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所經歷的事物的理解和領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一種反思和總結。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讀孝經心得體會篇一
孝經,是中國古代經典之一,它以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孝道為主題,講述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孝順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在閱讀孝經的過程中,我深有體會,下面我將分五段闡述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孝經教導我們要尊敬父母并秉承孝道。孝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一直被奉為圭臬,它教給我們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孝經中提到,“舉大事者不敢不立于所生”。“立”即是尊敬,我們要尊敬父母并把他們看作自己的精神支柱。父母把我們養育成人,給予我們生活和道德上的指導,我們應該對他們懷有感激之情,并以孝養父母為己任。
其次,孝經告訴我們要關心父母的安康和快樂。父母年老體弱,需要我們的關心和照顧。孝經中提到,“猶子不囂寢,覆膝何難”。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去顧及父母的起居、生活和身體健康,猶子不囂寢,就是意味著我們要過簡樸的生活以便節約開支,為了孝順父母我們愿意付出很多,不僅要聽父母的話,更要積極為他們提供一切方便。
第三,孝經教給我們要和睦相處。孝經中提到,“內慈孝,外合朋友。”我們在處理家庭關系的時候,要以忠孝和為基礎,內慈孝,則是指兒女對父母的孝順;外合朋友,則是指兒女間互相關心關愛。和睦是一種美好的家庭氛圍,只有和睦相處才能讓家庭更加溫暖。
第四,孝經告訴我們要秉持誠信。誠信是家庭關系中的一把鑰匙,孝經中提到,“養五家不如養一身”。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在家庭中應該堅守誠信,信守自己的承諾,不能與他人發生矛盾和糾紛。只有誠實守信,才能使家庭關系更加和諧。
最后,孝經教導我們要傳承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孝經中提到,“不恤自碎者,母透於子馬”。“不恤自碎者”是指孝順之人不顧自身的危險,甚至可以犧牲自己來保護父母的利益。這句話告訴我們孝道的偉大,我們要學會孝敬父母,并將這種美德傳承下去。
總結來說,孝經教給我們許多關于孝道的重要理念和教導,它告訴我們要尊敬父母并秉承孝道,要關心父母的安康和快樂,要和睦相處和守信,最重要的是要傳承和發揚孝道。這些教導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每個人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努力追求和實踐的。只有在家庭關系中真正體現孝道,我們的家庭才能更加和諧,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美好。
讀孝經心得體會篇二
自讀《孝經》后,“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讓我讀懂了——孝:它并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著傳統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溫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嘗嘗。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該先為父母著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為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么美麗!
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溫暖人心,形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幸幸福福,快快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
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大成人后,他們慢慢的老去后,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的時候,特別需要愛,特別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凄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該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讀孝經心得體會篇三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頭是“老”字的頭,下頭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十分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我的`父母,怎樣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的教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饑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面包,我們都有很感恩,可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并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樣能不孝。
讀孝經心得體會篇四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經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承的精神支柱。本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孝道傳統,許多家長選擇進行孝經教育。孝經教育催生的不僅僅是越來越多優秀的孝子孝女,更是返璞歸真的人文魅力,下面筆者就在此分享一些孝經教育的心得體會。
一、人文思想精髓:誠信、孝道是人們內心不可或缺的品德
孝經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孝悌忠信,幾乎涵蓋了中國人的核心文化價值觀。《孝經》開篇:“處其厚,則生其德;處其薄,則生其刑。”說明了孝養父母的奉獻精神能夠推動人的道德成長,反之則將遭受法律的制裁。這是讓人感覺溫暖的人文魅力:誠信、孝道是人們內心不可或缺的品德,而這兩種品德又十分相通。只有擁有誠信,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讓家長們感到無愧于去世父母;而只有孝道才能讓這種誠信性格在孝子孝女中得到深化,成為了一種人際交往中的“鉆石”,并擁有融合力。
二、孝經教育促成品德踐履:呼吁孩子們踐行孝道
