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一
落日松陵道,堤長欲抱城。
塔盤湖勢動,橋引月痕生。
市靜人逃賦,江寬客避兵。
廿年交舊散,把酒嘆浮名。
日落時在松陵道上前行,長長的江堤圍繞著這座古城。
塔影在湖水中隨波浮動,長橋牽引出一彎新月出生。
街市寂靜無人皆因逃稅,江寬見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二十年間故友舊交多離散,端起酒杯感嘆這身外浮名。
吳江:在今江蘇省南部,西臨太湖。
松陵:指吳江。
堤:指吳江縣長堤。
塔:吳江東門外方塔。
橋:指吳江城外利往橋,又叫長橋,共有八十五孔。
引:長。
交舊:老朋友。
把酒:拿起酒杯。
這首詩約作于康熙七年(1668)春,作者吳偉業應友人吳琦之邀請從家鄉江蘇太倉往浙江吳興,途經吳江。由于當時因戰亂和繁重的苛捐雜稅,鄉村破產、百姓逃亡的現象比較常見,故作者有感而發。
這首詩扣住吳江的地理形勢和有關的歷史事件,巧妙地融寫景、敘事、抒情為一體,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詩上半部分描寫吳江自然景色,首聯所說“松陵”,為吳江舊稱。吳江縣城東南舊有一條長堤,界于松江與太湖之間,蜿蜒八十余里。詩人走在黃昏的吳江道路上,遠遠望去,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縣城一樣。一個“抱”字,把長堤擬人化了,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寫出了它對吳江縣城護擁偎倚的情態。首聯是對吳江的遠眺,頷聯兩句,則由遠而近,進一步作具體刻畫。第三句所說的“塔”,原在吳江東門外的寧境華嚴講寺內,共七層,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處均可看見,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變的,這就仿佛湖勢在圍繞著方塔移動。第四句所說的“橋”,一名垂虹橋,俗呼長橋,東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間有垂虹亭;前臨太湖,橫絕松陵,湖光海氣,蕩漾一色,舊稱“三吳絕景”。由于橋身很長,所以有一種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牽引而生的感覺。兩句抓住當時吳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寫。詩中有塔有湖,有橋有月,動靜相宜,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幅空明清曠的圖畫。同時,頷聯這兩句除了寫景之外,實際上另有某種深刻的寓意蘊藏在內,與頸聯相呼應。
頸聯“市靜人逃賦,江寬客避兵”,這兩句為全詩關鍵,它描寫了吳江在賦稅重壓、戰亂摧殘之下的蕭條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斂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闊,是由于行客為了躲避兵火戰事,隱身遁跡。這“市”和“江”的蕭條景象,一方面和前面“湖”和“月”同樣開闊,另一方面卻又使得原來的秀麗景色整個地為之黯然,蒙上了一層凄清慘淡的色調,從而產生了對照鮮明的藝術效果。再結合頷聯“塔盤”、“橋引”兩句。所謂“湖勢動”,即可以視為寫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對頸聯的“逃賦”和“避兵”的人間風波的一種形象的暗示。所謂“月痕生”,則在寫景之中隱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屬陰象,因而在古代詩詞中往往用來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詞人徐燦的《踏莎行》即云:“碧云猶疊舊山河,月痕休到深深處!”這里的“碧云”典據梁朝江淹《休上人怨別》詩:“日暮碧云合?!币馑颊f當時的南明小朝廷雖然已經日薄西山,但畢竟還在堅持;“月痕”則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滅南明。吳偉業和徐燦是同時代人,并且還是兒女親家。他作《過吳江有感》時,明朝政權已經徹底覆亡,所以一開頭寫的就是“落日”而不是“日暮”;因此頷聯中的“月痕生”,也同樣應是暗指清兵到來,而頸聯的“避兵”,由此也不顯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詩的結構脈絡便可一目了然。首聯總起,概括吳江形勢,點明時代背景;接著一分為二,頷聯、頸聯由暗而明,既是寫景,又分別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離散。最后,詩又合二而一,歸結為故國淪喪,交游零落,身世凄涼,唯有感嘆而已的悲涼情懷。
尾聯“廿年交舊散,把酒嘆浮名”,這里的“廿年”不一定是確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寫作此詩這二十余年的時間?!吧ⅰ弊殖猩衔摹疤印?、“避”二字而來,“人逃”“客避”,故友自然也都離散了。這句雖然說得較虛,不過,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明朝既亡,許多愛國文士相率結為詩社,遁跡林泉,砥礪氣節,暗圖匡復。順治七年(1650)開始出現的吳江“驚隱詩社”,在當時尤為著名。吳江的吳炎、潘檉章,昆山的顧炎武、歸莊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員??滴醵辏?663),莊廷鑨“明史案”興,清王朝借機大搞株連,屠戮遺民志士,“驚隱詩社”亦被迫停止,吳炎、潘檉章也慘遭殺害,顧炎武曾做詩文吊之。而吳偉業同他們都有交往,因此,“廿年交舊散”云云,大概正是“有感”于這一事件。至于“把酒嘆浮名”,則是吳偉業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明朝少年高第,前程似錦,而明亡以后,由于“浮名”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鄉家居?!案∶敝廴巳绱耍床患肮视褌兓蛩阑蚨?;名節不墮,令詩人深為嘆息,借酒澆愁。
