰起”二句,格外凄絕。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六

步深幽。正云黃天淡,雪意未全休。鑒曲寒沙,茂林煙草,免仰千古悠悠。歲華晚、漂零漸遠,誰念我、同載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陰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最憐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游。為喚狂吟老監,共賦銷憂。閣在紹興,西浦、東州皆其地。

這首詞中的蓬萊閣在紹興臥龍山,為五代時吳越王錢鏐所建,是浙東名勝。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周密隨即流亡,這年和次年的冬天都曾到過紹興,從詞中描寫冬天的景物來看此詞應是第二年冬天游覽蓬萊閣時寫的,表達了作者懷念故國山河的愛國憂思。詞人的感受是通過登閣所見景物曲曲傳達出來的。在故國淪亡的情況下,詞人登臨古閣,感慨萬千。時值冬季,天色陰沉,雪意未休,這種凄涼的氣氛很好地烘托了作者的悲涼心境。

上闋以寫景為主。首句“步深幽”三字概括了進山登閣的過程。山路曲折盤桓,行人漸入幽深,“正”字領起下面兩句,交代當時的天氣。冬云凝重,天色昏黃,仿佛要下雪的樣子。作者以陰沉的'天氣烘托自己抑郁而沉重的心情。“鑒曲”三句,描寫登閣所見到的景物。鑒曲即鑒湖,唐代詩人賀知章告老時曾賜得鑒湖后終于其地。茂林指蘭亭,亦在紹興,東晉名士王羲之等曾于此賦詩詠懷,《蘭亭集序》中有“茂林修竹”之語。鑒湖和蘭亭都是歷史上名士棲游的地方,而眼前一片蕭瑟和衰敗。詞人撫今追昔,不勝感慨,只覺“千古悠悠”。以上六句都是借環境氛圍來烘托人物心理。下面“歲華晚”三句,由緬懷古跡轉而抒發身世飄零的感觸。登閣時已近年底,可自己仍在飄泊,而此番登臨又是只身一人,尤感寂寞。“同載五湖舟”,說的是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功成身退與西施泛舟五湖的故事。自己雖然也和范蠡一樣隱遁避世,四處漂泊,卻是形單影孤,誰來與自己作伴?“磴古”以下三句,再從抒情轉入寫景。古老的石級,歪歪斜斜的老松,山崖背陽處多年積成的青苔,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悲從中來,唏噓慨嘆?結句“一片清愁”正是對此情此景的高度概括。

上闋寫罷令人愁腸百結的冬景,下闋而抒發對故國山河的感懷,對宋朝大好江山喪失的痛惜。下闋首句以換頭用“回首”帶起三句,述說流亡歲月中對故鄉故都的刻骨思念。“幾”,幾番、多次,極言其頻繁。“魂飛西浦,淚灑東洲”兩句,情感深切而發語警挺。西浦、東州都是紹興地名。周密祖籍濟南,長期寓居吳興,故將江浙一帶視為第二故鄉。在江山易主、國土淪亡的歲月中,詞人日夜思念故國故土,多少次詞人夢里回到故國,不禁眼淚灑遍越中山川。但此時登閣眺望,頗像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登樓,看到故國山川、園林已今非昔比,不禁憂思萬端。以上六句,極寫望歸心切,而又深嘆家園淪亡。由此逼出“最負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游”二句點題的話,集中抒發了國破家亡的巨大創痛。秦鬟,指美如髻鬟的秦望山,在紹興東南。妝鏡,指清如明鏡的鑒湖水。這里采用艷麗的詞語極力鋪陳山川的美麗,意在反襯亡國的慘痛。江山如此嬌美,為什么偏在她慘遭蹂躪之后才來游賞呢?詞人痛心疾首,悲憤填膺,以至山容水態,,無不染上深深的哀愁。詞情發展至此,達到高潮。結尾二句,卻又筆頭一轉,輕輕遠拓開去。“狂吟老監”指賀知章,他曾任秘書監,又自號“四明狂客”。詞人要召喚他一起來賦詩消憂,表面意思是自我排遣,好像離主題遠了一點,其實正表明憂愁郁結,難以消除,愁情反而更深了。“共賦消憂”與上闋結尾處的“一片清愁”相應,都有“意在言外”的韻致,使沉痛之情在含茹吞咽之中又轉深了一層。

