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的讀后感篇一
科學,無窮無盡,許多深奧的道理,許多未解之謎,科學家們正探索著。從《科學悖論故事》這本書里,我學到了很多至今為止世界上一直在爭論的科學原理。
這本書上的原理看上去很難理解,實際上我們生活中一直在接觸,像一些常用的語言、一些故事、一些名人名言,甚至是“1+1”這樣的,都有爭論。還有的是以前的科學家們設計的一些題目,都令人琢磨不透。比如數學上的“梅比烏斯帶”,不用翻面就能走過所有的面,我也一直想不通,看了書上的詳細解說,這才弄明白了:把一個長紙條彎折成一個圈,在接頭處,把一頭轉動180度,就形成了。也就是讓這個圈的第一面和第二面連起來,就能走通了。
還有一些可以欺騙眼睛的圖片,我在電腦上查閱了,真的感覺那圖片在動,沒想到竟是近代科學家設計的。比如三根柱子,在墻的映襯下,看上去很像是方的,但仔細一看,發現是圓的。還有一幅圖,在一幅圖里,有些人,一開始數是13人,然后他把部分人的上身換了一下,看上去沒變,但你再數確實12個人。更有一個最令我不解,就是五個大圓花,你盯著它看,發現它在轉動,而實際上他沒有轉動。
看了這么多的悖論,我有很多感想。我們要敢于質疑,敢于嘗試,去證實原理,去弄清自己的疑問。還要愛發明創新,多動腦,讓自己的思維出類拔萃。
科學的讀后感篇二
科學的追求是一條永無止境但又奇妙的道路。
——題記。
科學,這短短的兩個字,卻蘊含了無窮無盡的秘密。從古至今,科學不斷的延續,古有蔡倫造字,阿基米德的杠桿定理,今有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科學,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麗。
科學與文化是不可分開的兩個詞,因為科學,文化才能更好的傳承下來。近千年,乃至近萬年來的民族文化因為有了科學,才能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科學則是無窮無盡的,它以它獨特的魅力,誘惑著每一個富有好奇心的人。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立根之本,有了它才能不斷延續。科學則是發展之需,有了它才能強盛。美國是一個極其好的例子,它沒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只有區區的四百年,但它依靠著自身強大的`科學技術,逐漸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正是它極其發達的科技,鞏固了它那么多年來的霸主地位。
人類歷史上的科學家如此之多,但最后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的只有少數幾個人,他們身上最寶貴的并不是他們的科技成果,而是他們身上的科學精神——一種鍥而不舍,永不放棄,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這些有活力的青少年所學習的。
科學的道路是漫長而曲折的,但越是這樣,我們就應該繼續前進,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麗,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科學的讀后感篇三
我今天閱讀了《科學悖論故事》這本書,我懂得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康德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使人敬畏,那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如果沒有人在科學的殿堂中以鋪路石的身份造福他人,就不會有如今科學界的.繁榮昌盛!正是基于前人的悖論,無數科學家才能不斷開拓前進。
這本書講述了很多的科學故事與悖論,它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把我們的生活變得有趣起來。再看這本書的同時,我們也懂得了一些道理。科學的道路是崎嶇的,必須付出汗水與勞動,甚至生命,才能成功。
這本書里寫的故事中,令我最感到奇妙的事是:薩維爾村里的難題――理發師的頭發該誰理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薩維爾村,理發師掛出一塊招牌:“我只給村里所有那些不給自己理發的人理發。”有人問他:“你給不給自己理發?”理發師頓時無言以對。如果理發師不給自己理發,他就屬于招牌上的那一類人。有言在先,他應該給自己理發。反之,如果這個理發師給他自己理發,根據招牌所言,他只給村中不給自己理發的人理發,他不能給自己理發。這是不是聽起來有點荒唐?可這就是著名的“理發師悖論”19,羅素因為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判監禁6個月,他在監獄中寫出了【數理哲學導論】,提出了理發師悖論。在19發表,也被人們稱為羅素悖論。當然,這只是書里的滄海一粟。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只有努力才能走進科學的大門。
悖論,本來就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結論。自從看了這本書,我對悖論又有了新的了解。
科學的讀后感篇四
今晚,我讀了《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的一篇文章――《發明大王――愛迪生》。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可他發明的過程,卻是歷盡了千辛萬苦。為了找出適合做燈絲的材料,他試驗的耐熱材料,足足有1600種,可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
他沒有放棄,還是繼續做實驗,最終確定從植物纖維里找到最合適的。他試驗過的植物纖維共約6000種,最后,終于找到了適合做燈絲的材料!