縱觀全詩,前半首寫“過吳江”,是敘事;后半首寫“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敘事。首聯“落日”,詩人離吳江還較遠;頷聯“月痕生”,漸漸接近吳江;頸聯“市靜”,表明已經上岸;尾聯“把酒”,則是住下之后發現“交舊散”,才對“酒”興“嘆”的。全詩按照時間先后依次描述,層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寫“有感”,又是續寫“過吳江”。同樣,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寫“過吳江”,又是預寫“有感”??梢姡诒驹娭校瑪⑹屡c抒情,“過吳江”與“有感”,已經達到了相互滲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二
原文: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譯文
黃鶴樓上遠望中原,荒草煙波的地方,有著許多的城池。遙想當年,城中花團錦簇遮住了視線,柳樹成蔭掩護著城墻,樓閣都是雕龍砌鳳。萬歲山前、蓬壺殿里盡是一派宮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熱鬧景象。如今,胡虜鐵騎卻踐踏包圍著京師郊外,塵沙彌漫,戰勢兇險。
士兵在哪里?他們血染沙場,鮮血滋潤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們在戰亂中喪生,尸首填滿了溪谷。悲嘆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萬戶流離失所,田園荒蕪。自己何時才能請纓殺敵,率領精銳部隊出兵北伐,揮鞭渡過長江,掃清橫行“郊畿”的胡虜,收復中原。然后歸來,重游黃鶴樓,以續今日登臨之興。
注釋
黃鶴樓:舊址在黃鶴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黃鶴磯上。
萬歲山:即萬歲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間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財。
蓬壺殿:疑即北宋故宮內的蓬萊殿。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宮室壯麗,富庶繁華。
鐵騎:指金國軍隊。郊畿:指汴京所在處的千里地面。
風塵:指戰亂。風塵惡,是說敵人占領中原,戰亂頻仍,形勢十分險惡。
膏:滋潤,這里做被動詞。
鋒:兵器的尖端。
鍔:劍刃。
溝壑:溪谷。
纓:繩子。請纓,請求殺敵立功的機會。
河洛:黃河、洛水交匯的洛陽地區。這里泛指中原。
漢陽:今湖北武漢市(在武昌西北)。
賞析:
這首詞創作時代較《滿江紅·怒發沖冠》略早,寫于南宋紹興四年作者出兵收復襄陽六州駐節鄂州(今湖北武昌)時。
紹興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劉豫軍隊攻占南宋的襄陽、唐、鄧、隨、郢諸州府和信陽軍,切斷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陜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脅到朝廷對湖南、湖北的統治安全。岳飛接連上書奏請收復襄陽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飛兼黃、復二州、漢陽軍(湖北漢陽)、德安府(湖北安陸)制置使,統軍出征。由于軍紀嚴明、士氣高昂,部署運籌得當,岳家軍在三個月內,迅速收復了襄、鄧六州,有力地保衛了長江中游的安全,打開了川陜與朝廷交通道路。正在這大好時機,朝廷卻以“三省、樞密院同奉圣旨”的名義要求岳飛收復六州,然后班師回朝。于是岳飛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飛憑借襄鄧大捷以僅三十二歲年齡被封為侯(武昌郡開國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祿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業。因此他仍不斷上奏,要求選派精兵直搗中原,收復失地,以免坐失良機。在鄂州,岳飛到黃鶴樓登高,北望中原,寫下了這樣一首抒情感懷詞。
這首詞采用散文化寫法,可分四段,層次分明。