時值隆冬,天色陰沉,沙寒草衰,雪意未銷,這是用環境氣氛的凄清來烘托他悲涼的心境。鑒曲秀美,蘭亭風流,然而“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蘭亭集序》),這是借古今的更替寓興衰存亡的慨嘆。歲華已晚,飄零念遠,透露出流亡者孤寂無依的身世之感;而深山幽景更添詞人無窮的愁思。詞的上闋無一字涉及國土淪亡,但蕭敝的冬景無處不滲透遺民的哀痛。下闋改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回首”三句,似欲打開感情的閘門一任奔瀉,以傾吐心頭郁積的哀傷,然而,至“還似王粲登樓”句一頓,至“好江山、何事此時游”又一頓,這樣一頓再頓,使奔瀉的感情轉為沉痛的反思,妙在“才欲說破,便自咽住”,吞吐咽噎,回環往復,構成了此詞情思哀婉和沉郁頓挫的風格特征。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正是如此。草窗詞素以意象縝密著稱。綜觀全詞,寫景空遠,抒情婉曲,結構細密,引事用典十分貼切,充分體現出作者深厚的詞學功底和創作才力。所以這首詞一直被推為《草窗詞》的壓卷之作。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七

[宋代]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黃鶴樓上遠望中原,荒草煙波的地方,有著許多的城池。遙想當年,城中花團錦簇遮住了視線,柳樹成蔭掩護著城墻,樓閣都是雕龍砌鳳。萬歲山前、蓬壺殿里盡是一派宮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熱鬧景象。如今,胡虜鐵騎卻踐踏包圍著京師郊外,塵沙彌漫,戰勢兇險。

士兵在哪里?他們血染沙場,鮮血滋潤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們在戰亂中喪生,尸首填滿了溪谷。悲嘆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萬戶流離失所,田園荒蕪。自己何時才能請纓殺敵,率領精銳部隊出兵北伐,揮鞭渡過長江,掃清橫行“郊畿”的胡虜,收復中原。然后歸來,重游黃鶴樓,以續今日登臨之興。

黃鶴樓:舊址在黃鶴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黃鶴磯上。

萬歲山:即萬歲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間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財。

蓬壺殿:疑即北宋故宮內的蓬萊殿。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宮室壯麗,富庶繁華。

鐵騎:指金國軍隊。郊畿:指汴京所在處的千里地面。

風塵:指戰亂。風塵惡,是說敵人占領中原,戰亂頻仍,形勢十分險惡。

膏:滋潤,這里做被動詞。

鋒:兵器的尖端。

鍔:劍刃。

溝壑:溪谷。

纓:繩子。請纓,請求殺敵立功的機會。

河洛:黃河、洛水交匯的洛陽地區。這里泛指中原。

漢陽:今湖北武漢市(在武昌西北)。

這是一首登高抒懷之詞。全詞由詞人登上黃鶴樓所見之景發端,追憶了昔日汴京城的繁華,再回到眼前講述戰亂頻繁、生靈涂炭的情景,最后懷想來日得勝后的歡樂之情,抒發了詞人對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復中原的強烈愿望。

這首壯詞采用散文化寫法,可分四段,層次分明。

從篇首到“蓬壺殿里笙歌作”為第一段。寫在黃鶴樓之上遙望北方失地,引起對故國往昔“繁華”的回憶。“想當年”三字點目。“花遮柳護”四句極其簡潔地寫出北宋汴京宮苑之風月繁榮。萬歲山亦名艮岳。據《宋史·地理志·京城》記載,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積土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館池亭極多,建制精巧(蓬壺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專供皇室游玩。“珠翠繞”、“笙歌作”,極寫歌舞升平的壯觀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應“想當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寫北方遍布鐵蹄的占領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的慘痛情景。與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強烈對比。“鐵蹄滿郊畿,風塵惡”二句,花柳樓閣、珠歌翠舞一掃而空,驚心動魄。過片處是兩組自成問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戰士浴血奮戰,卻傷于鋒刃,百姓饑寒交迫,無辜被戮,卻死無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統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這遠非“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導“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之勐志。所以緊接二句就寫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領勁旅,直渡黃河,肅清金人,復我河山。這兩句引用《漢書》終軍請纓典故,渾成無跡。“何日”云云,正見出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樂觀地想象勝利后的歡樂。眼前他雖然登黃鶴樓,作“漢陽游”,但心情是無法寧靜的。或許他會暗誦“昔人已乘黃鶴去”的名篇而無限感慨。不過,待到得勝歸來,“再續漢陽游”時,一切都會改變,那種快樂,唯恐只有騎鶴的神仙才可體會呢!詞的末句“騎黃鶴”三字兼顧現實,深扣題面。