科學的讀后感篇五
科學就像是一個比宇宙大好多萬倍的海洋,我們就像是一些魚,雖然今天自由自在地游著,可是明天,水里就沒有了氧氣,必須換一個地方,這樣換來換去,這個海洋會被我們污染了,到了這時候,就要尋找另一片海洋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尋找的新科學,只有不斷更新,才會有更美好的生活。
諾貝爾科學獎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呢?不用問了,只要你從小播種下科學的種子,努力學習,它就在我們的身邊。
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財富。,所以,我們因當熱愛科學,但你如果不去挖掘科學中的奧秘,不去實踐,你將永遠不會得到科學的幸福。有些人只知道其一而不知道其二,了解了表面,而沒有深入的去探索,在二十一世紀里,科學將會成為人類的生命。你不懂科學,就無法在這個社會里生存。如果你有了科學的種子,精心培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顆種子就會不斷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而“諾貝爾科學獎”,就是用這樣一種獎勵,來激發人們熱愛科學,并用科學創造我們美好的生活。有20多個國家,466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當他們走向“諾貝爾獎”的領獎臺時,他們代表自己擁有了科學創造的巨大財富。
科學的讀后感篇六
《科學家故事100個》的作者是葉永烈,他既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科學家,這本書共記錄了104個科學家的故事,如牛頓、安迪生、愛因斯坦等等很多科學家。而我最佩服的有愛因斯坦、牛頓和開文迪許等等。
先說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德國人。于19建立了狹義相對論,19在此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他還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更是在19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還獲得了戴草帽的博士的雅號。這是怎么回事?原來,在197月7日,瑞士的總統要給上百個科學家發博士帽。這第一個叫到的,就是愛因斯坦,大家見愛因斯坦穿著一件很普通的衣服,且頭戴大草帽的樣子,都笑了,他也因此獲得了這個雅號。此外,愛因斯坦很謙虛,他并不愛慕虛榮,甚至很討厭被人去稱贊他。
再說牛頓。牛頓是英國的物理學家,曾建立了牛頓運動定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還與萊布尼茨創建了微積分。牛頓是一個既健忘又專心,既馬虎又精細的人。他對生活上的瑣事常常忘記,有一次,他牽馬上山,邊走邊考慮著科學問題,到了山頂,他想起來騎馬了,卻發現不知道什么時候松了手,馬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但他對科學就一絲不茍,專心致志。牛頓非常謙遜,他有一段質樸感人的,已經成了科學界的名言:如果我所見的比笛卡爾要遠一點,那就是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因此,牛頓也被稱為站在巨人肩上的人。
再說一下開文迪許。開文迪許的生活也是馬虎,對科學也是細心、專心。他對金錢沒有概念,不知道一萬英鎊是多大財富。他不喜歡宴會,不喜歡客人,也不喜歡打扮自己,只喜歡科學研究。因此,他在科學創造了五項不朽工作,分別是:詳盡研究了氫氣性質;研究了二氧化碳與水的關系;查明水的組成;查明了硝酸的組成;發現了空氣中的惰性氣體。
這三位科學家的故事告訴我們:對科學一定要專心致志、細心,可以不拘生活上的小節,但一定要在意科學工作上的細節,這樣才能成功。
科學的讀后感篇七
讀了《中學生熱點科普知識低碳與生活》科學技術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關鍵。青少年朋友是現代社會的新一代主人。社會的發展都寄托在新一代主人能利用科學知識,創造新的科學成就。從最初的原始社會,到現代這個飛速發達的社會,科學在不斷的發展,人類在不斷的進步,科學文化知識就是人類進步的關鍵,是人類打開未來之門的金鑰匙,是人類飛向天空的一雙強勁有力的翅膀。今天我有幸讀了《中學生熱點科普知識低碳與生活》這一本書,心中感慨萬千。當你們看著可愛的動畫片,玩著迷人的電腦游戲,坐上快速的列車,接聽著越洋電話的時候,你可曾意識到科學的力量。剛翻開這本書,書上籠統地介紹了這么多。當我讀到了《空氣是怎么被污染的?》