從篇首到“蓬壺殿里笙歌作”為第一段。寫在黃鶴樓之上遙望北方失地,引起對故國往昔“繁華”的回憶?!跋氘斈辍比贮c目?!盎ㄕ诹o”四句極其簡練地道出北宋汴京宮苑之風月繁榮。萬歲山亦名艮岳。據《宋史·地理志·京城》記載,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積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圍十余里,堂館池亭極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壺是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異石,悉聚于此,專供皇室游玩?!爸榇淅@”、“笙歌作”,極力寫作了歌舞升平的.壯觀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筆(回應“想當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寫北方遍布鐵蹄的占領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的慘痛情景。與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強烈對比?!拌F蹄滿郊畿,風塵惡”二句,花柳樓閣、珠歌翠舞一掃而空,驚心動魄。過片處是兩組自成問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戰士浴血奮戰,卻傷于鋒刃,百姓饑寒交迫,無辜被戮,卻死無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統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這遠非“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導“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寫作者心中宿愿——領軍率隊,直渡黃河,肅清金人,復我河山。這兩句引用《漢書》終軍請纓典故,渾成無跡?!昂稳铡痹圃?,正見出一種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樂觀地想象勝利后的歡樂。眼前他雖然登黃鶴樓,作“漢陽游”,但心情是無法寧靜的?;蛟S他會暗誦“昔人已乘黃鶴去”的名篇而無限感慨。不過,待到得勝歸來,“再續漢陽游”時,一切都會改變,那種快樂,唯恐只有騎鶴的神仙才可體會呢!詞的末句“騎黃鶴”三字兼顧現實,深扣題面。
在南北宋之交,詞起了一次風格化的變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約深曲,這種藝術上的轉變根源卻在于內容,在于愛國主義成為詞的時代性主題。當時寫作豪放詞的作家,多是愛國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將領,其中也有岳飛,這種現象有其必然性的。這首《滿江紅》即由文法入詞,從“想當年”、“到而今”、“何日”說到“待歸來”,以時間為序,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簡練明快,已具豪放詞的特點。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三
《觀書有感》朱熹(南宋)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1][2]
《觀書有感》(其一)
《觀書有感》(其一)(2張)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
注釋譯文編輯
注釋
其一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其二
“艨艟”:也作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艦名,這里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譯文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
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
那艘龐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
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創作背景編輯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腚兄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并寫下《福山》一詩。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朱熹離村后,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今屬上塘鎮)以紀念朱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巖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巖”二字,在巖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
作品鑒賞編輯
文字賞析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第一首詩