在南北宋之交,詞起了一次風格化的變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約深曲,這種藝術上的轉變根源卻在于內容,在于愛國主義成為詞的時代性主題。當時寫作豪放詞的作家,多是主戰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將領,其中也有岳飛,這種現象有其必然性的。這首《滿江紅》即以文法入詞,從“想當年”、“到而今”、“何日”說到“待歸來”,嚴格遵循時間順序,結構層次分明,語言洗練明快,已具豪放詞的一般特點。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八

《觀書有感》朱熹(南宋)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

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

那艘龐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

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創作背景:

慶元二年(11),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并寫下《福山》一詩。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朱熹離村后,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今屬上塘鎮)以紀念朱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巖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巖”二字,在巖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

作品賞析: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第一首詩

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里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淺、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于“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的情態。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第二首詩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詩。這首詩用水上行舟作對比,說明讀書有個循序漸進的過過程,要在漸進中窮盡事理,初學時需要“推移”之力,到后來探得規規律,懂得事理之時,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這首詩中是講讀書的方法,但一樣無怎樣讀書的影子。用一種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訴了人們怎樣讀書。是的,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們要學的知識太多了,各種各樣的書讓人們目不暇接。如果人們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點點的積累知識,就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方法。要讀大量的書,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不成,人們只有在學習中摸索一套對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擴大知識面,讓那些知識象個圖書館一樣存貯在人們的腦中,這樣人們就學倒了大量的知識,并學有所用。

朱熹簡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后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后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于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岳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后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并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慶元六年(12)三月初九,朱熹終于在家里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臨死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可見他是如何矢志于樹立自己的理學,然而生前終未如愿。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九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代·朱熹《觀書有感·其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廣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廣,形是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就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廣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就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廣不斷學習新就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就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廣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是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是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是地比廣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十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臺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已。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清淚盡,紙灰起。

這愁緒什么時候才是盡頭?滴落在空空臺階上的細雨終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適宜葬花的天氣。你離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縱然是一場大夢,也早就應該醒來了。你一定是覺得人間沒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處的黃泉,雖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你倒是去了那清凈之地,而我們生生世世不離不棄的約定,就這樣被你拋棄。

如果可以寄書信到黃泉該多好,好讓我知道你這些年過得怎樣,是誰在身旁照顧你。夜深了,我仍然輾轉反側,無法入睡,不忍聽他們的續弦之議。讓我們來生再結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來生,我們兩個仍然無法長相廝守。而今,我的淚水已經流盡,紙錢燒成灰,飄忽不定。

金縷曲:詞牌名。又名《賀新郎》《乳燕飛》,亦作曲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韻。

葬花天氣:指春末落花時節,大致是農歷五月,這里既表時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謝。

夜臺:指墳墓。

釵鈿約:釵鈿即“金釵”、“鈿合”,女子飾物。暗指愛人間的盟誓。

重泉:即“黃泉”、“九泉”,指生死兩隔。

雙魚:書信,典出古樂府。

湘弦:即湘靈鼓瑟之弦。傳說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為水神,古代詩詞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這里指納蘭不忍再彈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則會勾起悼亡的哀思。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是納蘭性德悼亡詞中的代表作。其悼亡詞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淚交溢,語癡入骨。此詞尤稱絕唱。詞從空階滴雨,仲夏葬花寫來,引起傷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臺幽遠,音訊不通,以至來生難期,感情層層遞進,最后萬念俱灰。此生已矣,來世為期?全詞虛實相間,實景與虛擬,所見與所思,糅合為一,歷歷往事與冥冥玄想密合無間。納蘭詞“哀感頑艷”、“令人不能卒讀”,于此可見一斑。