這一小標題時,心中有些疑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空氣成了我們維持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氣體,必然要了解一下。書上說‘城市里有各種各樣的工廠,還有大大小小的鍋爐房,矗立著一座座煙囪,晝夜不停地冒著濃煙;各家各戶做飯取暖的爐灶,也排出大量油煙廢氣;各家各戶做飯取暖的爐灶,也排出大量油煙廢氣;馬路上穿梭往來的汽車、摩托車,一刻不停地排放尾氣。這些煙塵和廢氣都進入大氣層,使城市上空的空氣污濁不堪。如果天氣好,隨著空氣的流動,煙塵會慢慢消散。假如趕上特殊天氣,空氣中的煙塵、廢氣無法擴散,就在城市上空貼近地面的大氣層中積聚,造成嚴重大氣污染。’真是駭人聽聞,原來空氣污染有這么多源頭。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大氣是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的程度,都要靠儀器來檢測。不地通過對比也能發現:住在農村的人,夜晚在黝黑的天幕上能看到滿天繁星;到了城市,卻只能看到稀稀落落的一些星星,而且比較暗。而城市空氣污濁,透明度小,也影響了對星空的觀察。城市夜空燈光的輝映是一個原因吧。現在私家車到處都是,為跟上潮流,我爸準備買一輛汽車,恰巧書中介紹了《汽車上的物理知識》我來了興趣,書中分別從力學方面、聲學方面、熱學方面、電學方面、光學方面介紹,較為復雜我不一一論述了。
隨手一翻看到了《家庭節電小常識》,現在政府部門都在倡導低碳生活搞得人心惶惶。我也深受其影響,正好讀到這兒不妨與大家分享一下。書上說:‘照明節電日光燈具有發光效率高、光線柔和、壽命長、耗電少的特點,一盞14瓦節能日光燈的.亮度相當于75瓦白熾燈的亮度,所以用日光燈代替白熾燈可以使耗電量大大降低。在走廊和衛生間可以安裝小功率的日光燈。看電視時,只開1瓦節電日光燈,既節約用電,收看效果又理想。’這些我做的不錯,心中因響應號召而暗暗自喜,但做到人走燈滅,消滅“長明燈”,這一點我顯得不足了。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們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學習科學,讓我們從小做起。我們要努力學好各種文化課,因為這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同時,對各種適合我們小學生看的科普書籍、報刊,最好在課余多閱讀一些;還應該積極動手搞各種科學小實驗、小制作,寫科學小論文等,培養對科學的興趣。
長此下去,我們一定能夠熱愛科學,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這就是書給我帶來的啟示,建議大家看一下。
科學的讀后感篇八
久聞《科學的歷程》大名,終于有幸得以一睹裝幀精美,印刷優質的第三版,十分欣喜。書到之后,立刻讀了起來,即被吳先生簡潔優美的文字所吸引,不禁揣測,吳先生當年由純理科轉為人文氣息濃厚的哲學,算是沒有辜負這樣好的文筆。
自近代以來,西歐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理性、科學的大旗從此飄蕩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極大的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促使了人類社會的轉向。特別是在近代的中國,科學與民主,成為了拯救的代名詞,代表著正確、進步、先進、革命、等等,似乎誰掌握的科學,誰就就執掌了天命。科學,由啟蒙而來,確又面臨著成為愚民工具的境地。
如何讓科學這把雙刃劍,完全的成為人類進步的工具,而不是讓人臣服于各種科學科學的幌子,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吳先生給出的答案是,讓科學回到人文,昨晚人文復興的產物,如何讓科學回歸人文,卻又是讓人迷糊的問題。但是,回歸歷史,從歷史中來把握科學的真義,讓盡可能多的人了解科學,了解現代科學的來龍去脈,從而更好的讓科學服務于人。閱讀吳先生的這本書,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科學的歷程》從人類文明起源的時代講起,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跡,埃及人的金字塔,兩河的天文學,中國古代的歷法,各種煉金述,希臘的哲學,數學等。以及中古時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達。當然,全書論述的重點還是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之后至今的西方科技的發達。
科學的讀后感篇九
聽說過“悖論”把?就是一個說法既是真,又是假,有兩個互相矛盾的含義,下面是著名的說謊者悖論:一個人說:“我說的是假話。”那么,這句話就是個悖論,因為假設這句話是真的.,那么這句話就是假的;假設這句話是假的,那么這句話就是真的。于是,悖論產生了。