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鞍氘€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里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于“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皢柷本褪恰皢査?。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皢枴蹦莻€“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扒濉钡貌粌H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的情態。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第二首詩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詩。這首詩用水上行舟作對比,說明讀書有個循序漸進的過過程,要在漸進中窮盡事理,初學時需要“推移”之力,到后來探得規規律,懂得事理之時,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這首詩中是講讀書的方法,但一樣無怎樣讀書的影子。用一種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訴了人們怎樣讀書。是的,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們要學的知識太多了,各種各樣的書讓人們目不暇接。如果人們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點點的積累知識,就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方法。要讀大量的書,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不成,人們只有在學習中摸索一套對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擴大知識面,讓那些知識象個圖書館一樣存貯在人們的腦中,這樣人們就學倒了大量的知識,并學有所用。
后世影響
《觀書有感二首》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原理范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文學藝術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等等。
作者簡介編輯
朱熹像
朱熹像
上一篇:師德師風整改計劃下一篇:觀鏡有感閱讀答案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注釋篇四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家業在災年中蕩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東。
戰亂過后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道路中。
吊影傷情好像離群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
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主簿。
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荒,一作“饑”。
世業:祖傳的產業。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田”,人死后,子孫可以繼承“世業田”。
羈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蕪零落。
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爭。
吊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千里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群。
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
九秋蓬:深秋時節隨風飄轉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漂泊。九秋,秋天。
鄉心:思親戀鄉之心。
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厥妆藓蟮墓枢l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這首詩約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間。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叛軍,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亂”。值此人禍天災紛至沓來之際詩人自不免憂國思親,傷亂悲離。就在這一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五
原文: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釋:
1.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2.那得:怎么會。
3.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4.清如許:這樣清澈。
5.如:如此,這樣。
6.清:清澈。
7.為:因為。
8.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9.“艨艟”: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艦名,這里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10.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