詞起得突兀:“此恨何時已?”此乃化用李之儀《卜算子》詞“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成句,劈頭一個反問,道出詞人心中對盧氏之死深切綿長、無窮無盡的哀思。作者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訣,歡樂不終而哀思無限;又恨人天懸隔,相見無由,值此亡婦忌日,這種愁恨更有增無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環境氛圍。“滴空階”二句,化用溫庭筠《更漏子》下闋詞意,溫詞曰:“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能清晰聽到夜雨停歇之后,殘雨滴空階之聲的人,一定有著郁悶難排的心事,溫飛卿是為離情所苦,納蘭容若則為喪妻之痛,死別之傷痛自然遠過于生離,故其凄苦更甚。盧氏死于農歷五月三十日,此時已是夏天,爭奇斗艷的百花已大都凋謝,故稱“葬花天氣”。此處有兩措辭當注意:其一明屬夏夜,卻稱“寒更”,此非自然天氣所致,乃寂寞凄涼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詞人不謂“落花”,而稱“葬花”,“葬”與“落”平仄相同自非韻律所限。人死方謂“葬”,用“葬”字則更切合盧氏之死,如春花一樣美艷的嬌妻,卻如落花一樣“零落成泥碾作塵”。如今之“葬花天氣”,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夢一場,但果真是夢也早該醒了。“不及夜臺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來,人間無味,倒不如一抔黃土,與人世隔開,雖覺冷清,卻能將愁埋葬。夜臺,即墓穴。埋愁地,亦指墓地。盧氏葬于玉河皂莢屯祖塋。“釵鈿約,竟拋棄”二句,再從自身痛苦生發,謂你因覺人間無味而撒手歸去,卻不顧我倆當年白頭到老的誓言,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間。古時夫婦常以釵鈿作為定情之物,表示對愛情的忠誠。釵為古代婦女的首飾之一,乃雙股笄,鈿,即金花,為珠寶鑲嵌的首飾,亦由兩片合成。上片寫詞人對亡婦的深切懷念。

下片開頭,詞人期望能了解盧氏亡故以后的情況。這當然是以人死后精神不死,還有一個幽冥的陰間世界為前提的。此亦時代局限使然,也未嘗不是詞人的精誠所至,自然無可厚非。“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依?”“重泉”,即黃泉,九泉,俗稱陰間。雙魚,指書信。古樂府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之詩,后世故以雙鯉魚指書信。倘能與九泉之下的亡妻通信,一定得問問她,這幾年生活是苦是樂,他和誰人伴。此乃由生前之恩愛聯想所及。詞人在另兩首題為《沁園春》的悼亡詞中也說:“記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欄曲處,同倚斜陽。”又曰:“最憶相看,嬌訛道字,手剪銀燈自潑茶。”由生前恩愛,而關心愛人死后的生活,鐘愛之情,可謂深入骨髓。詞人終夜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欲以重理湘琴消遣,又不忍聽這琴聲,因為這是亡妻的遺物,睹物思人,只會起到“舉杯消愁”“抽刀斷水”的作用,而于事無補。湘弦,原指湘妃之琴。顧貞觀有和性德《采桑子》云:“分明抹麗開時候,琴靜東廂,……孤負新涼,淡月疏欞夢一場。”由此可以看出盧氏在日,夫婦常在東廂理琴。理琴,即彈琴。捎信既難達,彈琴又不忍,詞人只好盼望來生仍能與她結為知己。據葉舒崇所撰盧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詞人不僅把盧氏當作親人,也當成摯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這是極難得的。詞人欲“結個他生知己”的愿望,仍怕不能實現:“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詞人甚至擔心兩人依舊薄命,來生的夫妻仍不能長久。緣慳,指緣份少;剩月零風,好景不長之意。讀詞至此,不能不使人潸然淚下。新婚三年,便生死睽隔,已足以使人痛斷肝腸,而期望來生也不可得,這個現實不是太殘酷了嗎?在封建制度下,婚姻不以愛情為基礎,故很少美滿的,難得一兩對恩愛夫妻,也往往被天災人禍所拆散。許多癡情男女,只得以死殉情,以期能鬼魂相依。詞人期望來生再結知己,已是進了一步。但又自知無望,故結尾“清淚盡,紙灰起”二句,格外凄絕。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十一

原文: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賞析:

本詩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蒙沖”也寫作“艨艟”。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蒙沖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

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十二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全詩如下: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賞析一】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此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望的襟懷。向西遠看,夕陽貼著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遠,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

詩人登上高高的鸛雀樓,眺望遠遠近近的山川景色。

扶欄西望。一輪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終于隱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腳底下的黃河流水,波濤滾滾,哆嗦遠去,遠去,為投入大海的懷抱而奔騰不息。多么雄渾的景象,多么壯闊的大自然!

但是詩人知道,大自然實在太大,自己的眼界還很狹小,要想進一步地開闊視野,眺望那更遠更壯觀的世界,還需要登上更高的地點。而自己,就連這共有三層的鸛雀也還沒登上最高層呢!

