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著名古詩篇一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初讀來,感到詩中充滿為屈原含悲抱屈的心情以及滄海桑田、世事變幻的感慨;但細細品味,這最后一句“只留離騷在世間”卻大有深意:它是對屈原的贊嘆與肯定,漫漫歷史長卷中,能夠留下輕輕一點痕跡的已非常人,而屈原卻留下了一長篇《離騷》,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大手筆;它更是對那腔愛國熱血、那份高尚情懷的肯定,人的肉體很容易毀滅,千年歷史中更不知道滅亡了多少個國家,只有那種精神,不因時間的流逝而黯淡,不管多少歲月,始終被記住,被敬仰,被繼承?;蛟S,這才是端午真正的意義所在吧。
2、《端午日無菖蒲》
宋·余安行
端午日已過,更吟端午詩。
人間好時節,寂寞強追惟。
有酒無菖蒲,青粽謾累累。
昔人固所嗜,我今莫薦之。
薄物尚如此,翻思淚交垂。
過去人們愛好在此日競龍舟、斗百草,龍舟賽前有種種祭祀,求得護佑,祛病驅邪?,F在他卻因沒有祭祀之物,連祈禳都做不到。過佳節而無菖蒲、青粽,詩人從這一日的缺食少物,想到的是自己屢試不第,至今身無余物,家徒四壁。寥落窮苦的生活,對應了平生不得志,觀照端午日他人單純的歡騰之情,不禁使他落淚。
3、《重午日晚眺》
宋·周紫芝
野艾傷心碧,藂流滿意紅。
兵戈人事別,風物歲時同。
山倚斜陽外,江橫醉眼中。
楚冤終未洗,誰為餉絲筒。
而使詩人產生這種矛盾審美的,是連年戰亂之后,人事寥落,已非往昔;而端午佳節的景色風俗依舊,百姓熙攘。這正是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詩人將自身的感情投射到了艾綠榴紅之上?!吧揭行标柾狻被梅吨傺汀短K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詩人醉眼遠眺,群山遠在天外,更顯草木無情,只有一江流水,近在眼前。此日端午,面對湯湯江水,念起含冤愛國而亡的屈原,他不禁自問:又是誰,以五彩絲筒粽來紀念你呢?
4、《小重山·端午》
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
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詞作上闋由描述端午景象引出對屈原的懷念。這首元代詩人舒頔的詞作《小重山·端午》通過描述端午節繁忙的節日景象,表達了對屈原的懷念和時代的感傷。
采擷碧綠的艾蒿、芳香的蒲草處處繁忙,都是誰家的少男少女呀準備著歡慶端陽。細細地把長長的五色絲線纏繞在手臂上。無奈惆悵,誰還在這節日憑吊沅水湘江。過往的事情也就不要再無謂做評論思量,流傳千年的忠義氣節,如同日月的光芒。讀完《離騷》總能感到一種無法承受的悲傷。沒人解我心結,日移過午樹蔭正好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