11.中流:河流的中心。
翻譯: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戰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賞析:
本詩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白蛞菇叴核?,艨艟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蒙沖”也寫作“艨艟”。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蒙沖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跋騺硗髻M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注釋篇六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臺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已。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清淚盡,紙灰起。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悼亡詞。該詞上片敘天人永隔之恨,起筆直抒恩愛夫妻生離死別的無窮憾恨,雖然三年過去,沉重的哀思仍然纏擾詞人,無法釋懷。下片抒思念亡妻之情,設想九泉之下妻子會寄來書信,這樣就能了解她死后的苦樂和相伴的魂靈。全詞虛實結合,層層入深,凄惋纏綿,發自肺腑,不假雕飾。
這愁緒什么時候才是盡頭?滴落在空空臺階上的細雨終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適宜葬花的天氣。你離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縱然是一場大夢,也早就應該醒來了。你一定是覺得人間沒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處的黃泉,雖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你倒是去了那清凈之地,而我們生生世世不離不棄的約定,就這樣被你拋棄。
如果可以寄書信到黃泉該多好,好讓我知道你這些年過得怎樣,是誰在身旁照顧你。夜深了,我仍然輾轉反側,無法入睡,不忍聽他們的續弦之議。讓我們來生再結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來生,我們兩個仍然無法長相廝守。而今,我的淚水已經流盡,紙錢燒成灰,飄忽不定。
金縷曲:詞牌名。又名《賀新郎》《乳燕飛》,亦作曲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韻。
葬花天氣:指春末落花時節,大致是農歷五月,這里既表時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謝。
夜臺:指墳墓。
釵鈿約:釵鈿即“金釵”、“鈿合”,女子飾物。暗指愛人間的盟誓。
重泉:即“黃泉”、“九泉”,指生死兩隔。
雙魚:書信,典出古樂府。
湘弦:即湘靈鼓瑟之弦。傳說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為水神,古代詩詞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這里指納蘭不忍再彈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則會勾起悼亡的哀思。
創作背景
康熙十六年(1677年)盧氏因難產不幸去世,這首詞即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農歷五月三十日,為盧氏亡故三周年之時。
文學賞析
詞一開篇,作者就化用李之儀《卜算子》中“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的成句,看似突兀的一個反問句,卻真實地道出納蘭對盧氏之死所表達出的哀傷痛悼之情,雖然盧氏已經去世三年,但是納蘭對她的思念卻一直沒有停止,他也曾想開始新的生活,卻又始終放不下舊情,在亡婦忌日之時,他的這種郁結已久的矛盾心情終于得以釋放,一個“恨”字,點明了全詞的主旨。
接下來作者交代了時間、地點,“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盧氏的忌日是農歷五月三十,此時正是綠葉茂盛、花漸凋謝的暮春季節,因此說是“葬花天氣”。屋外雨聲連連,而納蘭的心情則沉重凄清,所以他雖然身在春季,卻感受此時已是“寒更”。
對于盧氏的離世,納蘭始終不能承認這個事實,因此他總希望這只是一個夢,等到夢醒之后,盧氏就會出現在他的面前。但幻想終究是幻想,不會有夢一做就是三年。對于盧氏之死的原因,納蘭猜想是因為她“料也覺、人間無味”。因為墳墓雖然冷清孤寂,但是卻能夠把所有的愁苦都埋葬于地下。
上片結尾“釵鈿約,竟拋棄”呼應開篇“此恨何時已”,似有怨恨之意,你和我本有釵鈿之約,如今你卻要違背誓言,讓我獨自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間。
全詞到了下片,納蘭開始傾訴自己的別后生涯?!爸厝粲须p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納蘭在這里設想陰問如果能通書信,自己也就能夠知道盧氏這些年來的苦樂哀思與準一起相伴度過。詞從空階滴雨,仲夏葬花寫來,引起傷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臺幽遠,音訊不通,以至來生難期,感情層層遞進,最后萬念俱灰。此生已矣,來世為期。全詞虛實相間,實景與虛擬,所見與所思,糅合為一,歷歷往事與冥冥玄想密合無間。納蘭詞“哀感頑艷”、“令人不能卒讀”,于此可見一斑。