【賞析二】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

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篇十三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黃鶴樓上遠望中原,荒草煙波的地方,有著許多的城池。遙想當年,城中花團錦簇遮住了視線,柳樹成蔭掩護著城墻,樓閣都是雕龍砌鳳。萬歲山前、蓬壺殿里盡是一派宮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熱鬧景象。如今,胡虜鐵騎卻踐踏包圍著京師郊外,塵沙彌漫,戰勢兇險。

士兵在哪里?他們血染沙場,鮮血滋潤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們在戰亂中喪生,尸首填滿了溪谷。悲嘆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萬戶流離失所,田園荒蕪。自己何時才能請纓殺敵,率領精銳部隊出兵北伐,揮鞭渡過長江,掃清橫行“郊畿”的胡虜,收復中原。然后歸來,重游黃鶴樓,以續今日登臨之興。

黃鶴樓:舊址在黃鶴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黃鶴磯上。

萬歲山:即萬歲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間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財。

蓬壺殿:疑即北宋故宮內的蓬萊殿。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宮室壯麗,富庶繁華。

鐵騎:指金國軍隊。郊畿:指汴京所在處的千里地面。

風塵:指戰亂。風塵惡,是說敵人占領中原,戰亂頻仍,形勢十分險惡。

膏:滋潤,這里做被動詞。

鋒:兵器的尖端。

鍔:劍刃。

溝壑:溪谷。

纓:繩子。請纓,請求殺敵立功的機會。

河洛:黃河、洛水交匯的洛陽地區。這里泛指中原。

漢陽:今湖北武漢市(在武昌西北)。

這首詞創作時代較《滿江紅·怒發沖冠》略早,寫于南宋紹興四年作者出兵收復襄陽六州駐節鄂州(今湖北武昌)時。

紹興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劉豫軍隊攻占南宋的襄陽、唐、鄧、隨、郢諸州府和信陽軍,切斷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陜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脅到朝廷對湖南、湖北的統治安全。岳飛接連上書奏請收復襄陽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飛兼黃、復二州、漢陽軍(湖北漢陽)、德安府(湖北安陸)制置使,統軍出征。由于軍紀嚴明、士氣高昂,部署運籌得當,岳家軍在三個月內,迅速收復了襄、鄧六州,有力地保衛了長江中游的安全,打開了川陜與朝廷交通道路。正在這大好時機,朝廷卻以“三省、樞密院同奉圣旨”的名義要求岳飛收復六州,然后班師回朝。于是岳飛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飛憑借襄鄧大捷以僅三十二歲年齡被封為侯(武昌郡開國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祿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業。因此他仍不斷上奏,要求選派精兵直搗中原,收復失地,以免坐失良機。在鄂州,岳飛到黃鶴樓登高,北望中原,寫下了這樣一首抒情感懷詞。

這首詞采用散文化寫法,可分四段,層次分明。

從篇首到“蓬壺殿里笙歌作”為第一段。寫在黃鶴樓之上遙望北方失地,引起對故國往昔“繁華”的回憶。“想當年”三字點目。“花遮柳護”四句極其簡練地道出北宋汴京宮苑之風月繁榮。萬歲山亦名艮岳。據《宋史·地理志·京城》記載,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積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圍十余里,堂館池亭極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壺是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異石,悉聚于此,專供皇室游玩。“珠翠繞”、“笙歌作”,極力寫作了歌舞升平的壯觀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筆(回應“想當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寫北方遍布鐵蹄的占領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的慘痛情景。與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強烈對比。“鐵蹄滿郊畿,風塵惡”二句,花柳樓閣、珠歌翠舞一掃而空,驚心動魄。過片處是兩組自成問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戰士浴血奮戰,卻傷于鋒刃,百姓饑寒交迫,無辜被戮,卻死無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統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這遠非“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導“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寫作者心中宿愿——領軍率隊,直渡黃河,肅清金人,復我河山。這兩句引用《漢書》終軍請纓典故,渾成無跡。“何日”云云,正見出一種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樂觀地想象勝利后的歡樂。眼前他雖然登黃鶴樓,作“漢陽游”,但心情是無法寧靜的。或許他會暗誦“昔人已乘黃鶴去”的名篇而無限感慨。不過,待到得勝歸來,“再續漢陽游”時,一切都會改變,那種快樂,唯恐只有騎鶴的神仙才可體會呢!詞的末句“騎黃鶴”三字兼顧現實,深扣題面。

在南北宋之交,詞起了一次風格化的變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約深曲,這種藝術上的轉變根源卻在于內容,在于愛國主義成為詞的時代性主題。當時寫作豪放詞的作家,多是愛國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將領,其中也有岳飛,這種現象有其必然性的。這首《滿江紅》即由文法入詞,從“想當年”、“到而今”、“何日”說到“待歸來”,以時間為序,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簡練明快,已具豪放詞的特點。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