如果說是繞了的話,那就是因為松鼠在樹上,而獵人繞著樹轉了一圈;沒繞呢,是因為獵人根本沒有繞到松鼠背后。
該如何是好?
科學的讀后感篇十
科學,這短短的兩個字,卻蘊含了無窮無盡的秘密。從古至今,科學不斷的延續,古有蔡倫造字,阿基米德的杠桿定理,今有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科學,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麗。
科學與文化是不可分開的兩個詞,因為科學,文化才能更好的傳承下來。近千年,乃至近萬年來的民族文化因為有了科學,才能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科學則是無窮無盡的,它以它獨特的魅力,誘惑著每一個富有好奇心的人。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立根之本,有了它才能不斷延續。科學則是發展之需,有了它才能強盛。美國是一個極其好的例子,它沒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只有區區的四百年,但它依靠著自身強大的科學技術,逐漸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正是它極其發達的科技,鞏固了它那么多年來的霸主地位。
人類歷史上的科學家如此之多,但最后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的只有少數幾個人,他們身上最寶貴的并不是他們的科技成果,而是他們身上的科學精神――一種鍥而不舍,永不放棄,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這些有活力的青少年所學習的。
科學的道路是漫長而曲折的,但越是這樣,我們就應該繼續前進,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麗,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科學的讀后感篇十一
聽人們說,愛迪生是偉大的科學家。今天,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讀了《外國科學家的故事》里的《愛迪生》這篇文章。愛迪生確實是偉大的科學家,他一生中發明了一千多種東西,獲得了很多國家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彰,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愛迪生刻苦鉆研,永不滿足,也不怕失敗,經過無數次試驗,發明了電影、留聲機、電燈芯等。這些發明使人類社會快速走向現代文明。
愛迪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是容易的。有一次,愛迪生在火車上做試驗,火車開動時猛地一震,把一瓶磷震翻了,磷一遇空氣馬上燃燒起來,許多人趕來才把火撲滅。車上氣極了,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這一打不要緊,竟把他的耳朵打聾了。又一次做實驗時,硫酸燒毀了他的衣服。還有一次,硝酸差一點弄瞎了他的眼睛。但是愛迪生并沒有被嚇倒,仍然繼續進行他的實驗,終于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我多么渴望像愛迪生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游,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同愛迪生相比,我真感到羞愧萬分。平時我學習不刻苦,連數學題都不認真做,一遍做不出來,就不想動腦筋再做第二遍。有時還亂發脾氣,有時甚至讓媽媽幫著做。
《愛迪生》這篇故事使我體會到:要取得優異的成績,是不容易的,必須付出艱苦勞動。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平常許多小事中,不也都包含著這個深刻的道理嗎?今后我一定學習愛生迪那種頑強進取的精神,刻苦學習,勇于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峰,長大后,做一個像愛迪生那樣的科學家,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奮斗終身。
科學的讀后感篇十二
《科學的歷程》是一部講述科學史的著作,作者是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吳國盛教授。這本書是由作者在北大和清華開設科學史課的課堂講義匯編而來,全書共分為十卷46章,72萬字。作者在書中按照時間脈絡,從宇宙起源開始講起,重點介紹了作為現代科學精神發源地的古希臘文化和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科學發展進程,還原了科學的前世今生。