從生前的恩愛,到關心亡妻死后的生活,甚至在其逝去后經常夜不能寐、輾轉反側地思念她,可見納蘭對盧氏的愛已經深入骨髓?!跋嫦摇币辉~在這里明指納蘭害怕睹物思人,因此不忍再彈那哀怨凄婉的琴弦,也暗含了他不忍續弦再娶之意。
據記載,納蘭在盧氏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由此可見,納蘭不但把盧氏當成了自己的賢內助,更是把她視為知己,這在封建社會中,是一個難能可貴的觀念,因此在妻死不能復生、自己又不忍續弦的情況下,納蘭想要和盧氏“待結個、他生知己”,這雖然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安慰。但是納蘭對此無比的執著,甚至還害怕他們兩個人即使來生結緣。卻也像今生這樣命薄,美好的光景、美好的情緣不能長久。
在詞的結尾,納蘭終于從內心世界回到現實,在那空階之上,親手點燃了祭奠亡妻的紙錢,并且自己心中所有的情感都化成一句話,“清淚盡,紙灰起”。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七
湖山經醉慣。漬春衫、啼痕酒痕無限。又客長安,嘆斷襟零袂,涴塵誰浣。紫曲門荒,沿敗井、風搖青蔓。對語東鄰,猶是曾巢,謝堂雙燕。
春夢人間須斷。但怪得、當年夢緣能短。繡屋秦箏,傍海棠偏愛,夜深開宴。舞歇歌沈,花未減、紅顏先變。佇久河橋欲去,斜陽淚滿。
那湖光山色仿佛也看慣了我的醉熏熏的嘴臉,滿身都是啼痛酒跡,漬污了我的春衫。我再一次來到京都臨安客居,想到殘破污濁的衣服,再也無人縫補洗涮,不免感到哀傷。熱鬧的街頭巷陌門徑一早已經荒蕪了,我沿著殘破的斷瓦殘垣,看到的是微風輕輕地吹拂著荒草野蔓。東鄰的屋里傳來燕語呢喃,那是一對曾在朱門大院居住過的雙燕。我知道人間的歡樂是非常短暫的,仿佛一場短短的春夢很快就夢醒了。只可惜當年,美好的夢竟然是那樣的短暫。在錦繡的帷幄中彈奏秦箏,依傍著海棠花纏綿繾綣,在深夜里歌舞盛宴。到現在那歡樂的歌舞早已經渺無蹤跡,雖然花兒的顏色還沒有褪減,但是人的紅顏早已改變。我站立在河橋上不想離去,斜陽下,辛酸的淚水早已經無滿了我的兩只眼睛。
湖山:指西湖及湖邊的高山。
漬:沾染。
斷襟零袂:指衣服破碎。襟:衣領。裾:衣初。浣:洗滌。
紫曲:指妓女所居的坊曲。
這是一首感舊傷懷詞,萍蹤浪跡陣詞人吳夢窗一日路過都城臨安(今杭州),來到當年曾棲息過陣住處看望,但見荒草填門,井垣頹敗,不禁感觸紛紜,情不自勝,于是吟成此詞,以抒襟懷。
上闋著重描寫故居現時陣荒涼景象。開頭三句交代自己自離開故居之后這許多年來陣飄零生涯:“湖山經醉慣。”寥寥五字便作了一個形象陣概括。“湖山”表現浪跡江湖;“醉”意味著借酒澆愁,生不得意;而“慣”則表示這樣陣生活已習以為常,成為習慣。為了進一步形象化,詞人以“漬春衫,啼痕酒痕無限”加以具體描寫。陸放翁有“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陣詩句,詞人在這里以酒痕啼痕濕漬春衫表現自己陣飄零生涯,比陸詩分量更重,其悲苦程度也更勝一籌。“又客長安”乃“過都城”陣點題之筆,“長安”不過是一個借喻,實指南宋都城臨安。“嘆斷襟零袂”二句自畫出詩人窘困落魄陣形象:衣衫襤褸,尚且積塵染垢,無人替他收拾洗涮。按詩人吳文英一生未曾入仕,只做過一點掌管文書陣小職務,生活經常窮苦落魄,他曾有“幾處路窮車絕”陣詞句自訴境遇陣困頓窘迫。
“紫曲荒門”以下三句寫自家故居今日敗落陣景象:“紫曲”系京都巷陌陣稱謂,在紫門朱院陣映襯下,自己陣門前長滿荒草,院中陣井臺破敗不堪,蔓草披離,在風中搖曳著……更令人觸目傷懷?!皩φZ東鄰”三句用陣是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陣典故,系指舊居東鄰陣家門亦已敗落,而今為平民所居,那巢中棲著陣還是當年華屋下陣燕子。詞中不僅寫自己舊居陣荒蕪,也寫東鄰陣變遷,這就較為廣闊地寫出世事陣滄桑和朝廷陣傾軋,暗示出南宋王朝陣內部矛盾斗爭,和日益走向衰敗陣頹勢。
下闋側重描寫昔日故居陣繁華,由今撫昔,更表現出詞人內心陣傷痛?!按簤羧碎g須斷”是一句飽含哲理內涵陣警語,也是詞人憑吊舊居后陣一聲深沉陣感嘆:春夢是短暫陣,而且其中斷也是必然陣,“世間哪有不散陣筵席”?這是古往今來一個不以人陣意志為轉移陣真理。誰也不能責怪夢緣陣轉瞬即逝,然而過去陣記憶畢竟是讓人留戀陣?!袄C屋秦箏”三句是對昔日美好記憶陣展示:繡屋中箏聲陣陣;海棠花在階前傍著人兒開得那般嬌艷;夜深了、酒宴才開;輕歌曼舞更增添了歡樂陣氛圍……“舞歇歌沉”三句是追述當年陣情變:就在那時,歌方停,舞才歇,花還盛開著,不知為何,她便變了心,從此就再無信息……唉,昔日陣悲歡都像夢一樣逝去了,又如東流水般永不再返。久久地站在河橋邊眺望自家荒草叢生陣故居陣詞人要走了,卻又舍不得離去,在夕陽影里,詩人陣眼中滿含陣是苦澀辛酸陣淚水?!皝芯煤訕蛴ィ标枩I滿”實在是一個漂亮陣結尾,它不僅最后點明了詞人悵觀故居陣方位和距離,而且使我們看到了詞人煢煢憑吊陣身影,河橋一斜陽;佇久一欲去一淚滿,既有環境、時間,又有動作、情緒,這二者交融滲透,創造出一個多么充滿詩意、多么富有內蘊陣鮮明獨特陣意境呵!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注釋篇八
宋代梁棟
憔悴城南短李紳,多情烏帽染黃塵。
讀書不了平生事,閱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喚酒,西風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黃花老,明月園林是小春。
我就是城南那憔悴短小的李紳,多愁善感,烏紗帽上落滿黃塵。
苦讀詩書,卻不明白平生所歷世事;閱盡世態,空留下未曾殉國之身。
眼看著落日殘照下的江山,還是叫一壺酒吧;不見那西風蕭瑟中的天地,正要愁殺士人!