孝經教育首先是一個踐履品德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有一次帶著孩子去探望爺爺奶奶,他們倆之間的互動讓我深受教育。在爺爺床前,孩子將自己精心DIY的手工折紙做成了一只非常高實用價值的鳥形玩具,爺爺好奇地看著,孩子解釋到:“爺爺,這只鳥是我用心做的禮物,它會飛,要是您身體驟然好起來的話,請您和這個鳥一起飛出去。”在這一刻,我想起了《孝經》中的“養多聞,聞于文;養多見,見于色;吾子當有所養,見善則遷”,孝經教育的核心意義在于通過廣泛傳播這些美德,呼吁孩子們踐行孝道。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關于孝悌忠信四個基本方面的概念,并將其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三、激發孩子自我成長:讓孩子主動學習知識,積極承擔責任
“孝經教育”并不是讓孩子們盲目地在學術上揣摩孝經,孝經教育首先是讓孩子自身在道德與精神上有所成長的一個過程。由此,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動力”,并激勵孩子去接受知識的沖擊,同時賦予孩子獨立思考、承擔責任的能力,讓孩子感受到自我成長的快樂與成就感。在家里,雖然我并不是每天配合著孩子朗讀《論語》,但卻有意識地讓孩子自主學習,鼓勵他們自己在學術上做出選擇,探索自己獨特的視角,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在強調孩子在社會中獨立思考和主動承擔責任的基礎上,我們也應該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信任感。
四、父母的參與、陪伴和愛:讓“孝經教育”更有效
教育這個詞越來越流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越來越意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孝經教育”并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唯一方案,只是家庭值印里的其中之一,但無疑是一個更加男性化、重家庭氛圍、注重家族信仰的教育方式。通過致力于“孝經教育”,父母可以實行更嚴格的家庭紀律,激勵孩子們在家園中形成全家的共同理念和價值觀。而父母的參與、陪伴、愛又是讓“孝經教育”評價效果的根本原因。我曾經做過這樣一次調查,調查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抓住的機會,最高的答案是“父母的陪伴”,其次才是父母的指導和幫助。
五、傳承與弘揚:孝經教育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承鋪路
孝經教育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思想,同時也是一種文化遺產的傳遞和延續。以孝經教育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擺在眼前,隨著我們為孩子們的過往輪回,我們也在努力推動著中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孝經教育讓孝悌忠信這四個大方面信仰深入人心,不僅讓家族和家庭關系更加緊密,也促進了中華民族優良道德的發揚光大,這些文化傳統是我們強烈的思維源泉之一。通過孝經教育的傳遞和延續,我們能夠讓人類文明的脈絡更加可持續,更加有序。
總之,孝經教育是一種變革社會問題的態度與理念,也是一系列道德與思想的行為實踐。通過保護、傳承和弘揚孝悌忠信這一內核精神,孝經教育可以幫助人們強化“誠信”和“孝道”這些人類內心的品格。毫無疑問,孝經教育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復蘇,而這種思想的復蘇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部分,也應該成為我們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因此,策動孝經教育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大環境中推向更為廣泛和深遠的位置, 這將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向世界的推介,并從而轉化為現代中國發展的能量源泉。
讀孝經心得體會篇五
本周聆聽了王寶寨老師開解的《孝經》的《天子章第二》,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末學覺得王老師的智慧開解妙就妙在無論你是一個什么層次的人,你都能從中獲得智慧。你看,這里的表面上是在說天子,好像與一般的.老百姓無關。其實,老師一推展開來,就什么人都可以用得上這把鑰匙了。怎么說呢?因為王老師在講解《開宗明義章第一》的時候就說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這里的“天下”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個團隊、一個集體、如一社區、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一個市、一個省。那這里的“天子”當然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個團隊、一個集體的一把手了。是不是當一把手的人都容易有跟天子一樣的習性?有傲慢心、好惡心?這么一來,我們就很容易對照自己了。
比如一個班主任,回到家還像班主任一樣教訓丈夫,這是傲慢心。看孩子呢?這個不順眼,那個很可愛,這就是好惡心。那如何去掉這兩種心呢?還是得回到根本,要培養自己的“孝心”。“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沒有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在和學生、家長打交道的時候,就不可能有“愛、敬”之心,所以處理問題往往就不順利。因為“悌道”是從“孝道”延伸出來的,找到了“孝道與悌道”,才有可能“泛愛眾”。才有可能愛護、恭敬一切生命。
我以前做事情,常常生煩惱,只能處順境,不能處逆境。這其實呀都是孝心還沒有完全打開的原因。怎么這么說呢?如果真正懂得“孝”了,應該是“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那么對應過來,做為班主任,應該是“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家長、學生,刑于班級”。那為什么我現在對自己的父母懂得愛敬了,還是無法完全刑于班級呢?那我覺得就是因為“親愛我,孝何難?”我父母都那么愛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難的呢?所以影響力就不那么強了呀。你看舜帝,他的后母想方設法地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母親,還總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夠,而讓母親如此恨自己。他的這種孝才是“親憎我,孝方賢”,所以舜帝能感化天下人民啊。而我如果是真正把孝領悟透徹了,就應該是從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別人的父母,這才是真正的拓寬心量。那教學生與別人的父母有什么關系?把學生教好了,學生的父母不是就安心放心了嘛?學生的父母的父母不是也安心放心了嘛?那學生不好教,怎么辦?我就抱怨他們的父母嗎?那如果學生都好端端的,他父母把孩子都培養得品德優秀,那還要我們老師干嘛呢?老師不就可以下崗了么?你會說,我們在學校教給孩子很多知識啊。在這個全球信息化的時代,如果我們只是教孩子知識技能,那不用我們教師,電腦就行了。而我們教師最關鍵的使命是什么?是“傳道、授業、解惑”,我們如果不傳道,不解惑,光是授業,那就有辱教師這門神圣的職業了。那即便這此道理都懂了,我也愿意好好去傳道了,學生還是難教,怎么辦?那還是我們的德行不夠,感動不了別人,這時候就想想“親憎我,孝方賢”。給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還是不聽話,家長也不理解,那這個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境緣了。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還能一如既往地愛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去幫助他,而不是厭惡他,也沒有絲毫地怨恨家長,那我們的心就真的是“慈悲心”了,也就是真正地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名利,就有一顆清凈心了,這樣煩惱也就隨之消失了。