我最初了解到這本書還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薦書,將這本書作為7本構筑知識地基的必讀書之一。雖然早早的就把讀這本書作為參加讀書匯活動的目標書目,但是看到70多萬字的大部頭,還是有些發怵,直到最近讀后感要交稿了,才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細細的通讀完。看完之后,有了一種融會貫通的感覺,雖然書里的好多內容在初高中的教材里都有,但當時只是作為孤立的知識點來學習,并沒有前后連貫起來,而《科學的歷程》把原來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的科學事件全都串聯了起來,科學發展的脈絡在腦中就變得清晰起來。下面僅就兩個我印象深刻問題談談感受。
第一個問題是中國科技發展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在書的開篇,作者用了三卷介紹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科學發展歷史,其中的整整一卷介紹了輝煌的古希臘文明,并將其作為近代科學大發展的思想根源而推崇備至。古希臘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科學成就在各古代文明中確實是鶴立雞群般的存在。書中講到,“在人類歷史上,希臘人第一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觀,這正是科學精神最基本的因素。許多古老的民族,要么只有神話或宗教式的自然觀,要么缺乏一個獨立的自然界概念。自然界要么被認為是混亂、神秘、變化無常的,要么被認為與人事密切相關。而希臘人,首先把自然當作獨立于人的東西整體的看待;其次,他們把自然界看成一個有內在規律的、其規律可以為人所把握的對象;再次,他們發展出了復雜精致的數學工具,以把握自然界的規律。在這三個方面,希臘人都開了科學精神之先河。”
希臘文明雖然光彩奪目,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陷的,希臘人注重說明和理解自然,卻沒有用來改造和征服自然,希臘文化成為了有閑階層的'智力游戲,并沒有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希臘被羅馬征服后,希臘文明隨之被拋棄,歐洲陷入了長達一千多年的黑暗中世紀。與之相對照的,中華文明雖然也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科學體系,為世界貢獻了四大發明,瓷器和絲綢也獨步全球。但其過于強調實用性,需要現實的需求引領才能向前發展,而沒有形成一套可以自我演進的理論體系。而文藝復興之后的歐洲,既繼承了古希臘的科學思想,又吸收了中國的實用技術,走上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良性循環之路,中華文明在近代科學發展上就被遠遠的甩在了后面。
第二個問題是什么是科學精神。本書的后面7卷都在介紹16世紀以來的科學成就,各種科學突破令人目不暇接,科學的大發展中,資本主義對生產效率的追求確實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但根本原因我認為還是繼承自希臘文化的科學精神。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正是秉持了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才使得科學技術能夠在短短的幾百年里突飛猛進,并深刻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所謂求真,是科學家們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在《形而上學》第一卷中總結了希臘學術的重要特征,其中一個就是希臘人發展科學和哲學,不是為了功利和實用的目的,而只是因為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感到困惑和驚奇,為了解除困惑不得不求知。所謂求實,則是科學家們踐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迷信權威,科學精神并不認為現有理論就是絕對真理,而只是當前針對現實世界的最佳解釋,一旦有新的證據出現,現有理論也可能被推翻。燃素說、以太說,曾經都是獲得學界認可的理論,但是新的氧化理論,量子理論出現后,由于其更符合實際,原有理論馬上就被學界拋棄了。科學精神是人類能夠不斷逼近真理的根本保證。