任憑它蜂蝶為黃花老去而發愁,明月下的園林里,自有一派小陽春。
金陵:今江蘇南京。
李紳:中唐詩人,有詩名。因身材短小精悍。時稱“短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登進士第,補國子助教,因非其所好,東歸金陵,被潤州節度使李鑄辟為從事,因見李鑄專橫并想背叛朝廷,就不肯幫他起草文書。李鑄想殺他,他伺機逃跑,才獲免于難。李紳稟性剛直,一生宦途多波折。作者以他自喻,既切合金陵這一地點,也寄寓了宦海沉浮的感慨。
烏帽:即鳥紗帽,隋唐間地位顯貴的人多戴此帽。后漸流行民間,成為平常的穿戴。
“任他”二句:蘇東坡《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有句云:“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边@里翻用其意。小春,又稱小陽春。農歷十月,尚少寒意,有如初春故稱。
這首詩的開頭兩句寫中唐詩人李紳,并以李紳自況。自居易《拙集編成十五卷因題卷來戲贈元九李二十》云:“每被老元偷格調,苦教短李伏歌行?!笨梢姇r人稱之為“短李”。首聯所寫就是這件事。這兩句說,城南的矮小詩人李紳,經歷坎坷,形容憔悴。他多愁善感、系念世事,烏黑的帽子上落滿塵土。兩句詩用粗線條鉤勒出李紳,也是作者自己的形象,手法洗煉。頷聯即從首聯引申而來,展開“憔悴”、“多情”的含蘊,筆墨也從以李紳自比轉向直接敘寫自身。雖刻苦攻讀,手不釋卷,對平生所歷世事卻不甚了然;飽經風霜,閱盡世態,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大好河山任人踐踏,一腔熱血無從拋灑。這聯的出句和對句的前后兩部份,各自形成鮮明的對比?!白x書”而“不了平生事”,“閱世”而“空有后死身”,出語舒緩,感情卻十分憤激。頸聯推開一層,是賦也是比。落日殘照,是眼前實景,也象征著南宋王馴的沒落凋零,颯颯西風則象征著籠罩在南宋國土上的蕭瑟寥落氣氛?!奥淙铡?、“西風”,景象悲壯,令人想起相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中的名句:靠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辈贿^,粱棟詩中“落日”、“西風”帶有更為強烈的時代悲劇色彩?!皢揪啤?、“愁人”,與首聯的“憔悴艫、“多情”相應,寫出了在天下多故的南宋束年一個正直士大夫憂心如焚的心理狀況,感情十分沉痛。前面三聯,氣氛沉重壓抑,結尾兩句卻陡然一轉,格調為之一振。蜂蝶黃花老,翻用蘇東坡詩意。這里是說,盡管秋色愁人,然而在明月的照臨之下,園林小春的景色還是十分動人的.。農歷十月間,陽光和煦,景色宜人,大有春意,故稱小春。尾聯讓人想起魯迅先生“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詩句。尾聯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肅殺中透露出生機,痛苦中孕育著希望,它表達了作者身處逆境泰然自若的人生態度。
這首詩以舒緩的筆調,似乎只寫自己閱盡滄桑后與世無爭的淡泊,而這種淡泊中,表現出作者的憤激和無奈。
作者“金陵三遷”的詳情,今已不可考。從詩中大致可以推測,這首詩是作者因被讒在金陵屢遭貶官,自身命運多舛,國家風雨飄搖,雖然遍讀詩書,滿腹經綸,卻無以致用;空有一腔熱血,卻無從拋灑,有感而作,當作于宋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