所以,我總結,要想斷除自己的煩惱,第一是要從孝道入手,完全打開自己的良知,同時也打開學生的良知、家長的良知;第二就是要明白自己做為教師的本分,就是要敦倫盡分。不然總覺得自己做的努力好像是額外多做的事情,于是就想著回報,得不到回報就生怨恨。第三是要明因果。我所存的一切善念與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會白廢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嘛。關鍵是不能是假善,不能是為了名利去行善。不能是為了別人說你的好你才行善,這樣的果報會完全不一樣的。同時,明因果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你所有遭遇的逆境都不是偶然的,你應該心平氣和地去接受,一旦抱怨命運不公,抱怨老天爺,老天爺就可能還要給你點顏色看看,因為如果不這樣,你還是意識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嘛。
很長一段時間,我帶著孩子們學習《孝經》的同時,一邊在聽著《太上感應篇》的講解,如今大德老師建議我多讀讀《了凡四訓》,我覺得這些學習對自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覺我的心真的就慢慢平靜下來了,看到不聽話的孩子,沒有以前那么急躁了,目光柔和了很多,我的心也漸漸更加柔軟起來。我想真正清凈心現前,智慧也就會現前了。這些先賢的教誨真的是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生命的旅程,讓我少了很多迷茫、很多糾結、很多掙扎,我發愿我會一直當個好學生,老老實實地一直學下去,做下去。
讀孝經心得體會篇六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于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于"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對于今天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五四以來,我們雖都在提倡"尊老敬老愛老",但是相對古時"孝"與"忠"并列成為中國古代民眾最講究最看重的兩大思想觀念來說,顯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實上,現代的中國人"孝"的觀念已明顯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長此以往又聽之任之的話,若干年后,又將是怎樣?細細尋思,我們很有必要繼承我們所應該繼承的孔孟儒學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當今的社會道德規范并發揚光大!
讀孝經心得體會篇七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并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于提出,這與后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并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后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讀孝經心得體會篇八
孝經是一部古代經典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孝道的典籍,通過闡述孝道的重要性和實踐方法,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教誨。在閱讀孝經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孝道的偉大和真諦。以下是我個人對孝經的心得體會。
首先,孝經告訴我們孝順父母的重要性。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之一。孝經中強調“孝悌之至,可以為國家謀,雖不肖何有悔于今之害乎?”可見,孝道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家庭幸福,更是為了國家社會的繁榮和安定。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尊重父母,盡孝道之責,因為只有家庭和諧、孝順父母才能形成一個和睦、團結的社會。
其次,孝經告訴我們孝道的實踐方法。孝經中提到了許多養育父母的具體方式。其中最為重要且常見的就是尊敬和照顧父母。孝敬父母包括尊重父母的意見、關心父母的需求、照顧父母的身體健康等等。只有通過這些行動,才能真正體現出我們對父母的孝心。此外,孝經還教導我們要懂得感恩。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和教育是無私而偉大的事情,我們要懂得感恩,并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再次,孝經告訴我們孝道的意義。孝順父母不僅是一種道德責任,更是一個人品質的體現。孝道涉及到一個人的內心品質,如孝思慮、孝誠信、孝孚慎等等。只有具備這些品質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孝順父母。同時,孝道還是一種修養,通過孝敬父母,我們可以培養自己對他人的關愛和尊重之情。孝道也是一種美德,通過對父母的孝心,我們也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愛。
然而,如今社會風氣不正,孝道逐漸淡薄。孝經告誡我們不能忽視孝道,要把孝敬父母的責任放在首位。孝經中說:“昔者其惟誠爾,孝子其惟宜乎,子母之事當以孝治。”這句話要求我們要真心實意地去孝順父母。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由于工作等各種理由,往往忽略了對父母的孝心,讓父母感到無所寄托、無所遮攏。我們應該牢記孝經的教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用行動去孝敬父母。
綜上所述,孝經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它教育著我們如何尊敬和照顧父母,告訴我們孝道的重要性和實踐方法。通過閱讀孝經,我深深感受到了孝道的偉大和真諦。只有孝敬父母,我們才能夠在社會中既有信譽,又有貢獻;只有孝敬父母,我們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因此,我們要時刻保持對孝道的認識和實踐,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孝道成為我們每個人的信仰和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